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815.50 KB
- 文档页数:17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陈情表》产生的时代背景。
介绍李密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他在东晋时期的作用。
1.2 作品简介简述《陈情表》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作品体裁。
概括《陈情表》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3 教学目标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李密的身份地位。
掌握《陈情表》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作品体裁。
概括《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文本结构分析《陈情表》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
讲解首段、主体段落和结尾段落的内容及作用。
2.2 重点词汇与句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词汇和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3 文本主题与情感引导学生探讨《陈情表》的主题思想,如忠诚、孝道等。
分析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作者对国家、家族和个人的忧虑与期望。
第三章:课堂互动3.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主题。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陈情表》中的角色,如李密、皇帝等。
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角色的情感变化和修辞手法。
3.3 问题回答教师提出与《陈情表》相关的问题,学生抢答。
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拓展阅读4.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推荐与《陈情表》相关的文章、书籍,如其他东晋时期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拓宽知识面。
4.2 课堂分享学生分享拓展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交流。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促进课堂互动。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5.2 作业布置布置与《陈情表》相关的作业,如书写读后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5.3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陈情表》,使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领会其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陈情表》,提高文本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李密忠诚为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领会其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鉴赏《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 深入分析《陈情表》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忠诚为国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陈情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李密忠诚为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陈情表》,巩固学习内容。
3. 深入研究《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陈情表》中的疑难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陈情表》作者忠诚为国情怀的共鸣。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在古代辞表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陈情表》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穿插讲解。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展示《陈情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课后作业的参考答案,以便及时批改和反馈。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陈情表》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陈情表》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对作者忠诚为国情怀的感悟。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陈情表》。
(2)理解《陈情表》的历史背景、作者李密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辞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为国、直言敢谏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2)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陈情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深入解读《陈情表》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密和《陈情表》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陈情表》的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李密生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辞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分析《陈情表》的思想内涵,强调忠诚为国、直言敢谏的精神。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挑选学生进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3. 针对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陈情表》的历史背景,如魏晋时期的官场斗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面临的困境。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去体会《陈情表》中的情感变化。
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时期的辞表作品,如《出师表》,与《陈情表》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陈情表》的独特之处。
《陈情表》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李密。
2. 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陈情表》的成文背景。
2. 分析《陈情表》的作者李密。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
3. 示范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陈情表》。
2. 分析《陈情表》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陈情表》文本。
2. 分析《陈情表》的主题思想。
3. 探讨《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文本。
2. 分析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鉴赏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
2. 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情感表达实践。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
2. 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情感表达实践,提升表达能力。
第四章:文化传承【教学目标】1. 了解《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陈情表》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陈情表》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享【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深化对《陈情表》的理解。
【教学内容】1. 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介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以及其历史背景。
解释《陈情表》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2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陈情表》全文,理解其内容和主旨。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陈情表》对于李密和蜀汉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讨论《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技巧。
第二章:文学特色分析2.1 文学特点概述介绍《陈情表》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解释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在课文中。
2.2 修辞手法解析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课文的表现力。
2.3 语言风格探讨探讨《陈情表》的语言风格,如文雅、激昂、抒情等。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李密的形象分析李密在《陈情表》中的形象,如忠诚、智慧、勇敢等。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李密的语句和描述。
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刘备、诸葛亮等。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作用。
3.3 人物关系探讨探讨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李密与刘备、李密与诸葛亮等。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关系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四章:情节与主题分析4.1 情节概述概述《陈情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其发展脉络。
强调重要情节和转折点对故事的影响。
4.2 主题探讨探讨《陈情表》的主题,如忠诚、义气、奋斗等。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语句和事件。
4.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陈情表》中的情节和主题如何相互关联。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情节和主题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拓展5.1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陈情表》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5.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陈情表》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陈情表》公开课课件一、引言《陈情表》是中国古代辞赋的杰出代表之一,由东晋文学家诸葛亮所作。
该文以陈寿《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为基础,以陈情表的文体形式,表达了诸葛亮忠诚于国家、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本文将围绕《陈情表》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次深入理解《陈情表》的机会。
二、《陈情表》主题思想解析1.忠诚与忧国忧民《陈情表》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陈述事由、分析形势、表达决心。
在这三个部分中,诸葛亮始终以忠诚与忧国忧民为主题思想贯穿全文。
他通过陈述自己的身世、才能和功绩,表达了自己忠诚于国家的决心;通过分析当前形势,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表达自己的决心,展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忠臣与明主《陈情表》中,诸葛亮将自己定位为忠臣,将刘备定位为明主。
他认为,只有忠臣与明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文中,诸葛亮多次强调刘备的明智和仁德,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敬仰和忠诚。
同时,他也借此机会向刘备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三、《陈情表》艺术手法解析1.对仗工整《陈情表》在艺术手法上,具有对仗工整的特点。
全文采用了大量的对仗句式,使得文章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句话中,前后两句形成了对仗,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2.比喻生动《陈情表》中,诸葛亮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文章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如,在表达自己忠诚的决心时,他写道:“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这句话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付出生命的决心。
3.抒情性强《陈情表》全文充满了抒情色彩,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诸葛亮在文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对刘备的敬仰,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这些抒情性的表达,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陈情表》历史背景解析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陈情表》产生于三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陈情表》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李密。
2. 激发学生对《陈情表》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介绍李密生平及文学成就。
3. 阐述《陈情表》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
2. 教师介绍李密生平及文学成就,突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教师阐述《陈情表》的重要性,强调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描述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能了解李密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3. 学生能认识到《陈情表》的重要性。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陈情表》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陈情表》的文辞特点及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陈情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2. 教师分析《陈情表》的文辞特点及表达技巧,如对偶、排比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陈情表》。
【教学过程】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陈情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2. 教师分析《陈情表》的文辞特点及表达技巧,如对偶、排比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陈情表》,检查背诵效果。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背诵《陈情表》。
2. 学生能分析《陈情表》的文辞特点及表达技巧。
第三章:情感主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陈情表》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学生能够领悟《陈情表》所传达的主旨。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陈情表》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如忠诚、悲愤等。
2. 教师帮助学生领悟《陈情表》所传达的主旨,即忠诚于国家、民族。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陈情表》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教师帮助学生领悟《陈情表》所传达的主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描述《陈情表》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学生能领悟《陈情表》所传达的主旨。
第四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陈情表》产生的文化背景。
《陈情表》公开课教案《陈情表》公开课教案《陈情表》公开课教案1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
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
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师活动:简要介绍《陈情表》的背景和作者李密。
1.2 学生活动:听讲并提问关于《陈情表》的相关问题。
1.3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章节二:文本分析2.1 教师活动:对《陈情表》进行逐句翻译和解析,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2.2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学习并主动记录重点内容。
2.3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陈情表》的字词句式,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
章节三:情感态度分析3.1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陈情表》中的情感态度,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3.2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并体会《陈情表》中的情感态度。
3.3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章节四:应用拓展4.1 教师活动:提出与《陈情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2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3 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加深对《陈情表》的理解。
章节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2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总结并整理学习笔记。
5.3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陈情表》的学习内容有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章节六:文本深入分析6.1 教师活动:针对《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如对比、排比等。
6.2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习和欣赏《陈情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6.3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陈情表》的文学魅力。
章节七:对比分析7.1 教师活动:提供与其他文学作品对比《陈情表》的案例,分析其异同。
7.2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7.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文学作品的能力。
章节八:课堂互动8.1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模拟《陈情表》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