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的选择与使用》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事实论据的选择与使用学习目标:1.论据怎样才能为论点服务;2.什么样的论据才是最好的论据;3.论据的选择标准及使用的原则。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论证:勤能补拙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你认为这事实论据用的好吗?为什么?(二)论证: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
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三)论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李白的“铁杵磨成针”课堂思考或动手:(一)论证:勤能补拙评一评:(二)论证:挫折铸造成功评一评:(三)论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反馈训练:“论点+论据”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你觉得这个论段有什么不足?学习小结:作业:请用例后评论的方法续写相关论证文字。
诚信,昭示着一种责任感,一种人格魅力。
武汉鄱阳湖区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楼宇,名曰“景明大楼”。
该楼的设计单位是英国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20世纪末,也即那座楼宇度过了漫漫80多个春秋后的某一天,设计事务所给这楼的业主寄来了一封信函。
信函告明: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
敬请业主关注。
诚信,昭示着一种责任感,一种人格魅力。
武汉鄱阳湖区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楼宇,名曰“景明大楼”。
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20世纪末,也即那座楼宇度过了漫漫80多个春秋后的某一天,设计事务所给这楼的业主寄来了一封信函。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教案名称】: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作文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论据的概念及其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准确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运用论据,提高作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教学内容】:1. 论据的定义和分类2. 论据的选择原则3. 论据的使用技巧4. 实践运用论据的作文写作【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如何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提问导入: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写作中使用论据的体验和感受。
二、讲解论据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论据的概念:论据是用来支持和证明观点的事实、数据、例证等。
2. 分类讲解:教师介绍常见的论据分类,如事实论据、权威论据、统计数据论据等,并给出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三、论据的选择原则(15分钟)1. 教师讲解论据的选择原则:准确性、可信度、相关性、多样性等。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给定的话题中选择一个观点,并在规定时间内找出至少3个支持该观点的论据,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论据。
四、论据的使用技巧(15分钟)1. 教师讲解论据的使用技巧:合理引用、恰当解释、适度扩展等。
2.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写作案例,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讨论其优劣之处。
五、实践运用论据的作文写作(30分钟)1. 学生个人写作: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撰写一篇作文,并在作文中运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 互评交流: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同组的同学互相交换,并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论据选择和使用的重要知识和技巧。
2. 学生反思: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的PPT或黑板2. 学生用纸和笔【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选择和解释论据的能力。
《事实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一)》导学案【学习目标】明确事实论据选择的要求。
【自主学习】1、概念: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事实材料、数字材料和虚构的材料。
虚构的材料如神话、寓言、笑话、民间故事、小说等,由于这些材料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因而也能够作事实论据。
2、作用:事实论据是议论文最有力的武器,是支撑论点的钢筋铁骨;拥有充分的鲜活事实论据,既凸显文章内容之丰富,又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3、思考:下面这段文字的事实论据是否能有力证明论点?事实论据有哪些要求?梅兰芳教会了我们: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
“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曾拜师学艺。
但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
这对于当时正信心勃勃的梅兰芳来说,无疑是沉痛的打击。
但是,他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重拾心情,灰心丧气从此灰飞烟灭。
他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随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
最终,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有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戏剧家。
由于他不轻易说“不”,所以到达了理想的彼岸。
明确:这段文字用梅兰芳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这个分论点。
文段叙述了天生“一双死鱼眼”的梅兰芳为了实现理想,用喂鸽子、养金鱼的机会来练眼睛,使其灵动的经历。
仰望长空紧追鸽子,俯视水底寻觅金鱼的苦练正是“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的最好的诠释。
这个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与论点一致;选择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学艺经历作为论据,十分典型;选择他以喂鸽子、养金鱼的方式来练眼神的事例,给人新颖的感觉。
选择事实论据的基本要求:一致性——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要和论点一致;典型性——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新颖性——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发生在过去,较少被人引用的材料;为人熟知的事例换角度使用,也能给人新颖的感觉。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论据的类型、选择和使用论据的要求等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文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的揣摩分析,达到对文章的初步了解掌握;通过对失败例文的修改训练来深入把握;通过迁移训练和课后作业来巩固这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论点和论题正确使用恰当的论据。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典例引路论度量尹荣方①度量又称气度、器量等,对一个人来说度量有大有小,也有不大不小的。
度量大,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一种品性。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何时没有,又何日没有?度量宽宏,处处能容,事事看得破,自然不忧不惧,坦然处世,这就是大度的好处。
如前人史晋臣所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胸开阔,眉目清扬。
”胸襟狭隘、气量窄小的人则难免遇事恼恼、见人耿耿了,然此恼恼、彼恨恨,于事无补,于己无益,是徒然,是白白的了。
②度量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化解矛盾、消融争端,从而做得成事。
宋朝的韩琦一次与范仲淹议事,意见不合,范仲淹拂袖而去。
此时,韩琦从后面一把拉着范的手说:“希文(范仲淹字),有何事不可以再议?”此刻的韩琦和气满面,范仲淹见此情景,怒气顿消。
③有韩琦的这种度量,则何事不能办成?度量源于德行,故有德者度量必大。
彭思永考举时,贫无余钱,持金钏[注]数只住在旅馆,同考者数人来拜访他,请他拿出金钏赏玩,其中有一人悄悄将一只金钏塞入自己袖中,彭思永瞧在眼里,却不言语。
别人都不知情,惊寻失物。
彭却回答:就这么几只,并未丢失。
众人离去时,那个偷金钏的人作揖告别,抬手不慎将金钏落在地上。
众人此刻都钦佩彭思永的大度,彭某宁可自己在财利上损失,不肯当众出他人之丑,确是厚德大度之举。
④度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在于人的德行,也在于人的见识,有趣有识者才能有度量,德、识是靠不断学习、修行才能获得。
有人问程颐:“度量可学否?”程颐回答:“可,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
课题课型授课时间11月22日(星期四)论据选择与使用教案(秀版)word资料总第页11 读书要有选择教材分析:课文通过介绍选择合适读物的知识,告诉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和如何进行选择,多读书,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学目标:1、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
3、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可以选择的读物类型,学会选择读物的方法。
知道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读物来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课前准备:搜集读书名言,了解自己读过哪些类型的书。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
3、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生字新词我自学。
1.我摘录的四字词语。
2.我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我做主。
1.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呢?请在文中划出来。
2.我认为,我们小学生还可以选择如下读物:(三)、拓展积累我能行。
背一背:介绍读书方法的名言。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2.3.二、课堂研讨(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读的书。
读了这些课外书籍,你有什么收获?(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一)出示目标1:名人传记爱国先贤执著追求陶冶精神聆听教诲通俗易懂因人而异日新月异(二)出示目标2:(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读书要有选择》是一篇介绍选择合适读物的课文。
论据选择与使用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论据进行有效论证。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活动,学生将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论据,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能够将论据融入到自己的论述中。
第一章:论据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了解论据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到论据在论证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论据的定义和分类论据在论证中的功能和作用实际案例分析:重要性和效果展示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论据?小组活动:分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论据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论证中论据的使用第二章:不同类型的论据2.1 教学目标:熟悉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特点学会区分和评估不同论据的有效性2.2 教学内容:事实论据:定义、特点和例子理由论据:定义、特点和例子权威论据:定义、特点和例子其他类型的论据:定义、特点和例子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不同类型论据的特点和适用场景练习活动:评估给定论据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论证中不同论据的使用第三章:论据的评估与选择3.1 教学目标:学会评估论据的可信度和相关性学会选择合适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3.2 教学内容:论据的可信度评估:标准和方法论据的相关性评估:标准和方法选择合适论据的策略和技巧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评估论据的可信度和相关性练习活动:选择合适的论据支持不同观点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论证中论据的选择和使用第四章:将论据融入论述4.1 教学目标:学会将论据有效地融入到自己的论述中掌握不同的论证结构和技巧4.2 教学内容:论证的定义和功能不同类型的论证结构和技巧如何有效地使用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不同类型的论证结构和技巧练习活动:编写段落或短文,使用论据支持观点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论证中论据的使用和效果5.1 教学目标:反思自己在论证过程中的改进方向5.2 教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论证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向和建议5.3 教学活动:教师反馈: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论据选择与使用教案第六章:情感论据的使用与影响6.1 教学目标:理解情感论据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合理运用情感论据增强说服力6.2 教学内容:情感论据的定义和分类情感论据在论证中的优势和局限实际案例分析:情感论据的有效使用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情感论据在日常论证中的运用小组活动:分析情感论据的效力和适用情境案例分析:讨论实际情境中情感论据的使用及其效果第七章:反驳与质疑论据7.1 教学目标:学会识别和分析反驳与质疑的论据掌握有效的反驳和质疑技巧7.2 教学内容:反驳与质疑论据的策略逻辑谬误的识别与反驳构建有力的质疑和反驳论据7.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反驳和质疑的不同策略逻辑谬误游戏:识别和反驳常见的逻辑谬误辩论练习:模拟辩论,实践反驳和质疑技巧第八章:跨文化论据的运用8.1 教学目标:认识跨文化论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学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使用恰当的论据8.2 教学内容:跨文化沟通中的特殊考虑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论据选择跨文化论证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跨文化论证面临的挑战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论据的场景案例分析:讨论跨文化论据的有效使用及其挑战9.1 教学目标:学会构建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的论文结构9.2 教学内容:学术论文中论据使用的规范和原则论文结构:引言、主体和结论的论据布局引用和参考文献:正确引用使用论据的来源9.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术论文中论据使用的案例分析教师反馈:提供论文草稿的反馈和建议第十章:综合运用与评价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论据选择和使用的知识与技巧评价个人和他人论证中的论据运用效果10.2 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评价标准:有效论证的标准与评价方法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10.3 教学活动:小组项目:综合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评价练习:评价个人和小组的论据使用效果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完善论据使用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论据的定义与重要性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论据的概念、分类、功能和实际案例分析。
论据选择与使用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论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活动,学生将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论据,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能够将其有效地融入他们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第一章:论据的基本概念1.1 定义论据1.2 论据的类型1.3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第二章:识别和评估论据2.1 识别不同类型的论据2.2 评估论据的有效性2.3 评估论据的适用性第三章:选择合适的论据3.1 确定论点3.2 筛选相关论据3.3 选择最有力的论据第四章:将论据融入写作4.1 引入论据的方法4.2 组织论据的顺序4.3 使用论据支持论点第五章:将论据融入口语表达5.1 口语表达中的论据使用5.2 使用论据进行辩论5.3 应对反驳和质疑教学活动:1. 讲座和讨论:介绍论据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论据在论证中的重要性。
2. 小组讨论:让学生练习识别和评估不同类型的论据,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 口语表达练习:组织辩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学会在口语表达中有效使用论据。
5. 反馈和修正: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论据的使用,提高他们的论证能力。
评估方式:1.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使用论据支持观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口语表达评估:评估学生在辩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论据使用和应对反驳的能力。
3.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论据的定义和示例,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辩论视频:提供不同类型的辩论示例,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论据进行辩论。
3. 写作样本:提供优秀的学生写作样本,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明确论据的基本概念,理解论据在论证中的重要性。
2. 识别不同类型的论据,并能够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3. 选择合适的论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论证能力。
4.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有效地使用论据,表达清晰、有说服力的观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导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论据的概念及分类,学会判断并选择论据,掌握选择和使用论据的方法。
2、通过对典型论据进行揣摩分析,培养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提高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一)复习回顾1、议论文有三要素,即.和O2、论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SI由和依据。
3、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
4、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理论以及成语俗语。
(-)学习选择论据自主思考1、证明论点(1)有同学以“勤能补拙”为话题作了一篇议论文,使用了以下几个论据, 请分析这些论据的选择是否合适?%1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锂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这种刻苦精神,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姚明作为世界体坛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
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相比。
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
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
负责给他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1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1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②—、—合适;_(D_、—③_不合适。
分析:因为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比,是“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1并不是表明韦车玉是“拙”的;3中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不沾边。
而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七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七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是补了“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
《作文指导:论据的积累、选择和使用》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积累材料的方法,明确运用材料的要求。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典型文章材料运用的揣摩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材料的习惯,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发现并感悟欣赏生活中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积累和运用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材料的具体要领。
教学方法示例法、讨论法、仿作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一、莫因点滴愁成谶,春鸟秋虫自生情1.齐读下面的诗歌:我们无法唤起所有的记忆却可以牢牢记住那些美好瞬间旅途中的一次搀扶平日里的一次发现一份让你惊喜的礼物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有些瞬间即逝的往事咀嚼它却需要一生的时间2.导入:平时注意积累素养,写作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也自然会流出感人肺腑的文字。
二、不让土壤成其大,不择细流成其深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文时,素材就是我们必需的米。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选择好写作材料关系到文章写作的成败。
比如优秀的记叙文从写作材料方面来说应包括以下要素:叙事要完整,最好有波折;事情不仅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叙事完整,才可以写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事有波折,才会曲折动人;事情有意思,才会让人爱读;事情有意义,才会耐读,给人回味的余韵。
2.素材积累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从教材中积累材料素材的积累,有两条很好的途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然而,在目前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有限的时间内,这两条路都被堵塞了。
所以,我们可以立足课本,留心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典故,典型事例,名言警句等。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都是名家名篇,基本上囊括了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样式,它有可供我们引用来增加文章文采和灵动性的字字珠玑珍珠一样的诗句;有可以引用来作为事实依据的沉甸甸的黄金一样的名人事例;还有可以用来增加文章文学性的熠熠生辉的珠宝一样的文学形象……这些都该是我们应该记诵并能随手拈来的丰富材料。
事实胜于雄辩《在挫折中奋起》——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教案教学目标:1.选择事实论据,掌握选择原则2.会使用论据:①学会合理剪裁②掌握段落结构:论点+论据+分析③掌握例后因果、假设分析方法3、培养学生乐观面对挫折及在挫折中奋起的精神教学重点:1. 选择论据原则 2.剪裁 3.例后因果、假设分析方法教学难点:1合理剪裁2、因果、假设分析方法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学练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师:同学们刚才听的歌曲好听吗?你知道什么歌吗?生:<<相信自己>>师:是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就像歌中所唱:只要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
所以,我们应在挫折中奋起!以《挫折中奋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你会考虑哪些论据类型?生: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师补充:道理论据包括:名言警句、科学理论、成语俗语。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中外史实、科学数据。
使用道理论据比较简单,直接引用并进一步阐述就可以。
事实胜于雄辩,但同学们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容易出现问题,本课我们就以“在挫折中奋起”为题,学习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板书:选择事实论据使用二、选择论据以“挫折中奋起”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你会选择下列哪些事实论据?第一组:下面三则事例你会选哪个?1、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王”的音乐大师王洛宾,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困境里。
然而他却以“顽强的精神,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2.名臣杨震,有人半夜送礼,杨震严词予以拒绝。
引导学生得出:论据选择要紧扣中心,有针对性板书:针对性教师分析:意犹帅也,材料及议论是其兵卒,兵随将转。
第二组:下面三则材料说服力强吗?1、邻居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遇到挫折不退缩,我为他顽强的精神所感动。
2、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不能在挫折中奋起而自刎乌江。
事实论据的选择与使用(一):选例导入: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典故吧。
诸葛亮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之后,有一个名叫严峻的儒生提了一个带有刁难性质的问题,严峻:孔明之论,都是强词夺理,皆非正论,不必再言。
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此时若如实以对,一来掉格,似小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样,二来极易授人以口实。
聪明的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
何能经邦立事?且古耕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兖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效书生,区区于笔墨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对话写在小黑板上)孔明的这一段话,当时便使得严峻“低头丧气,无言以对”。
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是引经据典..的魅力!....,使得他的“无须治何经典”力有千钧。
这就是论据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很多同学以为论点提出后,只要举出若干例子便可“事实胜于雄辩”,于是就成了“观点+事例+结论”的“三段模式”。
其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是有讲究的:分三个专题:选例、叙例、引例与析例。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的指导与训练-----《选例的四宜与四忌》一、宜_________忌_________例一:《说有恒》这篇议论文,举下面这个事例是否妥贴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坛上颇负盛名,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松懈,经常深入民间把自己的新诗念给村妇老农们听,问他们听懂听不懂,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加以修改。
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用这个事例论证做学问要有恒心显然是不妥的,虽然其中也有“不松懈”、“经常”等字样,却不能用来论证“有恒”。
如果用它来论证“作家应该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则是很切题的。
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一个问题,论据选择没有围绕中心论点。
小结: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因为运用论据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支撑论点而运用的,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例二:德国马普学会日前发布新闻公告介绍说:马普学会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合作设计的两个实验表明,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智力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
而且,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弥补先天智力的缺陷。
是的,我们不必再犹豫了。
我们的智力可能是很普通的,但只要努力,我们便可以做优秀的学生。
我们便可以实现我们的宏伟的抱负的!有同学围绕以上观点写了一篇文章,选了几个论据。
大家讨论,选择合适吗?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
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本没法和黑人比。
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
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
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
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论据①④合适,②③不合适。
因为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无粘边,也并没有能表明韦钰是“拙”的。
而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是补了“拙”这个例子紧扣了论点。
二、宜_________忌_________例一:有同学以“我们可以不欢迎挫折,但不应该回避挫折,畏惧挫折”为话题,以“挫折铸造成功”为中心,选了下面的论据,大家思考合适吗?挫折铸造成功。
我们学校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
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明确:不合适。
首先“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法似乎不典型,还有体育似乎需要天资的,而女孩在被认为是“不适合这项运动”时,仍考进了足球队,只能说明要么老师说的不对,要么她开始只是没有发挥好。
她实际是适合这项运动的。
因此,用它做论据不典型。
. 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论据选择不典型。
讲解: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
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
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批学生连举一大串, 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
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
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那么会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例二:你认为以下所选的几个事例从代表性的角度有何讲究?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赢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
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
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宜_________忌_________“……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
”这是近几年深受大家欢迎的小作家韩寒的《三重门》里的句子。
大家都知道他应该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那么,他在这里讽刺什么呢?学生作文论据陈旧!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三个问题,论据选择不新鲜。
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说到这个论点,或者说到那个论点,都是常用的几个论据,让人味同嚼蜡。
“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在论据的运用中,我们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银子,而不是石子。
四、宜_________忌_________例:为证明“坚持才能有成就”有同学用这两个例子,你觉得有说服力吗?为什么?①欧洲有位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种新物质,可是他没有把这种新物质提炼出来,就放弃了这个实验。
后来另一位化学家也做了这样的实验,由于他坚持不懈,另一种新元素终于被他发现了。
②托尔斯泰为写《战争与和平》经常深入采访,光笔记就写了40万字,最后终于用6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
例1中提到的两位化学家,没有写出他们的姓名,做什么实验,发现一种什么新物质,模糊不清,因此降低了论据的说服力。
例2说“用了60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与事实不符。
事实上,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一共用了7年时间。
论据不真实,失去可信度,同样就没有说服力了。
这就要求平时阅读时对特别关键的时间、地点、人名、事件作确切的笔记或牢牢记在脑子里,切不可凭“印象”引用。
没有合适的论据时怎么办?在考试时,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论据似乎只好望文兴叹的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做巧妇,做无米之炊。
(一)以类代个无中生有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
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放下情感的叶子》)(二)以喻代例飞扬文采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自然现象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
例: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勿以好恶论断之》)(三)立足课本就地取材当你在考试中“寻寻觅觅”却两手空空时,不妨“回首”课本,说不定论据“却在灯火阑珊处”。
例: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总会受到后世景仰的。
就如诸葛亮,杜甫感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美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的英雄烈士,同样会流芳百世的。
布置作业:围绕“挫折磨砺人生”这个中心,选取两到三个论据,并运用适当的技巧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