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现状及耐药变迁(张秀珍)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79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班级:环境工程134 姓名:盛家圆学号:2013013637摘要:全世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抗药性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让人么所重视。
本文就细菌抗药性的认识,以及对抗药性分子机理和防止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研究发展1.前言我们大家都知道,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
细菌耐药性和耐药菌感染是当今全世界都面临的挑战。
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日益增多,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使抗感染治疗失败,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及医疗费用增加。
本文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作相应分析。
2.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细菌耐药性可通过在某一核苷酸碱基对发生突变,导致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或通过细菌DNA的全部重排,包括倒位、复制、插入、中间缺失或细菌染色体DNA的大段序列的“转座子”或插入顺序来完成,也可由质粒或其他遗传片段所携带的外来DNA 片段,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3.抗生素使用现状当今全世界各国家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已超过200种,而且仍以平均每年有10种以上新的抗菌药物问世的速度在增长。
目前状况是一方面有越来越多抗菌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则是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
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
大城市每年药物总费用中,抗生素约占30%~40%。
在欧美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大约占所有药品的1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约为30%,这一数字远远低于亚洲地区(60%)。
而我国抗生素使用量最低的医院也占30%,在农村抗生素滥用问题尤为突出[2,3],我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占60%~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水准[2]。
刘丽华等调查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在1127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为571张,占总处方量的50.67%。
上呼吸道感染90%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随机抽取上呼吸道感染处方102 张,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有90 张,占88.24%,用抗病毒药治疗的仅12张,占11.76%[4]。
一、前言近年来,细菌耐药危机日趋严峻,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动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细菌耐药的防控工作涉及医疗、农牧水产、环境等诸多领域,需要医务人员、兽医工作者、粮食和农业专家、环境专家、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取得全面、系统、积极的效果。
如不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国界的研究与合作,不对细菌耐药的产生与快速传播进行有效防控,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重大的威胁。
细菌耐药的蔓延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每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需要各国协同谋划,才能共同应对这一全球危机。
鉴于这一共识,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发布了控制细菌耐药的全球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在两年内拟定全国性的行动计划,从而形成全球统一的细菌耐药防控战线。
2016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峰会(G20)上,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
峰会公报明确提到:“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稳定〃,并呼吁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7年提交联合报告,就应对这一问题及其经济影响提出政策选项。
2016年9月,联合国大会响应G20公报倡议,召开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高级别会议,对共同抗击微生物耐药做出了承诺,表明全球领导人已认识到细菌耐药问题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中国作为抗菌药物的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更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解决全球耐药危机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我国医疗和动物源病原菌耐药情况严重,环境中普遍存在耐药基因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CHlNET)数据显示,2005—2014年我国多数重要的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已经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重的威胁。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报告也显示,多种重要耐药菌的检出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015年的检出率(58.0%)较2012年(45.8%)大幅上升;亚胺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2015年的检出率(6.8%)也较2014年(4.8%)明显增加。
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作者:朱妍艳,华春珍,俞惠民【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耐药机制目前世界范围的细菌耐药性是近几年医学科学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Hi)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医学界普遍关注。
继β内酰胺酶阴性耐氨苄西林Hi(BLNAR)发现之后,世界各地又陆续报道了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本文就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现状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1 流感嗜血杆菌的一般情况Hi分型研究的常用方法有生物型、血清型和荚膜型等多种,其中荚膜型/血清型对Hi致病性研究和菌苗研制意义重大。
根据该菌细胞壁外荚膜多糖的有无,可将Hi分为有荚膜的可分型和无荚膜的不可分型两类,前者再可根据其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a、b、c、d、e、f 六个血清型。
研究表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Hi血清型存在较大地区差异。
用直接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PCR)杂交法,20世纪50~60年代Hib 的检出率是14.3%,80年代至2002年Hib的检出率是20.5%[1]。
陈民钧等[2]用Hib型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对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的菌株进行研究,发现三个地区Hib分别占1.8%、32.3%和6.5%。
之后报道北京2000年Hib检出率是13.7%[3],上海2003年是19%[4]。
华春珍等[5]对247株Hi血清分型研究中不可分型菌株占61.9 %,可分型菌株占38.1%,其中可分型菌株中以d型为主,构成比达90.4%,b型仅1.1 %。
在国外,孟加拉国化脓性脑膜炎由Hi引起的占35%,这其中有97.1%为Hib感染[6]。
意大利学者报道了1997~1998年分离的Hi 菌株中b型占91.2%,f型占0.9%,不可分型占7.9%[7],1998~1999年分离的Hi菌株均为Hib,2000~2001年在对7例病人标本进行追踪检测,其中有5株为e型[8]。
1994~2002年耐药监测回顾
张秀珍
【期刊名称】《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4(002)002
【摘要】1993年由葛兰素威康公司资助、由北京协和医院陈民钧教授主持的耐药监测,开始了中国小规模的耐药监测。
由1994年开始至今还在继续的由美国默克公司资助的全国35家医院的耐药监测,对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趋势获得了丰富而可靠的数据;其间1996年中国政府(卫生部医政司)直接介入。
【总页数】5页(P44-47,18)
【作者】张秀珍
【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5
【相关文献】
1.2000年~2002年我院常见细菌的分离率与耐药监测 [J], 过孝静;康梅;陈知行;陈文昭;吕晓菊
2.2002年:活跃的汽车板块--2001年汽车板块回顾及2002年预测 [J], 曹鹤
3.2000~2002年我院常见细菌的分离率与耐药监测 [J], 过孝静;康梅;陈知行;陈文昭;吕晓菊
4.2002年院内细菌耐药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J], 周忠华;刘华
5.2002年至2005年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研究及对策 [J], 张爱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分析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药物的能力增强,导致常规使用的抗生素无法有效治疗细菌感染。
细菌耐药现状严峻,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和生物膜防御三个方面。
首先,基因突变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一个主要机制。
细菌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进化速度快,因此可能在其基因组中出现突变,导致产生耐药菌株。
一些突变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蛋白质,例如通过改变靶点来减少药物结合,或通过改变药物进入或排出细菌的方式来降低药物的疗效。
此外,基因突变还可以导致产生酶,分解抗生素,从而使其失去杀菌活性。
其次,基因转移也是细菌耐药的一种重要机制。
细菌具有水平基因转移的能力,即一些抗药基因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等方式在细菌菌群之间传递。
这种转移可以发生在同种细菌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细菌之间。
基因转移的方式包括共轭、转化和转导。
共轭是通过质粒的直接接触传递基因,转化是通过细菌从环境中摄取外源DNA,转导是通过噬菌体或其他病毒样粒子传递基因。
通过基因转移,一些细菌可以获得抗生素抵抗基因,从而表现出耐药性。
最后,细菌耐药还与生物膜的形成和防御有关。
生物膜是细菌聚集生长形成的一种复杂结构,能够保护其内部细菌免受外界压力和抗生素的侵袭。
生物膜可以通过调节细菌内部的生物化学过程,使其对抗生素均衡化学物质释放以及细菌自身的“外围刚性”的调节来提高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现状非常严峻。
一些原本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的常规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对细菌的杀菌能力,导致细菌感染难以治愈。
例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以及XDR-TB(极耐多药结核杆菌)等耐药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是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包括对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患者自行使用、青少年依赖抗生素、农业和养殖业中过量使用抗生素等。
耐药性的传播也受到医院感染和多种抗生素广泛使用的限制。
为了解决细菌耐药问题,需要多方合作,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感染控制、开发新的抗生素、研究耐药机制以及开展细菌耐药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