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中医健康指导资料教程
- 格式:ppt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43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病(TCD编码:BGSOOO)。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TO编码: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论治1、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 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五灵脂6g(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寒湿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腰痛病的中医护理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护理定义: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应的西医诊断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常发于青壮年,多因椎间盘组织退化,或外力作用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引起。
最常见的症状是腰痛和下肢放射痛。
【临床表现】1、腰痛:绝大部分患者有此症状,主要是由于变性的髓核进入椎体内或后纵韧带处,引起化学性和机械性神经根炎,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有些也表现为腰背部痉挛性剧痛。
2、下肢放射痛:主要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对脊神经根造成化学性和机械性刺激,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
肢体麻木多与下肢放射痛伴发。
3、肢体冷感:有少数患者自觉肢体发冷发凉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之故。
4、间歇性跛行:主要是因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出现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5、肌肉麻痹:多因根性受损使所支配的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症。
6、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
7、其他:视受压脊神经根的部位与受压程度、邻近组织的受累范围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现某些少见的症状,如肢体多汗、肿胀、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种症状。
【一般护理】1、病人应尽量卧硬板床休息,无论在治疗前后,均宜睡硬板床休息,这是稳定病情、控制症状、巩固疗效的重要措施,又是防止复发的重要环节,而在急性期则应绝对卧床3周,期间应将物品放置患者易取处,做好生活护理。
2、注意腰部保暖,防外感,避免咳嗽、打喷嚏、防止便秘。
3、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有坚持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4、采用卧位休息或直立体位,尽量减少椎间盘所受的压力,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疼痛难忍者可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及肌肉松解剂。
5、注意饮食宜忌,忌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及寒凉生冷之品。
6、根据天气变化及患者不同的病情辩证服药。
如入冬后是服补药的最佳时机,老年腰痛肾阳虚者宜服温补肾阳之品,单味中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等,中成药则可选择金匮肾气丸之类。
腰痛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闪挫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性有虚有实,虚者多属内伤,责之于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实者多为外感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
常见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1.1.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
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1.1.3 常有居住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闪挫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1.2鉴别诊断1.2.1背痛、尻痛、胯痛: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的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
1.2.2 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 辨证论治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
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成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2.1 寒湿证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病机: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
干姜9g,桂枝15g,甘草6g,牛膝9g,茯苓15g,白术I5g,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15g。
加减: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加附子先煎9g,细辛3g以温阳散寒;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加苍术15g,薏苡仁30g以除湿。
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健康教育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颈肩腰腿痛已经成为了困扰许多人的常见疾病。
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健康教育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颈肩腰腿痛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颈肩腰腿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引起的。
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从而引发疼痛。
气滞血瘀则是因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生,不通则痛。
肝肾不足则是因为年龄增长、劳累过度等原因导致肝肾亏损,筋骨失养,从而引发疼痛。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中医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治疗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颈肩腰腿痛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独活寄生汤、舒筋活血汤、身痛逐瘀汤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祛风除湿、补肝肾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颈肩腰腿痛的症状。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穴、肩井穴、肾俞穴、委中穴等。
针灸治疗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于缓解颈肩腰腿痛具有显著的效果。
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主要是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法、按法、推法、拿法等。
推拿治疗能够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对于改善颈肩腰腿痛的症状具有明显的效果。
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颈肩腰腿痛主要是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等。
拔罐治疗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疼痛,对于改善颈肩腰腿痛的症状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健康教育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颈肩腰腿痛的重要措施。
痛(L5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腰痛的定义。
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
3、熟悉腰痛的诊断依据及与腰软、石淋的鉴别要点。
4、掌握腰痛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1、腰痛的辨证治疗;2、辨证注重辨致病原因。
说明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互动】1、为什么说"肾虚是腰痛发病的关键所在”?【概述】一、定义是指腰部因感受外邪,或受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细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上连背脊,下连尾尻,中为脊柱,其两侧平脐部位即腰部,为一身持以转动开合之枢纽。
腰痛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能出现在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其疼痛可能出现在腰脊当中,也可能与背、腿、膝、腹、胁部疼痛交叉合并出现,称之为"腰背痛"、"腰腿痛”等。
二、沿革1、《内经》设专篇论述了腰痛的病位、症状及治法(《素问•刺腰痛论》)。
《内经》认为,腰痛的部位和放射范围,可分为:1)腰背痛,指腰痛引及背部;2)腰脊痛,指腰痛引及脊柱;3)腰椎痛,指腰痛引及臀部;4)腰尻痛,指腰痛引及脊骨之末端,即引起尾舐部隐痛;5)腰腿痛,指腰痛引及腿部;6)腰腹痛,指腰痛引及少腹;7)腰胁痛,腰痛引及肋部。
并将腰痛的病因归纳为虚、寒、湿三因。
如《素问•脉要精微篇》:“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2、《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提出“肾著"的病名,病属下焦,由寒湿之邪所致,表现为“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治以甘姜苓术汤,对肾虚腰痛,创肾气丸治之。
此两方一直为后世所重视。
3、《诸病源候论•腰背痛诸候》在病因上把风邪所致的腰痛提高到了一定的地位,并充实了“坠隋伤腰”、"劳损于肾”等病因,分类上提出凡突然发作者,称卒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腰痛。
4、《丹溪心法•腰痛》把发病原因归纳为''湿热、肾虚、瘀血、闪挫、痰积”五类,而其中肾虚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