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精品教案【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3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直到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2、教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既影响等基本史实。
(2)通过识读“隋疆域图”和“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通过讨论隋朝的灭亡,提高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得出历史启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通过学习讨论从隋亡中得出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由“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导入”一、隋的统一1、隋的建立及统一在北魏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由北周统一我国北方。
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
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获封隋国公),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于589年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击,仅用四个月灭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2、隋统一的影响:3、隋初经济的繁荣在这里介绍隋是以个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但经济上取得了空前的强盛。
隋文帝,在隋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隋文帝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结合课本,说说他采取这些措施后的影响。
4.隋的疆域识读课本P3《隋疆域图》了解隋朝疆域四至学生结合书本及以前所学知识,归纳隋朝统一的影响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勾画:581年,杨坚夺取北魏政权,建立隋朝,都城洛阳。
找到并勾画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学生讲述胭脂井的故事1、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继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实现大规模统一;2、隋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隋唐。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仔细研读材料,概述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隋朝的灭亡;在地图上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关键点;对比秦隋两朝,用自己的话说出其共同点。
【学习指导】1.独立思考探究案上的问题,结合课本内容和问题,自主完成探究案上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边讨论边做记录,总结答题方法。
探究案——探寻王朝兴亡的规律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隋统一后,在政治上首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分久必合隋统一材料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材料二: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探究一: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隋统一有什么意义?二、百舸争流大运河《汴水》《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探究二:两人对大运河的开凿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同?三、罄竹难书伐暴君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但都辉煌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给我们什么启示?【史海泛舟】认识大运河经营洛阳和修大运河是彼此相关连的两件事。
大运河把以长安为政治中心的中国西部,与旧日北朝的高齐与南朝的陈控制的东部地区紧密联系起来。
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上大多强调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枢纽作用,其实这是按照元朝大运河的走向和作用来理解隋唐运河了。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2.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一、预习检测检查假期作业,提出新学年要求。
二、导入新课古诗主要叙述了什么?炀帝陵罗隐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炀帝陵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
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
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隋朝历史的基本框架,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于隋朝的成立和统一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思维上更趋向于理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深入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课堂讨论小组的划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隋朝的版图、隋炀帝的画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隋唐时期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卷。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答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以及隋朝的灭亡。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相对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认识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隋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让学生对隋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失落》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以及造成隋朝失落的原因;2. 掌握隋文帝杨坚的重要决策与措施;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隋朝在统一中国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2. 隋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3. 隋朝为什么失去统治权力。
教学准备1. 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3. 学生课前预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对隋朝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隋朝统一和失落的思考。
新知呈现(10分钟)展示隋朝统一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并与学生讨论其意义和影响。
深化认识(15分钟)结合课本内容,教师详细讲解隋朝的统一措施,包括平定北方的战争和征服南方的行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隋朝统治期间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
分组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隋朝重要决策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了解该决策对隋朝统一和失落的影响,并进行小组讨论。
组织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提问。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隋朝的统一过程和失落原因,并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内容。
拓展延伸(5分钟)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隋朝的统一和失落进行思考和探究,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和失落原因。
通过分组研究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研究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和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事件持续深入思考的兴趣。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隋朝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历史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隋朝的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过程,以及其中的人物和事件。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理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对后世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对隋朝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历史意义。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史料阅读法:通过阅读史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隋朝的历史,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隋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4.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隋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隋朝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呈现隋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隋朝建立、统一和灭亡的基本史实、大运河的开凿、隋朝开创科举制度的基本史实和意义。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书中的史料及其它史料,了解隋朝兴亡的原因,从中进一步刨析隋朝兴亡的根本原因,学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形成基本的鉴别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大运河的开凿,认识到大运河开凿的重大作用和历史地位,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
通过科举制度的创立,学会辨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形成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朝的暴政,因此执政者要体恤民众;认识到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遗产,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和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凿意义、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
难点:隋朝兴亡及现实意义。
难点突破:利用教材文字等史料来比较辨析。
三、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对本课主要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四、授课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目标(教师主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要想了解这一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学生主体)1、隋朝统一的基本史实。
2、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及意义。
3、大运河开凿的基本史实和作用、历史地位。
4、科举制度创立的基本史实和意义。
5、隋朝灭亡的基本史实及教训。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以时间为线索,按“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繁荣”、“隋朝的灭亡”三个部分展开叙述。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隋朝的历史。
本课是学生对隋朝历史的初次接触,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朝的相关知识,对于隋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思维上更加趋向于形象思维,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分析能力尚在培养之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过程,隋朝的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隋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隋朝的历史短片,引导学生回顾六年级所学的隋朝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隋朝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判断其是否属于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隋朝的历史贡献;
技能目标: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隋朝的建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隋文帝杨坚吗?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隋朝的统一:
师:课件出示隋王朝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隋朝是何时统一的?隋朝是由谁统一的?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历史贡献?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学生能够说出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亡国之君。
2、通过呈现材料和小组讨论,学生思考出隋朝实现国家统一和繁荣的原因,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障。
3、通过完成大运河的表格,学生可以说出大运河的三点、四段、五河,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可以说出大运河的历史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4、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可以分析说出隋文帝和隋炀帝对科举制的贡献,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开创标志和意义。
5、了解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并能学会对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
重点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册学习内容,引领学生梳理从秦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并继续引导那么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是哪个?它又是怎样建立和统一的。
(学生回答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顺序,并自由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的统一1、教师布置自学要求(自学5分钟),阅读课本,找到下列问题答案,并进行标记。
问题1.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问题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内容,并提问:哪些朝代结束了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目标导学二开通大运河(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涿郡,洛阳,余杭。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涵盖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2.难点: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隋朝的历史。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隋朝的历史。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隋朝的历史资料、图片、地图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隋朝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隋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原因。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等方式,深入理解隋朝的历史。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以及隋朝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手段,建立起对隋朝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隋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隋朝历史背景的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隋朝时期的历史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隋朝历史问题,提高史学研究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北周和隋朝的交替吗?隋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PPT呈现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❶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
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
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
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
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
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
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
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
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
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
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
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
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
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
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
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
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
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
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
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
固统治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
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 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 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 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 科举制的创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
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
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
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
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
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
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
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
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
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
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
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
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
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
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
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
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
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
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
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
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
运而生。
2.(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
举人制度)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
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
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
的长治久安。
3.(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学生分
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
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
不高的现状。(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
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3)
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回
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
确立。
5.(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总结历
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
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
朝选 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三、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开
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
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
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
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
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
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制是今
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
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
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
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
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❸板书设计
➷
❹教学反思
➷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
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
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都
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