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 格式:pdf
- 大小:58.76 KB
- 文档页数:2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被广泛应用于网络社区、社交媒体、论坛等场合,从而引发语言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网络流行语的概况,包括它的特点、背景、形成机制及使用范围;然后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分别对它的语法特征、语义特征、认知特征和语篇特征进行阐述;最后就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及影响进行一定的评价与讨论。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大量流行的、自发出现的、特殊构词和表述形式,旨在减少文字数量、简化思维表达方式而产生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
即使将它们归为一定的语言系统,也需要识别它们的形式特征和义性特征,因此网络流行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口语、文化特色显现的语言体系。
从宏观上看,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特征是其核心特点之一,它诞生于网络空间的信息特性所决定的特殊文化环境中,具有极强的快捷性和简洁性,以及突出的网络社区氛围的表达特点。
以中文网络流行语为例,它的语法特征可以从虚词、缩略语、缩写词等多个方面结构解析,具有现代汉语典型变异现象,从而使语料简洁明了,可以更加有效快捷地进行网络表达。
从中观上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是丰富多样的,它涉及到互联网文化中的神话图像、未来技术感、科技文化、技术智能、跨文化传播和跨语言交流等等,表达出特定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
例如,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词义中包含“互联网新技术与信息共享”的理念,从而构建起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而另一些词义中包含“互联网文化艺术”的理念,从而构筑起网络文化的审美观念。
从微观上看,网络流行语的认知特征也是丰富多样的,它涉及到网络信息传递的心理过程,其特征是能够触及传达者的多种认知模式,形成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心理跨越,进而唤起听者对这种跨越的认知反应。
在语义的表达方面,网络流行语的词义运用、重组、转换和拓展等手段,极具包容性,可以以三个层次结构:即本体层、抽象层及应用层来解释它的认知特点。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在网络上,信息瞬间传播,其中就包括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或词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或词语在一定时间内风靡网络,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都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源于生活,即网络上的流行语有时是别处已经存在的口头语,社群中的成员传递、使用并发展其具体含义,丰富其语言体系,并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二是来源于网络文化元素,即网络语言本身的特点,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常常来源于网络署名、表情符号、谐音反转等多种文化元素;三是源于娱乐性,即大量的综艺、短视频、网络神乎其神的动态图以及音乐等可以通过创意翻译、二次剪辑形成一些趣味横生的短语或口号,从而成为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通常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一是语言的新鲜与独特性,即网络流行语需要具有新鲜感和独特性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持久的表达需求,因此网络流行语通常会脱离传统语言规范,打破传统的语法、修辞和词汇选择定式;二是适应社交网络的特性,即网络流行语通常需要符合社交网络的短小精干、简洁明了、易于表达和记忆的特点,具有容易传播、传递和产生共鸣的优势;三是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和价值素养,即流行语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与某些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时事政治背景、诙谐幽默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不仅能够产生表情意义上的共鸣,还可以刺激社交网络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有生命力消退的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通常与其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因此,一种流行语出现和消失的原因既可以是时代的变化、文化的转变、流行文化的替代,也可以是某些社交网络行为的厌倦、过度使用引起的审美疲劳等因素所致。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1. 引言1.1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这个虚拟社交平台上,人们的语言交流也随之展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规律。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用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可以为我们解读网络社交语言的含义、目的和影响。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社交语言,既是传统语用学研究的延伸和拓展,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在这种语言形式中,人们更注重表达情感和人际关系,通过缩写、表情符号、网络流行语等非正式语言现象来增强交流的亲和力和趣味性。
网络社交语言的使用也受到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群体和话题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和动态变化的特点。
通过语用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社交语言的本质和特征,探讨其中所涵盖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及人们在虚拟社交中的行为规范。
对网络社交语言的语用规律和演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网络交流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为广泛推广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网络社交语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社交语言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文字、表情符号、图片等,用于进行社交交流和互动的语言形式。
网络社交语言与传统书面语言有所不同,更加灵活多样,更具有个性化和即时性。
1. 简洁直接:网络社交语言注重表达简洁、直接,力求用简短的文字准确传达信息,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结构。
2. 多样化:网络社交语言融合了各种语言元素,包括外语词汇、网络新词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风格。
3. 情感表达:网络社交语言强调情感表达,通常使用大量表情符号、表情包等形式来增强情感色彩,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亲和力。
4. 幽默调侃:网络社交语言常常带有幽默调侃的特点,玩味性强,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吸引读者注意,增加趣味性。
5. 社交导向:网络社交语言的目的在于进行社交互动,强调交流、分享和互动,注重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形成共同体。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词素的组成是以字词为主,越来越多的英文字母和数字还有少量图形加入其中。
除了汉语中原有的词语外,大量的新兴字词参与其中。
同时网络也演变了一些词义,或扩大或转移,或变化其情感色彩。
这些词语都是新兴网络语言中的重要生力军,若不懂得这些词语,那就成了网络中的文盲——网盲了。
如“这样子”被说成“酱紫”,不说“版主”说“斑竹”;“555”是哭的意思,“886”代表再见(拜拜喽),这些大多都是与汉语的发音相似引申而来的;还有BBS、BLOG、PK(VS的升级版,即player killing)等大量的英文缩写或音译词;除此之外还有用:-)表示微笑,用*()*表示脸红等。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寄生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
Chat里经常能出现“恐龙、美眉、霉女、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专业”词汇。
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语言形式。
由于网友偏爱、传播高速和其充满时尚、新潮、个性、另类等意味,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些众多网民认同的网络流行语。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它以其短小精悍的表达形式和极高的流行速度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交属性。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动,因为人们常常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或转发有趣、有亲和力的语言,以此来增强社交关系。
“你好骚啊”这个流行语源自于某个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不断被模仿、转发和改编。
这种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既是网络用户对于原始语言的重新演绎,又是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人们对于流行语的接受和转变速度也非常快。
一句流行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但也会很快被新的流行语取代。
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使其具有短暂的生命周期,而这也与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666”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的含义是表示对某件事的肯定或赞扬。
在流行语的世界里,它可能被新的表达方式取代,因此它的生命力是有限的。
网络流行语具有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源于用户的创造性改编,常常通过修改、嵌入和组合原始语言中的词汇、词组和句子来产生新的含义。
这种创新性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表达力和幽默感,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开放性和创造力。
“doge”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源自于一张网络迷因图片,图片中一只狗的表情非常奇特,被诠释为一种搞怪和调侃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具有文化属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紧密地与特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于当下社会、娱乐、时事等各个方面的理解和回应。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文化现象的态度和观点,也可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文化共识。
“996”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源自于中国工作文化中长时间加班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对于工作时间过长的不满和诉求。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理论解析
随着当今社会的信息爆炸,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语言,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化当中。
针对这种特殊语言,语言学家们纷纷展开研究,力求总结相关的理论,以便更好地揭示网络流行语始终如一的语义本质。
网络流行语主要通过创新性的拼写或发音形式来表达,这些创新性的形式突出网络流行语的特殊性,并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方向。
在语言的形式层面,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形式以及表达准确性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语言形式。
在语言的意义层面,利用拼音、英文等形式的表达,使语言更加富有弹性,可以较好地表达所有的网络流行语。
此外,语言还是一种文化的反映,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也给古老的汉语文化增添了新的灵活性。
科学家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大多是沿袭古老文化词汇规范,而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在传播速度上能够超越传统文化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理论是关于地域性的解析,许多网络流行语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根据这种地域特征,语言学家们得以更加深入地探讨语言特征。
根据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地域性思维特征主要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分布是以地域性为基础的。
所以,媒体上最流行的网络语言可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域流行,却不一定在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域流行。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形式与内涵的发展都会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
从形式层面上看,网络流行语的拼
写或发音形式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从意义层面上看,网络流行语突出古老文化词汇规范;从地域性角度上看,网络流行语也是基于地域性思维特征。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本质,为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化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网络用语的特点和网络用语的发展三方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是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包括语言与地域、语言与群体、语言与时间、语言与文化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就是将网络用语当成一种社会方言,研究它的语言特色、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发展趋势等。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一)简洁化网络用语追求高效率、大容量、简洁化,用最少的符号或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例如,用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仍然觉得很厉害,用四个字表达复杂的感情和内涵。
(二)平民化与规范化汉语相比,网络用语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和口语化。
例如,网络上用蹿红来表达规范汉语中一夜走红的含义,显得更加随性和亲民。
(三)符号化在网络用语中经常用符号来代替语言,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
例如,用88代替再见、用94代替就是等等。
(四)创意化相比于规范汉语的传承性而言,网络用语更富创意性。
网络用语创意或来源于对规范汉语的演变,或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或来源于网民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时代进步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例如,神马都是浮云不做死就不会死等网络流行语就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的创意性。
(五)普及化随着网络交流的盛行和新闻媒体的传播,网络用语已经越来越呈现普及化趋势,对汉语言发展和人们日常交流都有着广泛影响。
例如,当年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就预示着网络用语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三、网络用语的发展(一)网络用语的形成条件语言的发展始终脱离不开社会性,网络用语的产生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般来说,网络用语是在以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形成的:1.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网络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社会语言学中,认为不同的语言群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
网络交流促使网民作为独立的语言群体而存在,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解析网络用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一种新兴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用语就此产生。
这类语言的出现和传播主要寄生于庞大的网络人群,即网民。
网络用语生动活泼,传播语言简便快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本文试图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剖析网络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阐述它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一、网络用语和文化的介绍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论及语言同文化的关系,需先界定语言、文化这两个概念。
(邢福义,2000)首先对本文中特定的概念网络用语的含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网络用语在计算机媒体刚兴起时,多是指描述网络和电脑的专业术语,除此之外,还有网络经济,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等与电脑有关的专业术语。
随着电脑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语言生活也随之产生巨大变化时,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使用随意并具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也称为网络用语,这种语言是网民们在聊天室或者BBS上常使用的语言和符号。
文化是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生产和交通工具,日用器具,服饰,饮食和和其他人类行为所需要的物品等等。
二、网络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网络用语与文化的关系密切,它的产生和流行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是因为其背后深刻的物质、制度以及心理文化原因。
(一)物质文化原因。
网络用语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语言,所以网络是网络用语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由于网络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应运而生的,所以总的来说网络用语是科技发展下的产物。
(二)制度文化原因。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经济的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接触的背景下,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
网络语言具有其独特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对人类语言的发展和研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在于其强调了非正式交流方式的创造性与表达性。
传统的书面语言在形式上更加正式,要求规范和规则更加严格,而网络语言则更加自由和随意。
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表情符号、缩略词、俚语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从中获取乐趣。
例如,“LOL”(英文laugh out loud的缩写)常用于表达大笑的意思,“666”则表示赞赏或崇拜。
网络语言的这种非正式特点不仅使得沟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使用语言进行创造性和自由表达的能力。
其次,在语言学价值方面,网络语言为语言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和文化现象。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来自于不同的年龄阶层、地域和文化背景,他们对于语言的使用方式和习惯也各不相同。
研究网络语言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如何在特定的社交平台上构建共同的意义和认同,并且在网络社区中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对于研究语言社会化、语言变体、网络文化乃至语言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同时,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汇、新表达方式和新意义也时刻提醒着语言学家语言的变化和演变。
例如,“打卡”、“劝退”、“全程直播”等词汇都是由网络语言中衍生出来并逐渐被广泛使用的新词汇,它们的出现和流行也成为了语言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
此外,网络语言还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多语言学习的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不同地域、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在线交流。
各种翻译工具、语言学习软件等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学习工具。
通过网络语言,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和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
例如,中国的网络语言中经常会使用一些英文或日文的词汇,这使得中国年轻人对其他语言和文化的接触更加广泛。
同时,网络语言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和理解,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