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药店开业
- 格式:ppt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18
参加同仁堂开业体验感言同仁堂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而且可以说是非常强的品牌影响力。
当你走进同仁堂的药店时就会感觉到:品质、传承、放心。
我偶尔去同仁堂药店买些药,比如前几天去给儿子买酸梅汤,大夫抄了个方子,我去抓药,心理很踏实的感觉。
由于需要等待,我就四处打量,观察一下情况,下面简单说说。
先说说好的:人山人海,这自不必多说,细心观察,不同年龄段都有,可见只要你卖,老百姓就爱买,还爱付出溢价,这个角度上看,同仁堂的买卖真好做。
说说不好的:1.细分一下客户需求,绝大部分的人在按方抓药。
而中成药的房间里却冷冷清清,我还前去攀谈半天,过来买药的人却几乎没有。
这是我眼中看到的最大问题---中成药不好卖。
是的,我就是这么理解的,也是这么看到的。
对于个人来说,很难自己去挑选到底吃哪种中成药,比如护肝的经典药有5种,补肾的药有10种以上,然而同仁堂的药店似乎也不重视这个关键的“销售位置”。
对于百姓如何挑选药呢?不会挑选怎么买呢?再者,大家熟悉同仁堂内的“中医”多是给你写方子的,再一次引导了大家去买草药,进而放弃了成药。
在我眼里这是最大的问题,如果细心梳理,所谓的抓草药的流程是效率极其低下的流程,而且即便你的生意扩大,你就需要不断的招抓药的师傅再次投入到这种效率低下的过程,这种生意模式是非常差的生意模式。
而且造成的管理困难,医患矛盾增大,体验也非常的差。
相比:成药的生产与销售效率与前者比是天壤之别。
令我不得其解的是成药多为经典名方,种类丰富,完全可以满足辩证治疗的要求,再者这些“中医”开的草药房无非也是根据成药的药方而来,为何不直接使用成药的?要我看,这就是矛盾。
2.生产方式低下,管理混乱。
整个买药流程还是沿用古代的方式,用户体验太差。
我们已经有了现代化支付,自动化的设备,然而在药店,你会发现整体的效率非常低,分级管理,一个店里的工作人员可能超过百人,这样下去,开多少店也是不断扩大开支,很难攒下利润。
这方面,管理人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北京同仁堂:老字号的海外之路30岁的切萨雷奥女士患有不孕症,做过3次体外人工受精,却始终都没有成功,经朋友介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来到了北京同仁堂澳大利亚悉尼药店。
经吴高媛医生两个月的调理与治疗后,她成功地自然怀孕了。
切萨雷奥实在没有办法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遂到医院进行再一次的检查。
当听到医生告诉她确确实实怀孕了的时候,她和家人都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这个美好的结果,使切萨雷奥全家人都成了中医的坚定拥护者。
切萨雷奥女士的例子只是20几年来北京同仁堂集团海外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到同仁堂海外药店咨询、就诊的海外人士已超过2000万人次,至少有1亿海外人士认识了来自北京的老字号企业同仁堂,认识了中医药,爱上了太极拳、八段锦这些中华养生方法。
从最初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到现在逐渐被“洋人”所认识,同仁堂经营的不仅仅是中医药,更是中医药养生理念和中华文化,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用最好的中医药服务世界的使命。
借道香港布局海外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的西侧,著名的大栅栏商业街,鳞次栉比地座落着多家国内外知名的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瑞蚨祥、内联升……熙来攘往的人群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在这里悠闲地浏览、购物,寻找着最想从北京带走的,也最能代表中国的产品。
许多人走进位于大栅栏路南的同仁堂药店,或配几付中药,或寻一味传统丸药,再或者带上两盒现代中药,也有的捎走各式各样的保健产品。
这家创立于345年前的中药老字号,已成为北京的甚至是中国的名片。
让我们“穿越”回30多年前的北京。
那时,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开始到访改革开放的北京,他们一路打听着,拿着前辈们写的“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下洼子门24号”的地址一路打听着找上门来,大包小包地购买在海外很难见到、一心想寻得的医药产品,一边热切地告诉同仁堂的工作人员:“真希望你们在海外也开一些分店,让我们在外边就能买到、用上这些产品。
”海外华人的诉求得到了同仁堂管理者的注意,并开始了从零散到有规划、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越做心里越有底的海外发展之路。
北京同仁堂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
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
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同仁堂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连锁门店、各地分店已经遍布各大商场的北京同仁堂店中店六百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0家,遍布21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北京大兴、亦庄、刘家窑、通州、昌平,同仁堂建立了五个生产基地,拥有41条生产线,能够生产26个剂型、1000余种产品。
全部生产线通过国家GMP认证,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
2004年投资1.5亿港元设立的境外生产基地——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于2005年底通过了GMP认证,为实现生产、研发和营销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的评比中蝉联第四、第五届排名第一,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创业板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企业实现了良性循环。
目前,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的现代制药工业、零售医药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了十大公司、两大基地、两个院、两个中心的“1032工程”。
同仁堂人有信心有能力把同仁堂集团建设成为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国际驰名的中医药集团,通过全面提升同仁堂现有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水平,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
北京同仁堂始终遵循仁行天下,保证药品质量,严把选料关。
从开业之初,同仁堂就十分重视药品质量,并且以严格的管理作为保证。
创始人乐显扬的三子乐凤鸣子承父业,1702年在同仁堂药室的基础上开设了同仁堂药店,他不惜五易寒暑之功,苦钻医术,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
2011年,对“同仁堂”来说,海外发展又是一个丰收年。
具有34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中成药出口创汇连续15年双位数增长,蝉联全国同行业第一。
1993年,同仁堂“以医带药”走向海外。
如今,已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家公司、一家生产研发基地和64家药店,境外网点数量居中国同行业第一位。
同仁堂在海外的发展战略是先贸易,后办店;先经营,后生产;先亚洲,后欧美,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经过20年的拓荒创业,同仁堂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经济与文化相容并进”发展之路,成为中医药行业“走出去”的成功典范。
海外发展 “秘方”2012年1月,同仁堂在北京举行了“海外师徒传承教育项目启动仪式暨首届拜师会”,正式拉开海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序幕。
年轻的海外员工现场拜同仁堂五名中医药大师和海外优秀店经理为师,为同仁堂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以医带药,医药结合,前店后厂,这是300多年来同仁堂的独有秘籍,也成为同仁堂走出国门占领海外市场的一条成功经验。
“名店”、“名药”、“名医”形成了同仁堂特有的海外经营模式和独特魅力。
同仁堂在海外的每个门店既有中国重量级的中药产品,又体现中国的服务精神。
各店都派有专业医生,这些精挑细选的名老中医,以精湛的医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在当地留下了许多佳话。
在澳大利亚的同仁堂店,30岁的患者切萨雷奥含着热泪送来锦旗,两次流产后她一直无法怀孕,西医的诊断是终生不孕。
经过悉尼分店吴高媛中医师治疗6次后,她终于2011年末,同仁堂中东旗舰店在阿联酋迪拜开业(左二为丁永铃女士)。
86 |中国报道 2012年3月 总第97期澳大利亚洲西人学校学生参观当地同仁堂药店。
责编:孙玲CHINA REPORT| 87。
北京老字号中药店编者按:“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无悔一腔血,有意济苍生……”一部《大宅门》讲述了以“同仁堂”为原型的医药世家的百年沉浮,也唤起了老北京人对中药的热情,如今,“酸、苦、甘、辛、咸”的中药五味早已搅入了普济苍生的人间百味。
细数现下老北京最火的七家中药店,各位闲来无事时可以随心一逛,看看还能闻到旧时的百草香么?1、同仁堂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
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这也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把康熙爷的怪病治好了高手还是在民间相传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
一次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发现有一个小药铺,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猜想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
康熙帝便隐瞒姓名上前询问病情,结果郎中对他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
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
”说完便赠了康熙一味药。
四天后,康熙再次微服来到小药铺,告知病情痊愈并称要举荐郎中赵桂堂去当御医。
赵桂堂笑了笑说:“你错了。
我以为,行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
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康熙一听,不禁说:“赵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
既然这样,你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赵桂堂说:“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没有本钱,纵有凌云之志也是空谈。
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因何长盛不衰作者:曾宪蓉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09年第01期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始创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89年),至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
三百多年里,同仁堂历经清朝九代变迁,闯过国民战乱,解放后有了很大发展。
同仁堂历经沧桑,“金字招牌”昌盛不衰,精品名药蜚声海内外,它的经营之道和成功的秘诀令人瞩目和思考,特别是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今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仁堂的创业者乐显扬,原是一位走街串巷的游医,他喜读方书,善辨药味,在自家开办了药室“乐家老铺”。
据载,他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生者,惟医药为最”,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养生济世、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并提出“同仁二字可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
其子乐凤鸣继承父志,在北京大栅栏正式开办了前店后厂的“乐家老铺”——同仁堂。
以后历代继业者始终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制药时)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始终不渝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古训,从不偷工减料,以次顶好,形成了“兢兢业业,设方济世”的道德规范。
这些已成为同仁堂经营理念和职业道德的精髓,深深印在经营者和每一药工的脑海里,代代相传。
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浓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烙铸在同仁堂的经营之道和职工的言行之中。
如“济世”、“养生”的创业宗旨;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讲信义,重人格”的行为风范等,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可以说,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如今的同仁堂,在继承古老创业宗旨的同时,更汇入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地实践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道德规范。
现在的同仁堂在其长期遵循的经营理念指导下,仍然保持许多优良的传统。
如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工艺要求,制药时该用天然牛黄,绝不用人工牛黄;该用野山参的绝不用养植参;该用几十种药料的少一种也不投料。
前门大栅栏周边的北京老字号如果有人问起北京老字号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哪儿?恐怕莫过于北京前门大街大栅栏周边一带了。
曾经听一个老北京的朋友得意地说:“不是八辈儿的北京人,那算不上真正的老北京北京前门的北平火车站旧址你要想体会一下老北京尚存的一些商业文化气息,那徜徉前门大栅栏,去看看那些历经了几十年甚至数百年风雨的北京老字号商店、饭店、戏院、电影院等一些场所,那种感受绝对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大栅栏街鳞次栉比的老字号商店招牌曾有资料说:“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使“全聚德”成为北京的象征。
而京城民间“歇后语”,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等,生动地表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品牌”特色。
北京大栅栏西口进口处正是这些不同特色的“老字号”,汇聚成了京城“老字号”大商业文化的魅力。
“老字号”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创出了独特的经营之道,成为一种知名“品牌”。
这种“老字号”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它的含金量是难以估算的。
过去,北京人有“头戴马聚源,脚蹬内联升,身穿八大祥”之说。
可见这就是老字号品牌的独特魅力。
北京大栅栏东口入口处今天的大栅栏商业街仍然很热闹大栅栏儿”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且又别具一格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
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两侧店铺、商号麟次栉比,终日人流于此,热闹非凡。
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
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后,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在正阳门外设市场,修建“廊房”,作为商业铺房,招商开市。
至明中叶嘉靖时,这一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名的繁华闹市。
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76December 产经国际化经营同仁堂遍布全球五大洲遵循“以医带药,文化先行”的发展路径,至全世界,已实现全球五大洲的战略布局。
文 / 本刊记者 王翔北京同仁堂始创于1669年,至今已有347年的历史。
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同仁堂于1723年开始为清廷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
现如今,同仁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编织着“扎根华夏,荫蔽全球”的棋局,让御药飞入全球百姓家。
近些年,同仁堂加快了拓展境外市场的步伐。
2012年7月波兰公司注册成立,开启了同仁堂的欧洲之旅。
2015年3月,在荷兰首相的见证下,同仁堂欧洲控股公司成立。
同年12月,瑞典和捷克公司相继开业。
今年8月25日,同仁堂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获得欧盟GMP 权威认可的单位。
9月26日,同仁堂宣布正式登陆美国,分别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开设了三家门店、一家文化展示中心和一家医疗中心。
11月16日,同仁堂五家门店在南非开业。
至此,同仁堂实现了全球五大洲的战略布局。
与香港中医药学院携手举办的“千人八段锦”活动在香港大学体育场拉开帷幕。
1680名香港市民广泛参与,创下“最大型八段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此外,同仁堂还在“2016京澳合作伙伴行动暨第21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上精彩亮相,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大家饶有兴趣地观看手工搓丸、手工泛丸、裹金衣等展示,纷纷为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点赞。
以“文化带领”为开端,同仁堂大力开展以产品、门店、医疗、人才、生产、科研、种植等多种形式的境外拓展。
目前,已在境外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和养生中心,商标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法注册,境外累计诊疗量超过3000万人次,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香港大学等开展一系列中药科研项目……“同仁堂致力于提高全球民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多种形式助力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健康保健方式。
”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永玲如此定义同仁堂“创造健康”的使命,也是对同仁堂“济世养生”理念的最好诠释。
同仁堂:百年老字号海外扬帆到海外发展海外借道香港开拓海外市场是同仁堂的大胆尝试,也是同仁堂海外出击的大手笔。
同仁堂选择香港作为“出海口”,有着充分的理由。
香港是同仁堂最熟悉的一块海外市场。
1993年起,同仁堂先后在香港开了五家零售药店,开一家火一家,有着极高的信誉。
香港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港,世界金融、贸易、商业、信息、物流的中心,香港各方面便利,快捷,被同仁堂看好。
而同仁堂目前主要同仁堂新加坡药店的签约仪式海外市场在东南亚,香港不仅对东南亚有区位上的优(右为北京同仁堂有限公司副总经势,还可以直接辐射到全球,实现更有效的海外对接。
理、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永玲)老字号同仁堂把进军海外的重任,赋予了敢想、敢干、思路活跃又肯学习的年轻人。
2004年1月,新成立的同仁堂国际公司7名人员在香港到位,在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年轻的总经理丁永玲的带领下,按照总部的部署,开始了工作。
丁永玲们在调研中获悉,香港特区政府十分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对中药科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力度大。
香港要筹建“中药港”,但几年来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香港成熟的工业区、科研力量、人才大可利用,这些信息被很快反馈给总部。
同仁堂抓住机遇迅速出击,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同仁堂国药公司。
北京的两个上市公司共同投资1.5亿元港币,买下香港大埔科技园区11700平方米土地,与当地科研机构合作,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兴建出口产品生产、加工、研发基地。
目前,基地设计方案已全部完成,2005年4月底奠基,主体工程年底完成,预计2006上半年首批港产同仁堂中药就会投入东南亚为主的海外市场。
参与同仁堂国药公司的注册,基地的立项、选址、资金的注入、规划设计、审核筹备工作的,正是同仁堂国际公司。
基地的建立,不仅意味着同仁堂海外出口业务的前移,还完成了同仁堂海外生产研发的前移,形成了海外产供销的封闭环,为同仁堂海外更快发展搭建了绝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