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规划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52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概述
《中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困难时期
生态环境保护的总路线,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依据。
规划全面部署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为有效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
的政策思路。
主要内容
1、加强治理弱项,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体系。
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体系
保护发展,深入开展全面水土保持。
2、预防灾害,建立防洪灾害综合机制。
优化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建立健全森林荒漠化、石漠化综合防治机制。
3、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新机制,开展现代生
态衍生服务,完善环境资源利用价值评估体系。
4、建立立体治理制度,实施细化管理制度。
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素质,开展群众
性人文环境保护,完善重大生态环境行动计划体系。
总结
《中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旨在落实中央和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
为实现实现新发展方式及美丽中国壮丽提供科学依据,强调科学决策、科学投入,以及科
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落实预防性治理和细化管理措施,旨在积极推进
生态环境健康。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突出人与环境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对象复合生态系统方法综合应用生态、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合理的建设和规划最终目标全面可持续发展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作用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4.为制定各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2协调性: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3战略性: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4区域性: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向、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5实用性: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区域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系统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5整体优化原则6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解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任务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能力类型1.按规划期分(长期,中期,年度)2.按性质分(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保、林业生态工程,防沙治沙、农业生态工程,草地保护与建设,土地整理与复垦)3. 按人工化程度分(自然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4. 按保护规模分(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与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环境保护概述•环境污染与危害•生态保护与恢复•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目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保护政策与行动古代工业革命时期01020304国际法律法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
中国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空气污染01020304空气污染来源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城市污水、石油泄漏等。
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盐、病原微生物等。
影响饮用水安全、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危害人体健康等。
控制污染源排放、加强水质监测和评估、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
水污染来源水污染物水污染的危害水污染防治措施土壤污染来源土壤污染物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噪声来源噪声的危害噪声污染防治措施03020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01生态系统的结构02生态系统的功能03生态破坏的原因与后果生态破坏的原因生态破坏的后果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态恢复措施生态保护措施政策与法规支持社会参与支持科研技术支持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措施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与修复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耕地保护坚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清洁能源利用节能优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能源科技创新废弃物分类处理完善废弃物分类处理制度,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再生资源利用鼓励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除尘技术脱硫脱硝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包括格栅、筛网、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化学处理技术通过中和、氧化、还原、混凝等化学反应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处理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