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发表时间:2009-07-20T13:31:39.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5期供稿作者:周建军岳旭东 (湖北省武穴市大金卫生院湖北武穴 4 [导读] 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
一失血量的估计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
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
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
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
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1 一般状况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
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2 脉搏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
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3 血压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 Treitz 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或者柏油便。
(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者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者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者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者肛门出血。
(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伤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肠癌、瘜肉、血管病。
粘膜下肿物、 Crohn 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 ― 50-70ml,柏油便― ―200ml ,呕血――250-300ml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 浮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 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 后 Hb 下降 1g 约失血 400ml。
持续呕血或者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 Hb 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 (发病 24h 内行胃镜检查) 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普通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1)药物:垂体后叶素 0.3-0.4U╱min 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 0.1-0.2U╱min 维持 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 250ug 静注后250ug╱h 维持 72;奥曲肽 100ug 静注后25ug╱h 维持 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 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消化道出血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一、上消化道出血伴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和(或)腹胀(一)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1)上消化道出血特点据我国临床资料,上消化道出血约1/2是由溃疡病所致,其中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占多数;出血多发生于冬春二季;且常在病情恶化时发生; 主要诱因有饮食失调、过渡紧张或劳累、受寒或感染后突发出血;某些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肾上腺皮质激素、萝芙木制剂、磺胺类药物、抗凝剂等)可为溃疡病出血的激发因素;尽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均有便血,但胃溃疡呕血较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特殊类型的溃疡病,如巨型溃疡、复合性溃疡、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吻合口溃疡等,较一般溃疡病更容易发生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
(2)腹痛(腹胀)特点大多数(约90%)病人有长期节律性胃痛史,即:空腹痛、夜间痛,进食后可缓解;许多人在出血前数天上腹痛加剧,对碱性药的止痛效果不佳, 出血后疼痛可减轻;部分病人出血前有上腹饱胀不适、食欲不振与情绪不安;呕血时多有较强的恶心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溃疡病病人出血前可无胃痛史,而突发大出血,单凭症状较难鉴别其病因。
[诊断要点]①上腹痛、恶心、呕吐、黑便和(或)呕血;②腹部症状可因进食和抗酸药缓解,出血前症状加重且一般药物无效;③有使用阿司匹林和NSAIDs史、溃疡病史和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史;④上腹部压痛,振水音阳性则提示存在梗阻。
急诊纤维胃镜检査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较大,应首选,且能在胃镜下酌情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止血治疗。
若有胃镜检查禁忌症者,可于出血停止后,行顿餐X线检查。
[鉴别诊断要点]应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胆道出血等鉴别。
(1)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一般无长期节律性胃痛史;出血前几天无上腹痛加剧现象;呕血时常也无恶心感;多为突然大出血;血色鲜红,涌吐而出或呈喷射状;病人可伴有肝硬化的其他症状体征。
(2)急性胃黏膜病变病人多无慢性上腹痛史;常有应激诱因(大手术、严重创伤或灼伤、重度感染、强烈的精神刺激、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长期大量服用某些药物等);往往伴有其他相应的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首次病程录1.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有规律的上腹疼痛不适史,且有季节性、节律性、周期性、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与进食相关,服用制酸剂可缓解,尚可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部饱胀、呕吐、食欲减退等,查体:多数患者有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抗HP抗体阳性,C13呼气试验阳性,胃镜多能明确诊断。
2.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该病常有大量饮酒或者病前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或者遭受意外重大创伤应激等诱因,多无长期持续黑便,胃粘膜修复迅速,急诊胃镜可见胃粘膜广泛散在糜烂病灶,同时又出血点或瘀点瘀斑,可有活动性渗血,排除消化性溃疡及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即可确诊。
消化道出血主治医师查房1.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有规律的上腹疼痛不适史,且有季节性、节律性、周期性、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与进食相关,服用制酸剂可缓解,尚可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部饱胀、呕吐、食欲减退等,查体:多数患者有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抗HP抗体阳性,C13呼气试验阳性,胃镜多能明确诊断。
2.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该病常有大量饮酒或者病前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或者遭受意外重大创伤应激等诱因,多无长期持续黑便,胃粘膜修复迅速,急诊胃镜可见胃粘膜广泛散在糜烂病灶,同时又出血点或瘀点瘀斑,可有活动性渗血,排除消化性溃疡及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即可确诊。
3.胃肠道肿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体征,中晚期胃癌可有腹部隐痛不适,乏力纳差消瘦,低热,腹部可扪及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可扪及肿大,大便隐血持续阳性。
患者也可无任何症状体征而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肠道肿瘤则多有下腹部隐痛不适或剧痛,常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便秘与腹泻交替,黏液鲜血便。
该患者症状体征与以上不符,目前依据不足,暂可除外。
消化道出血主任医生查房1.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有规律的上腹疼痛不适史,且有季节性、节律性、周期性、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与进食相关,服用制酸剂可缓解,尚可有反酸、嗳气、烧心、上腹部饱胀、呕吐、食欲减退等,查体:多数患者有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实验室检查示抗HP抗体阳性,C13呼气试验阳性,胃镜多能明确诊断。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除非已休克需要抢救外,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目的、有重点地完成询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初步判断出血程度,确定出血部位(是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出血的准确部位)和原因,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以下线索可帮助诊断。
(一)临床表现呕血和黑便或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
一般而言,幽门以上部分的出血多表现为呕血。
幽门以下的出血多表现为黑便或便血。
如果出血量小,血液在胃内未引起恶心、呕吐,血液向下排出而表现为便血,如果出血快、出血量大,幽门以下的血液返流到胃引起恶心、呕吐而表现为呕血。
血液颜色主要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而出血部位是比较次要的。
出血量小时,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转化成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呈棕黑色或咖啡色。
出血快、出血量大时,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呕血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甚至伴有血凝块,出血常为动脉性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含氧饱和度较高的门静脉血。
黑便常表现为柏油样稀便或黑紫色,是由于血液除受胃酸作用外,还在结肠中与硫化氢结合成硫化铁的结果。
一次出血量超过50 ml,大便即可呈黑色。
大量出血时肠蠕动亢进,可排出暗红色血便。
一般说来,不同部位的出血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这些特点,进而明确出血的部位,这对诊断出血的原因和手术时寻找出血部位有帮助。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部位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①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一般很急,来势很猛,一次出血量常达500~1 000 ml,常可引起休克。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血,单纯便血较少,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止血,短期内认可反复呕血。
②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出血,出血也很急,但一次出血量一般不超过500 m1,很少引起休克。
临床上可以呕血为主,也可以便血为主。
经过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多可止血,但日后可再出血。
③胆道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多,一次为200~300 ml,很少引起休克。
---------------------------------------------------------------最新资料推荐------------------------------------------------------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一)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1.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1)排除来自呼吸道的出血: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诊断可参阅《诊断学》有关章节。
(2)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注意病史询问和局部检查。
(3)排除进食引起的黑粪:如动物血、炭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
注意询问病史可鉴别。
2.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粪大多来自上消化道出血,而血便大多来自下消化道出血。
但是,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此时如不伴呕血,常难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应在病情稳定后即作急诊胃镜检查。
胃管抽吸胃液检查作为鉴别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段已不常用,因为胃液无血亦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病情严重不宜行急诊胃镜检查者。
高位小肠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时间久亦可表现为黑粪,这种情况应先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后,再行下消化道出血的有关检查(详见本章第二节)。
(二)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据1 / 6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 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 50~100ml 可出现黑粪。
胃内储积血量在 250~300ml 可引起呕血。
一次出血量不超过 400ml 时,因轻度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脏贮血所补充,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
出血量超过 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慌、乏力等。
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 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急性大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最有价值的指标是血容量减少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周围循环衰竭又是急性大出血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
(1)胃血管畸形:此病一般表现为呕血,黑便,无明显腹痛,出血量可较大,应用一般保守治疗效果差,胃镜下可见出血的血管,须行胃镜下介入治疗达到止血目的。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此病典型的病史为先有干呕或呕吐,随后呕血,一般为无痛性出血,凡在饮酒、饱餐、服药以后出现呕吐继之出现呕血、黑便的病例均应考虑本病,特别是伴有食管裂孔疝的病人。
出血多能自行停止。
胃镜下愈合后的撕裂表现为具有红色边缘的灰白色线状疤痕。
(3)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门脉高压性胃病:此病一般发病急,可表现为突发呕血,黑便,一般为大量呕吐新鲜血,病情进展快,可很快出现失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病死率很高,一般都有肝硬化或肝炎病史。
(4)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此病一般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痛,呕血,黑便等,一般因为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大量饮酒后出现,确诊有赖于急诊胃镜检查,内镜可见以弥漫分布的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为特征的急性胃粘膜病损。
(5)胃癌:此病早期多无症状,而后逐渐出现上腹痛,纳差,厌食,体重减轻甚至恶液质,可以并发出血,幽门或贲门梗阻及穿孔,粪常规检查可长期隐血阳性,胃镜下可分四型,I型称息肉型,肿瘤呈结节状,向胃腔内隆起生长,边界清楚;II型称溃疡型,单个或多个溃疡,边缘隆起,形成堤坎状,边界清楚;III型称溃疡浸润型,隆起而有结节状的边缘向周围浸润,与正常黏膜无清晰的分界,IV型称弥漫浸润型,发生于黏膜表面之下,在胃壁内向四周弥漫浸润扩散,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应用抑酸剂一般无效。
(6)消化性溃疡:此病一般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可以并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胃镜下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也有呈线形,边缘光整,底部覆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渗出物,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应用抑酸剂一般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