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扫描电子显微镜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9.20 MB
- 文档页数:45
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是一种利用电子束照射样本表面,通过采集样本散射的次级电子、反射电子、透射电子等生成显微图像的设备。
其原理与传统光学显微镜不同,利用电子束的波粒二象性和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性质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扫描电子显微镜由电子光源、电子光学系统、样本台以及信号检测和图像处理系统等组成。
首先,电子显微镜的电子光源发射出高能电子束,通常通过热丝发射电子的方式。
这些电子束会经过准直和聚焦装置,使其成为一束细且聚焦的电子束。
接下来,样本被放置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样本台上。
样本表面会与入射电子束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信号。
其中,主要信号包括次级电子(Secondary Electron, SE)、反射电子(Backscattered Electron, BE)以及透射电子(Transmitted Electron, TE)。
次级电子主要由入射电子与样本表面原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其被采集并转化为图像。
反射电子主要是在样本内部物质的相互作用下被散射回来的电子,同样被采集和转化为图像。
透射电子则是透过样本的电子,其传感元件可将其图像化。
这些信号被接收后,经过放大和转换为电子图像信号。
电子图像信号可以通过荧光屏或者光电二极管进行观测和记录。
最后,通过图像处理系统将电子信号转化为高分辨率的图像,该图像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可以用来观察样本的细微特征。
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其高分辨率和强大的观察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以及表面科学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