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摘要]老舍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他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并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
老舍的小说正是以这种文化为基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关键词]北平文化家庭伦理国民性民族性格劣根性在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大师们中间,老舍显然不同于鲁迅、茅盾、巴金。
老舍作为北京一名普通的贫民作家,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死死盯住了那些普普通通城市市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风习、民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日常生活。
老舍兢兢业业、从容不迫、有滋有味、本本分分地描写底层市民悲欢离合,而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中国黑暗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悲惨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
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传统文化。
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
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
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理想式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本文以《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等为基础,着重分析了老派市民形象。
并对《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塑造进行了论述。
对《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最后对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一、引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于举世公认的成就。
特别是1944年老舍开始发表描写沦陷区北平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标志着老舍创作高峰的来临。
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以及他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铺展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五光十色的历史风俗画面。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了一幅全方位的市民生活图景,建造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老舍也因此获得了“市民诗人”的赞誉。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北京属于古老的皇城,封建遗留根深蒂固积淀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常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遏制,自由、自觉的天性也日趋扭曲、变形,那种顺从忍让、委曲求全等内核被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以柔弱为核心的民族劣质。
在老舍的笔下,无论是老派市民还是新派市民都具有这种内在的特质。
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员、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在这一创作中,老舍始终是怀着深厚的情愫与自觉的反思意识表现市民阶层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落,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清朝皇城正红旗的一名护城兵,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父亲在一次巷战中不幸身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
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与车夫、工匠、小贩等下层社会人民朝夕相处。
这样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深入地了解黑暗社会压迫下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1919年“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给老舍以重大影响。
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
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为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
”[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老舍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文学品析《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季雪冰(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新郑450050)摘要:《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老舍以百万字的篇幅描写了抗战时期发生在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的一个个小故事,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住在北京老茅屋里的市民的生活与抗战奋斗精神。
本文主要对《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四世同堂》;爱国;老舍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011-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06一、理想中的“国民楷模”在《四世同堂》中,瑞全是作者老舍描述的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典范,是一个满怀理想和抱负的新青年。
虽然笔墨在瑞全身上描写得不多,但是作者对他的钦佩是显而易见的。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沦陷,在大家“窃取”“恐慌”和“饥荒”的情况下,瑞全抛弃了自己喜欢的书籍、家庭、学校,坚决不做亡国奴,毅然投身到了抗日运动中。
瑞全说:“我很高兴听到国歌,很高兴看到国旗。
一个崭新的年轻人,只要拥有武器,他就会杀死他的敌人。
”为了打破民族国家的束缚,他抬起头站在世界上。
之后,经过几年的训练,瑞全成为一名成熟的地下工作者,直面敌人,毫不心跳,善待间谍,并雇用兄弟。
简而言之,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这是爱国者在抗日战争中敢于奉献的典型形象,也象征着中国的未来。
与年轻的瑞全相比,钱先生是一个从未问过世界的典型人物。
一位擅长绘画和诗词的诗人,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十分慷慨,即使打招呼,也会被忽略,但是钱先生性格刚硬。
钱先生不仅在他的房子里种了花,而且还有许多旧书和破书画。
他的家是一个“天堂”,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唱歌诗。
他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风水”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中石的牺牲给这个“诗意的”家庭带来了灾难,长子孟石死于疾病,其妻子也随后去世。
分析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文化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文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文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老舍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描绘当时北京的风土人情,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气象。
到了20世纪30年代,老舍的创作达到了顶峰时期,其中包含了《离婚》、《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诸多优秀作品。
其中的《骆驼祥子》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一部优秀的现代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底层市民悲苦的人生历程。
应该来说,老舍对于病态中的城市文明以及城市摘要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生中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京味小说。
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能够细致观察并描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又平凡的市民生活景象。
其中,在这些市民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这些形象突出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寄托,可以说是人生中喜怒哀乐的形象表达。
本文正是围绕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形象展开讨论,挖掘出底层市民形象中所蕴含的市民精神和文化。
关键词:老舍作品底层市民文化精神市民生活:A一引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小说创之一,老舍先生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创作出了形象各异的老北京市民形象,主要是从文化视野出发,充分挖掘出不同的市民形象,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首次。
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生动的笔触,把老北京中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描述出来,通过对这些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简单描述,表现了他们内心里丰富的情感诉求和思想内涵。
这些看似表面的“喜、乐、愁、悲”等感受与体会,实则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
一般来说,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包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城市贫民。
但是,我们对于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分类并不是唯一的,我们还有一种分类策略,这就是在《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等作品中,习惯于把其中的市民形象归类为底层市民。
这类市民虽然为生活基本的温饱奔波但却不消极,生活照样有滋味,在他们的身上不是仅仅的生活奔命,更有着京城文化熏陶下的独特市民文化内涵,可以是优秀的品质,也可以是低劣的人品。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谈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试点单位孝感电大孝昌分校学生姓名肖小敏学号20081420060366 专业 2010 届(春秋)层次本科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对“老派市民”的塑造 (2)(一)老舍对张大哥的塑造 (2)(二)老舍对祁老爷、祁瑞宣的塑造 (2)(三)老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3)二、对“城市贫民”的塑造 (4)(一)老舍对祥子的塑造 (4)(二)老舍对“低贱者”等形象的塑造 (5)参考文献 (7)后记 (8)谈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内容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最使我们注意的是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本文重点对“老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作了分析。
其中对“老派贫民”形象塑造的代表人物是《离婚》中的张大哥;揭示的是张大哥这类市民性格只是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
同时也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爷、祁天佑、祁瑞宣等。
老舍通过对祁瑞宣等人的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
对“城市贫民”形象塑造的代表人物是《骆骆祥子》中的祥子,祥子的悲剧是历史和社会冲突的产物,也是其自身因有缺陷、劣性极度膨胀的结果。
揭示不合理的制度、畸形的文明社会,也是对一个个人主义奋斗者行沉沦于逆境悲怆的哀叹。
《四世同掌》中的妇女等“低贱者”的塑造,老舍用他的笔在写这些下层人民的苦难,同时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城市社会的认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关键词]老舍市民贫民形象塑造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北京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痛苦的日子。
从《四世同堂》分析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刘由仪(长沙县实验中学,湖南长沙410100)摘要:本文着重分析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中这些不同人物角色的京味色彩,人物性格的动态发展历程,角色塑造的深刻内涵来探索老舍对市民形象地塑造。
关键词:《四世同堂》;市民形象;老舍老舍作为市民作家,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
老舍的真正魅力在于能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让读者真切地感受每个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
《四世同堂》作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形色不一地一百多个人物,重要的角色有三十多个。
全文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部分,主线围绕着祁家生活委主线,周围其他四合院家庭作为掺杂副线,真切形象地描绘了北京胡同中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家庭人物的荣辱浮沉,勾心斗角。
本文着重分析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中这些不同人物角色的京味色彩,人物性格的动态发展历程,角色塑造的深刻内涵来探索老舍对市民形象地塑造。
一、人物角色的京味毋庸赘言,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丰富饱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京味色彩描述,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真实可感,熠熠生辉。
老舍用通俗的,明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京话片子来写北京和北京人,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段中,老北京人的动态性格发生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老舍希望那个时代的人该摒弃什么,该继承什么,国民性的弱点该消灭,但是那种独有的文化该留存,老舍用他北京人的太极式的幽默揭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精神个体,这些个体存在缺陷,但是他们可以拯救。
这些人物都是圆形人物,一方面他们丢弃不了老北京的原有的传统旧俗,另外一方面在新的形势下,他们处于抉择的困境,这种情势下,老舍用他独具特色的京味描写向我们告示他的坚守。
他的本土化不仅在于他的坚守,而且在于他能将这种本土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好地融会到作品当中,去丰富他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极好地展示出人物神情风韵,如:李四爷,那么,北京城是丢铁了?大赤包,你这个松头日脑的家伙。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摘要:老舍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那些鲜活的市民形象让我们感触很深。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了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他的作品中“旧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有着明显的区分,角色塑造非常清晰。
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是老派市民典型代表,本文就对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进行了分析,并对老派市民的影响做了总结。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老派市民;形象分析;影响一、《四世同堂》写作背景《四世同堂》创作开始于1944年,一共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总共百万字。
《四世同堂》选取了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为地域背景,以祁家四代人遭遇为线索,记录了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三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变迁,通过周围几十户贫苦家庭为对比,形象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市民形象。
一部记录市民生活的小说生动展现了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历程。
老舍将小井市民性格懦弱和敷衍的思想根源指向了传统北平文化,特别是在“家”这个组织中包含有等级观念、宗法思想、道德、风俗等内容。
老舍对家的描写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审视和批判。
《四世同堂》涉及人物有一百三十个,这些不同性格不同国籍的人们按照市民层次可以分为新派市民、老派市民、理想市民。
老派市民既善良又保守,例如祁老太爷、常二爷、李四妈等人物都是老派市民的代表。
在小羊圈胡同里保持着老旧的生活方式,传统封建思想和家族宗法还继续存在着,老派市民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害怕改变,坚持固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恰恰是封建社会中最为阴暗的一面。
二、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中国持续了两年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人的观念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强硬固执,这种固执慢慢变成了封闭狭隘和麻木的性格。
在小说中祁老太爷以为封住院门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就可以应对八国联军的到来。
当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他还在家中固执的按照法规维持全家,他还肤浅认为是日本人占领北平市喜欢上了卢沟桥上的石头狮子。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在这一创作中,老舍始终是怀着深厚的情愫与自觉的反思意识表现市民阶层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落,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清朝皇城正红旗的一名护城兵,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父亲在一次巷战中不幸身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
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与车夫、工匠、小贩等下层社会人民朝夕相处。
这样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深入地了解黑暗社会压迫下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1919年“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给老舍以重大影响。
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
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为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
”[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老舍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
[2]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除东南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胎盘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都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像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所区别。
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
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
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所体现,并且他也对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讽,老舍对他们的审美关照不是从抽象的认识和理论的观念出发,而是来自于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实际体验。
一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两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而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写得最成功的,是“旧派市民”形象。
这一类人物有一个特点:表面是城里人,但身上有着无法抹灭的农民特征。
封建宗法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
比如说在作品《离婚》中的张大哥,他是一个北京社会中半新半旧、刚可温饱的中层市民代表,在腐败官僚机构做事以作媒人和反对离婚为使命。
因为离婚意味着破坏既成秩序,而张大哥的人生准则则是调和矛盾,凑合过日子。
张大哥的思想是保守、封闭的,甚至在自然景观上也是非常狭隘的,他一直坚定地认为“世界的中心是北平”,“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人,天津、汉口、上海,连巴黎、伦敦,都算在内,通通都是乡下。
张大哥知道的山是西山,对于由北山来的卖果子的都觉得有些神秘莫测。
最远的旅行,他出过永定门。
”【3】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
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
他从不得罪人,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
”张大哥一辈子被人尊敬,没得罪过任何人。
因而他的人情和好心虽然也给别人以安慰,但同时也在客观上助成了小赵的作恶,按照他的敷衍与折中只能使这社会更加黑暗。
后来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张大哥没了儿子就如同没了天,儿子回来了,他似乎又成了世界的轴心!文章的结尾随着小赵被杀,张大哥复活,一切似乎又轮回到了起始。
张大哥的天平又开始运营了!离婚?在张大哥的左眼看来,那是罪过,是恶魔,要不得。
生活又归于平静!以张大哥为代表的这一类的老派市民,他们有着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已能够在夹缝中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
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小说《二马》中,老舍也塑造了一个旧派市民的形象:老马。
那是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
他做什么事都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好歹活着吧!混吧!混一天又一天”。
在异国情景中刻画的老马,更加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老马是个不折不扣的“财迷”、“官迷”。
他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高官厚禄,妻妾一群,儿女又肥又胖。
”作为生活的理想,他完全不理解英国老年人在事业上的追求,认为“洋鬼子不懂得尊敬老年人”“儿女都挣钱,老年人还受累啊!真不明白鬼子的心是怎么长的”。
“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不出门。
”这“三不”使他成为伦敦的第一闲人。
他来伦敦继承哥哥的古玩店,却无心经营。
最终这场故事以悲剧告终——小古玩店倒闭。
在这篇小说中,老舍特意把北京味十足的地道中国人放到异国情景中去刻画。
在独特的视角下,把对中国国民性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英文化的对比中作者本着“以人之长比己之短”努力查找两国文化的差距,虽然在表现民族受歧视的同时也“不客气地批评了英国伦理文化中狭隘的岛国观念和狂妄的殖民意识”[4]《二马》既达到了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深刻批判,又努力探索民族振兴的途径。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他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而形成的惶惑、偷生、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弱点。
他们只求安分守己的辛勤操劳,保住自己的衣食家业。
面对敌人的暴行,他们虽然感到了冤屈和耻辱,却敢怒而不敢言。
祁老太爷的最大愿望是过80大寿,维持四世同堂的局面。
“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 ;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
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
不同的是,作家在批判祁老太爷这种保守苟安的生活哲学的同时,没忘记时代环境的变化。
当祁老太爷发现了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被逼到“想作奴隶而不得”的绝境时,也终于勇敢地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四世同堂》里另一个也具有旧派市民的形象特征的人物祁瑞宣,他是比较年轻的一代,他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 但他毕竟又是北京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大家族的长孙,他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
小说正是通过祁老太爷、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
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离婚》里的张大哥,《二马》中的老马,《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祁瑞宣,还有《牛天赐传》里的牛老四等等。
“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5]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
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二对于老派市民,老舍在分析了众多形象后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批判,而与“老派市民”相对立的“新派市民”,这类市民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洋派的市井无赖与在资本主义文明影响下的底层市民。
洋派的市井无赖与老派市民求稳、求静,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不同,他们求动、求乱,不仅道德沦丧,更是以极端利己主义至上。
是那种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的堕落人物。
这类人物的形象在老舍的笔下,又表现出老舍对外来的思潮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一种非常谨慎甚至排拒的态度。
《离婚》中的小赵便是作者塑造的一个鲜明的洋派市井无赖的形象。
他是所长太太的人,而所长太太又是所长命运的主宰者;这种特殊的身份,使他成了一名恶霸式小官僚的代表。
此人极其庸俗下流,而且阴险狠毒,两面三刀,伪善且见风使舵。
他“没有道德观念”,“不承认人应有良心”,“每逢他特别的喜欢,别人不免就害头疼。
”甚至连老实、善良的李太太也从被骗赴宴、当众出丑的切身体验后咒骂:“没有见过这么坏的人。
”张大哥的儿子入了狱,他乘机打劫,不仅得了老李的250元钱和张大哥的两张房契,还诱骗张大哥的女儿张秀真。
而作品中的张天真也一个典型的洋派市民的代表之一,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
他是一个满口革命辞藻却又只知寻欢作乐的公子哥儿。
“漂亮、空洞、看不起穷人,钱老是不够花,没钱的时候也偶尔上半点钟课。
”他想养个法国姑娘,就估算着去外国留学。
听说“外国青年全爱吃冰欺凌与水果,于是他论半打吃冰欺凌,以十个为起码吃橘子,随后便把帐条硬往家里送。
”他无事生非,稀里糊涂地被关进了监狱,险些吓死。
但在出狱后,却又摆出一付英雄的架势——因为他做过牢。
这就是张天真,胸无点墨,图慕虚荣、贪图享乐、轻浮自私。
他自以为沾着点西方现代文明了,却只是一个拾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牙慧的浅薄青年。
《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一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是一个一心要当汉奸、而又一直得不到汉奸的赏识。
是一个老婆被汉奸抢去他都感到无所谓的卑污小人。
祁瑞丰原本其实不过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北平沦陷之后,他便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当一个连敌人看都不看的小小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