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心脏康复
- 格式:ppt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1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主要死因之一。
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方式幸存,以及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CHF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CHF的临床治疗措施不断发展,利尿剂、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伊伐布雷定等药物以及心脏再同步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HF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1]。
但CHF的死亡率及住院率仍旧很高,且患者活动耐量低、生活质量差,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重。
心脏康复是指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并维持最佳的身心及社会健康水平,而通过协同多学科以药物、运动、咨询等手段,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的一项综合措施。
直到二十世纪初,卧床休息都被认为是疾病康复的主要手段,急性冠心病患者会被要求卧床休息6周[2]。
1979年,Lee等在一项对18名合并冠心病的心衰患者的研究中第一次证明了适度运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随后,关于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疾病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试验逐渐开展;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用于改善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做出I类证据A级的推荐[4]。
至此,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BCR)被正式推荐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
尽管EBCR有诸多益处,但其参与率依旧很低。
本篇综述旨在总结CHF患者EBCR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临床试验在探索EBCR对CHF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HF-ACTION,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试验纳入了82个医疗中心2331名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训练,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全因死亡率、全因住院率以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和心衰相关住院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这种差异仅在校正基线的射血分数、房颤病史等因素后存在[5]。
2024心脏重症康复心脏康复是指针对心脏病患者的一系列康复措施,旨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分为三期:院内I期康复,Il期(院外早期)康复,III期(院外长期)康复。
在我国,心血管病急性期住院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因此院内I期康复在我国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这一阶段,患者接受专业的康复指导和护理,有助千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顺利过渡到院外早期康复阶段奠定了基础。
因此,院内I期康复对千心脏病患者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一、心脏重症康复开始的指征心脏康复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国际指南指出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延续治疗。
特别是对千心脏重症患者而言,康复意味着新生,那么,心脏重症康复开始的指征为:通常渭况下,在过去8h内没有新的或再发胸痛,肌钙蛋白水平无进一步升高,没有出现新的心功能失代偿表现(静息时呼吸困难伴湿哮音),没有新的明显的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动态改变,静息心率50~ 100次/min,静息血压90~ 150/60 ~ 100 mm H g 血氧饱和度〉95%,这时就可以进行心脏重症康复。
二、心肺康复评估方法一般按是否使用器械来分类,可分为器械评估和徒手评估两大类。
其中,器械操作部分需要由医师执行,徒手操作部分可以由心血管专科护士执行。
心脏康复是全程、全面的医学管理,有效地实施依赖于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护士在心脏康复中有望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器城评估的优点在于精确、可量化,多是相应评估指标的金标准。
其局限性包括设备昂贵、操作有一定难度、部分患者无法耐受等。
徒手评估的优点在于无需设备、成本低、易操作,可应用千无法耐受器械评估的患者,是器械评估的必要补充。
与器械评估相比,徒手评估的精确程度相对较低,但能满足基本的评估需求。
对于缺少心脏康复评估器械的医疗机构来说,徒手评估可减轻其心脏康复项目的起步和发展压力,而对千基层康复机构来说,则可作为常规的评估手段。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冠心病成为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1%,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我国仍面临着高患病率、高再入院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
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但在这场战役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如何延缓心衰发展进程、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减少再入院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等。
1.心脏康复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心脏康复是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饮食指导、规律服药、宣传教育、定期监测各项指标等,既包括心脏疾病预防及前期功能锻炼,还包括心脏疾病后期功能恢复,全程全面关注患者,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2]。
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主要为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
人员构成方面,心脏康复团队一般由心血管科医师、治疗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
2.运动康复是心衰康复的核心内容在心脏康复中,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A类推荐。
运动康复对心衰患者的确定效果主要有: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何耐力,以及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可能带来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等。
虽然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为了顺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对患者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体适能的评估,严格把握运动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争取最小风险最大获益。
心衰康复正确锻炼方法心衰是一种心脏疾病,它会导致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供应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对于心衰患者来说,正确的锻炼方法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合理的锻炼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衰康复的正确锻炼方法。
1.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开始锻炼之前,心衰患者应该首先与医生进行咨询。
只有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确定适合的锻炼强度和方式。
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等级,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锻炼计划。
2. 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刚开始锻炼时,心衰患者应该选择低强度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骑行等。
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和强度,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对心脏造成负担。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整锻炼强度,如心率、呼吸状况等。
3. 坚持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心衰康复的关键,它可以提高心脏的耐力和循环功能。
适宜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跑步、游泳、跳舞等。
每次锻炼至少持续20分钟,每周进行3-5次。
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心脏更有效地泵血,增加血液流向全身各个部位。
4. 注意力量训练除了有氧运动,心衰康复还应包括一定的力量训练。
适量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自主控制能力,增加日常活动的便利性。
心衰患者可以尝试举重、伸展运动、体操等,但要避免负重过大,以免心脏负荷过重。
5. 注重运动安全心衰患者在进行锻炼时,必须注重运动的安全。
遵循以下原则可以保障安全:- 锻炼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以减少受伤风险。
- 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锻炼,如高温、严寒。
- 在合适的场所进行锻炼,如健身房、体育馆等,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在锻炼过程中时刻关注身体状况,如心率、呼吸等。
6. 饮食与休息的重要性锻炼虽然是心衰康复的重要一环,但饮食与休息同样重要。
患者应注意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康复。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保证8小时的充足睡眠。
7. 定期监测并调整锻炼计划心衰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定期监测身体状况,并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
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
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
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
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
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经过康复运动疗法治疗的康复过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疗法。
结果:患者治疗数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并发症显著降低。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运动疗法心力衰竭观察【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43-02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引起心肌病变和心室长期受压或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社会老龄化,对chf的预防和康复治疗应该逐步加强。
传统治疗是被动的,不利于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运动疗法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有氧运动,病人通过科学的运动能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肌血液灌注。
本文对9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康复运动治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符合chf的诊断标准。
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
其中,男56例,女34例;平均(65±11.8)岁;冠心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
按nyha心功能分级,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
康复运动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级分步行康复运动治疗。
1.2.1心功能ⅳ级病情稳定后即开始被动活动肩、肘、膝关节,每次5~10min,每天1~2次,但不应有疲劳感;下床坐直背椅,开始时每次10~30min,每日1~2次,逐步增加时间;下床洗脸、吃饭、梳头、床边大小便。
同时解释心衰症状的病因,安慰患者及家属,教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烦躁。
1.2.2心功能ⅲ级床边站立,下床洗脸,自行更衣,坐位大便;廊内每次步行100m,每日2次,院内步行250m,每日2次;上楼梯一段,每日2次。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0)重点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内容:医学评估、运动训练、心理咨询、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医疗,其中运动训练也称为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基石,因此,称之为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
心力衰竭(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表现,具有高发病率、高住院率、高病死率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
鉴于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心衰心脏康复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急性失代偿心衰心脏康复的证据,目前不少国际指南/共识均对急性失代偿心衰(包括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推荐早期活动。
本共识更新点如下:1. 鉴于篇幅有限,运动康复部分是重点内容,其他心脏康复内容可参照已经发布的相关共识。
2. 理念更新:(1)增加了非稳定性心衰早期康复的理念;(2)多种运动负荷试验合理化的选择,符合当今我国心衰心脏康复开展的现状。
3. 运动处方部分增加呼吸肌训练及特殊慢性心衰运动处方内容。
4. 增加了心衰运动康复的流程,体现医院-社区-家庭康复闭环管理模式。
5. 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患者自我管理的内容。
一、慢性心衰心脏康复的内容及评估慢性心衰的心脏康复包括系统评估、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危险因素控制(包括戒烟处方),以及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患者教育。
评估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 病史采集:2. 生命体征和生化检测:3. 功能学检查:4. 社会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5. 了解并记录患者日常运动习惯、饮食习惯、液体出入量/体重管理、盐的摄入和营养状况以及对疾病的看法和自我管理效能;检查患者是否有限制运动的因素,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贫血、电解质紊乱以及血糖水平等限制运动能力的因素。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1. 内容简述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早期运动康复是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总结关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包括运动康复的时机、方式、强度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和分析,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运动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强调个体化康复计划的重要性,确保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早期运动康复,帮助患者改善心肺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再入院风险。
本文还将探讨早期运动康复在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最佳证据的总结将基于最新的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全面、实用的参考信息。
这将有助于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回归正常生活。
1.1 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紧急症状,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不能满足身体各组织器官对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这种病症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各种诱因,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在此基础上,一些生理变化如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等进一步加剧了心脏负担,导致心功能的快速恶化。
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运动康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
由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复杂且多变,如何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康复方案,确保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康复益处,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挑战。
本篇文档旨在系统地总结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现有最佳证据,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
1.2 目的和意义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紧急状况,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器官灌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