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1节 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2)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海陆分布(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洋和陆地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地理分布概况。
3. 通过读七大洲的面积与轮廓图,了解七大洲的形状与大小。
4. 通过读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说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倡导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共建我们和谐美丽的家园。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播放视频:《我们美丽的家园》提出问题:大家在视频中看到地球表面的颜色主要是什么颜色,这种颜色代表海洋还是陆地?学生注意观察视频、图片,很容易能回答出地球表面主要是蓝色,表示海洋,加加林把地球叫做“水球”,主要是因为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广大。
通过视频、图片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职探索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明确七个大洲的位置、轮廓、面积排名及主要洲界线,培养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分析对比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图片,为什么想把地球叫做“水球”?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示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并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说出岛屿、大陆、大洲.3、能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并能准确说出其名称。
4、能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分界线.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说出他们在预习当中遇到的疑难。
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可以根据助学上的学习过程,结合学习目标展示自己在预习当中遇到的困难。
观察与发现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我们知道地球表层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那么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呢?下面根据老师提示的问题,由你们去发现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特点。
1、根据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你能总结出饼状图中反应的海陆分布特点吗?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自主学习,根据展示的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可以说是“七分海洋”,陆地面积约占了29%,可以说是“三分海洋”。
教学设计第一节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3、掌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面图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2、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3、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的地理表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二)难点1、七大洲的地理分布。
2、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所以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电脑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亲自拼图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活动,讲授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加加林登入太空观测地球的图片。
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有一颗美丽的星球,那上面分布着广阔的陆地和无边的海洋,它就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地球。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一节》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理解大陆和岛屿的概念,以及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划分。
教材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但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理解大陆和岛屿的概念,掌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大陆和岛屿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划分。
2.难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海陆分布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分布特点。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图、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准备讨论和展示。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大陆和岛屿的概念,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划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海陆分布的意义。
海陆分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重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界线。
(重难点)3.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交流、比较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彩色细线、多媒体。
观察地球卫星照片,思考教由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引入本节内容的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起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我们可以看出,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为亚欧大陆,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为了区分洲与洲之间的界线,人们根据山脉或河流(泊、海峡、运河)等给大洲划分了界,你能根据右图,说一说亚欧、亚非极圈,线、线出示几图七称亚美一 、填空题:1.地球表层概略地说是 , 。
2.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
3.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大陆。
4.北美洲和南美洲在 半球,合称 ,以 为分界线。
二、选择题: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 C 、 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C 、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D 、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 ) A 、太平洋、印度洋B 、大西洋、北冰洋C 、太平洋、大西洋 D 大西洋、印度洋3.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 ) A 、亚洲、非洲 B 、北美洲、亚洲 C 、南极洲、亚洲 D 、南美洲、欧洲 三、综合题:读下列海陆分布图回答问题:1、数字所代表大洲的名称:③与⑤的分界线 _________,大洲①与②的分界线是 ________,大洲④与⑤的分界线是 。
海陆分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概况,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通过仔细观察地球仪,说出七大洲的地理位置,通过阅读“七大洲的面积与轮廓”图,了解七大洲的形状和大小。
3.通过仔细观察地球仪和“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说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启发示教学法、演示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彩色细线、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地球”的老人,有儿有女。
听说“男儿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他就给儿子取名叫“陆地”,给女儿取名叫“海洋”。
“地球”老人在老之前,就把全部家产分给了儿女。
你想知道老人分给儿子的听故事,学地理。
观察地球卫星照片,思考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故事导入,增加地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当堂达标】1. 从宇宙中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十分美丽的星球,原因是()A.地球表面有大面积的森林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C.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D.地球被云层所包围2.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A.欧洲B.大洋洲C.亚洲D.非洲3. 跨经度最多和纬度最高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南极洲D.南美洲4.读右边七大洲分布图,回答问题(1)写出数字所代表大洲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
(2)大洲③与⑤的分界线,大洲①与②的分界线是,大洲④与⑤的分界线是。
(3)跨东西、南北半球的大洲是(填字母)。
(4)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和大洲。
海陆分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课标及解读】●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地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学习目标】1、通过读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和“活动”,能描述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七大洲的分布图、说出七大洲的相对位置。
3、通过读七大洲的面积与轮廓图,了解七大洲的形状和大小。
4、通过读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说出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教学模式】“二、五、三”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演示观察,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助学 2导入新课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因为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
加加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海陆分布看看是海洋大还是陆地大?陆地19%海洋81%陆地39%海洋61%北半球南半球看看是海洋大还是陆地大?海陆分布陆地38%海洋62%陆地20%海洋80%西半球东半球看看是海洋大还是陆地大?海陆分布陆地10%海洋90%陆地48%海洋52%海陆分布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半岛半岛岛屿群岛群岛海峡1.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2.分布在东半球的是哪些大洲?西半球呢3.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要分布在北半球?七大洲洲界线洲界线苏伊士运河洲界线巴拿马运河【达标检测】1.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是( )A.4∶6B.3∶7C.2∶8D.1∶1 2.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B.南半球陆地多于北半球C.西半球陆地多于东半球D.陆半球陆地多于海洋 3.下列各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亚洲、非洲、大洋洲B.大洋洲、北美洲 南极洲C.南美洲 欧洲 亚洲D.南极洲 南美洲 亚洲 4.赤道和极圈均穿过的大洲A.欧洲B.北美洲C.亚洲D.南美洲 5.七大洲中,面积最大和最小的是:A .非洲和欧洲B .北美洲和南美洲C .亚洲和大洋洲D .亚洲和南极洲 6.纬度最高的大洲是A.亚洲B. 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 7.下列大洲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 8.下列大洲中,赤道、南、北回归线都穿过的是A.非洲B.南美洲C.亚洲D.北美洲 9.下列四个大洲中,表示欧洲的是( )10.读东西两半球,填写下列内容:(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是:A__________洲 B________洲 C_________洲、 D__________洲 E__________洲 F________洲(2)A 、B 两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运河,C 、D 两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运河。
海陆分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界线。
(重难点)3.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画图方法。
4. 学会自己画图,加深印象。
【教学模式】启发导学、五环节教学法。
【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泡沫地垫、硬质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神舟飞船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并通过课本上“加加林登月”的照片,引导学生分析“地球”的名字是否正确?学生观察,回答蓝色区域表示海洋;其它颜色的区域表示陆地。
让学生再观察地球仪。
结论:地球表层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通过照片展现了直观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
预习展示教师要求学生以《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找到预习时的问题。
(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问题。
学生预习:(1)在课本上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总结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疑难问题,认真听讲。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合作探究【探究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读课本第42页图3—1—1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观察海洋和陆地分别占了多少比例?所以,概略地说,地球表层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释疑: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难怪人类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我们给地球取错了名字,因为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
指导学生读图3—1—2地球表层的海陆分布图第一步:先比较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海陆分布第二步:比较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第三步:比较陆半球、水半球海陆分布图点拨:东西半球分界线?20W与160E第四步:议一议,如何描述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特点。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一节》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以及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分布的概念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海陆分布的具体情况和分布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能够识别主要的大洲和大洋。
2.掌握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主要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难点: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能够举例说明。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情况。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PPT,用于教学展示和引导学生的思考。
3.准备纸和笔,用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让学生回答海和陆地的分布特点,引出本节内容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主要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学习。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举例说明。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地图和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陆分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及解读】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课标解读:课标1要求学生能运用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课标2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具体内容包括七大洲的名称、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要求记忆)、分布特点、界线等。
大陆、半岛、岛屿等名称可运用地图说出,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界线。
(重难点)3.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教学模式】活动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等方法。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毛巾、夹子、用纸剪成的小花若干、泡沫地垫做的大地球仪的“套”(课前仿照地球仪大小用小刀切割去一个圆)、标有大洲名称的卡片、PPT等。
【教学过程】点拨: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基本呈南北对应分布。
学生拿出纸按照教师要求画出重要通过绘图,让学生对大洲的相对位置1.地球表层概略地说是 , 。
2.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
3.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大陆。
4.北美洲和南美洲在 半球,合称,以 为分界线。
5.我们居住的星球之所以叫地球,你认为理由应该是 ( ) A .地球表面71%是海洋 B .地球表面29%是陆地 C .人们生活在陆地上 D .海洋对我们的影响太小 6.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 ) A .苏伊士运河 B .巴拿马运河 C .乌拉尔河 D .大高加索山脉 7.下列四个大洲中,表示南美洲的是 ( )8.读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填出上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洲名称:① ;④ ;⑥ ;⑦ 。
海陆分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目标】1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界线。
通过阅读“七大洲的面积与轮廓”图,了解七大洲的 形状和大小。
(重难点)3 •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读图分析法、列表对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标有大洲名称的卡片、空白七大洲分布图、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2教师设问:地球表层的海洋和陆地是 均匀分别于地表的吗?然后展示多媒 体图片: (1 )展示南北半球图,对比南北半球 的海陆面积比例,总结、归纳海陆分布 特点。
2、学生看图观察、结合图3-1-2 ,比较并 描述半球海陆分布状况与特点。
(1) 比较南北半球面积和海陆分布特点。
海洋面积 陆地面积教学 环节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多媒体展示加加林登入太空观测地球的图片。
加加林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 它应该叫作’水球’, 而不应叫‘地球’。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海陆分布》来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观看、思考通过设疑,引起 学生探索 的兴趣, 激发学生 的好奇 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提出 问题 1、教师出示“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
1、学生读“海陆面积比例示意图”图完 研讨 学习 并引导学生观察,完成问题。
成:(1)地球表层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 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 %,概括地 说,地球表层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让学生学 会阅读饼 状图。
教师活动南半球北半球让学生学 会读图和 分析数据 的方法,特点: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陆地面积比 海洋面积小,南半球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大家知道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 积大于比陆地面积。
海陆分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分清大陆、岛屿和大洲,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的概括和地理分布。
(3)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运用不同方法辨认七大洲。
(5)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中必须具有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点部分。
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基础。
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七大洲、四大洋等三
部分内容,其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海陆分布特点和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教材首先从文字和图像两方面说明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把地球
称为“水球”的依据;然后从大陆、岛屿、大洲等基本概念入手,具体引出全球六
块大陆以及七个大洲的名称、位置、面积大小。
教材通过东西半球并采用读图的方
法,引导学生关注各大洲的位置及相对关系;通过简单的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了解
七大洲的面积大小及排序;最后,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初步学会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的基本方法,为学习“认
识大洲”一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所以要充分利用课件的
直观性和电脑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亲自拼图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
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游戏活动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用彩色硬纸板自制各大洲轮廓图、磁铁7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加加林、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
)
同学们想和他们一样从太空中遥望地球吗?让我们从长沙市一中出发,放飞梦想。
(播放google earth地球观测器,从长沙市一中的上空升入太空,遥望地球自转,观察地表特点)
学生全神贯注地体验“模拟太空之旅”。
当我从太空中遥望这颗美丽的星球,心中就会感到温暖,这是人类美丽的家园,我们要好保护好地球母亲,就要了解她。
就让我们从外表的特点开始认识地球吧。
设计意图:逼真的体验引起学生感觉上的震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起飞地点选择学生熟悉的长沙一中,使学生倍感亲切。
【开始新课】
一、海洋和陆地
1、创设情境:“地球改名”
(提出问题)应该继续称作“地球”,还是给地球改名?改成什么名字合适呢?
(学生展开辩论)在讨论和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基础上,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说明双方观点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过渡到新课,通过学生的辩论更深刻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的特点。
2、自主读图:
(读“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多大的比例?地球表面积是 5.1亿平方千米,估算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读“南、北半球图”)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读“东、西半球图”)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提问)将地球仪任意分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在水半球海洋面积占多少?(90%)在陆半球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吗?那陆地面积占多少?(只占48%)
(总结过渡)通过以上的观察说明,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说明海陆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活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那么,地球表面的陆地有何特点呢?
设计意图:学看饼状比例图和条状比例图,观察、总结海陆比例及海陆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会看简单的比例图。
指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出地球上水多于陆,海陆分布不平衡。
二、七大洲
1、自主学习: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阅读课本)找出以上名词的含义。
(合作探究)和同桌一起在地图上找到大陆、岛屿、大洲的例子。
(读图识别)世界共有六块大陆,讲述世界最大的大陆、最小的大陆、最大的岛屿的名称。
(设置悬念过渡)全球有六块大陆,但有七个大洲,这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读图及动画演示: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引导发现)投影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教师先指图说明全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等六块大陆后,设问:六块大陆怎么会有七个大洲呢?请看亚欧大陆上有几个大洲呢?
(提出问题)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大洲?(大洋洲)为什么不叫澳洲?大陆和大洲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温故知新)学生议论回答,教师评价后说明大陆是大洲的组成部分,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为大洲,这样,全球分为七个大洲。
(动画演示)东西半球大洲分布的Flash动画,清楚地展示每个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状况。
(学生读图练习)
1.北美洲、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2.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3.赤道穿过哪些大洲的大陆?
4、哪个大洲跨经度最广?
5、南极和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6、除开南极洲,将其余六大洲分成两两南北对应的三组。
(游戏)电子拼图:将大洲和大洋的文字用鼠标拖到地图上相应的地点。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深度拓展)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某点所在的大洲。
(经验交流)你们运用什么方法完成拼图,认识了七个大洲呢?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同学是通过辨认大洲形状完成拼图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辨认单独的大洲形状吧。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任务驱动程序,观察各大洲的位置特点,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通过电子拼图游戏,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加深对大洲位置的认识。
3、图片及动画游戏:七大洲的轮廓和大小
(读图回答)投影展示“七大洲轮廓和大小图”:你认识哪些大洲呢?用的什么方法?将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
(评价点拨)学生议论回答,充分发挥想象,教师用顺口溜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
(游戏)猜大洲:每个大洲会随机出现,从大洲轮廓的任意地方开始演示绘制大洲轮廓的过程,在轮廓没有画完之前可以点击答案,用时少者胜。
考验游戏者
对大洲轮廓的熟悉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软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大洲的轮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4、学法总结: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辨认大洲以及确定大洲的位置呢?
1、根据大洲的形状、大小辨认
2、根据大洲之间或大洋与大洲的相对位置(方向)确定
3、根据经纬度确定大洲的位置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教会他们学习的技能。
【课堂梯度练习】
1、在“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图上读出相关大洲。
2、现场拼图游戏——“爱拼才会赢”:教师给出八个地图名称,每个小组选两位代
表,抽取一个地图主题,将相应的彩色大洲轮廓纸板用磁铁在黑板上拼贴成
所需地图.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的梯度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小结】在这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者学会了什么方法?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作业】(一笔画世界)让我们一起来画一副世界海陆分布简图。
在图中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板书设计: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海洋和陆地
1、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
2、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不平衡
二、七大洲
1、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大小
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学生主体的地位在教师主导下得以体现,但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仍需要多次实践,总结经验。
在本课中能否使学生都掌握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的轮廓、位置,以及学生的读图、填图、绘图技能能否得到提高,是课后值得进行反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