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半脱位
- 格式:ppt
- 大小:49.30 MB
- 文档页数:23
肩关节半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一旦发生,对日常生活和运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七个针对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训练动作,帮助受伤者恢复健康。
1. 肩外旋训练肩外旋训练可以加强肩胛骨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
受伤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手握弹力带,将手臂置于身体旁,然后进行肩部的外旋动作。
每日进行15-20次,3组。
2. 肩内旋训练肩内旋训练同样可以强化肩部周围肌肉,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
受伤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手握弹力带,将手臂放在身体前方,然后进行肩部的内旋动作。
每日进行15-20次,3组。
3. 辅助性平衡训练进行一些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
受伤者可以使用平衡垫,单腿站立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平衡动作,每日进行15-20分钟。
4. 肩部稳定性训练通过一些简单的稳定性训练,比如使用一些稳定器材进行肩部的支撑和稳定性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肩关节的稳定性。
受伤者可以在康复训练中心或者健身房进行相关训练。
5. 柔韧性训练受伤者在康复训练中可以进行一些柔韧性训练,比如使用滚轮进行一些背部和肩部的拉伸训练,这可以有效改善关节的柔韧性和舒展肌肉。
6. 功能性训练在康复训练中,受伤者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性训练,比如使用医疗波,肩部轮训练,这可以恢复受伤肩关节的功能性动作。
7. 渐进性锻炼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受伤者需要渐进性地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逐渐恢复受伤肩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七个动作的康复训练,受伤者可以逐渐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减少肩关节半脱位的再次发作。
但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一定要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希望受伤者能够尽快康复,重返正常生活和运动。
在进行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时,除了以上提到的七个动作外,还有一些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方法。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8. 治疗性按摩治疗性按摩对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肩关节是人体具有最大活动范围的关节,也是稳定性相对较低的关节。
肩关节半脱位通常是指盂肱关节的失稳或半脱位,其特征是肩峰与肱骨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缺口。
尽管肩半脱位诊断的临床标准或放射学客观标准较少,检查者常常严格测量肩峰与肱骨之间出现缺口的手指宽度。
偏瘫患者由于存在关节囊或韧带过度松弛以及肩周围神经或肌肉的麻痹以及被动的损伤,故较易出现肩关节的半脱位。
肩关节的半脱位通常的处理时通过限制臂在轮椅扶手、膝板或前槽的位置。
悬吊可以用来保护软瘫的臂,但也阻碍了平衡和站立活动。
肩关节半脱位即指盂肱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脑卒中患者最易发生肩关节半脱位。
有报道,发病半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78.3%肩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通常发生在发病后3周内。
此时,患侧上肢处于放松瘫痪期,肱骨容易从关节中脱出。
肩关节半脱位本身没有疼痛,但容易受损,发展为主动或被动活动有限的疼痛肩。
第一类习惯性肩关节脱臼患者没有明显的创伤史,许多关节也可能过度伸展和放松。
例如,拇指很容易向后折叠,触摸前臂;肘关节或膝关节过度伸展,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身体组织松弛,关节不稳定,多向。
第二类,受伤引起的习惯性脱位主要是由于明显的创伤,如运动损伤,如投掷过硬,或投掷过程中突然遇到阻力、柔道、角力等身体接触的技术击中运动;例如,当你摔倒时,用手支撑地面或肩膀着地,导致肩关节脱位。
几乎所有前方向的脱位都发生在保守治疗(关节复位)后。
在中风早期,由于患肢肌张力过低,特别是肩关节周围的固定肌松弛(主要是三角肌后纤维、岗上肌、岗下肌等),肱骨头只有三分之一在关节盂内,由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固定肌)固定,以确保肩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因此肩关节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关节结构。
如果中风早期注意不当,很容易半脱位;在固定肌松弛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或家属无保护性拖拉患侧上肢;患肢自体重力作用.肩关节半脱位的症状是肩带下沉,肩胛骨上提肌张力降低,随机活动丧失,肩关节盂向下倾斜。
肩关节半脱位影像诊断标准
一、肱骨头位置
在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肱骨头与肩胛盂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诊断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依据。
正常情况下,肱骨头与肩胛盂处于同一平面,或者肱骨头稍偏前。
当肩关节半脱位时,肱骨头相对于肩胛盂向后移动,出现“空虚感”。
肱骨头与肩胛盂之间的间隙增宽,通常大于2mm。
二、关节间隙
肩关节间隙包括前下、后下和腋下三个间隙。
正常时,这些间隙保持一致,关节半脱位时,关节间隙会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腋下间隙会相对增宽,而前下和后下间隙会变窄。
这一特征可以作为诊断肩关节半脱位的依据。
三、周围软组织的形态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在影像诊断中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常时,周围软组织结构清晰,形态规整。
当肩关节半脱位时,软组织可能发生变形或移位,表现为密度不均或形态异常。
这些变化有助于辅助诊断肩关节半脱位。
四、骨性结构
骨性结构的变化也是肩关节半脱位影像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在长期或严重半脱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骨骼形态的改变,如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
这些骨性结构的异常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像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肱骨头位置、
关节间隙、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和骨性结构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准确诊断肩关节半脱位,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肩关节半脱位伤残鉴定
肩关节半脱位伤残鉴定是指对因肩关节半脱位而导致身体损伤的个体进行评估和鉴定。
肩关节半脱位是指肩关节的关节头部部分在肩盂中稍稍脱出,但并未完全脱位。
在进行肩关节半脱位伤残鉴定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医学评估,以确定损伤的程度和对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动的影响。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X光、CT扫描和MRI等医学图像技术。
根据评估和鉴定结果,医生或专业人员可以确定个体的伤残等级和相应的赔偿金额。
伤残等级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赔偿金额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肩关节半脱位伤残鉴定对于受伤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非常重要,它可以确保受伤者获得公平的赔偿,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医学和心理支持。
- 1 -。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干预,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作业治疗作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康复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概述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是指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处于自然下垂时,肩关节盂与肱骨头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改变,肱骨头明显向外侧移位,导致关节盂空虚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失衡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和伸肌松弛,尤其是三角肌前部、冈上肌和冈下肌等,使得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松弛,失去对肱骨头的稳定作用。
(二)肩胛骨位置异常脑卒中后患者常因患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张力异常等导致肩胛骨的位置发生改变,如肩胛骨上提、后缩、前倾等,进而影响肩关节的正常运动。
(三)关节窝浅肩关节窝相对较浅,肱骨头较大,关节稳定性较差,容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还会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使患者难以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梳头、进食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作业治疗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治疗中的重要性作业治疗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改善关节活动度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作业活动,如关节活动训练、被动运动、助力运动等,可以逐渐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减少关节挛缩和僵硬的发生,为上肢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奠定基础。
(二)增强肌肉力量作业治疗中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项目,如握力训练、上肢推拉力训练等,提高患侧上肢的肌肉力量,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半脱位的再次发生。
肩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50%~90%;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40.9%~70%。
肩关节半脱位本身并无疼痛,但极易受损伤而发展成为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受限的疼痛肩,这将严重妨碍上肢功能的恢复。
1 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1.1 肩关节锁定机制的丧失正常情况下肩胛骨关节盂朝向为向上、向前及向外,肱骨头向下运动时需移向外侧,因此关节盂面向上方倾斜,如此解剖结构在预防向下脱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上臂内收时关节囊上部及喙肱韧带紧张,被动地阻止了肱骨头的侧向移动,也就防止了向下脱位,这就是“肩关节的锁定机制”。
偏瘫患者由于肩胛骨周围肌肉力量的失衡导致肩胛骨下旋、内收或后缩时肱骨在体侧相对于肩胛骨来说是外展位,这时的关节囊不再被拉紧,肱骨头也就容易向下滑出关节盂。
1.2 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降低和萎缩与其它关节相比肩关节稳定性差而活动性好,因此需要关节周围强壮的肌肉系统部分地弥补肩关节的不稳定。
上肢前举或外展时关节囊上部松弛,支持作用减少,锁定机制不起作用,保持肩关节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旋袖肌,而防止盂肱关节脱位最重要的肌肉是冈上肌、三角肌和冈下肌的后部肌纤维。
偏瘫患者的冈上肌、三角肌及冈下肌的后部明显萎缩,无法活动以取代关节囊的作用,因此脱位就不可避免,同时肩关节的关节囊、韧带由于患肢的重力牵拉作用而被动延长和松弛,这样进一步加重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
2 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2.1 正确的体位在偏瘫早期患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采取什么卧位非常重要。
Davis认为患者早期应以患侧卧为好,因为这样可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拉长患侧,从而减少痉挛;仰卧位则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这样异常反射活动最强,促使痉挛增加。
三雄等人通过X射线的检测,认为有明显瘫痪的半脱位患者侧卧位是不可取的,而以仰卧位和半仰卧位,肩关节90度为最佳体位。
但同时各人也都认为患者应定时变换体位,大约2~3 h变换1次。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简称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 shoulder)有下列特征者称之为肩关节半脱位1.肩胛带下降,肩关节腔向下倾斜,严重时在肩峰与上肢肱骨之间可出现凹陷,轻者可用触诊方法触及凹陷。
2肩胛骨下角的位置比健侧低。
3病侧呈翼状肩。
一.病因1.肩关节半脱位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偏瘫患者上肢悬垂与体侧时,肩关节锁定机制受到破坏,以及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后部肌肉的支持作用丧失。
2.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驰、瘫痪的肢体重量破坏及长期牵拉阻碍了肱骨的附属运动。
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
4.颈区肌张力的增高,上提肩胛骨和锁骨,而软瘫的躯干肌不能对抗肩胛带的上提。
二.临床表现肩关节半脱位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发现。
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活动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三.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当病人上肢处于弛缓性瘫痪时,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是早期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措施。
1.在卧位时,应采取患侧卧位,使患侧上肢能负荷体重。
在平卧时应在肩后部垫枕头,使肩关节向前突出。
2.在坐位时,如病人上肢肌张力低,可因本身肢体重力牵拉使肱骨头脱出。
为此应把病人的患侧上肢的前臂放置在胸前的平板上,平板可起到托起患侧上肢的作用,同时嘱托病人每天用Bobath握手上举过头,保持几分钟。
3.在立位时,应用健侧手把患侧上肢托起,或者用三角巾吊带支持患侧上肢,起到固定作用。
当病侧上肢,特别是肩部周围肌张力很低的情况下,用三角巾可起到辅助预防的作用,减少脱位程度,比不用好,因为一旦形成脱位,要复位时很困难的。
但是当病侧上肢肩部周围肌张力增高时,出现屈肌共同运动模式时,不宜再用三角巾吊带固定,可能会带来以下几个不良影响:使用肩吊带的不利影响:(1)导致疾病失认或偏瘫上肢从全身运动中功能性分离;(2)加重和促进偏瘫上肢的屈肌痉挛模式;(3)在翻身、从椅子上站起或需要双手拿东西时,妨碍用偏瘫上肢保持姿势及支撑;(4)妨碍上肢的代偿性摆动及步态训练对患侧的引导;剥夺患者外部辨别觉和本体感觉的输入,引起感觉过敏;(5)因制动,影响筋脉及淋巴回流。
康复医学科肩关节半脱位并发症预防措施
1 .在抑制了使肩胛旋向下后的肌肉的张力过高之后,教会患者将肩向鼻子的方向抬向前方。
抑制的方法是向病侧翻身;上肢在抗痉模式中负重;用手活动肩胛骨等。
位置很重要,日夜都要维持,不活动时上肢采取双侧肩、肘手的抗痉模式放在桌子上,并常用健手帮助病手作上抬的活动。
2 .主要采用在抗痉模式上让上肢负重和对上肢关节进行压缩的
方法,在伸长病侧躯干的同时术者要保持肩胛骨的正确排列。
另外,术者可将患者上肢托于患者的前方,另一手迅速有力地从腋下向上轻拍肱骨头。
可通过引起牵张反射的方法增加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活动;让患者前屈肩,伸手向前上方,术者通过患者手的根部迅速重复地通过上肢对肩加压力,加压时要求患者保持手向前和肩不能向后,术者还可以手在冈下肌、三角肌和三头肌表面有力地抚摸、迅速地从近移向远端。
另外在运动中各种姿势和上肢的活动都应符合无痛的原则,在活动过程中一旦出现痛即应立刻停止并改变姿势,往往改正肩胛骨的位置可使此种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