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S专家共识》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29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
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一、患者的选择(一)PD的诊断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 原发性PD,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2)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
(3)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1. 病程:原则上,病程≥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
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
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2012年第一版《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发布,对于规范我国DBS的手术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的更新,人们对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于2020年发布。
此版共识是在国家“十三五”课题支持下,由27所医院、5大领域、39位专家共同完成,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
共识正文分为四部分:患者选择: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手术治疗:步骤描述更详细具体,增加靶点选择指导;术后管理:涉及药物、程控、康复、护理及患者教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增加对DBS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的建议,包括手术、硬件、刺激相关并发症。
此外,第二版专家共识包含3个附录:附录1术前评估:详细介绍评估内容及应用量表,涉及左旋多巴反应性评测、头颅结构的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的整体评估、Hoehn-Yahr分期、运动并发症评估、认知功能评测、神经心理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其他非运动症状评估、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服药情况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换算等;附录2手术步骤和靶点精准定位:对术前准备阶段、电极植入阶段、植入延伸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及靶点坐标的影像学定位、入颅点及植入电极的角度轨迹、MER辅助靶点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外科进行手术;附录3术后药物管理:包括DBS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建议、DBS术后药物治疗与程控关系、DBS术后药物调整次序和原则。
手术治疗1. 手术团队新版专家共识阐述了建立团队的必要性,在神经内外科、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科、影像科和麻醉科(必要时)。
(1)为了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
(2)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包括内科、心理科、精神科、康复科、影像科及麻醉科医生或相关技术人员等。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Parkinson's disease (PD) XXX characterized by tremors。
muscle rigidity。
slow movements。
and postural balance disorders。
While early drug therapy for PD is effective。
long-term use can lead to XXX(DBS)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70s and XXX was first used in China in 1998 and has since been XXX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s China'XXX grow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XXX increase.I。
Patient nA。
PD Diagnosis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PD should follow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D in China's 2016 guidelines or the 2015 XXX Disorder Society (MD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imary PD.B。
XXX1.Primary or ic PD with a good response to levodopa.2.XXX's quality of life.3.XXX.4.XXX.5.n of severe comorbidities: (1) significant cognitive impairment。
(2) severe (intractable) n。
anxiety。
帕金森病在几十年前还被划归为临床少见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延长,帕金森病作为老年疾病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
它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类疾病,因为脑干黑质内铁蛋白沉积而导致细胞进行性凋亡,多巴胺分泌逐渐减少,从而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网络功能失调。
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还伴有药物相关副作用,生活质量低下。
对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干预,能显著改善病患的相关临床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安全性强,有效性高,治疗方式可逆,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必要手段。
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它的病理基础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
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神经元从黑质向纹状体传递信号,控制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然而,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神经元受到损害,导致多巴胺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身体的运动控制。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特征脑深部电刺激(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人体大脑特定核团或区域植入刺激电极,利用局部脉冲刺激调节大脑网络信息传递而影响部分核团或传导束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方式。
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已然存在数十年,一般被用作处理运动障碍性疾病,比如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
DB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定位。
手术前,医生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确定患者大脑的特定区域。
2.植入电极。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的头部开一个小洞,然后将电极插入大脑深处的目标区域。
3.外部调节器。
电极通过一根导线与外部植入的调节器相连,医生可以通过调节器来调整电极的电刺激强度、频率等参数。
4.调试。
在手术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医生会对调节器进行调试,找到最适合患者的电刺激参数。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的误区误区一:等我实在受不了了,才需要做这种手术。
药物涂层球囊中国专家共识与临床应用解读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中单纯普通球囊扩张、裸全属支架(BMS )及药物系统支架(DES )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患者预后,但支架内再狭窄(ISR )、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等挑战依然存在。
DCB的出现为我国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为使这一新技术在我国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得以规范应用,基于多项国内外临床硏究,二十多位国内PCI领域知名专家经过循证论证和会议讨论,制定了《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该共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DCB的作用机制及特点、DCB的临床适应证及循证研究、DCB的临床使用流程和注意事项。
V DCB的作用机制及特点DCB是携带有抗增殖药物的半顺应性球囊。
预扩张使靶病变产生微损伤后,药物球囊送至靶病变处,球囊扩张时,其表层抗增殖药物可快速、均一且足量渗入血管壁而发挥长时间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
与DES 不同,DCB表面无任何合成聚合物,无全属网格残留,避免炎症反应及其影响内皮愈合风险具药物非缓释技术可加速靶病变愈合和内皮化,从而降低晚期血栓风险并缩短DAPT时间。
同时DCB治疗避免了异物置入,为患者保留了必要时的后续治疗机会。
2. DCB的临床适应证及循证研究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DCB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2・1、支架内再狭窄迄今为止,DCB应用于ISR的经验最多,结果最鼓舞人心。
针对BMS -ISR病变FACCOCATH - ISR硏究2年随访结果证明了DCB较普通球囊安全性更好,且可降低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PEPCADU硏究显示” DCB的疗效至少与第一代DES相当,耐受性良好,且不需要再次置入支架。
针对DES - ISR病变,ISARDESIRE - 3硏究显示z DCB的疗效与第—代DES相当,且DCB更具安全性。
PEPCADChinalSR研究证实了DCB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第一代DES相当,DCB可以避免再次置入支架,是治疗DES - IS R的更优选择。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精神行为症状群(neuropsychiatric syndrome,NPS)可见于神经认知障碍的不同时期,包括轻度行为损害(MBI)与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BPSD)。
MBI是较认知障碍出现更早的行为和情感症状,如动机缺乏、情绪不稳定、冲动控制障碍、社交不适切、异常的信念和观念等,可增加个体发生痴呆的风险,或者是痴呆的早期症状。
BPSD可出现在痴呆病程中的任何阶段,其可加重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障碍,给患者本人、家属和照料者造成较大的心理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增加了医疗和照护负担,这往往也是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痴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一、概述(一)流行病学概况BPSD患病率因采用的评估工具、评估对象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发病机制概况1. 生物学因素:2. 心理学因素:3. 社会学因素:二、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实践中,BPSD可见于不同亚型的痴呆患者(表1)。
依据症状出现频率、影响他人程度以及潜在风险可将BPSD分为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以及仅需非药物干预等3类症状群;具体见表2。
(一)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的症状1. 攻击行为:2. 激越:(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的症状1. 妄想:2. 幻觉:3. 抑郁:4. 焦虑:5. 睡眠紊乱:6. 脱抑制:(三)仅需非药物干预的症状1. 错认:2. 游荡:3. 淡漠:4. 进食行为改变:三、临床评估(一)精神与行为症状背景信息1. 生物因素:2. 心理因素:3. 社会与环境因素:(二)量表评估比较常用的BPSD评估工具见表3。
四、临床管理原则与方法(一)管理原则BPSD的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贯穿痴呆的全病程,即从无症状期的预防直至严重行为紊乱的干预。
目标为减轻或缓解症状强度或频率、照料者负担,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质量。
在抗痴呆药使用的基础上,临床首选非药物干预,只有当非药物干预无效或者BPS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影响治疗依从性,患者难以服从照料或者存在紧急情况或安全问题时才使用药物治疗。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意识障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近些年由于急诊与重症医学的发展,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昏迷病人比例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诊断治疗,早期预警,减少发病率和病残率,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临床治疗需求急剧增加,慢性意识障碍的检测,评估以及干预方式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神经影像脑网络功能,神经电生理等技术的进展,大大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精度以及对疾病的认识。
以神经调控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也为未来功能性疾病治疗带来了希望。
2018年以来,美国,欧洲,英国相继出版了慢性意识障碍诊断及治疗的指南,梳理总结规范了该领域的一些诊疗新进展以及规范。
近几年国内慢性意识障碍的研究及临床干预也非常活跃,在此时推出专家共识,对于规范引导及推动我国慢性意识障碍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多年来一直关注意识障碍领域的工作,天坛医院也在加大该领域的研究以及临床工作的推进力度。
最终出版《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尽管这个领域的很多研究结果尚在初步阶段,需要临床观察,但已经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了相当大的示范及指导作用,本共识的出版对于指导和规范统一国内的临床治疗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
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d的意识障碍。
脑外伤是pDoC的首位病因,非外伤病因主要包括脑卒中和缺氧性脑病(如心肺复苏后、中毒等)。
pDoC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丘脑-皮层和皮层-皮层连接的破坏是主要原因。
中央环路假说提出丘脑-额叶-顶、枕、颞叶感觉皮质的连接是意识的基本环路,该环路完整性的破坏将导致pDoC。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
杨正明;陈坚;雷霆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0(5)2
【摘要】自1947年Spiegel等将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治疗以来,该技术经历了从兴盛~衰退~再兴盛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衰退的原因是由于70年代L-多巴等抗PD药物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极大的改善。
但遗憾的是长期应用抗PD药物会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并且长期应用抗PD药物后其疗效也逐年减退,即产生耐药性。
对这些不能耐受药物或产生耐药性的PD患者,应重新考虑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总页数】2页(P70-71)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技术
【作者】杨正明;陈坚;雷霆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1
【相关文献】
1.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 [J], 李立宏;高国栋;王学廉
2.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1例报告 [J], 赵长地;薛健
3.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适宜技术——《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
法专家共识》解读 [J], 高国栋; 王学廉; 李楠
4.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适宜技术——《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解读 [J], 高国栋; 王学廉; 李楠
5.人性化护理干预用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价值 [J], 张满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肌张力障碍是位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之后的第三大运动障碍疾病,致残率高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传统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为: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肌张力障碍的定义已更新为:一种由肌肉不自主间歇或持续性收缩所导致的异常重复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运动障碍疾病;异常重复运动及异常姿势呈现扭曲样、模式化特点,可合并震颤;随意动作可诱发或加重不自主动作及异常姿势,伴有“溢出”肌肉的激活。
肌张力障碍作为不自主运动的形式,还可伴有以下特征:不自主运动、动作特异性、缓解技巧或策略(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s or gestes antagonistes)、镜像肌张力障碍、零点、溢出或泛化、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其治疗策略的制定主要依据病因学分类及临床特征。
以往,肌张力障碍根据起病年龄(早发型、晚发型)、症状分布(局灶型、节段型、多灶型、偏身型、全身型)以及病因(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叠加、遗传变性病、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或症状性)进行临床分型。
其中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指不伴其他潜在病理改变的单纯型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指伴有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肌张力障碍。
由于该分类的局限性,2013年以后学界普遍接受以临床特征及病因两大主线为基础的新分类法。
按临床特征分类包括:发病年龄(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晚期)、症状分布(局灶型、节段型、多灶型、偏身型、全身型)、时间模式[包括疾病进程(稳定型、进展型)和变异性(持续型、动作特异型、发作型、日间波动型等)]、伴随症状(单纯型、复合型、复杂型)。
按照病因学分类包括:神经系统病理性(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证据、有结构性病变证据、无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或结构性病变证据)、遗传或获得性、特发性。
需要特别指出,现有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中,患者的纳入标准大多依据2013年之前的病因分类方法。
2020版:药物球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全文)目前药物洗脱支架(DES)仍然是冠心病的主流介入治疗方法,但药物球囊(DCB)已成为某些冠脉病变新的治疗措施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在一些特殊病人群体及特殊部位的病变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除了指南推荐的DCB可用于支架内再狭窄(ISR)外,最近的随机临床研究显示,DCB治疗原位小血管病变和伴高出血风险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对于冠脉其它原位病变可能亦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例如,分叉病变、大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
根据最近发布的大量临床试验数据,DCB国际共识小组对DCB使用建议进行了阐述,总结了DCB 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技术建议、可能的适应症和未来前景。
由于在输送球囊的设计、所用药物的剂量、制剂和药物释放动力学之间有非常重要的相关性,因此不同的DCB之间具有“类效应”现象似乎并不存在。
文章于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子刊上,以下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及讨论。
该国际共识较既往DCB共识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存在DCB 之间的“类效应”:由于球囊的设计、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剂型、药物释放动力学及塑形剂不同,不同DCB之间疗效存在差别;2.DCB使用适应症的拓展:首次提出每例PCI从开始都应该以使用单纯DCB策略为目标,提出了从病变到临床两种适应症范畴,但目前DCB除应用于ISR和小血管原位病变外的其它病变尚需更多的临床证据;3.强调更加充分的病变预处理的重要性:预处理球囊与血管直径比有原来的0.8:1提高到1:1,以达到即刻的最大管腔获得;4.双联抗血小板(DAPT)时程大大缩短: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或仅基于病变因素考虑,术后仅需要1个月DAPT。
对于出血极高危病人或需要近期外科手术患者,可考虑术后即采用单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5.雷帕霉素类DCB产品已获欧盟审批上市,但其临床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鉴于DES远期仍有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需要较长的DAPT时程,如能在不使用永久植入物的情况下防止再狭窄,应该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式。
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版)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右美托咪定具有多种药理特性,在麻醉学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其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以及观察到其对术后寒战和谵妄等的明确治疗作用,有必要对《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13)》进行补充和修订,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药理学特性右美托咪定是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α2受体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
右美托咪定通过作用于蓝斑核α2受体及激动内源性促睡眠通路而产生镇静催眠作用,使患者维持非快动眼Ⅲ期自然睡眠状态,这种镇静催眠状态的特点是患者可以被刺激或语言唤醒,并且在镇静催眠过程中不会产生呼吸抑制。
右美托咪定还有抗焦虑、降低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镇痛、抑制唾液腺分泌、抗寒战和利尿等作用。
此外,右美托咪定与其他镇静镇痛药物联合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能显著减少其他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右美托咪定可经静脉内泵注、肌内注射、鼻腔点滴、颊黏膜或口服给药,然而右美托咪定有显著的肝脏首过消除作用,因此口服生物利用度仅有16%。
右美托咪定有较高蛋白结合率,在血浆中,94%的右美托咪定和白蛋白以及α1-糖蛋白结合,能容易地穿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非房室分析显示右美托咪定分布半衰期(t1/2α)为5-10min,稳态分布容积(Vss)约118L;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h,清除率约39L/h。
静脉输注合适的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的起效时间为10-15min;如果没有给予负荷剂量,其起效时间和达峰时间均会延长。
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0.1~2.5 ug·kg-1·h-1呈现线性动力学特性,持续输注半衰期(t1/2CS)随输注时间增加显著延长,若持续输注10 min,t1/2CS为4min,若持续输注8h,t1/2CS为250min。
右美托咪定体内生物转化由肝内葡萄糖醛酸化和细胞色素P450(CYP2A6)所介导,95%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5%经粪便排泄。
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本共识所界定的婴幼儿脑损伤是指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感染、创伤、意外窒息、中毒、脑血管病等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听障碍、社会交往和心理行为障碍等[1,2,3]。
本界定不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脑畸形所致的脑损伤。
神经修复治疗是通过采用神经保护、组织工程或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药物、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等各种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的再生修复和重塑,恢复神经功能[4]。
婴幼儿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未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神经修复治疗对婴幼儿脑损伤尤为重要。
当前临床上对婴幼儿脑损伤的诊治尚无统一方案,存在认识不足或诊治过度等问题。
基于这一背景,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分会儿童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国内相关领域26位专家,共同制订了《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对婴幼儿脑损伤治疗有一定循证医学依据的方案。
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5]。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表1)[6]。
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支持级别、效益、风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推荐级别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种(表2)。
强推荐的含义是大多数患者应该接受推荐的方案,弱推荐的含义是不同的选择适合不同的患者。
GRADE对推荐强度的二元分类的优点在于它为患者、临床医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尤其适用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情况,也常是共识制订时选择的分级方法。
表1GRADE证据质量4个等级含义(2011版)[6]Table 1Meaning of 4 levels in GRADE evidence quality (2011 edition)[6]表2GRADE推荐强度的定义[5]Table 2Definition of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 in GRADE[5]1 急性期脑保护治疗脑损伤急性期和早期主要采用神经保护治疗,目的在于阻断神经细胞损伤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恶性循环,减轻毒性通路的活化和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DCB在治疗小血管病变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适用于直径≤2.5mm的冠状动脉病变。
2.2.2分叉病变DCB在治疗分叉病变方面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长期疗效。
三、DCB的操作技术DCB的操作技术与普通球囊的操作技术相似,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球囊直径应与病变段直径相匹配;2.球囊应充分扩张,保持一定时间以确保药物充分释放;3.应避免球囊在病变段内移动;4.球囊应在病变段内停留2~3分钟,以确保药物充分吸收;5.术后应根据患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四、DCB的并发症及处理DCB的并发症与普通球囊相似,但由于药物的存在,DCB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药物洗脱等问题。
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术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及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总之,DCB作为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使用DCB时,应注意技术操作规范,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风险。
尽管支架技术平台不断进步,但冠状动脉小血管(内径2.25~2.80mm)置入支架后的再狭窄发生率依然很高。
前瞻性PEPCADⅠ研究是DCB治疗高危小血管病变的首个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显示,DCB组晚期管腔丢失显著优于DCB+BMS组,DCB组节段内再狭窄率更低。
12个月和36个月临床随访显示,DCB组MACE(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或死亡)发生率更低。
因此,研究提示使用单纯DCB治疗方案处理小血管病变优于___联合治疗。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专家共识》提出单纯DCB治疗可能是小血管病变治疗的优选方案。
尽管技术策略不断改进,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仍具挑战性。
双支架技术操作复杂,ISR和血栓更易发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或许更长。
《中国法布雷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的解读法布雷病的临床表现法布雷病临床表现多样,常为神经、肾脏、心脏、皮肤、胃肠道、眼等受累,其中,肾脏、心脏、脑是病程中后期主要受累脏器。
值得注意的是,2021版共识不仅将受累部位的临床表现与常见发病年龄相对应,还更清晰地指出法布雷病的临床分型(经典型和迟发型)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规划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表 1 法布雷病的临床分型法布雷病的诊断检测方法与流程诊断检测方法2021版共识提出法布雷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常用检测方法主要包括α-Gal A活性检测、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检测、组织病理学活检。
•α-Gal A 活性检测仅对男性可靠;•基因检测能确定基因突变类型,协助判断临床表型,指导家系筛查,但意义不明的基因变异(VUS)解读还需结合底物及衍生物水平、病理等综合判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是GL-3 及Lyso-GL-3,后者更为敏感,对于疾病的诊断、筛查及治疗监测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病理检查在电镜下可见典型病理特征「髓样小体」,但并不是必须检测项目。
诊断流程法布雷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漏诊误诊。
临床表现疑似法布雷病的患者,根据性别选用不同的诊断方法。
2021版共识新增诊断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易辨的诊断思路。
图 1 法布雷病诊断流程法布雷病的治疗法布雷病作为一种多脏器受累的疾病,需多学科合作参与治疗和管理,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其中酶替代治疗(ERT)治疗是关键。
01治疗前评估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患者确诊后需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全面、准确的基线评估。
2021版共识修订了治疗前评估肾脏、心脏、神经、实验室检查的相关内容,较2013版更全面、准确。
02治疗方法(1)ER T:通过外源性补充基因重组的α-G al A,替代患者体内酶活性降低或完全缺乏的α-G al A,促进G L-3的分解,减少G L-3和Ly so-G L-3在器官组织的贮积,改善相应症状,阻止或延缓多系统病变发生。
2021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摘要: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诊疗行为,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充分讨论,编写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指导和规范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临床实践和推广应用。
1 概述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改善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痴呆、精神疾病等的一种神经调控疗法,现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3]。
在过去的30余年间,DBS技术在国内外逐渐成熟,其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舒适性得到公认,其中DBS手术辅助设备的不断改进是提高电极植入精度、减小误差、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4-5]。
近年来,神经导航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诞生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其原理与三维立体定向框架不同,这项技术涉及多模态影像处理、自动识别注册、自由机械臂传感等[6]。
其比框架更擅长处理空间信息,在沿着精确规划路径引导DBS手术方面具有明显的精准优势,临床应用已证实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7-10],但目前,国内外缺少相关的临床指南与操作规范。
据此,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诊疗行为,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充分讨论,编写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以指导和规范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临床实践和推广应用。
2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特点2.1 机器人手术精准度高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优势主要在于手术精度的提高及自动化带来的相应受益。
文献报道[11-17]:机器人辅助DBS手术的电极植入误差平均约0.5 mm,机器人突破制约立体定向框架手术精度提高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