中医外科指导:癣的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0.77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外科学——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二)真题演练A1型题1.下列各项中,有特殊鼠尿味的是()A.白秃疮B.脚湿气C.肥疮D.体癣E.花斑癬A2型题1.患者头发脱落病程较长,呈斑片状脱落。
脱落前先有头痛,夜多噩梦,难以入睡;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苔薄,脉沉细。
其诊断及证候是()A.斑秃血热风燥证B.斑秃气血两虚证C.斑秃气滞血瘀证D.斑秃肝肾不足证E.斑秃心肾不交证正确答案:CC知识点:癣考点一头癣、手足癣、体癣和花斑癣的临床特点与诊断(一)临床特点1.头癣包括白秃疮和肥疮。
(1)白秃疮相当于西医的白癣。
多见于儿童,尤以男孩为多。
皮损特征是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
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距头皮0.3-0.8cm处易折断。
自觉瘙痒。
发病部位以头顶、枕部居多。
(2)肥疮相当于西医的黄癣。
本病为头癣中最常见的一种,俗称“黄癞”,好发于儿童。
皮损多从头顶部开始,渐及四周,可累及全头部。
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有脓疱,干后结痂蜡黄色。
其特征是有黄癣痂堆积,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黏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
久之毛囊被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
2. 手足癣包括鹅掌风和脚湿气。
(1)鹅掌风相当于西医的手癣。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
多数为单侧发病,也可以波及双手。
夏天起水疱病情加重,冬天则枯裂疼痛明显。
皮疹特点为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瘙痒难忍。
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
可致手掌皮肤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鹅掌。
若损害指甲,可形成灰指甲(甲癣)。
(2)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足癣。
本病主要发生在趾缝,也见于足底。
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
分为水疱型、脱屑型、糜烂型,常以1-2种皮损为主。
3.体癣本病的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故名圆癣。
发于股胯、外阴等处者,称阴癣(股癣)。
皮损特征为环形、多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的斑块。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一、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
通过四诊获得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
(一)表证证候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
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二)里证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尿赤、便结、舌经苔黄、脉洪而数。
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三)寒证证候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
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
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
(四)热证证候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斑。
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癜。
(五)虚证证候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
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
一般常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脉细弱。
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
(六)实证证候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
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杨素清教授如是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杨素清教授指出,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而有些病并没有相应的对应病名,有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有人认为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
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
但中医认为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的证型也不相同。
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
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
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
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杨素清教授说,“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股癣股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这种癣主要分布在大腿内侧腹股沟、会阴及肛周部位。
由于这些部位的皮肤薄嫩,且较温暖湿润,非常适宜真菌生长,以夏季尤为多见。
通常多因患者先有手、脚癣或灰指甲,经常搔抓而引自身传染;有时也可通过公共场所、集体宿舍与他人接触而相互传播。
感染股癣初期,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上有红色小丘疹,感觉很痒,搔抓时有脱屑;以后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环状或多环形斑片,其边缘清楚,略见隆起,中心色素加深,瘙痒更为剧烈,瘙抓后会使丘疹或水疱疹向四周扩展。
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因长期不断搔抓和刺激,使局部皮肤增厚,重者可出现湿疹或苔癣样变化,失去典型股癣特征,往往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例如,有的患者将股癣当皮炎乱搽激素类药物,结果是“火上浇油”,不仅不能杀灭真菌,反而越搽越重。
发现股癣,及早使用抗真菌药外搽治疗,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一般可选用达克宁霜、克霉唑软膏或益康唑软膏外搽,每日3—5次,连续使用至股癣皮损消退后2周为止,治疗彻底可防复发。
治疗股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切忌搽用激素类药物,以免产生免疫抑制作用使局部抵抗力降低,也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的癣药水。
二是应将股癣与手足癣、甲癣等其他部位的癣病同时治疗,以防自身反复感染。
三是在治癣期间应经常换洗内衣裤,并要坚持将洗外阴与洗脚的盆、毛巾等分开用,及时进行清洗、晾晒和消毒处理。
内裤尽量宽松,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酒,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蛇皮癣(鱼鳞病)参考资料:有的人从小皮肤就比一般人干燥,在四肢,特别是小腿和前臂的伸侧面,有很多白色,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边形鳞屑,很难剥脱,似蛇皮。
此病在冬季气候干燥时,特别明显,象没有洗干净的污垢,常常引起干裂,到了夏季气候温暖潮湿出汗较多时,可明显好转。
这种病就是人们常说的蛇皮癣,即西医学中的鱼鳞病,是常见的遗传性皮肤病,下面介绍常见的两种类型:(1)寻常型鱼鳞病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体癣的中医辨证论治引言体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而传播,通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白色斑块,伴有瘙痒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体癣被归类为一种湿疹病症,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辨证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体癣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分型中医将体癣辨证分为湿热盛、湿毒蕴结和脾胃虚弱三个主要类型。
1. 湿热盛型湿热盛型体癣表现为皮肤潮湿,红肿疼痛,有时还伴有出汗过多的症状。
患者通常面色苍黄,舌体偏红,舌苔黄腻。
2. 湿毒蕴结型湿毒蕴结型体癣表现为皮肤出现糜烂,有时还会有渗液,伴有剧痒的症状。
患者通常面色晦暗,舌体偏红,舌苔厚腻。
3.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体癣表现为患者面容萎黄,皮肤干燥,容易瘙痒,舌体淡白或淡红,舌苔薄白。
二、中医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每种类型的中医治疗方法。
1. 湿热盛型治疗方法湿热盛型体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具体方法包括:•方剂:可使用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药方,如龙胆泻肝汤、三黄疗湿汤等。
•中药外用:可以使用草药泡洗或敷贴治疗,如雷公藤、石韦等。
2. 湿毒蕴结型治疗方法湿毒蕴结型体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具体方法包括:•方剂: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方,如龙胆泻肝汤、干姜黄连黄芩汤等。
•中药外用:可以使用草药泡洗或敷贴治疗,如秦皮、黄柏等。
3. 脾胃虚弱型治疗方法脾胃虚弱型体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益气健脾,具体方法包括:•方剂:可使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药方,如补中益气汤等。
•中药外用:可以使用草药泡洗或敷贴治疗,如白芷、党参等。
三、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外,饮食调理在体癣的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也很重要。
下面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1.避免辛辣刺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等,以减少炎症的刺激。
2.保持肠道健康:适当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
3.避免甜食:体癣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过多的糖类食物,因为糖类食物会增加真菌生长的环境。
中医皮肤科如何诊断皮肤真菌感染在中医皮肤科领域,准确诊断皮肤真菌感染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关键。
皮肤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致病真菌种类繁多,症状表现也较为多样。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医皮肤科是如何诊断皮肤真菌感染的。
中医诊断皮肤真菌感染,首先会注重观察患者的症状。
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斑、脱屑、水疱、脓疱、丘疹等。
这些症状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手足、腹股沟、头皮等。
比如,手足癣多表现为手掌或足底的水疱、脱屑、瘙痒,伴有皮肤增厚、干裂;股癣则常见于腹股沟部位,出现红斑、脱屑,边界较为清晰,伴有明显的瘙痒感。
中医医生还会通过“望闻问切”中的望诊来获取更多信息。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
面色苍白或萎黄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这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真菌有关。
舌苔的变化也能反映体内的状况,如舌苔厚腻可能暗示体内有湿邪。
在闻诊方面,虽然皮肤真菌感染本身一般没有特殊的气味,但医生会留意患者是否有口臭等其他异常气味,以辅助判断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问诊在诊断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的变化、是否接触过可能的感染源、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情况以及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
比如,是否长期穿着不透气的鞋袜,是否与患有真菌感染的人共用毛巾、拖鞋等物品,是否经常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
切诊主要是指脉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脉象,从而推断其体内气血、脏腑的功能状态。
例如,脉象细数可能提示阴虚内热,这可能与皮肤真菌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关联。
除了上述传统的诊断方法,中医皮肤科医生还会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
比如,真菌镜检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患者皮损处的皮屑、毛发等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
如果镜检结果为阳性,就可以明确诊断为真菌感染。
此外,真菌培养也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
将采集的样本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真菌生长,并进一步鉴定真菌的种类。
白疕因其“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中医学文献记载有“松皮癣”、“干癣”、“蛇虱”、“白壳疮”等病名。
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
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
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2.白疕(寻常型)的辨证治疗
①血热内蕴证: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犀角地黄汤加减。
②血虚风燥证:养血滋阴,润肤熄风。
当归饮子加减。
③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解毒通络。
桃红四物汤加减。
④湿毒蕴阻证: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萆薢渗湿汤加减。
⑤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清瘟败毒饮加减。
1.白屑风须与白秃疮相鉴别。
白屑风多见于青年人,症见病变部位白色鳞屑堆叠,梳抓时纷纷脱落,脱发而不断发;无传染性。
2.白疕须与白秃疮相鉴别。
白疕皮损为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性斑片,头发呈束状,刮去鳞屑可见渗血点;无断发现象。
3.头部湿疮须与肥疮相鉴别。
头部湿疮有丘疱疹、糜烂、流滋、结痂等多形性损害;瘙痒;一般不脱发。
4.手部湿疮须与鹅掌风相鉴别。
手部湿疮常对称发生;皮损多形性,边界不明显;痒剧;可反复发作。
5.掌跖角化病须与鹅掌风、脚湿气脱屑型相鉴别。
本病多自幼年即发病;手掌、足底有对称性的角化和皲裂,无水疱等炎症反应。
6.白癜风须与紫白癜风相鉴别。
白癜风皮损为纯白的色素脱失斑,白斑中毛发也白,边界明显;无痛痒;也不传染。
7.风热疮须与紫白癜风相鉴别。
风热疮有母斑存在,然后继发子斑,皮疹淡红色,皮损长轴沿肋骨方向排列;瘙痒剧烈;有自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