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集合教育(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79
大班数学教案感知集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集合与分类》,主要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中元素的数量比较。
详细内容涉及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罗列法、计数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并能够用符号表示集合。
2. 学会使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3. 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符号表示,以及集合中元素数量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集合卡片、PPT课件、计数器。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水果篮,篮子里有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
(2)引导学生观察篮子里的水果,并提问:“篮子里有什么?”(水果)(3)引导学生将篮子里的水果按照种类分开,并提问:“你能将这些水果分成几个部分?”(苹果、香蕉、葡萄三个部分)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
(2)教师出示集合卡片,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集合。
(3)教师讲解罗列法和计数法,并举例说明如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集合,并给集合起个名字。
(2)让学生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内容:(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符号表示(3)罗列法与计数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三个不同的集合,并用符号表示。
(2)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2. 答案:(1)例如:{铅笔、橡皮、尺子},{红、黄、蓝},{兔子、鸭子、小鸟}(2)根据实际情况,用罗列法和计数法进行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运用罗列法和计数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