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引流的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103.62 KB
- 文档页数:28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3、观察长玻璃管内水柱波动,正常为4~6cm。
二、操作要点1、连接吸引装置,使用前检查吸引装置的密闭性能,保持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2、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堵管,避免受压、扭曲或打折。
3、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cm。
4、保持管道密闭无菌,防止逆行感染。
5、患者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循环稳定后取半卧位。
6、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量及24h累积引流量。
7、引流装置定时更换,保持胸壁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有外渗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8、床旁备血管钳。
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心包、纵膈引流的目的、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时防止引流管意外脱出或打折、受压等措施。
四、注意事项1、术后当日每30~60min挤压引流管1次,若引流液多或有血块则按需正确挤压,防止堵塞;如接有负压装置,吸引压力一般1.5~2.0kPa。
2、手术当日2~3h引流管内出现大量鲜红色的血性液体,如成人>300ml /h,小儿>4ml×体重(kg)/h,且无减少趋势,及时通知医生。
3、引流量偏多,以后突然减少或引流不畅,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4、发现引流出大量血性液或引流管被较多的血块堵塞,应立即通知医生。
5、患者下床活动时,须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导管脱落、漏气或液体返流。
6、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心悸,伤口渗液及出血,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心包引流护理常规
一、主要护理诊断
1.感染:与插管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插管后床上活动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脏压塞
二、观察要点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心律及心率
的变化,重视患者主诉,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等。
三、护理措施
1.可在床上适当活动,但动作宜轻柔,防止引流管脱出或移位,
满足患者生活需要(如床上排便、洗漱等)
2.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污染伤口。
如有红、肿、
痛、流
液体等立即通知医生,予换药或采取进一步措施,防止伤口感染。
3.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体温,如有发热,应通知医师,
必要时遵医嘱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4.如有憋气等不适,可给予氧气吸入。
5.术后48小时内可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防止各种心律失常的
出现。
6.严密观察引流管道是否通畅(即管内液面是否随呼吸而上下
波动;如无波动,可用手轻轻挤压引流管,若仍没有反应,要及时通知医师。
7.每日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要严格记录引流量,夜班总
结完引量后应用胶布在引流瓶上做标记并交班。
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8.插管期间多巡视病人,并向病人解释引流的目的、意义,缓
解病人紧张情绪。
9.拔管前应向病人解释,减轻病人心理负担,每日引流量少于
30ml可拔管。
拔管后伤口消毒,并于纱布敷盖。
防止污染,伤口愈合前禁止擦洗。
心包引流操作规程心包引流术是常见的心脏外科手术操作之一,它是指将心包腔内积液引流出来,以减轻或防止心包腔内积液对心脏和循环系统的影响。
以下是心包引流术的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其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1. 心包引流术需要在手术室进行,手术室要保持清洁整洁,并进行消毒。
2. 准备好心包引流所需的器械和器材,包括引流管、套管、引流瓶、引流袋等。
3. 检查患者的手术前准备情况,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部位等。
二、手术操作步骤1. 患者处于全身麻醉状态下,用双手术巾固定患者的上肢,使其呈半展卧位。
2. 麻醉医师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指标。
3. 用消毒剂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然后铺好手术巾,暴露出心包区域。
4. 麻醉医师在心脏起搏和心电监护的指导下,进行切口,将切口长度控制在适当大小,避免伤及深层结构。
5. 医师小心地分离心包和心肌组织,找到心包腔并做好暴露。
6. 使用针头或剪刀,制作心包穿刺孔。
根据引流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械,如引流针或引流套管。
7. 将引流管或引流套管插入心包腔,接上引流瓶或引流袋,将引流物引流出来。
在引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颜色,以及引流量的变化情况。
8. 引流完成后,将引流管或引流套管留置在心包腔内,将引流装置固定在患者身上,避免移位。
9. 术毕,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包扎并做好敷料,固定引流管或引流套管。
三、术后关注及护理1. 术后心包引流患者需要密切监护,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指标。
2. 观察心包引流物的性状和颜色,及时记录引流液量的变化情况。
3. 定期更换引流瓶或引流袋,避免引流被阻塞。
4. 引流液量明显减少或引流液性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5. 注意观察引流部位的情况,及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6. 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患者抗生素、止痛药物等治疗。
7. 安慰和照顾患者的心理和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心包引流管的护理要点心包引流管是一种用于心脏手术术后患者的护理设备,它可以帮助排除心包腔内的积液,保持心脏周围的正常压力。
在使用心包引流管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护理要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我们需要确保心包引流管的正确位置。
在插入引流管之前,我们需要通过X光或超声波检查,确定引流管的插入位置是否正确。
如果引流管的位置不正确,可能会导致引流不畅或伤害患者的心脏组织。
因此,在插入引流管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准确的定位检查,确保引流管插入的位置准确无误。
我们需要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引流情况。
正常情况下,心包引流管应该能够有效地引流心包腔内的积液。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引流情况,确保引流管通畅无阻。
如果发现引流不畅或积液过多,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引流管堵塞或积液过多造成心脏压力过高。
我们还需要注意心包引流管的固定和保护。
心包引流管在使用期间需要保持固定,以免引流管脱落或移位。
我们可以使用透明敷料或胶带将引流管固定在患者的胸部,确保引流管的稳定。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避免引流管被拉扯或受到外力冲击,以免引流管受损或脱落。
心包引流管的引流袋也需要定期更换和清洁。
引流袋是用于收集心包引流液的容器,如果引流袋积满或污染,可能会影响引流的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更换引流袋,并注意清洁引流袋,避免引流袋内有细菌滋生,造成感染。
我们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引流情况和病情变化。
心包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可以反映患者的心脏状况和术后恢复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记录引流量,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性状。
如果发现引流液量明显增加,颜色变浑浊或有异常味道,可能是感染或出血的征兆,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或通知医生。
我们还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舒适护理。
心脏手术术后的患者常常需要面对身体的不适和恢复过程中的焦虑和恐惧。
因此,我们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提供安全和舒适的护理环境。
对于心包引流管的护理,我们需要注意引流管的正确位置、定期检查引流情况、固定和保护引流管、定期更换和清洁引流袋、观察患者的引流情况和病情变化,以及提供心理支持和舒适护理。
心包穿刺引流的护理常规
【定义】
心包积液通常是作为其它疾病的一种并发而存在,病因很多,主要心脏手术后引流不通畅及发生心包切开综合征、外伤、肿瘤、结核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入心包等。
【护理措施】
1、穿刺前向病人说明此项治疗的过程,解释穿刺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解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以利于配合穿刺。
2、病人有过度紧张或咳嗽者可给予镇静及镇咳剂。
3、心包穿刺的部位为左锁骨中线与浊音界之间或剑突与第二季肋软骨交界之处。
4、协助病人取半卧位并协助医生严格消毒皮肤。
5、配合医生穿刺。
备好穿刺包,生理盐水,20ml注射器、利多卡因、消毒盘、引流瓶或引流袋。
当针头进入心包腔后,用血管钳固定针头,协助抽液,抽液完毕并注入药物。
拔出针头后局部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穿刺点1min,用胶布固定。
穿刺置管时,准备好引流瓶或引流袋。
协助病人穿好上衣。
6、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血压,脉搏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提示医生并协助紧急处理。
7、穿刺完毕,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整理用物,记录在案抽出液量并观察颜色、性质,标本及时送检.
8、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气体进入心包腔。
保持引流品处的敷料
清洁干燥,敷料渗出液较多时,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更换引流袋时消毒接头和连接管口处再连接。
9、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
10、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和移位。
11、一般第一抽液不应超过100ml,以后每次抽液不超过500ml,持续引流者速度不宜太快。
12、术后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4h,如有呼吸困难要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如有胸痛可给予镇痛剂。
心包脱刺引流的照顾护士惯例之阳早格格创做【定义】
心包积液常常是动做其余徐病的一种并收而存留,病果很多,主要心净脚术后引流短亨畅及爆收心包切启概括征、中伤、肿瘤、结核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进心包等.
【照顾护士步伐】
1、脱刺前背病人证明此项治疗的历程,阐明脱刺的脚段,意思及注意事项,排除病人的紧弛情绪,以好处协同脱刺.
2、病人有过分紧弛或者咳嗽者可赋予镇定及镇咳剂.
3、心包脱刺的部位为左锁骨中线与浊音界之间或者剑突与第两季肋硬骨接界之处.
4、协帮病人与半卧位并协帮医死庄重消毒皮肤.
5、协同医死脱刺.备佳脱刺包,死理盐火,20ml注射器、利多卡果、消毒盘、引流瓶或者引流袋.当针头加进心包腔后,用血管钳牢固针头,协帮抽液,抽液完成并注进药物.拔出针头后局部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脱刺面1min,用胶布牢固.脱刺置管时,准备佳引流瓶或者引流袋.协帮病人脱佳上衣.
6、周到瞅察病人的呼吸,血压,脉搏等情况,如有非常十分,坐时提示医死并协帮慢迫处理.
7、脱刺完成,安顿病人卧床戚息,整治用物,记录正在案抽出液量并瞅察颜色、本量,标原即时收检.
8、庄重实止无菌支配,预防气体加进心包腔.脆持引流品处的敷料浑净搞燥,敷料渗出液较多时,即时报告医死调换.调换引流袋时消毒接洽战对接受心处再对接.
9、定时挤压引流管,脆持引流管通畅,预防扭直、受压、阻碍.
10、妥擅牢固引流管,预防滑脱战移位.
11、普遍第一抽液没有该超出100ml,以来屡屡抽液没有超出500ml,持绝引流者速度没有宜太快.
12、术后病人应千万于卧床戚息4h,如有呼吸艰易要坐时赋予氧气吸进,如有胸痛可赋予镇痛剂.。
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心包穿刺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方法18例心包积液患者均应用中心静脉导管,采用导管法经皮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取心包积液。
结果18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未发生脏器损伤、出血或感染。
置管期间无出血、感染、导管脱出及堵塞现象,无1例发生心包内继发感染或猝死。
结论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心包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
其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护士应加强置管前后的观察和护理以及预防感染,是保障心包穿刺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心包穿刺术;置管引流;护理大量心包积液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症,一旦确诊应行心包穿刺术[1]。
但是以前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穿刺针直接刺入心包腔抽液,这样反复穿刺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在穿刺时带来很大的风险,容易损伤心肌,增加感染的机会。
我们科室自2008年9月起采用心包穿刺术后中心静脉置管引流治疗。
这种方法有利于反复、少量多次抽液,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自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共收治18例心包积液患者,年龄26~70岁,其中男11例,女7例,病因:结核8例;肿瘤性4例;化脓性3例;不明原因3例。
2 置管方法患者常规取半坐卧位或半卧位,选择心尖部或剑突下液体暗处最宽处为穿刺点穿刺置管,先用2%利多卡因作逐层浸润麻醉成功后,再采用导管法将穿刺针连接注射器,按B超定位方向保持负压缓慢进针,回抽出积液后停止穿刺,经穿刺针插入指引导丝,退出穿刺针,沿指引导丝插入引流导管,退出指引导丝,固定好导管。
置管后首次抽液300 ml最多不超过500 ml,抽液结束后导管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并用肝素帽封闭导管端口,无菌纱布包扎固定以备下次抽液。
3 护理3.1 术前护理3.1.1 做好术前解释工作由于大量的心包积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下肢水肿等症状。
要求诊治心情迫切,但是担心穿刺时疼痛和抽液引起感染等。
因此,术前向患者介绍穿刺的目的、方法以及穿刺时需配合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心包、纵隔、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1、应采取半卧位,床长头抬高30度,以利胸腔引流。
2、维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因注意以下几点:
(1)水封瓶应在病人胸部引流切口处以下60~100cm妥善放置。
(2)水封瓶中的长管应在液面下3~4cm ,在液面处做一标志,以准确记录术后引流量。
(3)观察水封瓶与引流管连接的玻璃管中的水柱波动情况,正常情况下此水柱应随病人呼吸上下波动,如水柱不动应及时处理。
3、保持引流通畅,术后每30~60min挤压一次,挤压时一手捏住折叠的下段,另一手用力挤压引流管上端,由上而下依次挤压,以保持通常,由其应用纤维蛋白原、立止血等药物后,更应注意此操作,防止引流不畅。
4、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搬运病人,需用两把止血钳夹闭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倒流,引起逆行感染。
向病人解释术后咳嗽的重要性,鼓励病人适当咳嗽,并指导咳嗽时应如何用力以减少疼痛的方法。
5、拔管时注意事项:
(1) 胸腔内已无积气积液,胸部透视肺完全复张,才可拔管。
(2) 拔管后,注意观察引流口有无渗出,病人有无呼吸困、气胸等,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心包、纵隔引流的护理【概念】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及大血管根部的网状结构,可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两部分。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以纵隔胸膜为界,上方达胸廓上口,下方至膈肌。
【护理措施】1.观察(1)定时准确地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的量、颜色,并观察有无凝血块;渗出血液较多时,应每15~30分钟观察记录1次,动态观察引流量变化。
(2)患者术后引流液偏多,要通知医生。
如果持续3小时成人超过300ml/h无减少趋势,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3)如果引流量偏多,以后突然减少或引流不畅,经挤压引流管无效,且伴有心率快、血压低、脉压差小、中性静脉压升高、尿量少,末梢凉、精神差者,应考虑心包压塞的可能。
(4)定时拍摄胸片,了解胸腔或纵隔内的渗出液潴留情况。
2.管理(1)将心包、纵隔引流管连接一次性无菌引流瓶,引流瓶必须低于患者胸腔。
引流管的长度以患者能够翻身及活动为宜,在搬动患者时不可高举瓶子,以免瓶内液体流入胸腔。
(2)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脱出、扭曲或打折。
应保持引流瓶的水封瓶状态,当引流瓶破损应及时更换。
(3)患者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0,循环稳定后应取半卧位,鼓励患者做咳嗽、深呼吸动作,以利于呼吸及引流。
(4)术后前4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挤压次数。
应用止血药后要特别注意挤压引流管,以防止凝血块堵塞。
(5)保持引流管和引流瓶的无菌,引流管进皮肤处要保持无菌,有渗出时要及时消毒更换敷料。
(6)引流管的长波管下端应在水面下2~5cm,使胸腔保持一定的负压。
在更换引流瓶时,必须用两把止血钳将引流管夹紧,避免空气进入胸腔。
(7)心包、纵隔无积液,且引流液逐渐转为淡红色或黄色液体,每日小于50ml即可拔管。
拔管时首先让患者深吸一口气,用力屏气将管拔出,用凡士林纱布的敷料覆盖切口。
超过48小时拔管要给予缝合引流口。
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哎呀,说起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这可真是个需要细致入微、精心照料的事儿。
先来讲讲我曾经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吧。
有一次,病房里来了一位刚做完心包纵隔手术的患者,叫老张。
老张看上去有些紧张和不安,毕竟身上插着这么一根引流管,心里总是没底。
我们护理人员接手后,第一步就是要确保引流管的妥善固定。
这就好比给一棵小树苗绑好支架,不能让它歪了倒了。
引流管得用合适的胶布或者固定装置,稳稳地贴在患者的皮肤上,既不能太紧让患者难受,也不能太松导致管子滑落。
就像老张,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固定得不太合适,他稍微一动,管子就有点移位,把他吓得够呛。
接下来,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情况那是重中之重。
这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能告诉我们患者内部的情况。
如果引流液是鲜红色,而且量还比较大,那可能就意味着有出血的危险。
有一回,老张的引流液颜色突然变深,量也增多了,我们赶紧报告医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才避免了问题的恶化。
还有啊,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那是必须的。
这就像家里的下水道,要是堵了可就麻烦大了。
我们得时不时地挤压一下管子,防止血块或者纤维蛋白沉积堵塞。
记得有一次,我正准备给老张挤压管子,他还紧张地问我:“护士,会不会疼啊?”我笑着安慰他:“别担心,老张,就像轻轻给您按摩一下。
”同时,要注意防止感染。
这就像是给伤口穿上一层防护服,得保持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
每天给老张消毒的时候,我都会特别小心,动作轻柔,生怕弄疼了他。
另外,患者和家属的教育也不能少。
得让他们知道怎么保护好这根引流管,比如翻身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过度牵拉。
老张的家属一开始不太懂,有次不小心拉了一下管子,把老张疼得直皱眉。
我赶紧过去重新处理,并耐心地给他们又讲了一遍注意事项。
总之,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可真是个细致活。
从固定到观察,从保持通畅到预防感染,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就像照顾一个娇嫩的宝宝,需要我们付出十足的耐心和细心。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患者顺利康复,就像老张,在我们精心的护理下,最终拔掉了引流管,开开心心地出院了。
心包填塞和心包引流的_护理心包填塞(pericardial tamponade)是指由于心包压力增高,导致心脏无法充分舒展和充盈的一种病理状态。
心包引流(pericardial drainage)则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或其他方法将积聚在心包腔内的液体引流出来的过程。
以下是心包填塞和心包引流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1.心包填塞的护理措施:-了解病情: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并注意询问是否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和体温等指标,以及观察疼痛程度、皮肤颜色和湿度等。
-密切观察心电图:心电图表现是诊断心包填塞的重要依据,护士应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包括ST段抬高、T波倒置、心房颤动等。
-病情评估:护士应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颈静脉压力、外周循环情况和心包摩擦音等,以及测量心包填塞压力。
-给予氧疗: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氧疗以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
2.心包引流的护理措施:-准备手术室:护士应准备好手术室,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引流器械和仪器并确保其完整和无损坏。
-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包括协助医生取得引流穿刺的最佳位置、确保无菌操作、协助检查穿刺引流液性质和量等。
-监测引流效果:在引流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并与医生及时沟通,以及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确保引流效果良好。
-管路护理:护士应定期更换引流管,保持管道的通畅,并注意观察引流液中是否有出血或感染等异常情况。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引流操作的解释说明,告知患者操作时间和注意事项,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和参与康复护理。
此外,在护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改变,并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计划和措施。
-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教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和肌肉放松技巧,以改善呼吸困难。
-维持患者的静卧位,减少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以减轻心脏负担。
-注重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陪同患者度过困难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