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GCSF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 更新版
- 格式:pptx
- 大小:4.25 MB
- 文档页数:34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
家共识(2020版)
同步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模式,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容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和放疗等骨髓抑制性治疗方式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根据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减少程度,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5.0)将其分为4级,1级为:1.5×109 /L≤ANC<2.0×109 /L;2级为:1.0×109 /L≤ANC<1.5×109 /L;3级为:0.5×109 /L≤ANC<1.0×109 /L;4级为:ANC<0.5×109 /L。
目前,我国临床应用rhG-CSF基本存在延迟用药和提前用药的情况,PEG-rhG-CSF平均半衰期为47h,每周期仅需注射1次,1次注射可以维持药效12天。
因此,在非特殊情况下,患者在肿瘤同步放化疗期间可考虑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并且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医师分会制定了PEG-rhG-CSF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
中国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性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抗体和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cle-specific kinase,MuSK)抗体是其主要的责任抗体,该疾病可累及全身骨骼肌,临床特点为波动性无力和病理性疲劳[1 ]。
尽管大部分患者在常规免疫治疗(激素和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下可明显改善症状,但仍有10%~20%的患者对常规免疫治疗药物反应有限,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易反复,难以达到症状缓解或微小状态(minimal manifestation status)的治疗目标,被称为难治性MG [2 ],其住院率、病死率、机械通气使用率更高,医疗花费更多[3 , 4 ]。
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全身型MG(generalized MG,gMG)尚缺乏诊疗指南和共识,为了便于在临床研究中对难治性gMG的诊断标准形成共识,为难治性gMG的诊疗方案及新型靶向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制订本共识。
难治性gMG的诊断标准尽管国内外难治性gMG的诊断标准各异,但大多根据常规免疫治疗的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危象发生次数、挽救治疗次数以及减药后能否持续缓解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价。
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及编写组专家讨论的初步意见,我们达成了本共识中难治性gMG的诊断标准。
一、基本条件1. 符合中国MG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1 ]中的诊断标准。
2. 患者的重症肌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Myasthenia Gravi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MG-ADL)评分≥6分,且眼肌评分小于总分50%。
二、诊断条件1. 足量足疗程使用至少2种常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及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后,干预后状态(post-intervention status,PIS)为无变化或加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剂型,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N末端共价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
2012年中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CFDA)批准PEG-rhG-CSF上市。
1 药理特征PEG-rhG-CSF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聚乙二醇(PEG)是一类无毒的水溶性中性多聚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PEG-rhG-CSF 通过与特异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刺激粒系单核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同时激活终末细胞。
PEG-rhG-CSF主要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吞作用清除,血浆清除率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直接相关。
在PEG-rhG-CSF的药代动力学未观察到性别差异。
老年患者(年龄>65岁)的药代动力学与年轻患者(年龄<65岁)相比也未观察到差异。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对PEG-rhG-CSF的药代动力学无影响,安全性较好。
2 临床应用PEG-rhG-CSF是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的有效药物,广泛应用于常规放/化疗、剂量密集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及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
PEG-rhG-CSF比传统rhG-CSF临床应用更加方便、稳定、高效。
2.1 PEG-rhG-CSF在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中的预防应用2.1.1 一级预防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可减少FN的发生风险、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对于接受高FN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无论治疗目的是治愈、延长生存期或是改善疾病相关症状,均建议其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2.1.2 二级预防若在前一个化疗周期中患者发生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则下一个化疗周期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简称低心排)是一组以心排血量下降外周脏器灌注不足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心脏外科术后多见,且在各种疾病导致心功能障碍时均可出现。
低心排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和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据统计,低心排在心脏外科术后的发病率约3.9-8.2%,使手术后死亡率升高22-24倍。
目前国内外没有针对低心排诊治的指南,据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专家编写了《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基于大部分心脏外科相关研究及经验,但其应用不仅限于心脏外科人群,心脏重症范畴内患者均可适用。
该指南从低心排的定义、诊断,低心排患者的监测与评估及治疗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一)低心排定义维持满意的心排血量以确保外周脏器灌注是心血管系统处理的首要目的。
低心排是指心排血量下降及外周脏器灌注不足的一组综合症。
心脏指数<2.0L/min/m2定义为低心排,常伴以下表现:1.低血压(平均动脉压<60mmHg)2.心动过速(心率>90次/分)3.少尿(尿量<1mL/kg/h)4.代谢性酸中毒(pH <7.4,乳酸>3.0moL/L,碱剩余<2)5.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65%6.皮肤苍白,潮湿,肢体末梢湿冷7.肺淤血,低氧血症(二)低心排的诊断1. 当考虑存在低心排时应积极明确导致低心排的原因。
心脏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后负荷异常均可引起低心排。
导致心脏外科术后低心排的常见原因有:1.1术前·术前或近期心梗导致局部室壁或心脏整体低动力·术前左室或右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1.2术中·心肌保护差·再血管化不完全·冠状动脉气栓·瓣膜手术阻塞冠状动脉·瓣膜病或先心病矫形不满意1.3 术后1.3.1泵衰竭(1)收缩力减低:·心肌顿抑,心肌保护差,缺血再灌注损伤·冠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丙泊酚,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2)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使心脏充盈时间减少·心动过缓·房颤、房扑,交界性心律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及VVI起搏使心房失去收缩功能·室速、室颤等室性心律失常1.3.2 左室前负荷减少·低血容量(出血,多尿,补液不足)·血管扩张(复温,使用血管扩张药、镇静药)·右心室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感染,药物或血制品过敏,鱼精蛋白反应,肾上腺功能不全1.3.3 后负荷增加·血管过度收缩(低体温,使用血管收缩药)·液体过多,心室膨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充气时机错误·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后左室流出道梗阻(瓣架或瓣叶组织梗阻)2. 当怀疑患者出现低心排表现时进行超声心动检查寻找原因。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解读国内外多个权威机构发布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指南,包括推荐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但很少涉及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 内容。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首次发布《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 版),为国内放疗医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共识执笔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军教授对共识内容进行权威解读。
2011年国内首个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上市,开启了中国长效保护时代,历经九载,我们终于迎来了国内首个《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作为执笔专家,请您简单介绍下共识制定背景。
王军教授:同步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
同时,这也为临床放疗医师处理这些不良反应带来很大挑战。
国内外多个权威机构发布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指南,包括推荐合理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培非格司亭)可以有效的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
但很少涉及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内容,并未解决放疗医师临床实践困惑。
在国内,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津优力)开展了在同步放化疗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为长效制剂在同步放化疗领域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由此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参照相关指南和最新临床研究,制定了《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为国内放疗医师临床实践提供建议和参考。
《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一、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现状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中75%~85%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
外科根治性治疗仍是肝癌实现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早期肝癌[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a期、Ⅰb期和Ⅱa期]首选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可>5年。
然而,肝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高达70%。
约64%的中国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CNLCⅡb期、Ⅲa期和Ⅲb期)。
此类患者预后差,虽有部分患者仍能从手术切除中获益,但绝大多数患者已不适合首选手术切除,需通过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
近年来,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取得显著进展。
系统抗肿瘤治疗,特别是靶向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应用,如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IMbrave 150研究)、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IBI305)(ORIENT32研究)、曲美木单抗联合度伐利尤单抗(HIMALAYA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CARES310研究)等用于晚期或不可切除肝癌可获得20%~30%(基于RECIST 1.1)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生存时间提高至约20个月。
另一方面,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和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也通过技术和药物的改进、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在缩小肿瘤、控制癌栓、改善预后等方面较以往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相关定义的再认识共识1:转化治疗指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经过干预后获得适合手术切除机会,干预手段主要包括有功能的FLR转化和肿瘤学转化。
共识2:围手术期治疗指围绕肝癌手术全过程的治疗,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手术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主要包括新辅助治疗、术中相关治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