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3
第五单元测量长度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内容】教材第51~5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里,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估测意识。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难点:如何使用直尺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设疑激趣谈话。
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学生自由量完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长,大约54厘米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
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2.导入课题。
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作单位来度量长度的,引出并板书课题。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
年级_二年级_________ 科目___数学计教学流程设计3、先估计一下自己的铅笔有多长,想一想怎样用直尺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4、量一量:(1)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量一量《新华字典》有多厚。
(3)橡皮擦有多厚?5、如下图:这是一把断了的直尺,怎样才能量出上面物体的长度呢?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课前学生已准备好直尺)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年级_二年级_________ 科目___数学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5、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把两根5dm长的铁丝绑在一起,绑起来的部分长1dm。
绑起来后的铁丝长多少分米?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校数学听课记录: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篇1一、情境导入:1、师:小伙伴,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
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一个扶手给刮断了。
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预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
小伙伴,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生:不知道师:扶手究竟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
哪位小伙伴情愿用我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生1选用棋子,摆出来有5个棋子那么长。
生2选用回形针,摆出来有6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选用正方体,摆出来有4个正方体那么长。
2、质疑师:这可古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量出来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生:是由于选用的工具不一样〕师:假如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同学活动:(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
)评:一开始就以童话故事的方式引入课堂,同学的爱好一下子就抓住了。
然后老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棋子、回形针、正方体等作为测量物体的工具,让同学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标准不一样,那么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
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
同时也让同学体会到了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究才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1、观测直尺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
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觉了什么?生:尺子上有许多数。
师:对,你们按顺次读一读。
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生:0。
师: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板书〕你们还发觉了什么?生:尺子上有许多线,有长有短。
还有“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日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评:通过同学自主观测、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让同学掌控直尺的基本构造。
既培育了同学的观测技能,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三、用厘米量1、估几厘米师:咱们估量一下,这座小桥大约几厘米长?〔同学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2、量几厘米同学量,老师巡察。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51-53页的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动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学习中培养观察水平、操作水平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水平,感受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准备:直尺、小棒(1厘米的5根、5厘米的1根)、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一、测量物体的长度,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提问:孩子们,咱们来看看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幻灯出现几个小朋友在测量课桌长度的情境。
)2.提问:(1)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呀?(他们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2)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他们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3.提问:哦!老师明白了,因为他们选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如书本、铅笔……等,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用同样的测量工具)追问: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统一的长度单位)4.小结: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二、理解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感受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1)假如要测量我们黑板面的长,你觉得用多长的长度作单位比较适宜呢?(用手比一比)(2)(教师拿出一根小棒)那假如是测量这根小棒的长度呢,又该选择多长的长度单位呢?(厘米)追问:你认为1厘米有多长呢?(用手比一比)(3)是的,测量较短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完整的课题)2.理解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到底1厘米有多长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它。
请小朋友打开学具袋,拿出最短的1根小棒。
测量长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内容:西师版二年级上册五单元例1、例2,课堂活动1-3题,练习十三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点。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5.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动手操作水平,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6厘米的纸条、铅笔等。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1.孩子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有多长吗?2.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去比一比桌子有多长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作工具呢?(启发出用铅笔、书、文具盒、手等工具去比。
)3.现在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比完后记住结果,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4.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刚才你用的工具是什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5.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的结果却不同呢?6.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同,看来我们需要有相同的测量工具和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知。
(一)理解直尺和厘米1、理解直尺教师出示米尺,问:这是什么?2.这是米尺,是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
同学们用的是直尺,是米尺的一部分(板书:测量工具:直尺)3.拿出你们的直尺,举给老师看看,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看直尺上有什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4.(课件出示直尺)说一说,直尺上有些什么?(有数字,有长长短短的线,字母cm)5.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直尺上最前面的数是0,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
测量长度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里,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估测意识。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难点:如何使用直尺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设疑激趣谈话。
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树人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学生自由量完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长,大约54厘米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
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2.导入课题。
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作单位来度量长度的,引出并板书课题。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校班级二年级一班执教教师梁德霞授课日期2012.10.11一、教材内容分析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同时它还为后面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做好准备。
二、学生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已经有一些实际的感受和体验,且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情趣和亲切感,能激起学生产生愿学、想学的心理需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的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以发现教学法为主,辅以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例如:在体会建方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引导学生用手比、用笔或用书比不同的方法对课桌的长进行测量,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会发现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因此切实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学生尺、米尺、纸条、1厘米的小棒、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
问:这两支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师:小朋友们,课桌是你们在学校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知道它有多长吗?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师:现在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开始。
例题例.在下面的尺上找出(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再找出3厘米的长度.(1)从0到______是_____厘米,……(2)从_____到_______是______厘米,……分析:1厘米有多长,先在尺上找到刻度0、1、2、3、4……,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看看你的哪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解:(1)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从3到4是1厘米.(2)从0到3是3厘米,从1到4是3厘米,从2到5是3厘米,从3到6是3厘米.例题例.用尺量一量下面长方形的四条边各有多长?你能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吗?这两个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如果再把这两个正方形分别分成四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该怎么分?每个小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各是多少?还能继续像这样分下去吗?分析:解这道题先用尺实际量一量,这个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分别是2厘米、4厘米、2厘米、4厘米.要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是可能的,因为这个长方形两条长边都是4厘米,两条短边都是2厘米,2厘米正好是4厘米的一半.只要在两个长边的中间(2厘米处)各画一个小圆点,再用尺把两个小圆点用直线连起来就行了.这两个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都是2厘米.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把两个正方形分别分成四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都是1厘米.像这样还可以继续分下去.解:略.例题例.有一棵大树,两个同学合抱还差一些.现在只给你一根学生用尺,你能用什么办法测量出这棵大树有多粗.分析:要量这棵大树有多粗本来可以用皮尺就能很快量出,但题目中只允许用一根学生尺量.方法一:可以用学生尺直接测量,先在树上确定一点,从这一点开始围着树量一圈再回到这一点为止.再把量出的数据算出来.但这种方法数据不太准确.方法二:可以找来一根长一点的绳子,先在树上绕一圈,然后再量出这一圈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方法三:根据题目中所提示的“这棵大树两个同学合抱还差一点”,我们可以先把“差一点”的数据量出来,再把这两个同学各自一拓的长度量出来,最后把这三个数据加在一起即可.当然还会有其他的量法,你能想出来吗?例题例.用尺子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做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分析:(1)用刻度尺比着,分别在刻度0和刻度5上点点,然后把这两个点用尺子比着连起来.这时画出的长度就是5厘米.(2)用刻度尺比着,分别在刻度1和刻度6上点点,然后把这两个点用尺子比着连起来.这时画出的长度就是5厘米.(3)用刻度尺比着,分别在刻度3和刻度8上点点,然后把这两个点用尺子比着连起来.这时画出的长度就是5厘米.(4)……结论:画一条线段的长度时,不一定非要从0刻度开始.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画出的线段长度就是几厘米.例题例.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1)学校走廊长24( ), (2)爸爸身高173( ),(3)凳子高40( ), (4)铅笔尖长4( ).分析: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或分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或毫米作单位.解:(1)米; (2)厘米; (3)分米; (4)毫米.练习下面的话对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1支圆珠笔长15毫米.()2.妈妈买了2厘米花布.()3.米、厘米、都是长度单位.()4.叔叔迈一步大约50厘米.()5.一张床长2米.()参考答案1.×2.×3.√5.√6.√练习1.在○里填上“>”“<”或“=”.(1)25厘米○2米(2)100厘米○1米(3)51厘米○49厘米(4)98厘米○89米(5)1厘米○1米(6)10厘米○1米(7)56米○65米(8)50厘米○5米(9)33厘米○3米(10)6米○60厘米2.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1)铅笔长18().(2)操场长140().(3)楼房高40().(4)妹妹身高98().(5)灯管长24().(6)手掌宽7().3.填空.(1)24厘米+17厘米=()厘米(2)72厘米-27厘米=()厘米(3)100厘米=()米(4)400厘米+36米=()米(5)2米+50厘米=()米()厘米(7)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8)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做单位.4.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三条线段长14厘米.(1)第二条线段长()厘米.(2)第一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厘米.(3)第三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厘米.(4)三条线段一共长()厘米.参考答案1.在○里填上“>”“<”或“=”.(1)<(2)=(3)>(4)<(5)<(6)=(7)<(8)<(9)<(10)>2.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1)厘米(2)米(3)米(4)厘米(5)厘米(6)厘米3.填空.(1)41(2)45(3)1(4)40(5)2,50(7)厘米(8)米4.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三条线段长14厘米.(1)7(2)5(3)7(4)30练习1.试一试.伸出你的手来,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把手放到小尺上,量一量,你比的1厘米准确吗?现在你记住1厘米有大约有多长了吗?还有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2.先估计一下,再测量吧.(画4条10厘米内整厘米的线段,分别编上1~4号.)估计长度测量长度线段编号12343.你用尺子量一量吧.1.画一条2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第一条线段长的线段.3.第二条比第一条线段长多少厘米?参考答案1.答案略.2.答案略.3.你用尺子量一量吧.4.答案略.练习1.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度.2.画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12厘米的长度.实际操作题目参考答案略.练习1. (1)你的手指的宽大约是( )厘米.伸展双臂,大约长( )米.(2)你的手掌的宽大约是( )厘米.教室的长大约是( )米,宽大约是()米.(3)看直尺上的刻度,填适当的数.a.从0刻度到2是( )厘米b.从0刻度到12是( )厘米c.从1到2之间是( )厘米d.从5到9之间是( )厘米2.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3.量一量下面各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参考答案1. (1)你的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伸展双臂,大约长( 120-150 )厘米.(2)你的手掌的宽大约是( 3-4 )厘米.教室的长和宽大约是(3~15米)(3)看直尺上的刻度,填适当的数.a.从0刻度到2是( 2 )厘米b.从0刻度到12是( 12 )厘米c.从1到2之间是( 1 )厘米d.从5到9之间是( 4 )厘米2.实际测量略练习1.先估计一下有多长,再拿尺子量一量.估计厘米估计厘米实际测量厘米实际测量厘米2.估计厘米实际测量厘米3.估计厘米估计厘米实际测量厘米实际测量厘米实际操作题目答案略.练习1.判断.别针长5米.()铅笔长50厘米.()小明高2厘米.()2.填空.(1)32厘米-9厘米=()厘米(2)()厘米+8厘米=38厘米(3)()厘米-7厘米=40厘米3.在○里填上>、<或=.84厘米○48厘米44厘米○50厘米4.填空.40厘米+60厘米=()厘米15厘米+5厘米=(1.×,×,×2.23;30;47 3.>;<4.100;20参考答案)厘米。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1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讨论:(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