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思乡曲
- 格式:docx
- 大小:690.18 KB
- 文档页数:3
完整word)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复习题答案及内容1、《故乡》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演唱形式为合唱。
2、《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演唱形式为男声独唱,歌曲旋律高亢激昂,富有民族特色。
3、《故乡的云》是一首广东民歌,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曲调优美抒情,歌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小河淌水》是一首童声合唱曲,歌曲旋律流畅优美,演唱形式为二声部合唱。
5、《故乡的原风景》是一首云南民歌,演唱形式为男女对唱,歌曲表达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思念之情。
6、《故乡》的曲调优美动人,富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是一首令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的歌曲。
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女高音XXX词曲的影片《红日》插曲。
2.《思乡曲》是小提琴演奏家XXX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旋律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3.《思乡曲》的主题采用了蒙古族民歌《城墙上跑马》的音乐,乐曲进行了三次变奏。
4.《乡间的小路》是台湾校园歌曲,由XXX创作,音乐明快流畅,演唱形式为男声独唱。
5.《故乡的小路》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二段体结构歌曲,节奏为4/4、3/4的变拍子,演唱形式为合唱。
6.在歌曲中,#表示升记号,b表示降记号。
第六课《欢乐的少年》1.歌曲《叮铃铃》是采用了湖南民歌为素材的合唱曲,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
2.歌曲中的>是重音记号,下滑音记号为⌒。
3.《雏鹰之歌》采用了新疆地区音乐为素材,要唱得坚定自信,曲调欢快活泼。
4.歌曲中采用了大量的上滑音记号。
5.《嬉游曲》是XXX创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
6.《缆车》是来自意大利的管弦乐作品。
第七课《冬雪》1.《乘雪橇》是美国作曲家XXX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
2.《迎来春色换人间》是京剧现代剧《智取威虎山》的选段。
3.歌曲《堆雪人》是一首活泼轻快的合唱曲,分为两个声部演唱。
4.《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拍号为4/4,每小节四拍,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指挥图示为波浪线。
乐理知识是重音记号,“⌒”叫连音线或圆滑线。
思乡曲
思乡曲
怕天黑倦鸟归
冷的心冰的雨
夜星空月儿圆
湿的心思故乡
山坡上雪白的羊
还在吃草吗
儿时的伙伴还在牧羊吗
心中铭记儿时父亲谆谆教诲
身在异乡魂在家
父母恩难我的索玛妹妹已以长大
还好吗
烛光灰泪不尽
暗的窗孤的影
儿的心想妈妈
思故乡故乡遥
门前大树荫荫
依然挺立吗
棕色的老马还能劳作吗
妈妈你的儿子想念你呀
人在天涯心归航
最亲爹娘亲
我的父老乡亲还是那么朴实吗以上就是关于思乡曲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思乡曲》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思乡曲》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词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家乡的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妙,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思乡曲》,理解歌曲的含义,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三、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思乡曲》2. 感受歌曲的美感,理解歌曲的主题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节奏的把握2. 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回忆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聆听:播放《思乡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 学唱:引导学生跟唱《思乡曲》,注意歌曲中的音高、节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4. 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感情,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演奏:学习歌曲的伴奏,进行演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8.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思乡曲》,感受家乡的美好。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评价学生对《思乡曲》的掌握程度,包括歌曲的演唱、节奏、音准等方面。
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看是否能体会到歌曲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家乡图片,用于导入环节。
2. 准备音乐教材,用于学习歌曲。
3. 准备钢琴或电子琴,用于教学演奏。
八、教学延伸在学习《思乡曲》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表达对家乡情感的歌曲,如《故乡的云》、《故乡的月》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掌握程度等方面,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系列之夏之秋《思乡曲》思乡曲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
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
一夜里炮声高涨,火光布满四方,我独自逃出了敌人手,到如今东西流浪。
故乡远隔在重阳,旦夕不能相忘,那儿有我高年的苦命娘,盼望着游子返乡。
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
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
作者吃不胖的瘦子排版 Luca夏之秋(1912年2月22日——1993年5月12日),我国著名小号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
原名夏汉兴,湖北孝感人市孝南区闵集乡栗树湾人,出生于汉口市汉口三署街。
其主要作品有歌曲《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歌八百壮士》、《思乡曲》、《女青年战歌》、《远征轰炸歌》等。
著有《小号吹奏法》等。
《思乡曲》是夏之秋教授于抗日战争初期途径澳门时为抗战募捐所创作的抗战艺术歌曲,在抗战歌曲中极具代表性,尤以丰富的情韵著称,他同时代的歌曲,尚有《中国一定强》(歌八百壮士)等不少爱国歌曲。
这些歌曲大都偏重在爱国热情的表露,或以激发民心士气为目的,但与一般军歌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夏教授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小号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讲究技巧的作曲家。
所谓技巧,除了写作方面的技巧外,还兼有演唱的技巧,因此凡经他认可发表的作品,即可体会其内涵的深度性了。
他这一贯的作风,大家认为与他的个性有关。
他虽是国内的多才音乐家之一,也是出色的音乐教育家。
他具备音乐写作、指挥、小号(Trumprt)吹奏等多方的才华,除了在音专开设部分课程外,还在交通大学授课。
对于教学工作,他不但热心,而且极为认真,凡是受他教诲的学生,无不对他由衷的敬佩与爱戴。
因为他不时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作研究改进,所以他无论是教学、写作、指挥乐队,都有一与众不同的观点:凡事要仔细、认真、不苟且。
当年这首作品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为抗战募捐巡演,听众无不痛哭落泪,分分为祖国的抗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可靠的统计,仅这首作品为抗日战争募集到的资金就相当可观,为我国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一、教材分析《思乡曲》是北师大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故土情深》中的一首歌曲。
本节课通过学习《思乡曲》,让学生感受马思聪的才华,体会其中优美的旋律与深刻的内涵。
歌曲采用分组歌的形式,用相同的旋律表现不同的情绪,表现出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思乡曲》,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演唱《思乡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知识与技能:了解《思乡曲》的背景及音乐特点,学会歌曲的演唱。
三、教学重点1. 感受《思乡曲》优美的旋律,体会其中深刻的内涵。
2. 学会用分组唱的形式表现歌曲的不同情绪。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音准、节奏的把握。
2. 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思乡曲》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介绍歌曲背景,讲解歌曲结构、旋律特点等。
3.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注意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演唱歌曲的两个部分,注意合唱的协调性。
5. 完整演唱:教师指挥,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乡曲》的音乐特点。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思乡曲》,感受家乡的美好。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流畅地演唱《思乡曲》,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生了解《思乡曲》的背景,知道它采用了分组歌的形式。
七、教学策略2. 运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唱水平。
3. 采用逐句教学法,确保学生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思乡曲》片段和教学课件。
2. 准备乐谱,方便学生学唱和练习。
3. 准备指挥棒,用于指挥学生演唱。
九、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思乡曲》的旋律。
《思乡曲》——思乡之情《思乡曲》是马思聪的名曲,写作于1937年,中华民族正处在最危险的时候, 抗日战争爆发,马思聪在纷乱的战火中,携妻带女四处漂泊。
然而,从那时起,马思聪却创作出大量题材丰富,体裁形式多样,风格多姿多彩的作品。
就如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毅然选择回国一样,马思聪希望用音乐艺术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乡曲》作于1937年。
当年,日寇的蹂躏华北大地,东三省的学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关内。
马思聪行走北国之后折回广州,从一首绥远民歌中引发灵感,谱下了这首《思乡曲》。
《思乡曲》的歌词如下:思乡曲(一)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
举目回望四野荒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庙台的金顶闪闪光,驼群的影遮列天边,哎噢咦啊想家乡。
风大啊黄沙满天,夜寒啊星辰作帐,草高啊盖着牛羊,家乡啊想念不忘,想念不忘。
我的家乡路儿正长,心头怅惘。
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
家乡想念不忘,想念不忘啊依呀噢。
思乡曲(二)当那杜鹃啼过声声添乡怨,更那堪江水呜咽,暖丽南国多情的孩子啊。
当那红花开遍,瓣瓣是啼痕渲染,尽都已随春归去,流浪儿啊你还在嘉陵江边徘徊。
那边就是你可爱的故乡,就是有水鸟翱翔的地方,那边白云映红荔村前,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不回家?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型线条而递次下降,加之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道出了深藏在异国怀乡而无法归来的游子心中的凄楚感受。
质朴的民歌,其曲调本质上就是非常优美的。
作者对它毫不作修饰,在保持原来民歌的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作曲者引发了一连串新的曲调,对原民歌所表现的个人悲惨命运和乡思之情做了更深的拓展。
如歌的行板,旋律基本与原民歌相同,如诉如泣,音色凄凉,思乡之情非常浓烈,接着变奏并展开,旋律缠绵,幽爱如歌,表达思乡人的迷茫心情,紧接着又再次变奏,此时的音调高昂,旋律激荡奔放,富于跳跃性,表达了悲壮的情绪,接着音乐旋律变得轻快起来,这是第三个变奏了,此时乐曲使人感到豁然开朗起来,像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思乡曲》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思乡曲》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思乡曲》,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思乡曲》。
2. 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2. 理解并表达歌曲中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钢琴或其他乐器。
3. 歌谱。
4.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记忆和思念,激发学生学习《思乡曲》的兴趣。
2. 聆听:播放《思乡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3. 学唱:教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跟唱《思乡曲》。
4. 分组演唱: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 演奏:邀请学生用乐器演奏《思乡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乡曲》所表达的思念家乡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音乐,培养音乐素养。
八、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思乡曲》的歌曲和所学内容。
2. 练习演唱《思乡曲》,加强音高和节奏的掌握。
九、教学反思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音乐比赛或演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提高自信心。
可以邀请其他学科的老师参与,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聆听、学唱、演奏、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身潜能。
3.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演唱、演奏等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水平。
蒙古歌曲的特点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直爽的性格,形成了蒙古民间舞蹈热情、骠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舞和欢乐的挤奶等舞蹈语汇来反映他们热爱辽阔美丽的草原,热爱家乡,表达他们的美好情感。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
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
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
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
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辽阔的草原》——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呼伦湖和贝尔湖格外晶莹,拨动她心弦的牧歌格外悠扬、动听……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从远古时代回响至今的俗曲俚歌,象离离原上草,年年滋生,岁岁繁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呼伦贝尔民歌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珍藏在人们心灵中的活生生的民族和部族史典、教材、伴友,是穿越时空界限的历史的脚步声和民族的心音。
要想了解呼伦贝尔的全部历史,要想贴近或洞察呼伦贝尔草原人们的心胸,就应该详细品察这里的劳动人民世代创造的民歌。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少数民族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较多的联系,其民歌的基本形式也有相似之处。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和舞蹈歌曲的特点是结构与曲调密切关连。
蒙古族民歌——巴尔虎“长调”表现了草原的性格,草原的色彩。
呼伦贝尔盟牧区广泛流传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演唱,字少腔长,高亢辽远,节奏自由。
歌词内容有怀念故乡、赞美家乡、倾吐纯真的爱情和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共产党的领导等。
46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内容初探张 鑫摘 要:乌兰杰是蒙古族音乐理论研究奠基人之一。
编著出版了《蒙古叙事民歌集》(蒙文)、《蒙古族音乐史》等著作,这些著作为更好地研究和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乌兰杰教授多年艰辛从事蒙古族音乐研究的硕果,是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内容、研究价值的探究,对该书进行初步的解读。
关键词:乌兰杰;长调民歌;内容;价值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8)01-046-03收稿日期:2018-01-11项目基金: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3JJD76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鑫(1986-),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
在我人生的众多恩师中,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总是严谨治学、勇于开拓、甘当人梯,他视学问为伴侣、教学为乐趣、操守为根本,他乐学勤思、虚怀若谷、低调内敛,不仅在艺术的世界里探求真谛,更以淡泊名利的襟怀和率真质朴的人格诠释了一位学者的铮铮风骨,他就是尊敬的乌兰杰教授。
本人有幸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聆听了他为我们讲授的《蒙古族旋律分析与音乐美学专题》课程,学习的过程对我本人而言,受益匪浅。
而乌兰杰教授编写的《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更是为我开启了深入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大门,得以让我在蒙古族广阔的艺术海洋里畅游。
《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是乌兰杰教授多年艰辛从事蒙古族音乐研究的硕果,是关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研究内容、研究价值的探究,对该书进行初步的解读。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乌兰杰教授《蒙古族旋律分析与音乐美学专题》的第一部分(包括全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通过描写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揭示出蒙古族文化艺术继承了哪些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成果,以及蒙古族文化的发展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从而阐释出什么是长调民歌,其音乐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蒙古族民歌—思乡曲
今天,天堂草原音乐网的小编鸭梨,带您接着来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第三大种类——思乡曲。
蒙古人民的生活是蒙古民歌的唯一源泉,也是我们考察不同民歌体裁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
蒙古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活风貌,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蒙古民歌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那些独特的民歌形式。
难道,草原牧歌这一民歌体裁,不正是从蒙古人民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产生的么?内容决定形式,民歌体裁形式的多样性,总是同生活本身的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
思乡曲是远离家乡的人们为思念故乡而唱的民歌题材。
在蒙古地区,思乡曲这一民歌形式极为发达;它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思乡曲按其所反映的社会题材,可划分为如下两类:
一、武士思乡曲
武士思乡曲是指从军出征,在外作战的蒙古武士们所唱的怀土思乡之歌。
如锡林郭勒盟民歌《旷野中的蓬松树》,伊克昭盟民歌《豹花白的骆驼羔》等。
二、妇女思乡曲
妇女思乡曲是指远嫁他乡的青年女子们所唱的思念故乡亲人之歌。
如《诺文吉雅》、《乌拉盖河》等。
一般的说,思乡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这些歌曲在不同程度上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出贫苦牧民厌恶非正义战争,向往和平生活的正义要求。
至于青年女子们的思乡曲,则表达了她们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对封建买办婚姻制度的有力控诉和批判。
思乡曲的艺术性是很高的。
其热点是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表达情感细腻委婉,具有真挚感人的艺术特色。
思乡曲结构严谨,
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常以摸进的手法发展音调,因而富有内在动力性。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民族艺术的精华。
民歌是歌唱的艺术,而每一种民歌形式在用音乐手段(不仅是歌词)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时,则往往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来。
如果您还想更深入的了解蒙古族民歌,您可以点击进入天堂草原音乐网进行相关搜索。
同时,小编鸭梨推荐您可以试听一下我们网站的蒙古音乐。
这样您会对蒙古民歌体会的更加透彻!
编辑人:天堂草原音乐网的小编鸭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