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虚词意义用法辨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10 KB
- 文档页数:13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使用不仅影响着句子的结构和语义,还能够表达出丰富的语言信息。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的使用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对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古汉语的阅读能力。
本文将重点对比古代汉语中“之”和“乎”这两个常用虚词的使用方式,并进行研究分析。
一、“之”的用法比较研究“之”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虚词,它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之”可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之”就是表示所属关系的。
“之”还可以用来引导宾语从句,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比如《左传》中的“惟命是从,敢忘尔之所述”中的“之”就是引导宾语从句的。
“之”还可以用在时间状语中,表示在某个时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的时候”。
比如《楚辞》中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中的“之间”就是表示时间状语的。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来构成动词性的虚词,表示结果、转折或意料之外的结果。
比如《诗经》中的“泱泱绿水,曷不慢之?”中的“之”就是表示结果的。
而在这一点上,“之”与现代汉语中的“之”有着相似之处。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之”并不像现代汉语中的“之”那样常见,使用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
“乎”在古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常用的虚词,它同样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乎”可以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问句结尾的标点符号“吗”。
比如《论语》中的“子曰:‘君子未有不如乎人者,如有,皆失之’”中的“乎”就是表示疑问的。
“乎”还可以用在句中,表示某种程度上的状态或动作。
比如《左传》中的“齐乎女将之若也”中的“乎”就是表示程度上的状态的。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虚词与词性分析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其中,虚词作为古代文言文中的一类常用词汇,具有重要的语法和修辞作用。
本文将对古代文言文常用虚词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词性和用法。
一、助词1. "之":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助词之一,多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起连接或修饰作用。
如:“百步穿杨之箭”,其中的“之”起到连接“百步穿杨”和“箭”的作用,使两者形成修饰关系。
2. "乎":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助词,用于句末,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反问、感叹等语气。
如:“夫人何足贵乎?”中的“乎”表示反问。
3. "者":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助词,表示动作的行为者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如:“吾闻君子之言,其言也信。
”中的“者”表示行为者。
4. "所":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前,用来引导宾语从句。
如:“有所作为”中的“所”引导宾语从句。
5. "乃":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用于句首,表示因果关系、转折等。
如:“乃知天下之善人不敢言也。
”中的“乃”表示因果关系。
二、副词1. "其":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前,表示所指代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如:“其德如此”中的“其”表示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
2. "尚":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表示程度较轻,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稍稍、略微的意思。
如:“尚能堪之”。
表示能够勉强应付。
3. "甚":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表示程度较高,用于动词、形容词前,表示非常、十分的意思。
如:“甚是美好”中的“甚”表示非常。
4. "皆":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表示全部、所有。
如:“皆大欢喜”中的“皆”表示全部人都欢喜。
5. "若":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表示条件、假设或比拟。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在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助词、虚词和副词等。
1. 助词:中古汉语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有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有时可以表示语气或情感。
例如:
- 所:表示动作的施事或着力,如“所杀者”(杀的那个人)。
- 之:表示宾语或动作的对象,如“言之”(说话)。
- 乎: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如“乎哉”(真是啊)。
- 矣:表示肯定、断定或命令,如“已然矣”(已经了)。
2. 虚词:中古汉语中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例如: - 而:表示转折或承接的关系,如“游而不登”(游了但没有
登上)。
- 于:表示处所、时间、手段等,如“于斯”(在此)。
-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依据等,如“以言”(用语言)。
-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如“何独”(为什么)。
3. 副词:中古汉语中的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例如:
- 忽:表示突然、猛然,如“忽然”(突然)。
- 常:表示经常、常常,如“长常”(经常)。
- 皆:表示都、全都,如“皆无”(都没有)。
以上只是中古汉语虚词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中古汉语的虚词非常丰富多样,其用法和含义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语言中没有具体意义,但在语句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或者用来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关系等功能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相对较多,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用法。
本文将对古代虚词的种类、用法及例句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古代虚词的种类1.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的词,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调整语气或者表达感情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有“吗、呢、罢、乎、矣、哉、耳、也、兮、矣”等。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微草堂笔记》)“而心中徘徊矣!”(《庄子·逍遥游》)2. 关联词关联词是用来连接词语、词组或者句子的词,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转折、对比等。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关联词有“之、于、乃、者、所以、其、而、以、乎、则”等。
例如:“李白作诗,善庆‘天门中断楚江开’,伯量‘宝剑霍霍向湖心’,……”(《文心雕龙·后序》)“一言而不合,懭然而归。
”(《庄子·齐物论》)3. 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法成分、功能和作用的词,用来帮助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有“的、之、乎、者、所、所以、以、以及、尔、也、啻”等。
例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卷耳》)“我且偷生,生发不禁。
”(《后赤壁赋》)4. 离合词离合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来表示句子疑问、否定、感叹等语气的词语。
常见的离合词有“未、仍、故、却、邈、荏、恶、庶、麋、亦”等。
例如:“我视其人,未有不喜者。
”(《韩非子·解老》)“将登华屋,故暂盘桓。
”(《吕氏春秋》)以上就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种类,这些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经常出现,了解这些虚词的种类及用法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赏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虚词的用法古代虚词的用法多种多样,不仅有语气词用来表示语气,还有关联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助词用来表示句子的功能和作用,离合词用来表示语气的疑问、否定、感叹等。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是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词类,其含义较为抽象,常用于构成语言成分的框架,起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
对于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语言运用,把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结合古代汉语文献,对常用虚词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深入探讨其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起连接词或修饰词等作用的词语,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耳、所、而、斯”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繁,具有重要的句法和语义功能,因此对其用法进行比较和研究尤为重要。
我们来比较研究一下“之”和“乎”这两个常用虚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常用作代词或介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指示物等,同时也可与名词或形容词构成复合词。
例如《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的“之”表示代词的作用。
而在古代汉语中,“乎”多用作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中,表示怀疑、疑问或肯定等语气。
例如《诗经》中的“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亲故无乎,说之将将。
”中的“乎”表示疑问的语气。
我们比较研究“者”和“所”两个常用虚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者”多用作名词或代词后缀,表示身份、职务或事物的主体,具有指示、强调的作用。
例如《庄子》中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中的“者”表示事物的主体。
而“所”则多用作代词,表示动作的发生地点或事物的来源等。
例如《孟子》中的“则义是所以当位。
”中的“所”表示动作的发生地点。
古代文言虚词及词组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文言虚词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词语,它们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虚词,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化以及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都十分重要。
本文将总结并解析古代文言虚词及常见词组的功能和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
一、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没有独立的实际意义,而起到标志句子成分、衔接句子、表示语言情感等作用的词语。
根据功能和用法的不同,可以将文言虚词分为以下几类:1. 助词:表示方位、时态、状态等语法关系,如“之”、“乎”、“焉”等;2. 体词:用于构成名词、代词、副词、连词等,如“者”、“之”、“以”等;3. 感叹词:用于表达情感、感叹等,如“噫”、“哀哉”等;4. 语气词:用于表示语气、语调,如“耶”、“令”等。
二、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例句1. 助词的用法(1)“之”的用法:- 表示宾语,如“见之”、“问之”;- 表示动宾结构中的动作对象,如“嘲之”、“念之”;- 表示领属关系,如“吾之物”、“弟子之言”;(2)“乎”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何乎?”、“安乎?”;- 用于感叹句中,表示感叹、惋惜,如“哀乎!”、“噫乎!”;(3)“焉”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安焉”、“何焉”;- 用于陈述句中,表示存在、状态,如“所以然焉”、“焉有”。
2. 体词的用法(1)“者”的用法:- 用于名词前,表示指代,如“吾者”、“子者”;- 用于动词短语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如“行者”、“言者”;-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强调,如“且者”、“耳者”。
(2)“以”的用法:- 表示手段、方法,如“以书写”、“以言传”;- 表示原因、理由,如“以为”、“以故”;- 表示条件、前提,如“以若”、“以免”。
3. 感叹词的用法(1)“噫”的用法:- 表示悲伤、失望等情感,如“噫嚱!”、“噫嘻!”;(2)“哀哉”的用法:- 表示悲伤、哀悼等情感,如“哀哉!”、“哀哉丧乱之事!”;4. 语气词的用法(1)“耶”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何耶?”、“安耶?”;(2)“令”的用法:- 表示命令、请求,如“请令”、“令行禁止”。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古汉语常用虚词意义用法辨析摘要学习古代汉语,不但能够提高我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更有助于我们提高和理解现代汉语的能力。
由此,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实词把握固然重要,如果对古代汉语虚词的把握不够充分,就几乎难以读懂古文。
实质上我们已经知道,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绝大多数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在文言文中,虚词有的兼有实词的词性.本研究以历代名著为事实依据,以名家理论学说为理论基础,从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四方面对虚词意义进行深入剖析,进行归纳和举例,意在证明古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句式结构上,表示语气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果缺少一些必要的虚词的修饰,那么,整个古文将会显得苍的无味,毫无生气,而且,虚词的运用也正是汉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和规律。
关键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实词虚化前言古代汉语是所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整个中文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古代汉语,不但是能够提高我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更有助于我们提高和理解现代汉语的能力。
因为现代汉语就是由古代汉语逐渐发展而来的。
其中保存了许多古代汉语的成分,如果没有一定的古代汉语修养,那么,要真正学好现代汉语,是不可能的。
由此,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好并掌握古代文化,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
当前,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上,越来越侧重对文言文的学习,在课程安排上,逐渐加重古文的比例,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学习和掌握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如此,在继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学习古代汉语,一般都是从字、词、音韵和语法几个方面,作为古代汉语最基本的语法体系来学习,而在语法上,又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实词主要是涉及到词类活用的问题,虚词则相对数量少,但在运用频率上却很高,常言道:“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妙了是秀才。
”但对古代汉语虚词的把握不够充分,几乎难以读懂古文。
古代汉语文言虚词的划分,因学者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划分原则,有的直接列举常见的虚词,来加以探讨,有的则进行归类,以体现条理清晰,划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而且,其中还有争议的方面,主要是在副词的划分上,是把它作为实词,还是划分归到虚词这一大类当中去,原因就在于:副词与其他各类虚词相比较,一般词汇意义较实,可以有明确的词义,所以有的语法书就把它们归到实词当中去,或者也有人以为是半实事一类的词,但总体上把副词当作虚词的为多,我们这里研究虚词,姑且也把副词列入其中,在研究方法上,则按照归类研究的方式,以便于人们了解。
一、副词和其他虚词比较,副词的数量比较多,情况相对复杂,其主要作用则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有时也修饰名词性谓语或整个句子,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是作状语或补语,我们依据意义把副词大致上分为六类,即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和谦敬副词。
(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殊、良、甚、尤”等例如:(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2)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汉书•冯唐传》)(3)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4)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以上例子中副词都充当状语。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逐渐形成,这样的副词有“少、稍、浸”等。
例如:(1)少益嗜食,和於身。
(《战国策•赵策》)(2)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项羽本记》)(3)春秋之时,王道浸坏。
(《汉书•刑法志》)(4)以上例句中的副词,都含有渐变的意思。
(二)时间副词时间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情况,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尝、曾”等,相当于“已经”的意思。
(1)以亲九族,九族既睦。
(《尚书•尧典》)(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3)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而“寻、旋”用作时间副词,则表示时间间隔不久,有“随即”、“不久就”等含义,例如:(1)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2)卓既杀琼,秘,旋亦悔之。
(《后汉书••董卓传》)表示动作行为终于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等。
例如:(1)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
(《国语•晋语》)(2)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王侯将相竟亡秦。
(《史记陈涉世家》)(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终”有时还可以表示自始至终的整段时间。
如:(4)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样的用法,有时写作“终已”。
如:(5)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范围副词范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或表示范围的全部,有的表示范围的限制,即相当于全部范围中之一部分,如,(1)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昨于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2)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孟子·梁惠王下》)。
(四)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有的语法书或称作语气副词。
二者叫法不同,本质上一样,因为语气在某种程度上正表明说话者的情态语气。
情态副词有的用在谓语前表示对情况的强调和认定。
如:(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梁惠王上》).“固”有“本来”、“当然”的意思。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
“诚”相当于“确实”的意思。
(3)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
(《韩之战》)。
“必”可译作“一定”“必然”等意。
(4)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
“信”则有“确实”、“的确”的意思。
以上副词,都有某种语气的意思。
反映出说话者的某种情态。
与此相关的,表示估量,推测情态的有“盖”、“殆”等。
相当于“大概”、“或许”、“恐怕”之类的意思。
如:(1)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巫山.巫峡》)(2)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孟子·梁惠王上》)。
(五)否定副词古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等。
“不”的用法古今相同,可以用在任何性质的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的前面表示否定。
如(1)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谋攻》)。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荀子·劝学》)。
否定副词“弗”的用法就很受限制,在先秦著作中一般只能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面表示否定。
如:(1)若弗与,则请除之。
(《左传·隐公元年》)。
(2)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偶有倒外。
如:(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
从《史记》开始,已逐渐不受这种限制。
如:(4)长安诸公,莫弗称之。
(《史记.魏共武安侯列传》)。
“毋”、“勿”是两个表示祈使的否定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往往用于禁止和劝阻。
如:(1)大毋侵小。
(《襄公十九年》)。
“毋”有时写作“无”,如:(2)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左传·成公二年》)(六)谦敬副词所谓谦敬副词,即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自谦或对他人尊重的副词。
这类副词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来。
当它们是动词或形容词时,词义比较具体,实在。
当它们成为表谦敬的副词时,实际意义弱化或消失,仅仅表示一种客气委婉。
如:“请”本是动词,有请求义,所带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
(1)为之请制。
(《郑伯克段于焉》)副词“请”的请求义则已经虚化。
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标志对对方的尊敬。
如:(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敬”本也属动词,是“尊敬”的意思,往往带名词性宾语。
如:(3)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也》)副词“敬”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用在对话当中。
以上我们对副词做一简单归纳,事实上,副词的数量要远比上述要多。
二、介词介词的语法作用,就是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和补语两种语法成分。
所有介词的作用都不例外。
(一)“以”作为介词也是如此,常见的几种基本用法如:第一,介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相当于“拿”、“用”、“按”、等意。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赵策》)第二,介进动词行为的缘由或动机。
相当于“因为”、“由于”等意。
如:(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第三,是介进动词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于”之类的意思。
如:(3)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作补语,也可以作状语。
如:(4)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荀子·劝学》)此外,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在古汉语中,经常会看到宾语提到介词“以”之前的现象。
如:(5)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6)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桓公伐楚》)都属宾语前置的现象。
(二)为介词“为”其用法大致也有三种情况:第一,介进动作行为涉及或服务的对象,相当于“同”、“对”、“向”、“给”之类的。
(1)将为汝言其崖略。
(《庄子·知北游》)第二,介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可译为“为着”、“因为”等意。
如:(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第三,介进动词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从句式上看,则整个句子为被动句。
如:(3)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左传·襄公十年》)有时“为”字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4)君子不能为谋也。
(《礼记·檀弓下》)其后则省略了“之”字。
(三)于(於、乎)“于”和“於”在古代文献中本来是两个字。
用法大致相同,但二者上古的语音并不相同。
其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五项:第一,介进动作行为的时间,有“在”、“到”等意。
(1)子於是曰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2)名垂乎后世。
(《荀子·王霸》)第二,介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在”、“到”、“从”之类,如:(3)王立於诏上。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介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相当于“向”、“给”、“对”之类。
如:(4)尧让天下於许由。
(《庄子·逍遥游》)第四,介进动词行为的主动者。
(5)郤克伤於矢。
(《左传·成公二年》)第五,介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相当于“因”、“为”、“替”。
如:(6)贫生於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总体上,於(于)和“乎”在用法上大同小异,但由“於(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作为补语,也可以作状语,而由“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只作补语,不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