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课件—08区域环境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958.6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源头控制和全过 程控制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了三大政策 开始与国际接轨……
环 境 保 护 法 ( 试 八项制度为核心
行)》
的环境管理体系。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二节 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一、污染预防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将环境政策的重点转向以预 防为主,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和相关政策。被人们称为当 今在环境管理战略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该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总量控制方法与步骤:
确定总量控制区域,选取控制点(断面) 计算环境容量,确定允许排污总量 各源对控制点(断面)分担率计算 总量分配及削减量的计算 总量分配优化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总量控制的成效
总量控制将是企业选址及经营的重要依据之一。促进地区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量控制将使环保目标更加明确和更具有可操作性,促进 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提高政府的环境管理水平。
提高污染防治的费用效果。总量控制为排污单位污染防治 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一般来说,污染物边际削减费用 较低的污染源会优先治理。
总量控制指标逐步变严,或者是总量控制指标的有偿转让 等,都会刺激企业推进技术进步、选用清洁生产工艺,以 降低污染控制成本。
为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三、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弊端
(1)末端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 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常用的污染控制 技术只解决工艺中产生并受法律约束的第一 代污染物,而忽视了废弃物处理中或处理后 产生的第二代污染问题。
(2)现行环境保护法规、管理、投资、科技等 占支配地位的是单纯污染控制,而没有对面
减少甚至消除污染产生根源,以减少污染废物及防止污 染的策略,称污染预防(Pollution Prevention)。
变为重视
控制转变
《水污染控制》 《清洁空气法》 《1990年污染预防法》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我国的环境管理发展历程:
第一次重大转变 第二次重大转变 第三次重大转变
1973-1988
1989-2000
本世纪以来
认识到了环境保护 要依法管理,并开 始集中人力财力治 理了一批重点污染 源
由浓度控制向总 量控制转变
4
Part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末端控制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城市环境管理 农村环境管理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就环保管理部门来说,其主 要任务是:提出环境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执行环境影 响评价和 “三同时” 制度、环保 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 合整治及集 中控制制度
利用污染物排放标准,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 物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等,监测对照排污的污染物浓 度,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主要手段:EIA、三同时、排污收费
监督监测、监察、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2)浓度控制法的优点
• 直观简单,可操作性能强,管理方便。 • 易于检查和控制排污--遵守和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
安置污染防治 措施
调整污染防治 措施
排污申报 和登记 (浓度控制)
达标排放
超标排放缴 费
污染严 重或出 现污染 事故
限期治 理或行 政处罚 等
图8—1 我国环境污染防控体系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节 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
一、末端控制的涵义
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 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 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
物总量。
其环境控制手段往往是在其制造的最后制造工序或排污口建 立各种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来处理污染,如建污水处理站,安 装除尘、脱硫装置等以“过滤器”为代表的末端控制装置与 设备,为固体废弃物配置焚烧炉或修建填埋厂等方式来满足 政策与法规对废弃物的排放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这种环境管理模式是以“管道控制污染”思想为核心,强调 的是对排放物的末端管理。
临全球系统的环境威胁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3)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带来了越来 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污染问题之复杂,所需资金之 巨大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环境问题的解决远比原来 设想的要困难得多。
(4)“污染控制”的现行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部 分企业(公司)养成了一种“污染排放后才控制”或 “达标排放”的思想心态,成为强化环境管理,广泛实 行污染预防的障碍因子。
(3)浓度控制法的弊端: 不能从环境质量要求出发,仅采取相应控制污染物排放的
方法,使染源的监控和执行环境质量要求脱节。 排放浓度达标后也会引起环境质量变化。全球环境问题日
益突出。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2. 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为达到 预定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污染物的最大允许值, 可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各个企业允许的排放量-排 放量控制指标。
(5)治理难度大,治理代价高,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6)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和综合利用,生态影响难以消除。
变革是历史的必然……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美国污染控制方式的演变(三次重大演变): 第一次重大转变 第二次重大转变 第三次重大转变
1948-1963
70年代-80年代 90年代以来
从忽视污染防治转 由浓度控制向总量 源头控制提出
根据总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类: 容量总量控制(反推法):指各污染物的排放指标是根据
环境容量推算出来的。 环境容量计算复杂(污染源,水文,水质,气象数
据),技术要求较高。 目标总量控制 :先确定区域(行业)环境目标后,采取一
定行政方式,直接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分配到各企业 单位,并限时完成。
P178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图8—1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示意图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二、末端控制的方法
1. 污染排放的浓度控制 防止环境污染的关键是控制污染物向环境排放。以控制
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 系。
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放的浓度的方法,是我国70-80年代环 境管理上一直执行的管理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1)浓度控制法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