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审判的新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0
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的嬗变新媒体时代的崛起给媒介审判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介审判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信息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正在经历着嬗变,其特点表现为信息全球化、舆论多元化、传播速度加快、互动性增强等。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现状入手,探讨其嬗变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其对社会和媒体行业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现状1.信息全球化新媒体时代的崛起使得信息传播跨越了地域、国界的限制,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这样一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相互交织,观点和价值观的冲突也日益明显,这给媒介审判带来了新的挑战。
2.舆论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同声音和观点。
传统的媒体审判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这种多元化的舆论需求,媒介审判也难以做到公正客观。
3.传播速度加快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种快速传播带来了信息的瞬时化和碎片化,给媒介审判增加了难度。
审判者需要快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相关的阐释和解释。
4.互动性增强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审判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审判者通过权威性的言论来引导舆论。
而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信息传播和评论中,形成了一种信息的多元对话。
这种互动性的增强也使得媒介审判更加复杂化和多变化。
1.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迅速,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
新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
2.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发布有了更高的参与度和意识。
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评论来影响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形成。
这种公众参与意识的觉醒也促使了媒介审判方式的改变。
3.信息碎片化和快餐化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餐化使得传统的媒介审判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第10卷第13期 2019年07月Vol.10 No.13 July 201981一、引言网络传播时代下,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媒介审判”提供了肆意泛滥的温床。
这不仅会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更会掀起舆论风暴,影响司法审判,不利于法治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我国大国形象的树立,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媒介审判”概述我国新闻传播法学家魏永征教授对“媒介审判”给出了较为完善的界定,即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
它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
[1]三、新媒体语境下“媒介审判”的表现特征(一)凸显时效性——“反转新闻”和案件“预判”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推动了新闻信息的及时发布与广泛传播,但新闻得以快速发布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其一表现在事件报道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反转新闻”频发。
“刘强东案”“河南周口丢婴闹剧”“快递员丢芒果事件”等相关新闻报道均呈现出及时、片面、曲折的特点,媒体报道指向变化,舆论风向也随之转变。
其二表现在事件处理进程中的未审先判。
2018年8月发生的“昆山震川路砍人事件”中,在司法机关对当事人作出审判之前,一些媒体不断发布相关报道,“正当防卫”“社会龙哥多次入狱”“为民除害”等言论便已经对案件作出定性,影响到了司法审判的正常进行。
(二)新闻报道基本原则的缺失——未能做到真实客观“报道真实的新闻不易,揭示事情的真相更难。
一个事件的发生,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而真相隐蔽在事件背后,错综复杂,扑朔迷离。
”[2]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媒介审判”案例,新闻报道中真实性的缺失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放大片面事实、缺乏局部事实及主观臆断事实内容。
在“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相关媒体先后对“女司机逆行”“公交车司机不当操作”“女乘客纠缠”3个单方面事实进行集中报道、片面放大,未能体现事件的全貌,致使事实真相在报道过程中被扭曲;在“泳池冲突医生自杀事件”中,从一开始传播的片段视频到被删去的“男孩可能触摸安女士臀部”的细节,局部关键信息的缺乏掩盖了事实真相,对受众理解事实造成了误导,“舆论暴力”最终引发了安某自杀身亡的惨剧;在2018年发生的“杭州女司机地下车库撞车”事件中,部分媒体以“杭州女司机反复剐蹭豪车竟然偷溜”为题进行报道,题目本身已与女司机未逃逸事实相悖,且报道中不乏“猛踩倒车”“攻击”“扬长而去”等主观臆断性词语,掺杂报道者的主观性判断,歪曲事实真相,中伤新闻的真实性。
新媒体环境下法治案件的舆情特点及对策探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情对于法治案件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法治案件的舆情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舆情传播速度快。
随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旦法治案件引发舆情,舆情将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且有可能迅速发酵。
二、舆情关注度高。
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一旦某个法治案件引起大家的关注,那么法治案件的舆情就会成为公众切身利益的体现,关注度自然会很高。
三、舆情互动性强。
新媒体让信息传播更加有交互性和互动性,公众对于法治案件的看法、声音等反馈可以极快地被反馈到当事人和决策者耳朵里,并引起更加复杂的互动反应。
四、舆情代入感强。
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重要的情感载体,人们对于法治案件的情感代入感强,甚至有的舆情甚至更像是大众情感的表达。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需采取以下的对策:一、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新媒体是新时代公众参与民主、监督、表达意见和情感的新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和普及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提高,让人们可以更好地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
二、重视舆情反馈和监测。
针对各种舆情反应,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舆情信息,尽快掌握社会舆情演变动态,加强舆情预测和应对,采取适当的反应策略,有效地引导舆情,稳定公众的情绪。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宣传工作,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各种宣传载体和场合,通过开展全民普法、宣传法治成果和典型案例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法治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
四、充分尊重公众意见,并及时响应。
铭记微利大义、关注公益,公众意见可以充分反映社会大众心声和民意,为政府改进决策和学者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
因此,我们应注重从社会反馈中获得经验和启示,并对个别的舆情指示做出政策调整或解释,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总之,新媒体时代下,法治案件的舆情特点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当我们积极面对,且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重策略,才能更好地化解风险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的嬗变【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媒介审判产生了重大影响,呈现出了嬗变的趋势。
传统媒介审判的特点逐渐被挑战,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对传统媒介审判和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媒介审判的嬗变趋势,以及对传统媒介审判的启示。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的重要性,并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
这对于深入理解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嬗变、传统媒介、挑战、特点、趋势、案例分析、重要性、发展趋势、启示。
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对传统媒体格局和媒介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互动性更强,媒介形态也更加多元化,通过手机、电脑等数字化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以多种形式获取并发布信息,传播路径变得更加复杂和立体化。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还包括人们在信息获取和传播中对于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的增加,媒介生态也开始向碎片化、个性化的方向演变。
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虚假、低俗、不实等问题也层出不穷,给公众传播带来较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审判的概念和实践变得尤为重要,需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1.2 媒介审判的概念媒介审判是指对媒介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审判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拓展。
传统媒介审判主要是指对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监督,以确保其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
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还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形式。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不再只是由专业的媒体从业者进行,更多的是由公众参与形成了一种多元化、民主化的审判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研究摘要:随着现代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产生的媒介审判现象对司法产生的影响愈来愈大。
本文就针对新媒体环境之下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进行研究,以分析我国媒介审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减小媒介审判对司法审判公正的影响,促进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网络媒介审判;研究媒介审判现象是新闻媒体相互竞争的结果,在新媒体环境之下,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介审判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媒介审判现象的产生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十分不利,新闻媒体主导的媒介审判现象不仅仅影响了社会人民对新闻事件的正确评价,媒介审判还会通过舆论压力影响司法的公正,因此积极探究新媒体环境之下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对于我国新闻媒体的正确发展及法制社会的建设十分重要。
1.媒介审判现象产生的原因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之下,媒介审判产生了。
媒介审判就是新闻媒介对报导新闻事件的一种“预审”现象,媒介审判现象往往在正规司法审判之前。
媒介审判现象的产生对于新闻媒体及司法公正都是十分不利的。
媒介审判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来说产生了严重的职能错位现象,而对社会事件的不当审判会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司法来说,先于司法审判的媒介审判会使得司法审判向着媒介审判的结果偏颇,这与我国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相违背,也不利于社会司法公正。
媒介审判现象不仅仅是我国媒体特有的现象,美国新闻媒体也存在媒介审判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媒介审判现象不是我国社会制度造成的,媒介审判现象是新闻媒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其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闻媒体环境之下,新媒体环境提升自身媒体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手段[1]。
2.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的模式媒介审判审判现象是由新闻媒介发起的,新闻媒体发起媒介审判的目的是制造社会舆论,提升媒体本身的社会影响力。
然而新闻媒体却忽略了由他们发起的媒介审判制造出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媒介审判的舆论效果不仅仅影响社会人群对报到事件的正确判断,其对于报到事件的后续处理,对报到事件的司法公正审判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法治案件的舆情特点及对策探析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法治案件的舆情特点也越发明显,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应对。
本文将探析新媒体环境下法治案件的舆情特点及对策。
1. 舆论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媒体,可以瞬间将信息传播到全球各地。
一旦法治案件发生,舆论将迅速形成,并蔓延至各个社交平台和网络社区。
2. 舆论引导性强。
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往往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传染性,个别舆论领袖的发言可能影响大量网民的观点和情绪。
由于用户偏好决定了平台的算法推荐,一些有争议的意见可能被无意中放大。
3. 知识面狭窄。
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的信息碎片化、篇幅短小,用户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片面和误导性的观点,导致舆论倾向极端化。
1. 建立及时回应机制。
针对法治案件的舆论,相关机构和部门需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可以通过发布权威信息、解答疑惑、回应热点问题等方式,增加舆论互动和公众信任。
2. 引导社会舆论。
通过在新媒体平台开展舆论引导活动,可以增加民众对法治案件的正确了解。
可以通过正面宣传、专家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舆论的正常化和理性化。
3.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尤为重要。
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法律常识、案例分析等内容,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法治意识。
4. 深化新闻宣传与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平台是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在新闻宣传中深化与新媒体的融合。
通过优化宣传内容、改进传播方式,提高新闻宣传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5. 积极发展互联网舆论监管。
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舆论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相关机构和部门需要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和策划,建立健全舆论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不实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
新媒体环境下法治案件的舆情特点明显,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应对。
建立及时回应机制、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化新闻宣传与新媒体融合,以及积极发展互联网舆论监管,将有利于合理引导舆论,维护法治的正常运行。
开题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审判”现象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本篇开题报告将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现象进行浅层次的探讨,通过过往对传统媒介的“媒介审判”现象的一些研究,主要通过国内外的报道以及历来研究,加之新媒体时代下对于“媒介审判”现象的新理解以及新研究,综合考量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现象。
1.1 选题的背景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贫富差距,医疗纠纷,环境污染,教育资源分配等等。
而这些问题造成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不满和冲突现象日益增多。
而在这种官民对立,较为紧张的社会气氛下,某个特定的司法案件如果触碰到社会公众心中“紧绷的那根弦”,使得事件反映的问题在网民内心深处形成共鸣,往往会点燃或加速弱势群体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怒。
在对互联网的日常使用中,这种不满和愤怒感就自然而然地在网络空间内得到流露、集中表达和相互传递。
而舆论是公众意见的集合,如果公众对某一案件特别关注,意见特别强烈,倾向性基本一致,就会对司法审判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
在“众口烁金”、“众曰可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舆论氛围下,司法为迎合民意就可能作出偏离法律的裁判。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媒介审判的定义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方新闻界对媒介审判的定义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
获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法学博士的台湾学者尤英夫认为:“报纸审判的意义比较广泛,即任何民事、刑事案件在普通法律性报纸做刊载的消息或意见,不论其目的是在讨论、分析、攻击、侮辱与案件有关的法官、当事人极其他诉讼关系人,或案件内容极其升幅的是,凡足以影响审判者,都可以成为报纸裁判”。
[2]媒介审判的界定主要是指媒体超越司法正常程序,贸然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案情分析、定性、定罪量刑等一系列问题先于法律条文相关规定自行定罪,作出公开的判断和结论,以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足以影响司法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有失其公正、公平性。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独立
新媒体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使得舆论监督更加全面和广泛,同时也给司法审判独立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浅析。
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无处不在。
人们通过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多种途径发布和获取信息,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舆情生态系统。
这种现象不仅使得舆论更加多样化和民主化,也加强了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对于打击腐败、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也存在着部分虚假信息、造谣传谣和诋毁谩骂的现象。
这时候,舆论监督就需要明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底线,防止过度宣泄和泛滥,并保障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的受到保障。
同时,新媒体时代也给司法审判独立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网络舆情的复杂化和影响力的扩大,一些案件和裁判结果经常受到网络舆论的外部干扰甚至是干预,这就要求司法工作者更加注重司法公正、严谨、独立的重要性,更具有法律素养和批判思维,从而保证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由法律规范和个性原则的约束和指引,确保裁判结果真正做到公正公平。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独立同步推进,需要在法律和制度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网络舆情、公众关切和司法独立的因素,保障政府公信力、社会稳定和司法正义。
同时,也需要渐进式的确定相关政策,对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和评估,促进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动,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