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鉴别诊断-便血
- 格式:doc
- 大小:0.29 KB
- 文档页数:1
痔(痔病)一、诊断(一)中医病名:痔(二)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痔系发生于齿线以上、下的静脉曲张团块。
(1)辩病依据①便血,色鲜红。
②肛门肿物脱出肛外,便后自行或手法复位。
③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暗红,或纤维化。
④肛缘皮肤损伤或感染,呈红肿或破溃成脓,疼痛明显。
多见于炎性外痔。
⑤肛缘皮下突发青紫色肿块,局部皮肤水肿,肿块初起尚软,疼痛剧烈,渐变硬,可活动,触痛明显。
多见于血栓性外痔。
⑥排便时或久蹲,肛缘皮有柔软青紫色团块隆起(静脉曲张团),可伴有坠胀感,团块按压后可消失。
多见于静脉曲张性外痔。
⑦肛缘皮赘突起。
多见于结缔组织外痔。
⑧可有肛门坠胀、异物感或疼痛。
⑨可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
⑩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齿线下亦可为赘皮)。
凡符合上述表现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痔”。
(2)证候分类①风伤肠络: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②湿热下注: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③气滞血瘀: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
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
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④脾虚气陷: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
便血色鲜或淡,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昏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内痔:位于齿线上方,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和右后位。
肛肠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痔(混合痔)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齿线远侧皮下的直肠下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
在肛肠疾病中,痔是最常见的,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
本病以便血、痔核脱垂、肛门不适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中“痔”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④肛门疼痛有肛门水肿或血栓形成者,可出现肛门疼痛。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便血(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2013年版)一、病名中医:便血西医: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二、定义中医: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
本优势病种将临床中因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吐血、黑便、便血统一称之为便血。
中医学认为胃疡的本质是络伤血溢,多数学者认为引起络伤血溢的病机主要责于“热”、“瘀”、“虚”。
由于饮食失节,嗜食辛辣酒类,热积胃中,热伤胃络,胃气失和,血随胃气上逆而吐出,下走大肠故大便呈血样或色黑。
西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
三、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黑便或血便,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吐血、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小便量少。
2、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四、中医证侯诊断1、脾虚不摄证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便血的中医护理常规精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便血的中医护理常规一、疾病名称中医病名:便血西医病名:消化道出血定义:胃、肠络脉受损,血随大便而下。
二、临床表现(1肠络脉受损,血随大便而下。
(2在大便前后下雪,大便呈柏油样。
三、护理评估1、出血的部位、方式、量、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
2、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有无机械损伤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情况。
3、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病程长短。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肠道湿热、气虚不摄、脾胃虚寒。
四、一般护理1、血量多着,应卧床休息,切忌下床排便,注意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脉压损伤血络。
2、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肛门及周围皮肤的护理。
五、病情观察1、观察便血的色、量、质,以判断出血的部位及全身情况。
并准确记录,必要时可保留标本送检。
2、如出现柏油样大便、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细微而数、头晕、心慌、汗出,四肢厥冷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六、临证施护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中药汤剂和中药针剂治疗。
1、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肠痛可给予地榆散或槐角丸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作用。
2、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可给予归脾汤,益气摄血作用。
3、脾胃虚寒:变色紫黯,甚则色黑可给予黄土汤,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作用。
还可给予生脉针1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经脉注射,每日2~3次,亦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经脉滴注,每日一次,使用于气衰血脱症。
七、饮食护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烟酒等物。
八、给药护理1、药物宜温偏凉服。
2、服药期间,饮食不宜过凉,可配合健脾开胃之药膳,以调理脾胃。
九、情志护理安慰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是肝郁者,当节情志,戒怒防躁,避免情志刺激。
十、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便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便血是指由肛门排出血液或粪便带血,其外观可为鲜红,暗红或柏油状,血可与粪便混合,或附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滴鲜血。
便血的颜色及其与粪便的关系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上消化道出血可出现黑粪或暗红色血液。
小肠出m量多、速度快时,血便可呈暗红色、鲜红色或紫红色血块;当小肠出血量小,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长时,可出现柏油样便。
结肠和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的血液。
降结肠以上出血时,血常与大便混合,乙状结肠或直肠出血时,可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的大便表面。
便后滴鲜血则常见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等。
一、病因引起便血的原因有全身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两大类,消化道疾病又包括上消化道疾病和下消化道疾病。
1.全身性疾病(1)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K、维生素C缺乏症等。
(3)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性肝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副霍乱、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新生儿败血症等。
(4)寄生虫病:钩虫、血吸虫、恙虫病及阿米巴痢疾等。
(5)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
(6)中毒:植物中毒、化学毒物、尿毒症等。
(7)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8)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布洛芬等。
2.上消化道疾病(1)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炎、食管癌等。
(2)胃十二指肠、胆道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胆道出血、肿瘤出血等。
3.下消化道疾病(1)肛门疾病:痔、肛裂、肛瘘等。
(2)直肠疾病:直肠炎症(溃疡性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直肠肿瘤(癌、类癌、乳头状腺瘤、息肉等)、直肠损伤(异物、刺伤、坚硬粪块擦伤、器械和活组织检查致损伤等)。
常见病自测--便血消化道出血时,血从肛门排出,色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色、或粪便带血,称为便血。
1.便血发病原因(1)上消化道疾病凡是能引起呕血的上消化道疾病包括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均能引起便血,详见呕血。
(2)小肠疾病肠结核、局限性肠炎、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瘤、血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3)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结肠癌、结肠息肉、结肠血吸虫病等均可引起便血。
(4)直肠疾病直肠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直肠癌。
(5)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等可引起便血。
(6)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重型肝炎、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钩虫病等。
(7)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亦可引起便血。
(8)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
2.便血颜色辨病(1)暗红色或柏油样便所谓柏油便是指大便色黑而表面光泽,如柏油一样。
暗红色血便或柏油便提示食道、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疾病引起出血。
其便血颜色呈暗红或柏油便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后形成的硫化铁。
(2)暗红或鲜红色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
当小肠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便血呈暗红色、甚至呈较鲜红的稀便。
结肠、直肠、肛管疾病,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鲜红色或较鲜红的血便。
3.便血的季节辨病(1)夏秋便血夏秋季节突然便血多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2)秋末春初便血秋末春初便血伴胃脘刺痛、灼痛、恶心、呕吐多见于消化性溃疡出血。
4.便血年龄辨病(1)儿童少年便血多见于肠套叠、直肠息肉、MeCkel憩室炎与溃疡。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病等。
(2)青壮年便血应多注意消化性溃疡、肠结核、局限性肠炎、伤寒与副伤寒、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3)中老年便血应考虑结肠或直肠癌、肝硬化、胃癌、缺血性结肠炎。
5.便血伴随症状辨病(1)伴发热便血伴发热(应注意急性传染病、恶性肠肿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局限性肠炎)。
便血病例诊断报告摘要该报告详细描述了一位患有便血症状的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
通过详细的病史记录、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我们得出了该患者患有下消化道出血的初步诊断。
背景便血是指从消化道排出带血的大便。
它是一种多发病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
对于患有便血症状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病史•患者基本信息:男性,52岁,无过敏史。
•主诉:连续两周出现便血,呈鲜红色,大便中带有血块。
•现病史:患者近期没有服用抗凝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
没有腹痛、腹泻或体重下降等其他相关症状。
•个人史:未抽烟,饮酒仅社交用量。
•家族史:无相关疾病。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体重正常,无呈貌病态。
•皮肤:皮肤无黄染,无紫癜、出血点或淤斑。
•查体:腹部平坦,无压痛,腹部肠鸣音正常。
检查结果我们为该患者进行了以下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20g/L (正常范围:130-175g/L)–血小板计数:220×10^9/L (正常范围:150-400×10^9/L)–白细胞计数:7.5×10^9/L (正常范围:4.0-10.0×10^9/L)–血沉:10mm/h (正常范围:男性 0-15mm/h)2.大便隐血试验:–大便隐血呈阳性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显示直肠黏膜充血,并发现两个肠息肉。
诊断综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们给该患者初步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
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直肠黏膜充血和息肉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诊断。
进一步检查和相关检查有助于准确明确病因。
治疗建议鉴于该患者患有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建议进行以下进一步检查和治疗:1.结肠镜活检:对肠息肉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性质。
2.血液检查:进行消化道出血相关的血液检查,如出凝血功能、肝功能和炎症指标等。
3.影像学检查:可以考虑进行胃镜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胃肠道其他病变。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引言便血是指在排便过程中出现鲜红色血液或暗红色血便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治疗便血的方案,通过草药的使用来缓解症状并治疗病因。
病因及症状便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肿瘤以及结肠血管疾病等。
主要症状是排便时出现血液,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张仲景根据便血的不同情况和病因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主要基于中草药的运用。
方案一:血热便血方剂名:三黄石膏汤组成: - 黄连10克 - 黄芩10克 - 黄柏12克 - 石膏20克- 大黄20克 - 桃仁10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煎汤服,一日一剂。
方案二:脾虚湿滞便血方剂名:导滞丸组成: - 枳壳10克 - 木香10克 - 苔藓石草10克 - 泽泻10克- 炒白术10克 - 苍术10克 - 炙黄芩10克 - 生山楂10克 - 生草果10克 - 茯苓12克 - 白鲜皮12克 - 牡蛎12克 - 磁石20克 - 炙甘草6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每餐前服8克,水下。
方案三:大肠湿热便血方剂名:琥珀丸组成: - 人工麝香2克 - 假扁豆10克 - 生味大黄15克 - 槐花叶10克 - 熟地黄20克 - 鳖甲15克 - 朴硝3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饭后温酒下丸,每次5~8克。
注意事项1.在治疗便血之前,应首先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在使用中草药治疗便血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方剂用法用量使用。
3.如果在使用草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并就医。
4.草药治疗便血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连续使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应坚持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案仅为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请勿自行使用草药治疗便血,以免延误病情。
结论张仲景提出的治疗便血方案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中草药组合。
这些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缓解便血症状、治疗病因具有一定的疗效。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便血治疗的诊断要点•大便下血,可在便前、便后,或血便混杂,或单纯下血者。
颜色可有鲜红、暗红或呈黑色、柏油样等。
•需排除痢疾、痔疮等病的出血。
•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
X线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常可发现胃或肠道的病变。
便血治疗的辨证分析本证多因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或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以致便血。
故本病一般以清化湿热或健脾温中为主要治法。
便血治疗的辨证论治肠道湿热型【证见】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1.主方地榆散(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加减处方:地榆20克,茜根12克,栀子10克,黄连9克,黄芩10克,茯苓12克,槐花12克,金银花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
(2)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紫榆汤(刘国普验方)处方:紫珠草30克,地榆20克。
水煎服。
(2)四黄汤(《中医杂志》)处方:大黄15克,黄连9克,生地黄30克,生黄芪15克,甘草6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止血合剂(《上海中医杂志》)处方: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炙海螵蛸12克,白及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黄15克,仙鹤草15克。
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证见】便血紫暗或黑色,腹部隐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1.主方黄土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伏龙肝50克,白术12克,熟附子10克,阿胶12克(烊化),熟地黄15克,黄芩lO克,白及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肠道湿热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1)石榴皮煎:石榴皮20克,水煎去渣,加红糖适量,温服。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出血现象,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吐血、便血等,各种各样的出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里我们就讲述治疗这些出血现象及其常用的经验良方。
一、概述1.出血证及其常见出血部位出血证是指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的病证。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均可引起出血证。
常见的出血有鼻出血(中医称之为鼻衄)、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吐血、便血、皮肤出血(中医称之为肌衄)等。
2.出血证的常用治法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不宁谧,溢于脉外则成出血之证。
血是营养机体的重要物质,若不迅速止血,血液大量丢失,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故出血的常用治法是止血,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剂称为止血剂。
止血剂的组成常以止血药或收涩药物,如小蓟、侧柏叶、藕节、棕榈炭、黄土、诃子、乌贼骨等为主,以制止出血。
出血机制大致有五:一为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二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三为元气虚损,气不摄血;四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五为跌打损伤,血络破损。
因此,本类方剂在配伍方面,常遣用清热、温里、补气、活血等消除出血原因的药物。
如热迫血行者,配以生地黄、牡丹皮、栀子、青黛等清热泻火凉血之品;阳虚不统血者,配以干姜、附子等温里助阳之品;气虚不摄血者,伍以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瘀阻血不循经者,配以桃仁、川芎之类;配益阴养血药,如当归、地黄、阿胶之类。
失血之证,必然耗损阴血,故止血剂佐以补血滋阴之品;配活血药,如牡丹皮、川芎之类,大剂凉血止血药的运用也易致血涩不行,故配伍活血药物;配沉降或升提药,血随气而升降,逆而上出者是升多于降,陷而下泻者是降多于升。
故上部出血,宜配沉降之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使血随气下而不上溢;下部出血,宜配升提之荆芥、防风、升麻、黄芪等,使血随气升而不下溢。
上消化道出血便血(吐血)的中医综述该病属于祖国医学“便血”(吐血)范畴,早在《内经》就对“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篇》“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塞淫所胜,……民病厥心痛, 呕血,血泄,……,岁少阴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 甚则血便”,“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口烂、血溢、血泄”,《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阴阳别论》“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认为“便血”(吐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失节,劳累过度,七情内伤及外感六淫致胃肠积热,肝郁化火,湿热下注和邪留五脏,但此时尚无方药记载。
《金匾要略》则较详细记载了便血,吐血的辩治规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 脉沉弦者妞,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渴者,必吐血”,“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心气不足,吐血蛆血,泻心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总结“便血”的病机主要是两条:一是火热迫血妄行,二是虚寒气不摄血。
并给予具体治法和方药,其理论和方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并一直沿用至今。
隋嘿元芳《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夫吐血者,皆由大虚损及饮酒,劳损所致也……”, ,’,自主血,肝藏血,愁忧思虚则伤心,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心二脏伤,故血流散不止,气逆则呕而出血”,“热气在内,大便下血,鲜而腹痛, 冷气在内,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不甚痛”,“远近者,病在上下焦也”,提出虚损,饮酒可致吐血,对七情内伤所致便血(吐血)作了更进一步综述,并对便血的出血部位和辩证论治作了准确的分析,与现代医学比较吻合。
唐《备急千金要方》创制了生地黄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胃热吐血,以达凉血止血目的。
宋《济生方》提出治血四法“风者散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认为风邪入肠胃也致便血,即后世所说的肠风下血,并提出用散风除邪以达止血目的。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道等部位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休克等一系列全身症状。
本病可因肝硬变、食管癌、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胰腺癌、尿毒症、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属于中医学中“呕血”、“吐血”、“便血”范畴。
病因有饮酒过度、嗜食辛辣、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
病机多为湿热壅胃,肝火犯胃、热迫血行,或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内停所致。
血出之后,气随血脱,可致气血大亏,甚可出现血竭气脱阳亡之危证。
【诊断】1.呕吐物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2.初起常有恶心,胃院不适或疼痛。
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3.皖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4.呕吐物或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5.胃镜检查及胃肠X线钢餐造影,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和性质。
出血后48小时内行紧急内镜检查,对出血原因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不主张在出血急性期内行X线饮餐检查。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明确出血部位也有帮助。
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对胆、胰、肝、脾等的B超或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治疗以止血为首要。
其病理环节有热与虚的不同。
凡因热所致者,当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因虚引起者,当以益气摄血为主,酌加滋阴或温涩之品。
凡出血者,多有留瘀,故可适当加入活血止血之品。
1.胃热壅盛证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皖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大便干结或解黑便,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举例: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后下)15g,黄连6g,黄苓10g,大蓟15g,小蓟10g,侧柏叶10g,茜草根10g,白茅根10g,棕枢!炭10g,牡丹皮10g,炒桅子10g。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IOgo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5g。
入院记录(模板一.中医西医结合在一起)姓名:XXX 出生地:XXX性别:女常住地址:XXX年龄:xxxx 工作单位:XXX民族:汉族入院日期:XXXX婚况:已婚记录日期:XXXX职业:职员病史陈述者:病人发病节气:立夏病史可靠程度:可靠主诉:排黑便4天。
现病史:患者于4月30日因感冒自行服用新康泰克胶囊,于2007年5月3日晚排墨绿色成形大便,量约50克,上腹部隐痛,恶心, 头晕,平卧则头晕症状减轻,站立不稳,无天眩地转感,。
次日上午排黑色软便一次,量约200克,伴头晕欲呕,至我院门诊就诊,予补液、奥美拉唑钠针抑酸等处理。
5月5日再排黑色软便约100克,收入急诊留观。
查血常规(6/5凌晨1点):红细胞计数2.5x10e12,血红蛋白80g/l;血常规(6/5上午11点):WBC3.5x10e9,红细胞计数2.04x10e12,血红蛋白69g/l;大便常规:隐血试验(1+);凝血三项、急诊生化、心酶正常;肝功:LAP17u/l,TP54.9g/l,ALB34.2g/l,ALP33u/l,尿素2.58mmol/l;考虑为急性上消道出血,治疗予抑酸、维持电解质平衡、补液支持为主。
未再解黑便,现为求系统专科治疗,收入我科。
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疲倦,偶有嗳气,暂无排大便,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头晕,无胸闷胸痛,口干无口苦,欲饮水,无发热恶寒,无汗出,小便正常。
既往史:10年前因黑便在广州市工人医院住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好转后治愈出院。
06年5月、10月因排黑便在我院门诊治疗,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后好转,平素无胃痛。
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
曾行剖腹产手术。
过敏史:对酒精过敏,否认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个人史.(月经)婚育史.家族史等):出生于广州,广州生长,生活环境可。
无吸烟、饮酒史。
适年结婚,育有1女,配偶子女均体健;父亲有胃穿孔胃大部分切除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状况:T:36.2℃ P:80次/分 R:20次/分 BP:90/62mmHg神清,精神疲倦,营养一般,发育正常,形体适中,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贫血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