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茨威格小说中的激情描写
- 格式:pdf
- 大小:314.55 KB
- 文档页数:3
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蒋恬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5期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位陌生女子终生暗恋一位R姓作家的卑微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作者塑造了一个忍气吞声、自我意识觉醒并且独立勇敢的女性形象,但不少人对于这位陌生女子的做法有着很大的偏见,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去粗略分析这位陌生女子的形象。
关键词:陌生女子;经济;女性主义;弗洛伊德一、作者相关斯蒂芬茨威格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富裕家庭,父母都是社会顶层的人物。
在一战前的33年里,茨威格生活在和平、自在、高雅的环境中,接受的是整个欧洲最好的教育。
1911年,茨威格结识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
佛洛依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认为,人们做出每一次行动的原动力和情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情欲后面还有一种潜能,名为力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情欲的原始动力,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它们的力量或势力都来自力比多,其能量极大,暗中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动,决定着一个人的主要活动。
茨威格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情欲的力量和无意识的驱动力被描绘着,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剖析得以进一步深入。
二、故事梗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斯蒂芬茨威格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首次出版时间是1922年。
书中,茨威格用他极为擅长的人物心理描写,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暗恋故事。
文中,茨威格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从童年期就开始萌芽的幼稚的蠢蠢的单恋故事。
三、男权观念毫无疑问,茨威格的这篇小说中有着浓浓的男权思想。
“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
”面对这种男权制,男性总是要去竭力维护的,当然也包括上流社会的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篇就是闪闪发光、完美无瑕的男主,可是事实上男主无恶不作,用尽风流,不负责任,但是作者并没有批判这种行为,因为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社会是认可嫖妓等无道德的行为的,女性对于他们来说,要么是天使,要么是妖女,而妖女也好,天使也罢,性欲发泄和孕育孩子是男人需要女人去完成的。
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
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如果你叫我,就算我呆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的心紧张得像根琴弦,你一出现,它就颤个不停。
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的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
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茨威格《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更可怕的事了。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这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许多女人对你这个宠惯了的人常常说这句话。
但是我相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盲目地、忘我地爱过你。
我对你永远忠贞不渝,因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上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它与成年妇女那种欲火中烧的、本能的挑逗性的爱情并不一样。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你没有认出我来,那时候没有,永远,你永远也没有认出我来。
亲爱的,我怎么来向你描述那一瞬间的失望呢----当时我是第一次遭受到没有被你认出来的命运啊,这种命运贯穿在我的一生中,并且还带着它离开人世;没有被你认出来,一直还没有被你认出来。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要你叫我,我就算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你走。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Mar.2019/No.2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廖生慧(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其创作的作品多表现人物内心的隐秘情感以及激情模式下的生存状态。
小说从叙事学理论中的“时间”、“声音”和“结构”等方面着手,巧妙运用了叶序、时距以及叙事专的声音等叙事艺术,在叙述者声音和人物的声音之间协调自如;另一方面又突出“我”的存在,是其在犹太人失语阶段对自我身份的寻求。
而正是这独特的茨式叙事风格背后富含的深层意蕴和深厚的人文魅力价值,给德语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茨威格;故事时间;丈本时间;叙述结构中图分类号J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71(2019)02-0019-06一、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巧妙运用叙事便是讲故事,是一个时间过程。
故事内容自身的发展过程是故事时间,叙述故事的过程则是文本时间。
如何处理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的关系是叙事性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法。
在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重组时序与锻造时距,利用精湛的叙述手法和流畅的行文方式,摆脱了文本类型的阻碍,使文本富有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
(一)重组时序,悬念重生"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①,两者之间存在着顺时序和逆时序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逆时序由于打破了读者通常理解的故事发展顺序,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茨威格小说中的叙述方式多采用该种时序。
在《象棋的故事》中,茨威格运用了变换叙述时间的手法。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艘客轮上,“我”出于对世界象棋冠军岑托维奇的好奇而接近他,并参与到其他人与他的角逐之中,这时,主人公B博士在观战中悄声岀现。
接着,无论是“我”与B博士私下交谈,获悉了他与象棋的残忍故事,还是B博士接受委托与岑托维奇激动人心的对弈,以及结尾处B博士在象棋比赛中的旧病复发,这些叙述展示的都是“我”在“现在”所经历的场面,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基本一致。
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欲与文明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讲述陌生女人把自己痴狂的爱情奉献给了从不曾想起自己的作家R。
这种爱恋可以看做“本我”无意识无限放大。
两个人肉体的一次次接近,带来的却是精神上的更加疏离,性爱与情爱是互相冲突的,也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本文将从爱欲与文明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
关键词:爱欲;文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是二十世纪欧洲三大著名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高中甫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给茨威格的创作“打开了通往人的幽暗的精神世界的大门”,茨威格被罗曼·罗兰冠以“灵魂的猎者”,就是因为他善于把握人物的心理,他尤其非常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能够深入刻画特定时代的女性形象和心理,因此被高尔基盛赞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刻画出一个个爱情中的女性形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以书信体内心独白的形式,讲述了女子从十三岁开始暗恋一个作家,十年间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终结才将自己埋藏的痴情讲述给自己的爱人,而悲剧的是终其一生,这位作家从未认识过她,从未想起过她。
作者对这个女子赋予的不仅是同情,更是灌注了自己对与爱欲与文明冲突的精神思考。
一、爱欲萌生哲人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将爱欲定义为:“是使生命体进入更大的统一体,进而延长生命并使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努力。
”真實的爱应该是集情爱与性爱为一体的,它追求全身心和多层次的本能快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题之一。
作家R搬来的那天,少女看到了R的很多新奇东西:有印度神像,意大利雕像,色彩鲜艳的巨幅绘画;有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很多书,有法文、英文的,她完全不认得的书;她自己却只有十来本廉价的书,她周围粗鄙的邻居,贫贱的生活环境,鲜明的对比之下,女孩的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当她见到这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之后,便深深的爱上了他。
她的爱带着少女之气的纯真与懵懂,也带着崇拜、敬畏以及仰慕之情。
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本文主要从茨威格小说的情爱主题入手,分析了茨威格作品中激情、艳遇、爱情这三大主题的差异,并阐释了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作家隐藏在这三种情爱主题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期待。
斯蒂芬·茨威格(Stefe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一位杰出的心理写实主义大师,他的情爱小说,缠绵绯恻,让读者百转千回,回肠荡气。
茨氏为何如此钟情情爱主题呢?茨氏笔下的情爱又有怎样的特质呢?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做出分析与阐释。
一、激情与自毁:挣脱人生桎梏的宿命方式由于弗洛伊德的影响,茨威格选择了情欲这个角度,那么作为情欲的伴生物,或者说情欲的外显形式,激情,要被茨威格在作品里得到反复的强调和着力描绘,就势所难免。
实际上,这只是一般的理解,爱欲和激情在普通人那里,是因果关系,主体在一个特定的情境里受到暗示对某个客体一但产生了欲念,主体的体内立即释放出一种叫力比多的化学物质,激情也随之产生,激情是在欲念的挑逗下使主体身不由己。
茨威格的作品里也不乏这样的理解和处理,《情感的迷惘》里那位时而受欲念驱使激情澎湃时而因绝望而颓败不堪的文学教授,正是对他学生怀有的隐秘的渴望才让他有激情完成他的巨著《环球剧院史》;《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也是如此,倘若不是心灵深处一丝不自觉的欲念在作怪,出身上流社会一向自视正派的她很难再有失态的激情。
但欲念在茨威格这里和在普鲁斯特那里一样成了介质,而激情成了目的,成了真实的欲念,对激情的偏爱和迷恋,甚至使茨威格不仅偏离了情欲而且超越了情欲,茨氏作品里的人物之所以接受欲念的引诱,其最终是为了实现对激情的追寻和表现,这并非妄语,读者只要对茨威格的小说稍加分析,就能注意到这个明显的特征。
《奇妙之夜》里的男爵,一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便是一个失去了激情的人,完美舒适的生活扼杀了他的生机,宴席、古玩、精美的书籍,甚至多年相交的女人的离去,都激不起他的喜悦和忧伤,他的感觉完全麻木,生命里有一种让男爵焦虑的疲沓和暮气,所以男爵一开始追逐的就是激情本身,而非某个女人,只是激情要依附某种介体来引发和渲泄。
激情的燃烧与幻灭——《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精神分析《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以激情与爱情为主题,描述了一个女人在二十四小时内经历的情感变化。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这部小说中激情的燃烧与幻灭。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
故事发生在一个豪华的国际大酒店里。
一个中年贵妇,C太太,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子,斯蒂芬。
C太太对斯蒂芬的激情之火在短时间内被点燃,她为他放弃了家庭和孩子,追随他而去。
然而,在经过一番激情燃烧之后,C太太却感到幻灭和失望。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C太太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激情成瘾”。
这种成瘾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对某个事物或某个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和渴求。
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这种激情成瘾表现为C太太对斯蒂芬的强烈迷恋和渴望。
她被他的年轻、激情和活力所吸引,对他产生了极强的占有欲和依赖感。
然而,激情成瘾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后果。
在小说中,C太太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追求自己的激情。
然而,这种追求并没有带来持久的幸福感。
当激情之火开始熄灭时,C太太感到极度的空虚和失落。
她的生活变得空洞和无意义,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这种激情燃烧与幻灭的变化也可以被解释为“爱的移情”。
在精神分析中,爱的移情是指将对过去经历中某个重要人物的强烈情感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C太太将对父亲(一个有控制力的男人)的反抗和不满转化为对斯蒂芬的热情和依赖。
然而,当移情作用开始减弱时,C和斯蒂芬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C太太发现自己渴望的自由和独立并没有因为爱上斯蒂芬而得到解决。
相反,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爱的移情还可能导致另一种后果:对所爱之人的理想化。
当C太太发现斯蒂芬并不符合她的理想化形象时,她感到极大的失望和痛苦。
她无法接受一个现实中的凡人,而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英雄。
小说专题训练----茨威格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奥地利]茨威格191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日内瓦湖畔的岸边划来。
他在湖面上发现了奇怪的东西,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桨在笨拙地划着。
渔夫惊骇地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随后他试着同这个畏怯的男人攀谈,却一句也听不懂。
这个男人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髭,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他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露西亚。
”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
终于靠了岸,无论人们问什么问题,他都重复地、疑问似地说:“露西亚?露西亚?”这条被捕捞上来的“人鱼”被安置在就近的旅馆里。
在单调的日子里,这个令人开心的插曲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女人和男人都来这里参观这个野人。
一个女人带给他糖果,可是他像个猴子似的多疑,动也不动。
一个男人给他照相。
所有的人都谈论他,高兴地在他周围七嘴八舌说个不停。
终于,有一个能说多种语言的饭店老板来到他身边,轮换用德语、意大利语、英语、俄语问话。
一听到俄语,这个惶恐不安的人就抽搐了一下,善良的面孔上堆起宽厚的笑容。
他直率地谈起了他的全部经历——他叫鲍里斯,是一个农奴,与妻子及三个孩子住在离大湖有五十俄里的地方。
有一天,他同成千上万的士兵被塞进军车,走了好远好远。
随后又被装上船,船走了更长时间,最后在一个地方登陆。
他又被塞进军车,然后向一个山丘冲了上去,随后他腿上中了一弹,随后就被送到医院。
伤还没有好,他就问护士俄国在什么地方,护士把方向指给他。
他通过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大体确定了方向,就偷偷地溜了出来,夜间走路,白天躲在干草堆里逃避巡逻兵。
走了十天,他来到了湖边,又从一家农舍里偷了两根木梁,用一条木板做桨,划到湖中间。
也就在那里,那个渔夫发现了他……故事说完,他胆怯地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明天他就可以到家。
还没等翻译完,这个愚昧无知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