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线路文化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3
重庆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识设置标准重庆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识设置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志颜色:每条轨道交通线路都有自己的专属颜色,以突出线路特色和便于乘客识别。
比如1号线以“人文重庆”为文化主题,线路标识色为“石榴红”;2号线线路标识色为“森林绿”;3号线线路标识色为“琉璃蓝”;6号线、国博线的线路标识色为“谦粉红”;9号线的线路标识色为“洋铁红”;10号线的线路标识色为“罗兰紫”。
2. 站外引导标志:包括站外500米引导标志、车站外墙站名标志、棒棒糖(CRT行业标志)、进站门楣标志等。
这些标志设置在车站周边500米范围内的道路交叉口、行人道、重要建筑出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地点,旨在提高车站辨识度。
站外500米引导标志包含行业标志、线路名称及图案、线路识别色、车站站名等信息;外墙站站名标志设置于高架车站外墙两侧,平行于轨道线路,包括行业标志、本站站名等信息;“棒棒糖”(CRT行业标志)设置于车站出入口旁,用于确认车站位置;门楣标志设置于出入口进站处,包含线路名称及图案、线路识别色、本站站名、出入口编号等信息。
3. 图形设计:重庆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识的图形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识别。
标识的色彩应与线路颜色相协调,以突出线路特色。
同时,图形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媒体(如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的传播效果,以确保在不同媒体上都能保持良好的视觉效果。
4. 文字使用:在重庆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识中使用的文字应清晰易读,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字体或特效。
中英文对照是最理想的文字选择,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乘客的需求。
同时,标识中的文字内容应准确、简洁,避免产生歧义或误导乘客。
5. 布局设计:重庆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识的布局设计应合理规划标识的位置、大小和角度,以确保乘客在车站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
在布局设计中,还需考虑到乘客的视觉习惯和车站内的环境因素,如人流量、光线等。
6. 统一性:重庆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识应保持一定的统一性,以确保乘客在不同线路和车站内能够快速识别并适应相应的服务标准。
重庆轨道交通规划有七条交通轨道路线,总体布局为酒线一环,线路总长513公里。
目标使用20年的时间,建设300公里的轨道交通路线。
预计2015年建成运营1、2、3号线,2020年前后六条骨干线全部完工。
其中第一条建成的是轻轨2号线,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也是中国第一条跨座式轻轨。
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运营。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轨道交通一号线东起朝天门,西至大学城,远期延伸至璧山,全场约46公里,采用地铁系统。
该轨道是轨道交替线网东西方向主干线,也是贯穿渝中区和沙坪坝区的重要交通通道,其高峰小时断面流量和全日客流量在全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预计中均为最大。
1号线和已经开通的2号线和已经开通运营的3号线共同形成大字型轨道交通骨架。
重庆轨道2号线轨道交通二号线,又称轻轨二号线,轻轨较新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是中国第一条建成通车的跨座式单轨(第二条为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条动工亦是首条通车运营的轨道交通。
工程分二期建设实施,其中一期工程由较场口至动物园,献唱14.35公里,设有较场口至动物园13个车站;二期工程由大堰村至新山村,4.8公里,设有5个车站。
18个车站中,临江门和大坪车站采用岛式车站,其余均为侧式站台。
2000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10月27日一期工程实现“轨通”,2003年2月29日一期工程实现“电通”,2004年6月26日全面实现“车通”。
一期工程于2004年12月28日试运行,2005年6月18日开通运营。
二期工程于2006年开通运营。
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全线南起鱼洞,北至江北机场及江北环城北路,全场约60公里,工程一次设计,分三期实施建设。
一期工程为二塘至龙头寺,线路起于南岸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二塘,经菜园坝长江大桥、嘉陵江渝澳大桥至主城区北部新区的江北(火车)客站(渝怀铁路新客站站地);二期工程从龙头寺至江北机场,并延伸至机场远期航站大楼;延伸段(即三期工程)从二塘南延伸至鱼洞。
“两路”精神赋能重庆轨道交通文化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喻寅昀;张慧妍;杨定茹【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24)3【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首要选择。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具有运输功能,还承载着城市人文精神、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
以重庆轨道交通文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两路”精神的研究视角,从分析重庆轨道交通文化现状和组成要素入手,探究“两路”精神对动力主体、动力要素、动力传导媒介的赋能机制。
在此基础上,融合“两路”精神文化内涵,提出多方动力主体间的交流互动新途径、多维度文化动力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机制、多元媒介协作轨道交通文化传播新模式。
以此建立“两路”精神赋能重庆轨道交通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不仅可以拓展重庆轨道交通文化建设视角和方法,也可以对交通强国建设中的交通文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总页数】10页(P107-116)【作者】喻寅昀;张慧妍;杨定茹【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4;U239.5【相关文献】1.探索区块链创新路径赋能数字产业高质发展中央企业区块链创新发展专题论坛在重庆举办2.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东古镇文化街区为例3.现状与未来:乡村振兴视阈下数智赋能红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以重庆市为例4.以轨道交通“站城融合”发展为路径擘画“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关于站城一体化赋能城市的无锡实践5.社交网络赋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特征、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轻轨的作文
重庆轻轨的作文如下:
重庆之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今有重庆轻轨,穿山越岭,如龙游天际,便捷于民,利于行旅。
轻轨者,乃现代之利器,古之未有也。
其运行之稳,速度之快,犹若飞龙在天,令人叹为观止。
重庆轻轨,起于渝中,终于远郊,线路纵横,交错如网。
其车厢宽敞,装饰雅致,乘客上下,井然有序。
列车飞驰,穿山过隧,忽隐忽现,如入仙境。
车行之间,窗外景致,千变万化,时而高楼林立,时而绿野仙踪,令人目不暇接。
轻轨之利,在于速度,更在于其便捷。
昔日山城人,出行艰难,今有轻轨,可谓畅通无阻。
或曰:“重庆轻轨,乃山城之福祉也。
”诚哉斯言,轻轨之建,实乃民生之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轻轨之成,非一日之功。
众志成城,方能成就此伟业。
设计师之智,工程师之巧,建设者之勤,皆为此工程之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今观轻轨,如巨龙盘旋于山城之间,为重庆之繁荣,增色添彩。
重庆轻轨,乃现代科技与传统山城之完美结合。
我们当珍惜此成果,继续砥砺前行,为山城之发展,再创新功。
愿重庆轻轨,永载史册,传颂千秋。
1/ 1。
企业文化的理解
一、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内涵和外延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是思想范畴的内容。
二、五个元素:
(一)企业环境(二)价值观
(三)英雄人物(四)文化形式
(五)文化网络
三、概念诠释
(一)企业环境
是指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方向、外部环境、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外界的联系等几个方面。
它往往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价值观
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部成员在判断自己的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三)英雄人物
是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格式化,其作用在于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文化中的其他员工提供可仿效
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形式
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的宣传和体现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之中。
五、文化网络
是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
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些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心愿和心态。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看重庆轻轨穿楼文案到重庆市区旅游,除了游览洪崖洞,还须体验一下“轻轨穿楼”的奇观。
轻轨铁路是一种使用电力牵引介于标准有轨电车和快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和城市铁路)用于城市旅客运输的轨道交通系统。
因为轨道交通是最高效和便捷的通行方式,而重庆是山城,山水之城的独特地形特点,便让轨道交通成为重庆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在重庆,轨道交通列车“穿山越水”、“上天入地”、“穿楼而过”已然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而山城独特的地形特点,让重庆轨道交通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也为全球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样本。
因而到重庆旅游,便有一项叫“到重庆看轻轨穿楼”的旅游项目。
而看“轻轨穿楼”最佳的位置则在“李子坝”,这里有一座景平台叫“李子坝观景平台”。
在此抬头可观轻轨列车“穿楼而过”,转身低头,则可观嘉陵江美丽风光。
李子坝观景平台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是“到重庆看轻轨穿楼”的最佳观景位置。
因而到重庆旅游,除了游览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楼”也就成了游客打卡必经地。
李子坝轻轨站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路与桂花园路交汇处李子坝正街39号,是中国国内第一座与商住楼共建共存的跨座式单轨高架车站,它北临嘉陵江背靠桂花园路。
途经线路为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
而随着“轻轨穿楼”的走红,“李子坝站”在全国也就成为重庆非常知名的景点。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穿越而过的李子坝正街39号商住楼共19层,1楼至5楼有部分是商铺,有部分为办公区,中间6楼至8楼是轨道交通区域,9楼至19楼则是居民住宅。
相对于重庆本地人来讲,惯看轻轨铁路,乘坐轻轨列车,早已习以为常,因为这座山城的特点,乘轻轨上下班或逛街出游,也就成了他们的出游常态。
而在李子坝车站,轻轨列车每天无数次穿过墙面,就如山间的风湖面上的波浪一样,皆已寻常。
但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却是一道别致的景色,因而也就导致李子坝车站下的街道游客大量集中。
为了安全,当地有关部门在李子坝车站下的嘉陵江边建设了观景平台,以供游客欣赏“轻轨穿楼”的风景。
重庆轨道交通范文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中国政府决定支持重庆市建设地铁系统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于2005年9月28日正式开通,这条线路被称为“小蛇线”,连接了较为繁华的沙坪坝区和重庆大学城。
自此以后,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进程迅速加快、线网不断扩展。
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已经开通了10条线路,总长度达到400多公里,线路覆盖了市区及周边的主要节点,可以轻松地连接各个繁华商圈、居民区、学校和旅游景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与长江四岸相连接的“环线”,这条线路贯穿了市区的多个重要节点,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另外,重庆轨道交通系统还采用了一系列生态环保的设计和措施。
例如,在轨道交通线路建设过程中,市政府对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实施了合理的环保措施,确保了线路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此外,轨道交通系统还采用了低能耗和环保的列车车辆,并通过多项措施减少了噪音和空气污染,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重庆轨道交通所带来的益处不仅仅是交通便利,还包括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轨道交通的开通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减少了交通事故和交通时间的浪费,提高了交通效率。
其次,在轨道交通线路的沿线,商业、居住和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推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此外,轨道交通系统也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降低了出行成本,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重庆地形复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面临着工程困难和成本较高的问题。
其次,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维护也需要解决人员培训和技术更新等问题。
最后,重庆市区的人口密集和用地紧张也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综上所述,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对于缓解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城市持续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重庆轨道交通系统还将继续扩展、完善,并为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介绍重庆轨道交通的作文
《重庆轨道交通,那叫一个绝》
嘿,说起重庆轨道交通啊,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得很呐!
有一次啊,我去体验了一把。
刚进地铁站的时候,哇,那人可真是多啊,熙熙攘攘的,就跟赶大集似的。
我跟着人群往前涌,好不容易挤上了车。
刚一进去,我就被那拥挤的场面给吓到了。
大家都紧紧地挨着,你想挪一下都难。
我当时就在想,这重庆轨道的人气也太旺了吧!
车开起来了,那感觉可奇妙了。
一会儿钻隧道,一会儿又穿出地面,窗外的景色快速变化着,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特别是那一段沿江行驶的路线,哇塞,那风景美不胜收啊,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江水,一边是繁华热闹的城市,真是绝了!车行到一些站点的时候,还会听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方言,可有意思啦。
然后呢,到了换乘站的时候,那个人流啊,呼呼啦啦地就开始流动起来,我也赶紧跟着人群跑,深怕自己被落下了。
换乘的时候,那些指示牌可得看仔细了,不然走错了路那可就麻烦咯。
哎呀呀,坐了这一次重庆轨道交通,可真让我开了眼界。
这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重庆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展现呐!每次想到那次体验,我都还觉得很有意思呢。
重庆轨道交通,真是牛掰!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去感受感受它的独特之处!。
重庆轨交标识设置标准
重庆轨道交通标识设置标准主要遵循2017年发布的《重庆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志设置
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轨道交通线路识别色:重庆轨道交通各线路采用潘通色卡作为标准颜色。
线路识别色有助于乘客快速辨别所乘坐的线路。
2. 线路文化主题:重庆轨道交通各线路均有各自的文化主题,如历史、文化、艺术等,以此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
3. 站点标识:轨道交通站点设置相应的标识,包括车站编号、车站名称、英文名称、月台类型、敷设方式、转乘线路等信息。
4. 导向系统:轨道交通站内设有导向标识,包括出入口、换乘通道、楼梯、电梯等相关信息,便于乘客顺利出行。
5. 图形符号: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志采用国际通用的图形符号,以便于乘客理解。
6. 颜色搭配:轨道交通标识的颜色搭配要简洁、明了,易于辨认。
7. 标识尺寸:轨道交通标识的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确保在站内和列车上都能清晰可见。
8. 动态标识:在换乘站、枢纽站等具备条件的站点,可设置动态标识,提高乘客的乘车体验。
9. 特殊人群需求:针对老年乘客、残疾乘客等特殊人群,设置相应的无障碍标识和导向系统。
10. 标识维护:轨道交通标识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清晰、完整、有效。
综上所述,重庆轨道交通标识设置标准旨在为乘客提供便捷、舒适的乘车体验,同时展现重庆市的城市形象。
1号线(朝天门-璧山):人文风情
线路简介主城全长38公里,设22座车站。
以“人文风情”为主题的轨道交通1号线从民俗史话、民俗风情着手,以站厅为载体,呈现多组不同题材的壁画、浮雕、图片及涂鸦艺术。
多角度回顾重庆发展历程和今昔变化。
2号线(较场口-鱼洞):巴渝文化
线路简介全长约37.2公里,支线从曹家院子到中梁山,长约6.6公里,共设28座车站。
较场口、佛图关等18个车站有36幅历史文化故事墙。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上溯“巫山猿人”,下迄“五四运动”前后的巴渝文化历史,这些故事墙完整呈现出一部荡气回肠的巴渝发展史。
3号线(鱼洞-外环北路):寻常百姓
线路简介全长约63.4公里,支线从江北机场到工业园区,长约6.3公里,共设42座车站。
拟定突出市井百态。
城市阶梯小道上掏耳朵、修脚、做裁缝、打麻将……这些极具市井气息的画面将此呈现,旨在留下老重庆普通市民的生活记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山城特色的生活场景。
4号线(海峡路-复盛):友好城市
线路简介全长约47.3公里,共设25座车站。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与重庆结为友好城市的发达城市进行介绍。
直辖以来,重庆已与包括德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重庆还与上海、广东等省市有姐妹城市关系。
5号线(鸳鸯-江津)印象重庆
线路简介主城区全长约62.1公里,共设29座车站。
耸立在两江边的高层建筑、洪崖洞吊脚楼群、“人人重庆”标志……这些独具重庆特色的城市符号,以壁画、照片、浮雕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表现。
让这些符号广为人知后,很多人在外地看到类似符号时,就会不由自主想到重庆。
6号线(茶园-五路口):巴山渝水
线路简介全长约70.6公里,支线从蔡家到渝北南山,长约9.56公里,共设32座车站。
重庆因特殊地形地貌,有很多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景点。
大足石刻、天生三桥、钓鱼城、黑山谷……这些景点各具特色,独领风骚。
将重庆值得一去的地方用大量图文展现出来,必要时不排除利用3D光影效果来呈现,推动重庆旅游业发展。
7号线(北碚-西彭):群英浩萃
线路简介全长约26公里,共设22座车站。
很多历史名人出自山城,如杨闇公、江姐、聂荣臻等。
这些人为重庆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贡献。
把这些对重庆来说“最可爱的人”记录下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学习历史名人的精神。
8号线(跳蹬-鱼嘴):古镇映辉
线路简介全长约54.4公里,共设20座车站。
近年来,重庆越来越多的古镇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初步拟定根据各站点特色,利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重庆特色古镇介绍给更多人认识。
除了市民熟知的磁器口、中山古镇等,还将呈现涞滩古镇、龙潭古镇、双江古镇等十余古镇。
9号线(沙坪坝-弹子石):民间文化
线路简介全长约39.1公里,支线弹子石北到航站大楼,长约22.3公里,共设24座车站。
川江号子、重庆漆艺、蜀绣……这些优秀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在该线路路途中。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这些优秀艺术,希望通过广泛宣传让更多市民参与,共同保护和传承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
10号环线:重庆记忆
线路简介四公里经陈家坪、沙坪坝、五里店回起点,全长约44.9公里,共设26座车站。
作为一条拥有最多换乘点的轨道交通线,环线最大的意义是将九条线路的文化主题凝聚在一起,让十条轨道交通线路的文化主题变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
重庆的轨道网络全部建设完工后,就是一个城市的地下文化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