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贸易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486.00 KB
- 文档页数:11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即国家应该专业生产自己比较擅长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其他产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贸易优势来自于它们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家间的贸易应该基于各自的特长,国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产业,以获得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重心移动理论是由甘特尔·奥林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重心(即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会随着成本和收入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重心移动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以及国家在生产和贸易中的相互关系。
国际竞争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现象和竞争策略。
其中,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是国际竞争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贸易模式会受到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影响。
战略贸易理论则着眼于贸易中的竞争策略,认为国家间的贸易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来获取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框架。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旨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贸易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不同贸易政策的利弊和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重心移动理论、国际竞争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等。
简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规模经济是指单位的要素投入量所消耗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
差异产品是指在设计、品牌等方面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差异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与规模经济存在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正确途径是国际贸易。
一方面,国际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大规模生产有了市场保障;另一方面,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投放到各国市场上,从而在每一个具体市场上都表现为各种产品的小批量供给。
只要各国之间产品有差异,无论这种差异表现为何种形式,都可以称为国际贸易的载体。
试述在固定汇率下维持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选择/蒙代尔政策配合说。
从短期来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到达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可概括为内外平衡两大目标。
对内平衡指一国经济要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状态,对外平衡则是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实现平衡。
〔1〕当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时,选择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2〕当失业和国际收支顺差时,选择松财政、松货币政策。
〔3〕当通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时,选择紧财政、紧货币政策。
〔4〕当通胀和国际收支顺差时,选择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比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供给方面需求方面市场结构方面〕〔1〕相同点:两个理论都强调生产方面的优势,即从供给角度讨论国际贸易。
〔2〕不同点: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市场结构没有要求,而要素禀赋理论则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规模收益不变;②产品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而要素禀赋理论是一个静态理论;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包含了要素禀赋理论。
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①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②在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是资本,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有比较优势,产品主要由出到发展中国家;③而在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成为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力量,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内垄断均衡(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则MR=P X(1-1/e X)< P X(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
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假设本国是小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大。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1、强调⽐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1)世界上⼤部分贸易发⽣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均收⼊、技术和禀赋。
(2)⽽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量的⾏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内垄断均衡(1)假定:国内X由垄断⼚商⽣产,⽽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则MR=P X(1-1/e X)< P X(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化要满⾜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
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4)⼀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假设本国是⼩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穷⼤。
国际贸易三大主要形式比较及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也随之逐步发展起来。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三国不同形式的贸易模式: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
这三种贸易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本文将通过对这三种贸易方式的比较分析来反映当今中国贸易发展情况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发展建议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产品内贸易比较分析一、三种贸易方式的比较产业间贸易是在国际贸易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种贸易模式,它主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产业间的相互贸易;而产业内贸易主要是针对同一产业之间不同产品的贸易;产品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贸易模式,它主要是指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之间的一种贸易。
作为三种不同的贸易模式,他们之间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1.各自产生的基础是不同的产业间贸易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各国的各个产业发展水平不一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各国在各产业生产效率的不同和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导致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主要是给予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性。
因为消费者的偏好是不同的,而在需求决定供给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国内的企业更倾向于受大多数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而不愿意生产只受少部分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即使是进行生产,由于需求有限,也很难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所以这种情况下会更多的选择从国外进口,这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产品内贸易是国际化分工日趋细化的产物,他是产业间贸易的一种细化,主要表现为加工贸易。
2.在三种贸易模式中,参与国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对于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而言,各参与国的地位是趋于平等的。
对于这两种贸易模式而言,其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或者产品差异化,各国在比较优势理论和差异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贸易,各国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进出口产品的差异,而在整个贸易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然而在产品内贸易主要是由于国际化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对于一个产品而言,不同生产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这也是产品内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更加发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