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和穿刺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儿静脉穿刺护理体会摘要】小儿经脉穿刺是儿科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由于小儿血管细、不会合作,往往会造成穿刺过程中及其后的血管损伤。
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对小儿造成身体的伤害,也会引发家长的不满甚至纠纷。
为此,如何提高经脉穿刺成功率就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分析了对小儿经脉穿刺的体会。
【关键词】小儿经脉穿刺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和抢救中,小儿静脉穿刺是护理人员的一项基本功。
但小儿血管细、而又不合作,失水血管不显露;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等因素。
因此,掌握好小儿静脉穿刺的技术相当重要。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值得同道探讨,本文谈下笔者对小儿静脉穿刺的体会。
1静脉选择新生儿至3岁的患儿宜选用头皮静脉;3岁以上至12岁小儿宜选用四肢静脉;慢性疾病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时宜选颈静脉,大隐静脉或头皮人静脉,并可用留置针;一般性治疗宜选用头皮和肢端静脉,对于静脉采血宜选用肘静脉、颈外静脉。
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枝回流与颈外静脉至心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血回流。
正中静脉是头皮较大一支,下滑动,宜固定,但宜外渗。
逆行进针可克服此外渗缺点。
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具有直、不易滑动,宜固定,显露明显,不外渗等优点。
是头皮静脉输液最佳部位,但较细小,技术难度大些。
耳后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适度掌握深浅度尤为重要。
2几种穿刺方法根据进针与皮肤角度不同,分直刺和斜刺法。
直刺是指在欲穿刺的血管上,针头与皮肤呈10~15°角,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
斜刺法是指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1.5cm以上,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刺入皮下,潜行0.8~1cm后再刺入静脉。
直刺适用于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斜刺适于肘静脉,大隐静脉及较大静脉等。
近年来,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进行了摸索,通过看、摸、蹙灵活的穿刺方法,成功率达98%,笔者总结如下:(1)看:患儿平卧,固定头部,观看前额正中,两侧颞部,耳后顶骨结节处,选择明显并充盈的静脉。
儿科静脉穿刺技巧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静脉穿刺技巧和护理体会。
方法针对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儿科患者采用静脉输液治疗,对儿科静脉穿刺技巧进行观察,并对其实施细节护理,探讨其临床护理体会。
结果在本组120例患儿中,所有患儿均静脉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33%(118/120),无血肿,伤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问题。
结论在儿科静脉穿刺中实施细节护理,确保护理人员操作规范,提高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儿科;静脉穿刺;技巧;细节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操作,并在疾病治疗和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小儿血管纤细,皮下脂肪丰满,在患儿出现疾病时皮肤表浅静脉凹陷,弹性降低,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回血或是回血不明显的现象,导致穿刺不成功,进而对医护质量及患儿康复产生直接的影响[1]。
因此本组就针对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静脉穿刺输液患儿给予细节护理,总结静脉穿刺技巧,并探讨细节护理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针对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儿科患者采用静脉输液治疗,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个月-7岁。
1.2方法:①健康宣教:在静脉穿刺前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使患儿更容易接受治疗方案,同时减轻患儿与家属的紧张心理,减少医疗纠纷或护患纠纷问题发生,主动配合护士完成输液工作,达到治疗效果[2]。
②体位护理:在静脉穿刺中如患儿体位不当,则会对穿刺成功率造成影响。
在穿刺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对操作技巧熟练,让患儿采取舒适的体位。
在头皮静脉穿刺中应选择仰卧头偏侧体位或仰卧位,家长两肘对患儿两臂夹紧,双手限制患儿的头部活动。
在四肢静脉穿刺时应固定好患儿四肢,确保患儿配合操作。
③血管选取:对于部分年龄较小的患儿通常选取头皮静脉,常用耳后静脉、前额正中静脉、枕静脉、眶上静脉等[3]。
浅谈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和穿刺技巧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静脉穿刺的技巧,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需行静脉输液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小儿留置针穿刺的技巧与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本组120例患儿中96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占80%,22例患儿实施二次穿刺成功,占18.33%,仅2例患儿经多次穿刺方完成静脉穿刺。
结论:应用娴熟的穿刺技巧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同时对于减轻患儿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穿刺技巧静脉输液已成为为患者给药的重要方式,静脉穿刺在护理操作中是最基础和最常见的,而小儿静脉穿刺,尤其是头皮静脉穿刺是一项较高难度的操作技术。
家长的紧张焦虑甚至吵闹往往给护士施加着压力,这时就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排除多余的干扰,专心操作,“一针见血”的技术不仅能减轻患儿的痛苦、避免医患矛盾,更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小儿穿刺是否成功与护士的心理素质、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穿刺技巧、固定方法、家长的看护等因素有关,现我将一些静脉输液的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收治的120例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男74例,女46例,平均年龄2.1岁。
患儿疾病情况:早产儿12例,新生儿窒息11例,黄疸21例,肺炎39例,腹泻25例,过敏性紫癜12例。
1.2 方法对收集的1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时的穿刺技巧及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
2结果经过积极的护理及护理人员娴熟的穿刺技术,本组120例患儿中,96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占80%;22例患儿实施二次穿刺成功,占18.33%;仅2例患儿经多次穿刺成功,占1.67%。
本组120例患儿平均置管时间3.8 d,期间均未有任何并发症发生。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本组120例患儿中,116例患儿家属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6.67%。
小儿静脉输液注意事项及护理体会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临床给药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率,不仅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有利患儿康复,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精湛的静脉穿刺技术是一个优秀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选择血管、穿刺与固定、巡视观察等看似简单,实则有其技巧所在,只有不断的学习,积累工作中的经验,才会有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基本方法注意事项护理体会1 小儿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1.1 小儿易动,爱哭闹,血管选择较成人难度更大。
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
首先分清静脉与动脉:从外观看静脉隐约可见,手指触摸没有搏动。
穿刺进后回血缓慢,血色暗红,推药没阻力,局部无苍白区。
动脉饱满,触摸有搏动,针头如穿刺入动脉,则回血迅速,血色鲜红,推药感觉有阻力,局部出现苍白区,且患儿哭叫加剧。
1.2 0-3岁小儿毛发稀疏,头皮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态分布,易于穿刺。
一般选择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其次为浅静脉和颞浅静脉,再可选择耳后静脉、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等。
穿刺前,仔细刮去所选血管周围头发及汗毛,充分暴露血管,以利于进针和固定。
1.3 3-6岁小儿头皮脂肪增厚,毛发浓密,不宜静脉穿刺。
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
1.4 静脉穿刺环境宜选择明亮、自然的光线最好,针头大小选择依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
采用输液皮管负压法进行小儿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既反折输液皮管软管处用右手小指反折夹住,左手绷紧血管处皮肤,右手持针进入皮肤后即松开右手小指夹住的软管然后迅速按血管方向缓慢平稳进针,见回血后再进入0.5mm,若感觉有突破感但无回血,可轻挤压硅胶管亦可见回血。
有些患儿因为紧张或较严重脱水可出现不回血现象,不挤压管道而再往前进针要穿破血管,此种情况在临床上经常发生,必须引起警惕,避免穿刺失败。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与护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
静脉留置针能高效率地保持静脉通畅,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液体外渗,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不易穿破血管,且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将一次性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和护理要点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2012年5月我院就诊的300例患儿采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最小1天,最大6岁。
病因有早产儿、腹泻、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小儿肺炎、过敏性紫癜等。
穿刺部位为手背、足背静脉以及前额、耳后静脉等处。
留置时间为3-7天。
1.2 方法1.2.1 材料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24g(25ml/min)直型静脉留置针、3m透明贴、一次性注射器等。
1.2.2 穿刺前准备常规备药,检查材料包装,检查材料规格及有效期。
1.2.3 静脉血管选择选择较粗、直、清晰且富有弹性、易于固定的头皮或手足静脉。
可选额正中静脉、耳后静脉、颞浅静脉、上肢前臂桡静脉、上肢前臂尺静脉、下肢内踝静脉、足背静脉等。
避开静脉瓣及关节、皮肤不完整处的静脉。
选择头皮静脉需剃发。
1.2.4 穿刺方法 0.5%碘伏消毒,消毒范围8cm×8cm,待干,取出留置针,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正上方调整针头斜面,使斜面向上,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缓慢直刺血管,穿刺时左手绷紧皮肤,见回血,压低角度,再进针3-5mm。
左手持外套管向血管内推进,右手缓慢退出针芯,从肝素帽推少量生理盐水确定穿刺成功,贴上敷贴固定留置针,敷帖尽量平整无漏气。
敷帖上注明穿刺日期,时间,以便观察使用日期。
其他固定胶布不要粘贴在透明敷贴上,以免影响更换和透气。
敷贴每周更换3次,如有污染、出汗等随时更换。
1.2.5 封管输液完毕,确定套管在血管内,无异常情况后封管。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心得【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治疗小儿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患儿的安全性。
在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时,护士需要根据患儿年龄和诊断确定最佳位置。
穿刺技巧更是关键,确保操作准确、快速,减少患儿的疼痛和不适。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随时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药液没有泄漏或误入其他通道。
定期更换输液器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一环。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术水平,以确保患儿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通过严谨的护理操作和细致的观察,可以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成功率,让患儿尽快康复。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安全性、合适的静脉通道、穿刺技巧、观察输液情况、更换输液器、护理技术水平、患儿安全1. 引言1.1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心得小儿静脉输液是治疗小儿疾病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的静脉输液护理对保障小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而静脉输液护理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小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对于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工作,护士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谨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安全性、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注意穿刺技巧、观察输液情况以及定期更换输液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儿静脉输液护理的有效进行,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确保患儿的安全,更好地为小儿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的探讨与总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注意安全性注意安全性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在进行输液前要确保手部卫生,最好使用洗手液洗手并穿戴手套,以免引入细菌导致感染。
要确保输液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尽量避免交叉感染。
在选择输液通道时,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通道,避免选错通道导致意外发生。
在穿刺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破坏皮肤组织或造成血管穿透。
儿童静脉穿刺护理的技巧和操作方法610041儿童静脉穿刺护理是在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确诊、治疗和监测儿童患者的疾病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儿童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操作方法,旨在帮助护士提高操作效率,减少儿童的痛苦和不适感。
在对儿童进行静脉穿刺之前,需要仔细观察和摸索儿童的手臂或其他可能的穿刺部位,选择一条表浅而且较为粗大的静脉,便于操作和固定。
在进行穿刺之前,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使用无菌棉球或消毒纱布涂抹消毒液,并等待一段时间使其干燥。
一、采用正确的技巧进行穿刺在进行儿童静脉穿刺时,采用正确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1.选择适当的静脉: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应该尽量选择粗大、直径较大的静脉,如前臂的桡动脉、尺动脉、头部的额静脉等。
避免选择细小的血管,以减少操作难度和疼痛感。
使用止血带扩展静脉将止血带绑在患儿的上臂上,调整至适当的松紧度。
松紧度要足够使静脉充盈,但又不能太紧压迫周围组织。
通常在束带下方会出现充血、静脉明显突出的现象,此时是静脉扩展的最佳时机进行穿刺。
热敷扩展静脉在选择穿刺部位之前,可以用温水浸湿一块干净的纱布或热毛巾敷于穿刺部位数分钟,以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静脉扩张,使静脉突出。
这样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并减少疼痛感。
这两种方法可以扩展静脉进行穿刺,分别是使用止血带和热敷。
2.分准备:在穿刺前,需要充分准备所需的器械,如穿刺针、消毒液、敷料等。
同时,还要为儿童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并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以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将需要穿刺的皮肤区域进行清洁消毒。
首先,用温水和肥皂洗手,然后使用消毒液(如75%酒精)对穿刺点周围进行彻底擦拭和消毒。
确保消毒过程符合规范,并注意消毒物品的有效期。
3.注重消毒和无菌操作:在进行穿刺前,必须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同时,操作人员需要佩戴无菌手套,并注意保持穿刺区域的无菌状态,避免交叉感染。
小儿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小儿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操作之一,对于急需药物治疗或营养支持的小儿患者来说,安全、有效地完成静脉穿刺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进行小儿静脉穿刺操作,通过实践和学习,我积累了一些护理体会,以下分享给大家。
一、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小儿静脉穿刺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手术的顺利程度和小儿的安全程度。
在准备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预评估: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情况的小儿,做好评估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了解患儿的年龄、身体状况、过敏史、药物史、血管情况,以及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因素,评估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静脉穿刺方案。
2.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儿,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静脉部位进行穿刺,以确保针道通畅。
对于新生儿和婴儿,我们通常选择手背静脉或头部血管,对于幼儿和小儿,我们通常选择手臂内侧或前臂等部位。
3. 准备必要的器材:小儿静脉穿刺操作需要使用一些必要的器材,如针头、注射器、透明敷料等。
强调器材的品质和消毒方式,并在手术前检查器材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二、操作中的技巧小儿的静脉比成人的静脉脆弱,容易受损,因此在穿刺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细心和耐心。
以下是一些小儿静脉穿刺中的技巧:1. 快速准确地找到静脉:在找到合适的穿刺部位后,我们需要迅速且准确地找到要穿刺的静脉,以避免多次戳刺过程中增加患儿的疼痛和创伤。
2. 技巧娴熟,针头插入适当角度:在插入针头的过程中,护士需要根据采血器的角度,找到患儿的静脉,并维持适当的角度。
一般来说,插入角度为30度左右较为合适,同时插入要缓慢,避免猛然插入。
3. 穿刺过程中与患儿沟通:小儿穿刺操作的过程中,护士需要与患儿进行充分的沟通和配合,通过安抚和转移注意力缓解患儿的恐惧和疼痛。
三、术后护理小儿静脉穿刺操作完成后,术后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小儿术后的舒适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以下是一些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1. 确认静脉是否通畅:小儿静脉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流缓慢或堵塞的情况,因此术后需要进行静脉通畅性检查,以确保穿刺过程中没有损伤血管。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
现将我们对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头皮静脉穿刺1.1选择血管正确选择血管,掌握进针手法,争取穿刺一次成功,减轻对病儿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对空虚不充盈的血管,穿刺前可用局部按摩、热敷及指压等方法,尽量让血管充盈。
年龄小于2岁的患儿,由于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故可首选用头皮静脉穿刺。
对毛发较多的患儿可以用备皮刀刮掉穿刺部位的毛发。
2岁至5岁的患儿由于头部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穿刺,可选择额正中静脉、眶上静脉、颞前静脉穿刺。
5岁以上的患儿可选择四肢,特别是手背较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血管穿刺。
1.2 选择针头若患儿血管太细,应选择较小号头皮针,对需长期穿刺、血管条件不好的患儿,可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
方法:确定穿刺点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持针柄,针头斜而朝上以30°角刺入皮肤,向心性穿入血管,见回血后右手持针翼,顺血管走向将套管置入2cm,同时左手持针柄退出部分针芯,左手指压住穿刺点远端血管,食指拇指固定针栓,右手退出针芯,连接输液管,用胶布固定。
1.3 固定针头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是关键,由于患儿哭闹、好动、不配合,且因输液速度慢,所需时间长,往往是穿刺成功后难以维持至输液结束,出现局部药物外渗,常需重复穿刺,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所以穿刺后固定针头极为重要。
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方法: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
如遇患儿因天热或哭闹出汗较多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应将汗抹干净再固定,再用头围固定法,用带松紧带头套,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
如穿刺部位在四肢,加用小夹板进行固定,但不可固定过紧,以免影响局部血运。
儿科静脉穿刺护理体会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重要的操作技术,快速完成小儿静脉穿刺可减少患儿痛苦,争分夺秒地抢救患儿,提高护理质理和工作效率。
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淡一淡静脉穿刺的体会:1行小儿静脉穿刺术,首先要选择好穿刺部位一般新生儿及婴幼儿多选择头部浅静脉,如:头皮浅静脉、颞浅静脉;年长儿多选择腕部及手背的桡静脉、尺静脉,躁部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足背静脉。
其次,要掌握最佳时期,不要盲目下针,觉得十分有把握时再行穿刺。
动作要快,而且要准,一针见血。
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多伴小儿啼哭,穿刺的最佳时期是小儿刚啼哭时,此时头皮静脉充盈,易穿刺。
如果啼哭时间较长,皮肤潮红掩盖了血管走行,不易看清,这样就给穿刺带来困难。
让家长哄一会孩子,待患儿不哭时,隔3~5分钟再行穿刺;再次,注意穿刺手法:选择好血管后,左手拇食指分开固定血管远近端,拇食指相对推赶几次,待血管暂时充盈,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平行剌入血管。
进针角度: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深度要适宜。
进皮肤时角度不宜过大,一般20°右,穿刺深,角度就大,穿刺浅,角度就小,进入血管时要根据血管的特性决定。
管壁厚、硬、易滚动者,角度相对要大些,大于40度,这样针尖锐利部分接触血管壁使滚动血管不易滑脱。
对内侧表浅,脆性较大的直管要保持低角度,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一般不宜继续进针,以防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
进针力度:在穿刺的整个过程中的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成败。
如当穿刺进入皮下组织时,用力要小而轻、稳,同时还要慢。
对易滚动静脉,力度要大些,对脆性大的静脉力度要小些。
2还有几种特殊情况在行静脉穿刺时应加以注意肥胖患儿:不同肥胖患儿的皮下脂肪厚薄不一,静脉沟的深浅度不一,在这种情况下,用手触摸静脉沟,掌握其深浅度,用右手拇指桡侧缘划一线作记号,快速平行进针。
进针时注意宁浅勿深,因为这次失败,还有下一次机会,如果此处血管看不清也触不到时,应另选血管。
婴幼儿静脉输液的技巧及护理门诊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对象一般是3岁以内的患儿,它是一项难度大、穿刺技术要求高及需要细心、细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精神和疾病防治为一体的人文护理。
我们通过多年来数千例婴幼儿的静脉输液实践,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1、提高自信,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不可能每位家长对我们都有所了解,当我们来到患儿身边准备操作时,患儿家长往往以审视的目光看待我们,并且表现出对护士穿刺技术的疑惑和担心,这时我们就需要表现出充分的自信,用一些轻松的话语快慰他们,打消家长的疑虑,同时也可以消除我们自己的紧张情绪,为下一步穿刺成功打下基础。
2、重视心理护理,微笑面对患儿是穿刺成功的开始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不适或痛苦往往通过哭、不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对抗。
因此当患儿来就诊时,作为护士应该主动微笑亲切的根患儿打招呼,比如“宝宝真勇敢,是个乖孩子”,让患儿感到像在自己家里面对亲人一样精神放松、放弃抵触情绪,这样护士在操作时才能稳而不乱,让家长倍感信任。
3、应用整体护理,提高静脉输液服务质量在整个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要对患儿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做到1接待患儿后,了解患儿所患疾病,明确其输液治疗的目的及原因。
2核实所用药物与治疗目的是否相符。
3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特别是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应耐心解释,待其消除顾虑后再行穿刺,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4穿刺前仔细观察穿刺部位的静脉分布情况,选好血管,尤其是头皮静脉更要仔细观察,用手触摸,排出动脉血管,然后轻轻剔除头发,严格消毒后再穿刺。
5争取家长配合,固定好患儿头部位置,注意保护血管,穿刺时做到稳、准、快。
6穿刺后要注意穿刺部位的固定,对于哭闹、发热、出汗多的患儿,先用干棉棒擦干头皮,再用胶布妥善固定,对一次不能穿刺成功者要多安慰,做好患儿家长工作,穿刺成功后妥善安置好患儿的输液体位,调好滴速,满意后方可离开。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经验总结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也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穿刺成功率的高低是病人评价一个护士甚至一个医院基础技术水平的尺度。
在此过程中如何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最终达到患儿和家属都满意的良好效果,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的追求目标。
我在儿科工作这二十多年来,总结了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的护理经验及体会,现将总结报告如下:一、静脉穿刺的技巧与方法1、选泽光线适度的空间光线的强弱、明亮及照射角度,对穿刺的成功影响较大,因此亮度适宜的自然光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同时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
在光线不太好的房间、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只有借助日光灯,操作者和助手的身体与手,勿挡住注射部位的光线。
2、血管的选择与穿刺部位清理小儿静脉注射较成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血管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小儿三岁之前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
3-12 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
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一般治疗宜选头皮静脉和肢体静脉。
在选用头皮静脉穿刺,要仔细刮去血管周围的毛发后充分暴露穿刺部位,以利于消毒、进针和固定,输液完成后取针方便,避免了因毛发粘连带来不必要的疼痛。
其次遇到四肢较粧的患儿,采用先清洗,然后再做消毒、穿刺操作。
3、针头大小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 4 号半-5 号半针头比较适宜;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6号半针头比较适宜。
4、进针方法的选择分为直刺和斜刺法两种,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 5-15度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人静脉。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和穿刺技巧
静脉输液已成为为患者给药的重要方式,静脉穿刺在护理操作中是最基础和最常见的,而小儿静脉穿刺,尤其是头皮静脉穿刺是一项较高难度的操作技术。
家长的紧张焦虑甚至吵闹往往给护士施加着压力,这时就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排除多余的干扰,专心操作,“一针见血”的技术不仅能减轻患儿的痛苦、避免医患矛盾,更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小儿穿刺是否成功与护士的心理素质、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穿刺技巧、固定方法、家长的看护等因素有关,现我将一些静脉输液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心理素质
以往人们总将穿刺的成败追究在穿刺部位,静脉选择以及固定上,却忽略了护士的心理状态。
面对患儿的哭闹和家长的紧张,护士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关切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使其配合;面对家长敌对的眼神和命令式的语气时要清除胆怯心理,鼓足勇气,沉着冷静去操作。
2 沟通技巧
首先要着装得体、举止端庄稳重,待人诚恳、自信,给患儿及家长一种信任和安全感。
应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心里需求和顾虑。
面对3岁以上会说话的孩子,要用亲切的语气,甜美的笑容拉近彼此的距离,可以表扬、鼓励他们。
3 穿刺技术
3.1光线准备进行穿刺地方要宽敞明亮,自然光最好;若是阴暗的环境,使用的灯光既要明亮又要柔和,灯管高度要适宜,既不伤眼睛又不堵影,便于操作。
3.2针头大小的选择原则上,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及静脉血管粗细和深度而定。
一般多选择5号半针头,如果是小婴儿或者脱水患儿可用5号或4号半的,并查看针头是否尖直、是否通畅、斜面是否合适。
3.3静脉的选择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具有血管丰富,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表浅等特点,而且易于固定,方便小儿肢体活动。
故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
一般首选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耳后静脉、颅骨缝隙间静脉次之。
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楚,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
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
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
当患儿的血管不明显,可用酒精消毒以扩张血管,如仍然看不清时,这就要用到课本上的解剖知识,要清楚头部及四肢常见的血管分布位置,再用指尖顺静
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此时常常会摸到一条凹陷,可以用食指在凹陷部位轻压横摸,上下移动触摸,用指甲做上记号。
护士也可用手掌用力反复均匀地按摩手背或足背,再扎止血带(注意松紧适度,时间长时要松开再扎),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也可配合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凡适用[1]。
患儿手小,如果嘱其握拳反而使血管不充盈,而且也不利于护士固定,所以护士可用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以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的血管。
当遇到秋冬季节,患儿的四肢经常会因为太冷而找不到血管或者是穿刺时回血慢,这时可以用热水袋敷于需要输液的四肢部位,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3.4静脉穿刺的方法头部穿刺时,瞩家属固定好患儿头部、双膝及手肘部:婴幼儿皮下脂肪少,穿刺时应绷紧皮肤,不可过深,采用直刺法以5°~10°进针缓慢平行进入静脉,见回血即刻给予固定,囟门部位及有头皮血肿部位应避开。
手、足背及其他大静脉穿刺时,进针可选用直刺法,也可选斜刺法进针(斜刺法是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其静脉约1~1.5cm,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将针头刺入静脉。
),见回血后,再向前平行进针1~2mm后固定。
遇到长期腹泻、严重脱水及肥胖患儿,血管管腔较细,头皮静脉不清晰,进针深浅不易掌握,进针后回血较慢,可采用负压穿刺法:一种是,进针前左手将头皮针软管稍弯曲堆着,右手持针与皮肤壁5°~15°角进针,进皮后左手松开头皮针软管,右手平行进针,见回血后,即常规固定针头;另一种方法是,右手持针,进皮后平行进针,助手用注射器回抽针栓,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后,即做常规固定。
3.5穿破后的补救方法静脉穿刺针扎破血管后,可将针反转,观察5~10min,如局部未肿大,则可以固定继续输液。
穿刺时扎穿血管后,可将针头回撤有回血后,再沿此静脉向前平推直至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回抽见回血后说明补救成功。
4 固定的技巧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右手用2条胶布并齐固定针梗与针柄,把带有棉片的输液贴覆盖于暴露在外的针梗及针眼处,针柄下压垫无菌棉,再用一条稍长一点的胶布弧形固定针柄下的无菌棉,并与固定针柄的胶布相交,不能让针头后退。
为防止患儿哭闹、挣扎、头部出汗等使固定头皮针的胶布脱落,导致针头脱出或外渗,可在胶布固定后,再用弹力绷带或弹力帽加固[2]。
5 宣教
告知患儿家长在穿刺前不要喂食任何东西,以免小儿哭闹时引起咳呛、窒息。
穿刺时固定患儿不可按压患儿胸部,不可捂患儿口鼻。
穿刺成功固定好后,采用喂奶的姿势环抱患儿,头不可过分晃动,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哄好患儿,以免
患儿哭闹晃掉针头或药液外渗。
不可因为急于输完而自行调快输液速度。
6 巡视
在患儿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观察病情变化,查看滴数是否正确,有无输液反应,局部有无肿胀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拔针
要注意先分离胶布,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跳胶布不分离,根据进针及针头走向快速拔针后立即按压3~5min,当拔针后患儿头部晃动不易按压时,可用输液时固定的弹力帽将压迫针眼的棉片加压,不可边按压边柔,以免引起皮下出血。
8 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已经是儿科护理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操作,作为儿科护士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使药物能够及时到达患儿体内,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的担忧是应有的责任[3]。
这不仅要求护士要有无私的爱心和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要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在为患儿输液过程中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提高穿刺技术,一方面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度和信任感,另一方也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刘晓丹.儿科护理规范化操作[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2]孙艳丽.小儿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2010,13:180.
[3]常玉萍.小儿静脉输液技巧[J].中国医药卫生,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