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血证的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4.77 KB
- 文档页数:3
血分证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最深重的阶段,是以温热之邪引起耗血、动血、阴伤、动风为特征。
心主血,肝藏血,故热邪传入血分,势必影响心、肝二脏;而且邪热久羁,不仅伤血,并耗真阴,又能累及于肾脏,所以血分证以心、肝、肾病变为主,除具有营分证候且较为笃重外,尤以耗血、动风和肝风内动、肝肾阴虚为特点。
一般血分证多自营分传入、亦有由气分直接传入的,所谓“气血两燔”。
根据热邪轻重和所犯部位的不同,临床上血分证又常分为血热妄行、肝热生风、阴虚风动等证型。
血热妄行的症状为高热、烦躁,甚或发狂,斑疹显露,或吐血,衄血,便血等,舌绛紫而干,脉数。
病因病机为病多由营分未解而传入,或气分邪热直入血分而致。
肝热动风的症状为神昏躁扰,高热,两目上视,牙关紧闭,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红绛,脉弦数。
病因病机为病由营分不解内传,引动肝风所致,或由气分热盛而直接引动肝风。
阴虚风动的症状为面色浮红,口咽干燥,神倦耳聋,或形瘦唇萎舌缩,昏沉欲睡,手足蠕动,或时而抽搐,心悸不宁,舌红少津,脉虚细数。
病因病机为病多由营分不解,内传血分,且日久不愈所致。
中医辨血病方法范文一、望诊法:望诊法是中医辨诊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观察面色、舌质、舌苔等外在表现,对血病进行初步辨别。
1.面色:常见的血病面色有苍白、潮红、紫暗等。
苍白多见于血虚,面色不华;潮红多见于热毒或阴虚火旺,面容潮红;紫暗多见于血淤,面色暗紫。
2.舌质:舌质变化亦可为血病的重要依据。
舌质苍白多见于血虚;舌质紫暗多见于血淤;舌质红绛多见于热毒。
3.舌苔:舌苔的变化也反映了血病的不同情况。
舌苔薄白多见于正气衰微或病初阶段;舌苔黄腻多见于湿热内蕴;舌苔白厚多见于痰湿阻滞;舌苔紫黑多见于血淤内蕴。
二、闻诊法:闻诊法是通过听取病人的言语、呼吸声和其他身体声音,对血病进行辨别。
1.言语:主要观察病人言语清楚与否,声音洪亮或低沉等情况。
嗓音洪亮、语言清楚者多属气血充盛;声音低沉、语言懒慢者多属气血不足。
2.呼吸声:主要观察呼吸声音是否正常,如有短促喘息、气息粗重等声音可能反映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等情况。
3.其他身体声音:通过听听病人的心音和脉搏声,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气血不足、血脉瘀滞等问题。
三、问诊法:问诊法是通过与病人交流,详细了解其病情、病史和症状,对血病进行进一步辨别。
1.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如曾经患过什么疾病、是否有用过什么药物或治疗方法等,可以为确定血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症状:详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如是否有乏力、气促、心慌、头晕、失眠等,这些症状与血病有一定的关联。
四、切诊法:切诊法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对血病进行辨别。
1.脉象:触诊患者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可以了解其脉象是否正常。
常见的血病脉象有沉细、涩滞、细疾等。
2.脉形:通过触诊脉搏的形态、强弱等,可以了解血病的病机。
常见的血病脉形有虚大、滑细、代弱等。
以上就是中医辨血病的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可以初步了解血病的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辨病方法是综合分析的结果,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别,因此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医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和判断。
气血辨证之血病辨证血病辨证,是根据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分析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用以指导临床,诊断疾病。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若外邪干扰,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即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
血病临床主要病理变化为血液不足,或血行障碍,其常见证型有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与血寒证。
一、血虚证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临床以面、睑、唇、甲、舌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肢体麻木,妇女经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导致血虚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血液耗损过多,主要见于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重病耗伤阴血;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虫积肠道等。
二是血液生化乏源,可见于禀赋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或进食不足;或因其他脏腑功能减退不能化生血液;或血瘀阻络,新血不生等。
血虚头面失养,故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色淡,头晕眼花;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多梦;血少不能濡养筋脉、肌肤,故肢体麻木,爪甲色淡;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空虚,冲任失养,故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经闭;血虚舌脉失于充盈,则舌淡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面、睑、唇、甲、舌色淡白,脉细等为主要表现。
二、血瘀证血瘀证是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瘀血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有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表现。
其疼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触之坚硬,推之不移;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曲张;脉多细涩,或结、代。
【证候分析】引起血瘀的原因很多,外伤、跌扑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及时消散,蓄积而成;或者气滞血行不畅,以致血脉瘀滞;血液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受寒血脉凝滞;或者因热血液浓缩壅聚;或因痰浊、湿浊等实邪阻滞,血运受阻;或气虚、阳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均可导致瘀血产生。
血证的四法及临床应用
在中医诊断中,血证是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之一,其包括血瘀、血虚、血热和血寒四种情况。
血证的辨别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四法入手,探讨血证的特点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首先,血瘀是指血液在经络中滞滞不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
疾病发生。
血瘀的临床表现包括经络阻滞、疼痛不透、紫斑瘀结等。
治疗血瘀应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例如桃仁、川芎等药物,促使血液
流通,达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其次,血虚是指机体气血不足,无法滋养脏腑组织,导致机体功能
低下,出现疾病症状。
血虚的表现包括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月经量
少等。
治疗血虚可选用益气养血的药物,如黄芪、当归等,以补益气血,恢复机体功能。
再者,血热是指血液内部存在炎热因素,导致机体内热气上升,引
起各种炎症症状。
血热的表现包括口渴、便秘、口舌生疮等。
治疗血
热可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金银花、黄连等,清热凉血,解除病症。
最后,血寒是指血液受寒邪侵袭,造成血液凝滞,导致机体阳气不足,出现寒凝症状。
血寒的表现包括畏寒肢冷、脉沉紧、肌肉僵硬等。
治疗血寒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如艾叶、肉桂等药物,暖阳散寒,疏
通经脉。
综上所述,血证的四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辨别血
证类型,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高疗效,并对患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希望临床医师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血证的四法,更好地服务患者,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摘自:
1 卫生人才招聘中医内科学:重要考点之血证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血证相关知识。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治则:治火,治气,治血。
(一)鼻衄
1. 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加减
2.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减
3. 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
4. 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二)便血
1. 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2. 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3. 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例题:
脾胃虚寒可引起下列何种血证
A.鼻衄
B.齿衄
C.吐血
D.便血
正确答案:C
《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包括
A.止血
B.补气
C.宁血
D.补血
本文摘自:2 E.消瘀
正确答案:ACDE
出现以下证候提示血证病情危重
A.头昏目眩,面色无华
B.心悸,大汗淋漓
C.少尿,甚至无尿
D.肢体湿冷
E.脉芤或细数
正确答案:ABCDE。
中医如何辩证血证什么是血证?什么是血病辨证?血病辨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血是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
属性为阴,故称为“阴血”。
缘其为营气化生,又有营运特性和营养功用,所以又常称为“营血”。
中医认为血是由水谷精微中的营气,以及体内的津液,在内脏共同作用下生成的,而且肾所藏的精气也能通过化髓而生血。
血液生成以后,存在血脉之中,全身血脉彼此贯通,构成了以心脏为中心的闭环通路,所以《内经》言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血在脉内的运行方式是循环的,其“往复不已,环周不休”。
血液之所以能在体内沿着血脉“如环无端”“往复不已”地循行,是在心、肝、脾、肺多脏腑共同协调而配合之下实现的,这些脏腑的作用又通过气的推动和气的固摄两种作用力量对立统一,相互协调之下完成的。
其中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是体现于血脉、肺朝百脉、肝疏泄气机之中,气的固摄作用又是脾统血、肝藏血功能共同配合的结果。
血液就是在其不断循行过程中对人体各部分发挥着营养,濡润作用,同时也运载着各种物质,传递各种信息。
无论何种致病因素,一旦影响了血的生成,或者影响血液的循行及其重要作用的发挥,都可引起血的病证发生。
所谓血病辨证法是指根据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分析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用以指导临床诊察病证的方法。
血在人体经脉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可濡养脏腑百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脏腑之营养,筋脉之柔和,肌肉之丰盛,容颜之润泽,体力之充沛,无不与血密切相关,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任何原因导致血液的生成及运行障碍,均可产生血的病变。
病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病位广泛。
以下主要讨论血病证候,血病证候主要有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血脱证、血燥证。
应注意相似证候间的鉴别。
一、辨血虚证所谓辨血虚证,是指对体内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所致证候的辨证方法。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其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等多种原因所导致。
2.病机:血证的基本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诊断依据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表现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
出血是一个常见的重要主症,辨治的中心。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
2.齿衄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3.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见。
鉴别诊断1.尿血与血淋血尿与血淋均为血随尿出,但以排尿时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即血淋者有尿道疼痛,而尿血者则尿道不痛。
2.咳血与吐血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便血之远血与近血远血其位在胃、小肠(上消化道),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漆。
1.与外伤鼻衄鉴别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与经行衄血鉴别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齿衄
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咳血
1.与吐血相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与肺痈相鉴别肺痈患者的咳血多由风温转变而来,常为脓血相兼,气味腥臭。
初期也可见风热袭于肺卫的证候,当演变到吐脓血阶段时,多伴壮热、烦渴、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证候,以此可与咳血证相鉴别。
3.与口腔出血相鉴别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为纯血或血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吐血
1.与咳血相鉴别见上文所述。
2.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这些部位出血,血色鲜红,不夹杂食物残渣,在五官科作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具体部位。
便血
1.与痢疾相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
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2.与痔疮相区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尿血
1.与血淋相鉴别血淋与尿血均可见血随尿出,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2.与石淋相鉴别两者均有血随尿出。
但石淋尿中时有沙
1.与外伤鼻衄鉴别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与经行衄血鉴别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齿衄
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咳血
1.与吐血相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与肺痈相鉴别肺痈患者的咳血多由风温转变而来,常为脓血相兼,气味腥臭。
初期也可见风热袭于肺卫的证候,当演变到吐脓血阶段时,多伴壮热、烦渴、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证候,以此可与咳血证相鉴别。
3.与口腔出血相鉴别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为纯血或血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吐血
1.与咳血相鉴别见上文所述。
2.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这些部位出血,血色鲜红,不夹杂食物残渣,在五官科作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具体部位。
便血
1.与痢疾相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
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2.与痔疮相区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尿血
1.与血淋相鉴别血淋与尿血均可见血随尿出,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2.与石淋相鉴别两者均有血随尿出。
但石淋尿中时有沙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沙石从小便排出则痛止,此与尿血不同。
紫斑
1.与出疹相鉴别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
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
且二飞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2.与温病发斑相鉴别紫斑与温病发斑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区别不大。
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
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杂病发斑(紫斑)病势较缓,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之征。
3.与丹毒相鉴别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沙石从小便排出则痛止,此与尿血不同。
紫斑
1.与出疹相鉴别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
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
且二飞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2.与温病发斑相鉴别紫斑与温病发斑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区别不大。
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
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杂病发斑(紫斑)病势较缓,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之征。
3.与丹毒相鉴别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