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傍水而居(1)
- 格式:ppt
- 大小:814.00 KB
- 文档页数:24
《耕海牧鱼》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耕海牧鱼》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的第一课时内容。
教材选取日本渔业为典型实例,展示了日本渔民的生产生活,进一步阐述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这一目教材编写脉络清晰,选取事例典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探究学习,学生都能抓住一个落脚点,以点带面进行剖析,将地理、历史、社会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新特点。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日本渔民的生产生活,进一步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2.能力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地理图片和资料的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善于研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日本渔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引导学生从环境、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鱼对日本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难点:日本捕捞渔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为保护渔业资源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四)教法和学法本课拟采用以教师为指导,促进学生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两种方式:1.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设置课堂问题情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案例,设计思考题,最终达到知识建构和情感升华的目的。
2.小组合作法:课前发放小组合作学习单,并设计问题依据,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认同和接纳,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专题3.3 傍水而居(教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系列精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系列精品(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专题3.3“傍水而居”。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以及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1. 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如灌溉、防洪、航运等;2. 农业文明的发展与水的关系,如河姆渡、半坡等古代文明的兴起;3. 水资源对我国地理格局的影响,如江南水乡、黄河流域等地区的特色;4. 现代社会水资源问题的探讨,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 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历史过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水资源利用的特点和影响;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古代文明与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的能力;3. 历史解释:让学生能够解释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不同文明如何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4. 社会认同:培养学生对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兴起等知识点,对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资源进行生产有了一定的了解。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和实例感兴趣,善于通过图片、视频等视觉材料进行学习。
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能力,学习风格多样,喜欢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参与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明如何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具体实例感到陌生,难以把握傍水而居的意义。
此外,对于现代社会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白板、教学挂图、历史文物图片等;2. 课程平台: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上册系列精品教材;3. 信息化资源:相关历史视频资料、动画片、在线地图等;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课题: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三课傍水而居 [第一课时] 耕海牧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日本渔业发展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资料、录象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水对居住在海边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特色,大海对人类的养育之恩,人类应该与海洋和谐共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人类与海洋应和谐共处。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看录象、调查等方法提出问题,讨论分析总结。
课前准备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地图、录象和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材料:耕海牧鱼——日本耕海牧鱼: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浅海滩,发展海水养殖业。
活动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展示图3-31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岸,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展示图3-32日本渔港的分布。
读图,找出日本国土的四个主要岛屿,说说日本的范围和海岸线的特点。
(1)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故日本又称“千岛之国”。
(2)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日本陆地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7亿人,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岛国、地狭人稠向大海要资源发展渔业活动2.日本渔业发展的条件说一说:日本的渔港在分布和数量上有什么特点?日本渔港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想一想:日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渔港?日本位于北太平洋渔场,北海道附近海域是寒暖流交汇的地区,鱼类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展示:知识库——暖寒流与渔场展示:洋流与世界四大渔场图结合教材思考:除渔业资源丰富外,日本还拥有哪些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日本发达的渔业,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
请把这些因素列出来。
1、四面临海的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2、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北海道附近、处于寒暖流交汇处,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第三课傍水而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傍水而居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2、通过收集太湖流域的相关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水乡城镇的柔美,从热爱家乡的水到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4、从资料和图片中分析“水”源起的作用,在实际行动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乡城镇的生产,生活特色。
[教学难点]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研讨法,主动探究学习法;[情境形式]分组合作、小组讨论、辩论赛;[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2、学生:收集太湖流域的有关资料、图片等,作好辩论赛准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播放歌曲太湖美问:1、歌中赞美的是哪一个地方?2、听了这首歌以后,你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3、你认为那个地方主要美在哪里?当学生议论到美在水时,可以很自然地导出本节新课。
<板书>水乡孕育的城镇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成果大展示师:刚才大家听了《太湖美》这首歌以后,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水中鱼虾戏红菱,河渠纵横稻谷香”的优美山水画。
下面我们请各位同学都能慷慨大方地交流你们在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太湖流域的资料,让我们全班都来共享你的成果,看谁收集到的最多、最棒!生:纷纷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或文字或图片,并进行交流。
师:刚才好多同学非常慷慨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精美资料,使我们大开眼界,我们对这些同学表示感谢!也为他们能收集到这些精美资料感到骄傲!师生:热烈鼓掌!师:汇总、简介、补充课外资料: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里,大小岛屿48个,山水相依,流域面积36500平方公里,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地形中以平原为主,占68%丘陵和河湖各占16%,是全国重点淡水渔业基地,太湖流域耕地2400万田,占全国0.17%,人口3400万,占全国3.1%,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10%—12%,财政收入占全国13%—14%,被誉为祖国的“金三角”。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1节耕海牧鱼1.日本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
(2)日本国土的特点: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日本的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3)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拥有世界著名渔场:北太平洋渔场。
其成因有:沿海海域鱼类饵料丰富,鱼群集中,且有天然优良港湾作为渔业基地,渔业非常发达。
在沿海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渔港。
2.生产特色:渔业发达(或: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①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②渔业资源丰富,位于著名的北太平洋渔场,沿海分布着众多的渔港。
(2)社会经济条件:强大的工业对日本的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造船业:日本造船业发达,所造渔船性能优良,设备先进。
②纺织业:发达的纺织业,织就了优质的渔网。
③电子工业:先进的电子工业,为远洋捕捞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
方面,表现生产,水产业、造船业饮食,美味的海鲜语言、文字,带“鱼”旁的文字和相关谚语节日,“男孩节”的鲤鱼旗艺术,鱼的雕塑3.日本独特的“鱼文化”(1)成因:日本有着悠久的捕鱼历史,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在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2)表现:人们的生活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海洋气息。
(具体见右表)4.日本渔业的发展(1)渔业发展历程:①早期,渔民主要在沿海地带捕鱼。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和捕鱼装置与技术的进步,远洋捕捞迅速发展起来。
③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以及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渔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现在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2)面临问题: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沿海水域的水质明显恶化。
②沿海地带的填海造地,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③现在捕鱼的范围大大缩小。
3.3.1《耕海牧鱼》导学单【学习目标】1.能运用规范的学科术语描述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
2.能举例说明鱼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渗透到人民的精神世界。
3.知道传统渔业生产的负面作用,理解日本渔业开发方式开始从传统的捕捞转向人工养殖的必然性。
【学习重点】鱼对日本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学习难点】日本渔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理解建设海洋牧场的必然性。
【课前预习】1. 读下图,回答:(1)大洲:A__________大洋:B___________海域:C___________D___________(2)日本领土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3)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2. 从海陆位置看,日本是一个国,气候具有 (大陆、海洋)性特点。
它有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渔场;在人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你知道吗?请举例:。
【课堂环节】自主学习1.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说说日本的范围和海岸线的特点。
3.归纳出造船业、纺织业、电子业对日本渔业发展的作用。
合作探究独具特色的日本鱼文化。
1.(1)说一说:鱼在哪些方面影响着日本人们的生产与生活?(2)如果有人去日本旅游,你会建议他安排哪些活动去体验日本的鱼文化?2.(1)海洋渔业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下降的原因又是什么?(2)针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衰竭,日本采取了什么措施?小组交流展示【课堂练习】1.位于日本的世界知名渔场是 ( )A.北海渔场B.舟山渔场C.北海道渔场D.秘鲁渔场2.日本有着独特的“鱼文化”,下列说法与之无关的 ( )A.用极新鲜的鱼、虾、贝等做成的“刺身”B.每年的男孩节,也叫鲤鱼节C.举行“虾祭”“海胆祭”等祭祀活动来庆祝丰收D.武士道精神3.北海道的函馆,兴建了造船厂、渔网厂、制冰厂、水产加工厂等企业,这些都是为服务的( )A.渔业B.种植业C.林业D.旅游业[4.“二战”后,日本远洋捕捞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A.市场对鱼的需求量大增B.近海海域鱼类的增多C.造船业的发展和捕鱼装置与技术的进步D.大量的人工养殖的出现5.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有 ( )①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②大量人工养殖的出现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④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本国海域范围内捕鱼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日本拥有发达的渔业的原因有 ( )①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北海道,是世界知名的渔场②造船业发达,所造船只性能优良③发达的纺织业,织就了优质的渔网④先进的电子工业,为渔业提供了技术和装备⑤近海海域鱼类的增多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7.观察日本轮廓简图,完成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