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半脱位
- 格式:docx
- 大小:950.16 KB
- 文档页数:13
肩关节半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一旦发生,对日常生活和运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七个针对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训练动作,帮助受伤者恢复健康。
1. 肩外旋训练肩外旋训练可以加强肩胛骨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
受伤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手握弹力带,将手臂置于身体旁,然后进行肩部的外旋动作。
每日进行15-20次,3组。
2. 肩内旋训练肩内旋训练同样可以强化肩部周围肌肉,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
受伤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手握弹力带,将手臂放在身体前方,然后进行肩部的内旋动作。
每日进行15-20次,3组。
3. 辅助性平衡训练进行一些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
受伤者可以使用平衡垫,单腿站立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平衡动作,每日进行15-20分钟。
4. 肩部稳定性训练通过一些简单的稳定性训练,比如使用一些稳定器材进行肩部的支撑和稳定性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肩关节的稳定性。
受伤者可以在康复训练中心或者健身房进行相关训练。
5. 柔韧性训练受伤者在康复训练中可以进行一些柔韧性训练,比如使用滚轮进行一些背部和肩部的拉伸训练,这可以有效改善关节的柔韧性和舒展肌肉。
6. 功能性训练在康复训练中,受伤者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性训练,比如使用医疗波,肩部轮训练,这可以恢复受伤肩关节的功能性动作。
7. 渐进性锻炼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受伤者需要渐进性地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逐渐恢复受伤肩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七个动作的康复训练,受伤者可以逐渐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减少肩关节半脱位的再次发作。
但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一定要在专业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希望受伤者能够尽快康复,重返正常生活和运动。
在进行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时,除了以上提到的七个动作外,还有一些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方法。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8. 治疗性按摩治疗性按摩对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肩关节是人体具有最大活动范围的关节,也是稳定性相对较低的关节。
肩关节半脱位通常是指盂肱关节的失稳或半脱位,其特征是肩峰与肱骨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缺口。
尽管肩半脱位诊断的临床标准或放射学客观标准较少,检查者常常严格测量肩峰与肱骨之间出现缺口的手指宽度。
偏瘫患者由于存在关节囊或韧带过度松弛以及肩周围神经或肌肉的麻痹以及被动的损伤,故较易出现肩关节的半脱位。
肩关节的半脱位通常的处理时通过限制臂在轮椅扶手、膝板或前槽的位置。
悬吊可以用来保护软瘫的臂,但也阻碍了平衡和站立活动。
肩关节半脱位即指盂肱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脑卒中患者最易发生肩关节半脱位。
有报道,发病半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78.3%肩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通常发生在发病后3周内。
此时,患侧上肢处于放松瘫痪期,肱骨容易从关节中脱出。
肩关节半脱位本身没有疼痛,但容易受损,发展为主动或被动活动有限的疼痛肩。
第一类习惯性肩关节脱臼患者没有明显的创伤史,许多关节也可能过度伸展和放松。
例如,拇指很容易向后折叠,触摸前臂;肘关节或膝关节过度伸展,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身体组织松弛,关节不稳定,多向。
第二类,受伤引起的习惯性脱位主要是由于明显的创伤,如运动损伤,如投掷过硬,或投掷过程中突然遇到阻力、柔道、角力等身体接触的技术击中运动;例如,当你摔倒时,用手支撑地面或肩膀着地,导致肩关节脱位。
几乎所有前方向的脱位都发生在保守治疗(关节复位)后。
在中风早期,由于患肢肌张力过低,特别是肩关节周围的固定肌松弛(主要是三角肌后纤维、岗上肌、岗下肌等),肱骨头只有三分之一在关节盂内,由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固定肌)固定,以确保肩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因此肩关节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关节结构。
如果中风早期注意不当,很容易半脱位;在固定肌松弛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或家属无保护性拖拉患侧上肢;患肢自体重力作用.肩关节半脱位的症状是肩带下沉,肩胛骨上提肌张力降低,随机活动丧失,肩关节盂向下倾斜。
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肩痛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发生在脑卒中早期,也可以发生在中后期,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2~3个月,发生率为5%~84%。
卒中后肩痛有很多原因,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粘连性关节囊炎、拖曳/压迫、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肩外伤、滑束炎/肌腱炎、肩轴撕裂及异位骨化等都有可能导致。
不适当的肩关节运动会加重损伤和肩痛,如双手做高过头的滑轮样动作进行肩关节运动,会造成过度的肩部屈曲外展损伤局部关节囊和韧带从而引起肩痛。
肩痛会影响患者主动的康复训练,妨碍患者日常生活的独立,使患者情绪低落,影响睡眠和休息。
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是特殊类型的肩痛,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表现为肩、手部疼痛性运动障碍、肿胀,后期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改变、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皮肤色素沉着等。
研究表明,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肩关节的保护和运动、外加压装置改善循环、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等措施可减轻肩痛。
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半脱位在脑卒中后患者的发生率为17%~81%,多数在发病3个月内,主要由周围肌肉张力下降、关节囊松弛等原因造成。
治疗和护理不当、直立位时缺乏支持及不适当的护理牵位上肢均可造成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十分重要。
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其处理策略是防止进一步恶化,肩关节局部支撑装置、经皮电刺激、持续肩关节位置保持训练等方法有利于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和治疗。
肩关节半脱位X线表现1.脑卒中早期应避免用力牵拉患者的肩关节,可采取局部经皮电刺激、持续肩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保护肩关节等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肩痛和肩关节半脱位。
2.应避免过度的肩部屈曲外展运动和做双手高举过头的滑轮样动作进行肩关节运动,这会导致不可控制的肩部外展从而导致肩痛。
3.适当运动功能训练和物理治疗可以改善肩痛。
4.对SHS的患者建议抬高患肢配合被动活动,联合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较单纯抬高患肢有效。
肩关节半脱位知识(一)定义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 shoulder),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
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
GHS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
GHS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80%),多在30%-50%之间.(二)发病机制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肩关节半脱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级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三)预防软瘫期维持肩关节于正常位置的唯一组织是关节囊级韧带,在上肢重力的持续牵拉下,尤其是外力的牵拉下易拉长、松弛,甚至破坏,而出现肩关节半脱位,一旦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多难以恢复,故早期加以保护、进行预防是必要的。
多主张实用安置在轮椅上的支撑台或采取良好的放置姿势。
对各种吊带的使用争议较大,不仅吊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其还可能有许多不利影响。
(四)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伸肘,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
坐位时,在患肢前方放置一平桌,将患肢托起,避免自然下垂。
降低神经系统张力坐位,可以逐渐增加颈侧屈的程度,使引起肩胛带过度上提的神经结构恢复其伸展性。
治疗师在用一只手帮助患者反复侧屈颈部的同时,必须用另一只手臂防止同时发生任何代偿运动。
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活动和张力1、患侧负重:患者取坐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使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
肩关节半脱位影像诊断标准
一、肱骨头位置
在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肱骨头与肩胛盂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诊断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依据。
正常情况下,肱骨头与肩胛盂处于同一平面,或者肱骨头稍偏前。
当肩关节半脱位时,肱骨头相对于肩胛盂向后移动,出现“空虚感”。
肱骨头与肩胛盂之间的间隙增宽,通常大于2mm。
二、关节间隙
肩关节间隙包括前下、后下和腋下三个间隙。
正常时,这些间隙保持一致,关节半脱位时,关节间隙会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腋下间隙会相对增宽,而前下和后下间隙会变窄。
这一特征可以作为诊断肩关节半脱位的依据。
三、周围软组织的形态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在影像诊断中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常时,周围软组织结构清晰,形态规整。
当肩关节半脱位时,软组织可能发生变形或移位,表现为密度不均或形态异常。
这些变化有助于辅助诊断肩关节半脱位。
四、骨性结构
骨性结构的变化也是肩关节半脱位影像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在长期或严重半脱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骨骼形态的改变,如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
这些骨性结构的异常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像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肱骨头位置、
关节间隙、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和骨性结构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准确诊断肩关节半脱位,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干预,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作业治疗作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康复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概述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是指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处于自然下垂时,肩关节盂与肱骨头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改变,肱骨头明显向外侧移位,导致关节盂空虚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失衡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和伸肌松弛,尤其是三角肌前部、冈上肌和冈下肌等,使得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松弛,失去对肱骨头的稳定作用。
(二)肩胛骨位置异常脑卒中后患者常因患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张力异常等导致肩胛骨的位置发生改变,如肩胛骨上提、后缩、前倾等,进而影响肩关节的正常运动。
(三)关节窝浅肩关节窝相对较浅,肱骨头较大,关节稳定性较差,容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还会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使患者难以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梳头、进食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作业治疗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治疗中的重要性作业治疗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改善关节活动度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作业活动,如关节活动训练、被动运动、助力运动等,可以逐渐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减少关节挛缩和僵硬的发生,为上肢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奠定基础。
(二)增强肌肉力量作业治疗中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项目,如握力训练、上肢推拉力训练等,提高患侧上肢的肌肉力量,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半脱位的再次发生。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一、前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后遗症包括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
因此,对于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业治疗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作业治疗原则1.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2.渐进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强训练强度和难度。
3.综合性: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4.长期性:持续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功能恢复。
三、作业治疗方法1.被动运动训练被动运动训练是指由治疗师完成运动,并引导患者在被动状态下参与到运动中来。
通过被动运动可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和柔韧性,同时避免肌肉疲劳,对于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主动运动训练主动运动训练是指患者自己通过肢体运动完成治疗师给出的任务。
主动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对于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至关重要。
在进行主动运动训练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姿势和技巧,以避免损伤。
3.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是指将治疗师所教授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
对于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而言,功能性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平衡和协调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患者平衡和协调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跌倒,并有助于恢复上肢功能。
5.神经反射治疗神经反射治疗是指通过刺激肌肉和神经系统来促进肢体运动和功能恢复。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
四、注意事项1.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2.治疗师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
3.在进行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逐步加强训练强度和难度。
4.治疗师需要对所有治疗方法有深入了解,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康复训练。
5.在进行作业治疗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发生意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的方法
导语: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一种肩关节脱位的症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脱臼了,脱臼了之后就会感觉很痛,并且还突然动不了,一动就会更痛,
现在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一种肩关节脱位的症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脱臼了,脱臼了之后就会感觉很痛,并且还突然动不了,一动就会更痛,而肩部关节脱位了之后对身体的影响也很大,有的人还是属于习惯性的关节脱位,特别容易发生在小儿身上,而这种肩关节脱位之后就要赶紧复位,那么复位的方法有哪些呢?
肩关节脱位复位不当,小心成为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虽然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过事实上还是有很多人形成习惯性肩关节脱位;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危害极大,特别是在游泳过程中,极易产生生命危险;以下是一些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能完成屈、伸、内收、外展和环绕等动作。
肩关节的灵活与稳固本是矛盾的。
肱骨头大而圆,但关节浅而小,四周加高的软骨又比不上骨质坚硬。
因此,整个关节结构,如同一个大苹果放在小碟子里,受到暴力后很容易滑出,发生脱位。
最常见肱骨头冲破关节囊前壁,造成肩关节“前脱位”。
患者感觉肩部疼痛,原来浑圆的肩部皮下空虚,呈“方肩”畸形,且局部肿胀无法活动。
通过X线片可以看见肱骨滑到关节前方,有时可能会出现肱骨头骨折。
第一次肩关节脱位后,如果没有正确固定,或休息时间不足就擅自活动,会导致损伤不能愈合,关节稳定程度下降。
日后稍不留心,即可引起复发,成为“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频繁脱位严重影响生活
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多发生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
由于损伤程。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subluxation,简称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shoulder),肩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肩关节半脱位本身无疼痛,但易受损伤发展成为主动或被动活动受限的疼痛肩。
本文主要阐述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及预防和治疗。
肩关节的解剖一、发病原因
1、肌纤维呈水平走向的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低下;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及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周围稳定结构的张力下降或拮抗肌之间张力的失衡,以及躯干患侧侧弯引起肩胛下旋,而导致肱骨的相对外展,肩关节囊上部的松弛;
4、肩胛骨位置异常,肩关节锁住机制消失。
二、临床表现
肩关节半脱位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发现。
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悬垂时间过长,就会有下坠的不舒服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可立即缓解。
随着时间延长可出现较剧烈肩痛.
三、检查方法
1、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者
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
2、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
3、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
正常的肩肩不全脱位
4、其他:分级的Smith法及Van 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测量肱骨头的下降率、肩胛骨下旋角等方法。
四、预防重于治疗
1、软瘫期维持肩关节于正常位置的唯一组织是关节囊级韧带,在上肢重力的持续牵拉下,尤其是外力的牵拉下易拉长、松弛,甚至破坏,而出现肩关节半脱位。
2、一旦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多难以恢复,故早期加以保护、进行预防是必要的。
3、多主张实用安置在轮椅上的支撑台或采取良好的放置姿势以及早期良肢位摆放。
4、对各种吊带的使用争议较大,吊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不予介绍。
五、治疗
(一)早期良肢位摆放
研究发现早期对脑血管意外患者上肢进行良肢位摆放,坚持全过程,能有效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
仰卧位时,患侧肩胛带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
患侧肩下垫高,防止肩后缩。
健侧卧位时,躯干略微前倾,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上肢放在枕头上,和躯干呈100°角。
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关节充分向前平伸,与躯干成90度角,伸肘,前臂旋后。
(二)运动疗法
1、矫正肩胛骨的姿势
恢复肩胛骨的正常姿势,就能恢复肩关节(盂肱关节)的一种被动的功能,即肩关节被动锁定机制
①向患侧翻身:抵抗肩胛骨后缩。
②患侧上肢负重:坐位,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曲,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躯体向患侧倾斜。
③活动肩胛带:通过手法让肩胛骨向上、外、前活动。
耸肩运动,指导患者将患侧肩关节整体向上耸起,往复进行。
④Bobath式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当肩胛骨至充分上举并前伸时,必须让患者双肩同时向前伸,否则健侧肩将后旋,患侧肩前伸只是表象,并不完全。
2、降低神经系统张力以矫正半脱位并恢复主动的肌肉控制
①当神经系统张力增高是引起半脱位主要原因时,矫正肩胛骨姿势和肱骨头在关节盂中的位置就需要不同方法,因为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头被拉向患侧使肩胛带上提。
②例如坐位,逐步增加颈侧屈的程度,使肩胛带过度上提的神经结构恢复其伸展性。
③治疗师的手放在患侧肩上,把持肩胛带向下,用手掌保持其肩胛骨不成为翼状。
前臂压在患者下面肋骨上,以稳定胸廓和上部躯干。
④当治疗师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肩胛带并保持肋骨向下,向中线时,肩关节半脱位在松动后立即消失.
3、刺激肩周稳定肌的活动和张力
①关节挤压:保持患臂伸向前,治疗师通过患侧手掌向肩的方向做快速反复的挤压,让患者保持手向前伸,而不能让肩后缩。
②牵拉反射:治疗师一只手支持住患臂伸向前,另一只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肘的牵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和活动增加。
③快速刺激:治疗师手指伸直,在冈下肌、三角肌和三头肌上,由近端到远端快速麽擦。
可用冰块快速麽擦,也可刺激相关肌肉活动。
4、保持肩无痛的全范围被动活动度
治疗师被动活动患者偏瘫臂时,整个过程中,要保证肱骨头在盂肱关节中的正确位置。
在被动过程中,治疗师手指形成一垫,防止肱骨头接近关节盂边缘或肩峰。
在不损伤肩及周围结构时,保持肩关节无痛性全范围被动活动。
①迟缓期肩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要控制在正常活动度的50%;
②肩胛—胸廓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患者取坐位,治疗师一手扶持患侧上肢近端,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被动完成各方向运动。
③肩关节屈曲、外展运动:治疗师一手扶持肩胛骨,另一手固定上肢,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1的运动比例向前上方运动。
(当肩关节外展超过90度时必须伴有肱骨外旋)
5、在日常治疗中保护易受伤肩关节
①在平常的转移,体位变换过程中,家属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肩关节,避免患者坐起时家属拉扯患肢。
②坐在轮椅上时,患肢要有支撑,避免下垂于体侧。
③患者向健侧翻身时,要注意保护患肢,避免背在身后的情况。
④医生或治疗师检查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时,如果从远端抬起手臂而没有支持近端的肱骨头,也可能损伤易受损的结构。
(三)作业疗法
①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教会患者穿衣、转移等日常活动中使用患侧上肢的正确方法。
②配合推滚筒及磨砂板等作业治疗会明显减少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对上肢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③就肩关节半脱位而言,早期预防的意义远大于治疗。
(四)理疗
①低频电刺激:通过低频电对肩关节稳定性肌群的刺激,特别是三角肌和冈上肌刺激,能够使其产生运动,但早期进行电刺激可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对于肩关节半脱位已经发生再予以电刺激治疗,其作用不大。
②低频调制中频电刺激:低频调制中频电兼有低频和中频电的特点,通过本体反射机制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
利用低频调制中频电刺激肩关节周围稳定肌能够增加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半脱位的复位率。
③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示明显减轻肩关节半脱位的状况,从而使上肢运动功能有了较大改善,同时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肩痛、异常感觉、上肢的水肿等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④功能性电刺激FES:刺激患侧肩袖和三角肌,结论FES能够在短期内明显提高肩关节半脱位的复位率,但长期疗效和肩托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五)针灸
针灸能够改善肩关节半脱位的状况,研究电针穴取肩前、抬肩、臂脯、肩中、肩贞、腑俞、肩外俞、秉风,电针断续波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效果优于电针疏密波和连续波,能够有效改善肩关节半脱位。
(六)贴扎
肩肘贴扎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具有良好的即时疗效,可为早期的脑卒中患者纠正肩关节半脱位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总结: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良好的体位摆放很重要,同时应鼓励患者经常用健手帮助患者上肢做充分上举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中,肩关节及其周围结构不应有任何疼痛,如有疼痛则表示某些结构受到累及,必须改变治疗手法。
对于卒中病人来说,早期正确的处理可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