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半脱位及肩手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11.05 MB
- 文档页数:2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偏瘫综合症常见障碍有哪些?
导语: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
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那么偏瘫综合症的障碍有哪些?
1、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
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言语障碍
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
(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
(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
(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
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
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
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
时间定向障碍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偏瘫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1-3个月内。
患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肤色彩改变。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肩手综合征会很快转入II期、III期,进入III期后病情将无法控制,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
根据不同的阶段,肩手综合征可分为I 期、II期和III期,每个阶段的症状表现不同。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
诊断肩手综合征主要根据肩部静止或活动时出现疼痛、手和腕部水肿、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等症状。
加强对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手指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至关重要。
体位摆放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应注意良肢的正确摆放,避免长时间手下垂,避免腕部屈曲,减轻及消除患者手部的肿胀。
保证患者每天24小时腕关节背屈,手指伸直并外展。
如果患者患手肿胀明显,可采用上翘夹板使腕关节保持背屈位,以利于静脉回流。
在坐位时,应将上肢放在桌子上,并保持腕关节背屈。
对于坐轮椅的患者,应该在轮椅上放置一张桌板,或者保证患者的手不悬垂在一侧。
在仰卧位时,患者的患侧肩胛骨下方和下肢都应该垫上枕头,并保持掌心向上,呈伸展状;患者的患侧上肢也应该伸直有支撑,保持掌心向前伸位;在患侧卧位时,患者的患侧上肢应该伸直,掌心向健侧,肩胛骨要前伸。
在早期治疗时,应适当使用肩吊带来防止肩关节脱位,并防止肩关节过度牵拉。
对于肿胀的手指,可以采用向心性压迫缠绕法,即用直径为1-2mm的线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并在指甲处作一小环,然后快速有力地缠绕至指跟部不能缠绕为止,缠完后治疗师立即从指端绳环处迅速拉开缠绕的线绳。
该方法简单安全。
物理治疗包括冰疗、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和物理因子疗法。
早期干预肩关节半脱位降低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的临床研究作者:房钢张一诺王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肩关节半脱位对降低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的临床效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效办法。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脑卒中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早期给予观察组患者理疗、针灸及运动疗法等护理干预,参考组患者在神经科出院后进行理疗、针灸及运动疗法等护理干预,分别在康复干预1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及肩-手综合征发病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康复率为87.8%,参考组患者总康复率为65.3%,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早期干预;预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发病率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0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22-02肩关节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高,患者上肢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且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明显加重。
临床治疗常采用吊带进行防护,然而患者肩部运动受到较大限制,易造成身体不对称。
为探讨预防干预肩关节半脱位后肩-手综合征发病的有效办法,笔者对我院收治的9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50例,女48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9.8岁,病程2月-17月,平均病程(6.3±1.5月。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入院后均接受RI及颅部CT检查确诊。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46例,出血性脑卒中52例。
合并脑梗死32例,脑出血21例。
患病部位:左肩43例,右肩55例,其中肩关节半脱位同时伴随疼痛患者28例,X光正位拍片见肩关节半脱位征象确诊。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并肩关节半脱位的综合康复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所致的肩手综合征并肩关节半脱位协同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
方法 68例肩手综合征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通过肩、手保持功能位、刺激稳定肩、肘、腕、指关节的肌群、全范围的无痛性关节主、被动活动,提高肌力,扩大关节活动度,物理疗法,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并观察疗效。
结果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总有效率97.06%。
结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减轻疼痛、预防废用综合征,加快对上肢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009-02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是偏瘫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多也合并肩关节半脱位,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协同综合康复治疗是预防其发生发展的关键,能很大程度提高患侧上肢功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因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34~78岁。
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32例。
缺血性脑卒中46例,出血性脑卒中22例。
1.2 方法1.2.1 保持功能位:平卧位时患侧肩部及肘部垫以软枕,患侧卧位时尽可能使患侧肩部前伸,上肢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后,手指伸展。
健侧卧位时患侧肩部、上肢充分前伸,取一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手内握一物体。
坐位时让患者将肘部放置在桌上或轮椅的扶手上,交替处于前屈和外展位。
为使移位的肩胛骨向中线靠近,可让患者向患侧翻身。
为纠正肩胛骨向下和向后回旋,使肌肉张力过高得到抑制,可让患者从鼻侧方向向上、向前抬举患侧上肢。
良好的体位摆放很重要,同时应鼓励患者经常用健手帮助患上肢做充分上举活动。
1.2.2 加强功能锻炼:1)应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这些活动不但包括肩胛骨和上肢的被动活动,还涉及床上运动,或向椅子上转移以及卧位与坐位的姿势摆放。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其康复护理措施摘要】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加之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
这些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导致病情的加重甚至死亡,也影响日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脑卒中并发症护理1前言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功能障碍,病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这些因素极易引起痉挛、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掌握脑卒中易出现的并发症,有针对性的对脑卒中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2常见并发症2.1痉挛非常常见,很多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后期的康复主要就是和痉挛打交道。
对于痉挛最主要的是预防。
康复过程中要让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可控的肌张力状态,并且在肌张力增高以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抗痉挛措施。
2.2废用综合征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瘫痪而长时间卧床。
国外研究显示,长时间卧床后如果不进行主动运动,两周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
其他表现还有:骨质疏松、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心肺功能减退、吞咽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整个体质的下降等。
2.3误用综合征错误的康复训练目前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往往主张自己在家训练。
但如果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在家练习和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训练,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进行了不恰当的训练以后,就会出现误用综合征。
2.4上肢: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表现为肩关节间隙比较宽,主要原因是瘫痪造成的肩关节周围肌肉无力。
康复的根本办法是恢复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