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循环衰竭-专家共识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441.00 KB
- 文档页数:19
成人体外膜氧合循环辅助专家共识(最全版)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又称体外生命支持,作为一种可经皮置入的机械循环辅助技术,具有置入方便、不受地点限制、可同时提供双心室联合呼吸辅助和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常规生命支持无效的各种急性循环和(或)呼吸衰竭。
随着ECMO用于循环和(或)呼吸辅助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更加便携、性能更加稳定的ECMO设备进入临床,越来越多的危重症患者从中获益[1,2]。
据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 ELSO)统计,截至2017年7月,世界范围内共计16 561例成人循环衰竭患者接受了ECMO辅助治疗[3]。
近年来我国ECMO治疗例数增加迅猛,根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ECMO例数达到1 234例[4]。
尽管ECMO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对于ECMO辅助时机选择、适应证以及辅助期间患者管理等相关问题,不同ECMO中心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了ECMO辅助效果的判定[5]。
已有的ECMO循环辅助研究主要以病例报道和回顾性队列研究为主[6,7,8,9],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在我国,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如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或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接受了ECMO辅助,但相关共识缺乏[10]。
鉴于此,在国际ECMO循环辅助应用指南以及循证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应用现状,由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牵头制定此版成人循环衰竭ECMO辅助的专家共识。
本共识涉及基础理论、ECMO建立、辅助期间管理和团队建设等内容,供国内ECMO从业人员参考。
本共识的制定遵循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Delphi Method),由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共识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小组、调查评价小组和撰写小组共同完成。
休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指南共识及疾病危害与要点总结休克最佳定义是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病率高病死率高。
休克早期治疗反应较好,可能被逆转,一旦进展至终末期,则将发生不可逆器官损害直至死亡,休克应早期识别早期治疗,以防进展为不可逆的器官功能障碍。
诊断关键是早期发现并准确分期:① 凡遇到严重损伤、大量出血、重度感染以及过敏病人和有心脏病史者,应想到并发休克的可能;② 临床观察中, 对于有出汗、兴奋、心率加快、脉压小或尿少等症状者,应疑有休克;③ 若病人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呼吸浅快、收缩压降至90 mmHg 以下及尿少或无尿者,标志病人已进入休克失代偿期。
休克诊断标准要求符合以下 5 条:1) 低血压:收缩压< 90 mmHg;2) 呼吸系统:呼吸浅快;3) 神经系统:神志淡漠、反应迟钝;4) 皮肤:苍白;5) 肾脏:尿少or 无尿。
休克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与生化指标,可归纳为 3 大部分(表1):两低一高:低血压、低灌注与高乳酸,低灌注表现在三个窗口:皮肤、肾脏与神经系统(图1)。
图1 休克的三个窗口指南共识休克定义为危及生命的急性循环衰竭,伴有细胞氧利用障碍。
急性循环衰竭的诊断应当根据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及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诊断休克时动脉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 90 mmHg,或平均动脉压< 65 mmHg,或较基线下降≥40 mmHg,但低血压并非诊断必要条件。
休克通常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体征。
对于以下 3 个器官能够较为容易地进行组织灌注临床评价:皮肤:皮肤灌注程度;肾脏:每小时尿量;脑:意识状态。
对所有怀疑休克的患者,推荐测定血乳酸水平,休克时乳酸水平> 2 mmol/L。
2016年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推荐意见1:需综合病因、组织灌注不足临床表现、血压、血乳酸情况早期识别急性循环衰竭(休克)。
医生必读临床指南汇总!(全是专家解读)来源丨医学界感染频道指南的学习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但冗长的指南又没有时间来细细的学习。
别着急!站长发现医生站内散在这很多精彩的指南解读讲座,现整理出部分讲座分享给大家。
(备注:可长按文中二维码识别观看视频,不可扫描哟~)1、中国心衰指南解读之急性心衰2014年2月24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公布了中国心力衰竭(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这是自2007年以来首次该指南进行更新和修订。
新指南仍采用原来的心衰定义,建议采用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HF-REF)和射血分数保持性心衰(HF-PEF )代替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的传统名称,并给出了射血分数保存性心衰(HF-REF)的新诊断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发生心肌收缩力明显减低或心脏负荷急剧加重引起心排血量显著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急性左心衰竭最常见,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ps:长按识别二维码可直接观看)2、中国心衰指南解读之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的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重大的转变:从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评估是治疗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心衰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价。
BNP和NT-pro BNP在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上的意义已肯定。
慢性心衰的排除标准是什么?慢性心衰药物治疗流程?(ps:长按识别二维码可直接观看)3、子宫内膜癌2015年NCCN指南解读子宫内膜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
由于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阴道流血为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子宫内膜癌常能被早期发现,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有关淋巴结清扫术的范围、术后放化疗的适应证、早期肿瘤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等问题仍有争议或是临床医生关心的热点。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质量评价和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01 背景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其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最后战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最终发展为心衰,使得我国心衰患病率持续增高。
近30年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衰已成为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为帮助医务人员在制订心衰诊治策略时基于最好的循证医学证据,多个国家(包括中国)都制定了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并不断更新,对我国临床医生进行心衰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心衰防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治疗欠规范,治疗现状与指南推荐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级别的医院心衰诊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改善预后的治疗药物使用率有所提高,但目标剂量达标率很低[1];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的非药物治疗,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的比例很低[2];心脏康复和长期随访实施困难;尚未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衰分级防治体系和双向转诊模式。
近年来,为进一步规范心衰的诊疗和管理,我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17年,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起的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和认证项目,目前累计认证400余家。
2019年4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定了《心力衰竭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衰分级诊疗的重点任务包括建立心衰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利用医联体创新服务模式和明确心衰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成人体外膜氧合循环辅助专家共识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又称体外生命支持,作为一种可经皮置入的机械循环辅助技术,具有置入方便、不受地点限制、可同时提供双心室联合呼吸辅助和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常规生命支持无效的各种急性循环和(或)呼吸衰竭。
随着ECMO用于循环和(或)呼吸辅助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木的进步,更加便携、性能更加稳定的ECMO设备进入临床,越来越多的危重症患者从中获益。
据囯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xtracorporealLifeSupportOrganization,ELSO)统计,截至2017年7月,世界范围内共计16561例成人循环衰竭患者接受了ECMO辅助治疗。
近年来我囯ECMO治疗例数增加迅猛,根据中囯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统计数据,2016年全囯ECMO例数达到了1234例。
尽管ECMO技木已相对成熟,但对于ECMO辅助时机选择、适应证以及辅助期间患者管理等相关问题,不同ECMO中心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了ECMO辅助效果的判定。
已有的ECMO循环辅助研究主要以病例报道和回顾性队列研究力主,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在我囯,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循环衰竭患者,如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CS)或心跳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接受了ECMO辅助,但相关共识缺乏。
鉴于此,在囯际ECMO循环辅助应用指南以及循证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囯应用现状,由中囯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牵头制定此版成人循环衰竭ECMO辅助的专冢共识。
该共识涉及基础理论、ECMO建立、辅助期间管理和团队建设等内客,供囯内ECMO从业人员参考。
本共识的制定遵循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DelphiMethod),由中囯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共识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小组、调查评价小组和撰写小组共同完成。
中国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专家共识十大要点展开全文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近日发布了《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共识指出,休克的最佳定义是急性循环衰竭,即由于失血、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
需综合病因、组织灌注不足临床表现、血压、血乳酸情况早期识别急性循环衰竭。
该共识的十大要点如下:一、血压不是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必要条件,血压正常不能排除急性循环衰竭。
血压正常而血乳酸高,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到微循环障碍的情况,称为隐匿性休克或微循环性休克。
二、血乳酸水平是反映组织灌注不足的敏感指标,是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重要依据。
除了监测生命体征、皮肤温度与色泽、尿量和精神状态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观察组织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并监测血乳酸水平。
三、急性循环衰竭典型的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包括意识改变(烦躁、淡漠、谵妄、昏迷),充分补液后尿量仍然<0.5 mL/(kg·h),皮肤湿冷、发绀、花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
四、对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条件的医院应尽早将患者收入重症/加强监护病房。
即使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仍应关注组织灌注,保护器官功能。
五、每隔2~4 h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可排除一过性的血乳酸增高,还可判定液体复苏疗效及组织缺氧改善情况。
六、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乳酸水平都有助于评估预后。
七、第一时间给予氧疗,改善通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复苏液体首选晶体液。
八、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一般应建立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的基础上,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九、对于前负荷良好而心输出量仍不足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十、病因治疗是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的基础,各病因的具体治疗措施各异。
对症治疗可简单记为VIP治疗,按临床治疗顺序包括改善通气(V),液体复苏(I)及改善心泵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