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的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00.00 KB
- 文档页数:23
临床诊断学学习笔记
参考教材:《临床诊断学》第二版主编:曹克将
第一章:临床常见症状,消化系统
便血(hematochezia)
一、定义: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
根据出血的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差异,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黑色,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需经过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
二、病因
1、下消化道疾病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肛管损伤
(2)直肠疾病:
(3)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4)小肠疾病:肠结核、Crohn病、Meckel憩室炎
(5)血管病变:门静脉高压性肠病
2、上消化道疾病
3、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
(2)血管病变: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及维生素K缺乏症
(4)急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性病毒性肝炎、伤寒、败血病、钩端螺旋体病、钩虫病
(5)毒素及药物毒性作用: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药物中毒、尿毒症等
三、临床表现
多为下消化道出血
出血量多、速度快:鲜红、暗红
出血量少、速度慢:柏油样黑便
全为血液、黏附、便后肛门滴血
每日出血5-10ml以内无肉眼可见粪便颜色改变,称为隐血便
(隐血试验假阳性避免: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
四、伴随症状
五、诊断思路略。
犬便血的诊断及其急救处理作者:唐芳索编辑:xiaowu 来源:中国执业兽医网更新时间:2009-12-2粪便中混有血液即为便血。
新鲜血液呈红色或暗红色,陈旧血液变得暗红、棕色或黑色。
有时粪便中含有肉眼看不到的血液,称为潜血。
便血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类症状,常常是犬消化系统严重疾病的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常见原因(一)胃肠损伤如胃肠道异物损伤、胃肠黏膜、黏膜下层破裂出血,产生血便。
(二)胃肠道炎症见于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性疾病,由于病原体及毒素作用于胃肠壁导致发炎或溃疡,引起毛细血管损伤出血,出现便血。
(三)肠道血液循环障碍如肠套叠、肠梗阻等病时,因肠道梗阻及肠系膜动脉栓塞,常常在短时间内发生肠道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出血。
(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某些中毒性疾病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发出胃肠道出血。
二、血便的类型根据便血的颜色可将血便分为鲜红色血便、暗红色血便和柏油样血便。
(一)鲜红色血便及暗红色血便一般是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出血,大便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混有粘液和脓血。
常见于肛裂、直肠癌。
痢疾便血呈脓血便,便次频繁,并伴有左下腹痛等症状。
(二)柏油样便一般是上消化道(食道、胃、十二指肠)出血,或小肠出血,而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并由于附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称为柏油便。
出现柏油样便,表明出血量比较大,已经达到60 ml以上。
(三)潜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每日5 ml以下)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称为潜血便。
需用隐血试验的方法才能确定。
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潜血便,常见胃溃疡、胃癌。
持续阳性常提示为消化道肿瘤,间歇阳性常提示为消化性溃疡。
三、诊断要点(一)病史1.排便后,鲜血自肛门滴下,不与大便相混的,多为直肠出血。
2.血色较暗,与粪便相混合均匀的,出血部位多在小肠,但出血量多、肠蠕动较快的,仍可为鲜红色。
新生儿呕血和便血一概述呕血和便血统称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常见的重要症状,也是新生儿危重病症的合并症。
一般情况下,十二指肠提肌(又称Tre 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以呕血为主;而下消化道出血以便血为主。
当下消化道的出血量较多,或肠内压力高于胃内压力时,血性液可反流入胃和食管,亦可引起呕血;反之,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3ml时,也可有黑便。
即黑便时可无呕血,而呕血时常有黑便。
二病因1.假性因素(1)咽下母血婴儿分娩时咽下母亲产道的污血或母亲乳头部皲裂出血时,母乳喂养儿可吸入母血,作血红蛋白抗碱变试验(Apt)可鉴别出血来自母血还是新生儿。
(2)口鼻损伤当口、鼻腔损伤后出血,咽入消化道都可以导致新生儿呕血和便血。
(3)药物口服铁剂、铋剂、炭末、酚酞等可出现大便潜血阳性而误认为出血。
(4)污染假月经时可污染粪便易被误认为消化道出血。
2.全身性出血性疾病(1)某些重症疾病如感染、硬肿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等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新生儿出血症多为维生素K缺乏所致。
(3)其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各种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等,相对较少见。
3.消化道疾病常见的有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急性胃肠炎、肠梗阻、过敏性肠炎、先天性巨结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乙状结肠、直肠及肛门疾病、血管畸形及其他消化道畸形(如肠道的血管瘤、动静脉瘘、消化道重复畸形等)。
三临床表现1.消化道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量少时多仅有黑便,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达到一定量时可出现呕血。
因上消化道出血时,血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成为硫化铁,大便呈柏油样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肠蠕动过快,则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的血便。
洗胃后胃抽取液带有鲜血时则为胃以上消化道出血,但应排除因胃管对黏膜的操作性损伤。
(2)下消化道出血多为较鲜红或鲜红色的血便;当下消化道出血达一定量,且存在出血部位以下的梗阻时,可反流至上消化道而出现呕血,常带有胆汁。
龙源期刊网
鲜血便警惕4种肛肠病
作者:陈海
来源:《中老年健康》2017年第08期
不少中老年朋友都知道,鲜血便是痔疮区别于其他疾病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是因为鲜血便大多为急性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
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
鲜血便还常见于其他几种肛肠疾病,需要仔细辨别。
痔疮痔疮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
不同分期的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
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严重时可能会有喷溅血出现(喷溅/滴落+无痛+鲜红)。
需要注意的是,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表现。
直肠息肉直肠低位息肉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大便出血。
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
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无痛+血与粪便不混合+鲜红)。
当然,如果息肉位置高、数量多,有时血液也会与粪便相混。
肛裂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疼痛,便后持续一段时间。
同时伴有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
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或擦拭见血(擦拭/滴落+便时疼痛+鲜红)。
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
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
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
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
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肿物+坠感+便秘+鲜红)。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便血诊断思维导图
便血
粪便中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
是消化道或肛门相关问题的一种常见症状
可能的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胃溃疡出血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或胃癌
下消化道出血
结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结肠息肉
结肠癌
肛门疾病(如痔疮、肛裂)
其他原因
内脏损伤
血液病
药物副作用
凝血功能异常
诊断过程
病史询问
出血时间、性质、频率等
其他相关症状(如腹痛、排便异常等)
体格检查
腹部触诊
直肠指检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贫血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等)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结肠镜检查
C T扫描等
辅助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分析
判断可能的出血原因
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控制出血
改善症状和预防复发
随访
根据病情进行定期随访
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或病情恶化的情况。
男性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液从肛⻔排出,粪便颜⾊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便),均称为便⾎。
那么男性便⾎的原因是什么?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男性便⾎的原因,⼀起来看看。
男性便⾎的原因 全⾝性疾病 ⽩⾎病、再⽣障碍性贫⾎、原发性⾎⼩板减少性紫癜、⾎友病、凝⾎机制紊乱、胶原病、尿毒症以及某些少⻅的传染病如⿏疫、斑疹伤寒等,都会出现便⾎。
但在这些疾病中,便⾎仅仅是全⾝出⾎的⼀部分,便⾎的同时,会有全⾝其他部位的出⾎现象,因此,鉴别起来并不困难。
直肠疾病 直肠息⾁是直肠的良性肿瘤,⼤便带⾎是直肠息⾁的主要症状,距肛⻔很近的直肠息⾁有时也会脱出肛⻔以外。
此种疾病常⻅于⼉童。
如果有⼈持续便⾎,有下坠感,⼤便次数增加,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同时有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的情况发⽣时,则提⽰可能有直肠癌发⽣的可能,这样的情况必须引起⾼度重视,尤其是⽼年⼈。
结肠疾病 结肠同直肠⼀样,也可有息⾁与癌症的发⽣,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病也可引起便⾎,此类⼤肠炎性疾病引起的便⾎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脓⾎便,并伴有腹痛、发热、⾥急后重等症状。
此外,⼀些⽐较少⻅的疾病,如肠伤寒、肠结核、肠套叠等,也会有便⾎的症状发⽣。
肛⻔疾病 肛⻔疾病是引起便⾎最常⻅的原因,痔疮、肛裂引起的便⾎都是便后滴⾎,严重的可以喷⾎,⾎⾊鲜红,⾎与粪便不混和,肛裂引起的便⾎常伴有排便后肛⻔痛疼。
痔疮出⾎,常常是在排便⽤⼒时,有⼩肿块由肛⻔内向外凸出,并有滴状或喷射状鲜⾎排出,出⾎量可⼤可⼩,内痔出⾎常常⽆痛。
便⾎的鉴别诊断 1.痔核或肛裂,肛瘘 (1)是便⾎常⻅病因之⼀,尤其是内痔出⾎甚为多⻅。
(2)⾎⾊⼀般为鲜红,且与粪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便后滴鲜⾎,尤在硬结⼤便时更易发⽣。
(3)肛裂患者排便时常有疼痛感。
(4)肛⻔视诊及指检常可确诊。
(5)肛⻔镜或直肠镜检查有利于诊断,可直接窥视到痔核等出⾎灶。
2.细菌性痢疾 (1)急性期常有畏寒,发热,下腹部隐痛等症状,⼤便常为脓⾎样,每次量不多,常伴有⾥急后重感;慢性期为间断性发作的黏液,脓⾎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