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册《西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西湖》。
(2)理解诗歌《西湖》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西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西湖》。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通过诗歌描绘画面、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西湖》的课件或黑板。
(2)西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僻字词的解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西湖》。
(2)了解西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西湖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湖的了解。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朗读诗歌《西湖》,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讨论诗歌中描绘的西湖美景,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3. 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让学生向家人讲述诗歌《西湖》的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幅西湖美景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西湖》,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1)展示其他描写西湖的诗歌或文章,如苏轼的《赤壁怀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
(2)让学生比较这些作品与《西湖》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以西湖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西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文。
(二)情感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教学准备1、课件设计。
2、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资料、及图片,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收订和处理资料。
教学过程一、过渡导入杭州因西湖(板书: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西湖风光吧。
看,远处就是西湖!1、出示“西湖”的视频。
2、眼前的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柳丝轻拂的图片)(学生自由说)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自由读第二段)思考: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看到了什么?自由读书A:你觉得这山怎样?(板书:山峦)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引导理解:层层叠叠,读一读、连绵起伏、)这连绵起伏的山颜色也很有层次,(看图引说,这山绿,--有浓--有淡:让我们看了感觉就像一幅优美-----)(那你能把这优美的景色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齐读。
)通过你的朗读,真的使我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B:你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湖水)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你觉得水怎样?美在哪里?“犹如”可以换成“好像,仿佛”,"硕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湖面看作“银镜”?静静的湖面有了这白鸥,显得更有生趣了。
你能把这两句读好吗?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指名读,齐读。
2、站在湖边眺望,真是远山近水皆有情。
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西湖》教学设计《西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
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
(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
你能读一读吗?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
板书:多彩(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西湖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湖的地理位置,了解西湖的美丽传说和历史文化背景。
2.学习《三岛·半夏》这篇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化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出示几张西湖美景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导入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西湖的美景和文化背景。
2.学习课文(4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自学课文《三岛·半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人物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做好笔记,理清文章的逻辑,把握情节发展。
3.分组讨论(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交流彼此心中对西湖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应该要有90秒的时间来准备自己的演讲。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发表演讲,如何确保组员之间的发言秩序等。
4.展示汇报(20分钟)学生可以依次进行演讲,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交流彼此对西湖的认知和体验。
展现学生的才能并展现各自的独特风格。
5.总结(10分钟)讲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次授课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和展望,强化学生对于老师讲课的理解和技能。
三、教育效果此次授课旨在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并通过学习西湖及其美丽传说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文化内涵和对于美好事物的敏感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总结,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有效的表达技巧。
最终的效果就是学生们对于西湖和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西湖》教学设计15篇《西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堤素绵伏浓优掠念宋”等生字。
能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媒体理解“素、镶嵌、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锦带”等词语的意思。
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语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苏堤和白堤的来历,并能根据提示用几句话连贯地表达。
3、初步感受西湖与名堤之间的关系。
能依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西湖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
1、板书:堤(dī)(1)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堤”的偏旁“提土旁”。
(2)给“堤”标注拼音,正音。
(3)了解“堤”的意思。
2、补全课题:西湖名堤(1)读课题。
(2)了解课题的意思。
二、预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哪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西湖名堤的名称和它们有名的原因?3、学习第三节,了解这一节的两句话所介绍的内容。
三、学习课文4-5节。
1、轻声读课文的4-5小节,思考:为什么要用诗人的名字来命名这两条长堤呢?)(1)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白堤”。
传说——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道堤叫做——(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达随机作相关的提示,并要求学生能连贯表达。
)(2)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苏堤”。
①要求学生根据介绍“白堤”的方式来介绍“苏堤”。
②随机了解“传说”的意思。
2、教师归纳“名堤”有名的原因之一——它们与历史上两个有名的诗人有关。
3、自由读4-5节,思考:这两条名堤之所以出名,还有什么原因呢?4、再读4-5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名堤景色的句子。
(1)自由读,完成学习要求并交流。
(2)出示两句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都描写了桃花和柳树)①学习“一到春天,堤上桃红柳绿,如同一条锦带。
”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白堤就像锦带一样。
②学习“春天的早晨,在苏提上漫步,晨雾像轻纱笼罩着水面,堤上桃花绽开了笑脸,柳枝轻轻地摇摆,真是美妙极了。
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篇一」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
3、认识一个多音字。
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背诵古诗文:1、论语三则2、对诗《木兰诗》中部分诗句;《敕勒歌》3、春景诗(词):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二、背诵描写西湖的诗文。
1、江南的景色美不胜收。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一天清早,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林升《题林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导入语这几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西湖》(板书课题)。
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饱览西湖美景。
谁愿意来读读课题?四、引导学生质疑或谈谈对西湖的印象设计1: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那你们最想知道什么?设计2:我们班有谁去过西湖?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学生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五、初读课文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调和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
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课文,去感受西湖独特的美。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仔细想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
同时把学生圈出来的不易读准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教案第1篇: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教案一、复习(说句练习)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
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说两遍)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
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2、交流刚才的问题: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静如银镜一闪一闪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
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
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
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都能使人赏心悦目。
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
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
(电脑出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西湖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
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
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西湖》。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课文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如“水平如镜”、“翠绿如玉”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西湖》及相关图片资料。
2. 黑板、粉笔。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西湖的背景知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进行朗读指导。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进行点评。
(2)小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西湖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 欣赏课文描绘的景色(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美丽的景色描述。
(2)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美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西湖”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你心目中的西湖。
3. 预习下一节课文。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发言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生字词抄写、绘画作品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在一组内的合作情况,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西湖》教课方案、说课稿及教课反省《西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全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3.会用“如同”、“像”、“忧如”,“犹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觉西湖的清奇艳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预计有好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少感性认识。
所以在教课过程中要充足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添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课难点:这篇课文词句优美,因此给学生充足的朗诵课文时间,联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课准备投电影、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教课时间 :3 课时教课过程一、第一课时(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供给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阅读各种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预习准备)二、(第二课时)讲堂教课过程(一)、调换累积、激趣揭题。
师:经过上一节课的预习,同学们对西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大家来谈一谈。
(沟通回答,教师总结)今日,让我们到神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旅行一下,好,我们出发( VCD ,空中俯视西湖)(二)、依靠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绘了西湖的哪些美景?(三)、怀疑问难,指导朗诵。
1、教师启迪: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领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2、学生发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何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川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联合演示文稿教课)1、出示第一自然段: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崇山峻岭,湖水沉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俊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
《西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文中生字词多且易读错,这是教学的难点。
朗读好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1揭示课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
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二、凭借想像,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1)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
(2) 要求画出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想想客观存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3、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词语:杭州天堂远眺连绵起伏犹如秀美典雅轻柔掩映一般(2) 指名读词,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3) 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4) 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4、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西湖的哪些美景?板书:山峦湖水湖堤小岛华灯教师描述引读: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
因此人们常说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6、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教师启示: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
四、作业1、描红2、完成习字册。
3、练习朗读课文。
《西湖》教案(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