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子和幼苗)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30
•第二章种子和幼苗••第一节种子的结构和类型•一、种子的结构•二、种子的类型•第二节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一、种子的休眠和种子的寿命•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四、幼苗的类型•复习思考题•种子(seed)在植物学上属于繁殖器官,它和植物繁衍后代有着密切联系。
植物界的所有种类并不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的,只有在植物界系统发育地位最高、形态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类群——种子植物才能产生种子。
种子植物名称的由来,也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种子又是种子植物的花在完成开花、传粉和受精等一系列有性生殖过程后产生的,是有性生殖的产物,所以和花的结构密切相关。
种子植物的生活是依赖于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生理作用来维持的,从植物的个体发育而言,早在种子离开母体植株的时候,新生一代一般就已孕育在种子里面,新一代的植物体已经完成了形态上的初步分化,成为植物的雏体。
以后,随着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萌发,种子里的雏体——胚,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成长为新的植株。
新一代植物体的根、茎、叶就是从种子的胚长大后成长起来的。
所以,种子是孕育植物雏体的场所。
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种子停留在休眠阶段,由外面的种皮或包围种子的果实所保护。
为了进一步了解种子植物的个体发生和形态结构的形成过程,应当先从种子谈起。
以下各节将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和种子萌发的全过程,以及幼苗的形态等内容进行较详细的叙述。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和类型不同植物所产生的种子在大小、形状、颜色彩纹和内部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
大者如椰子的球形种子,其直径几可达15—20cm;小的如一般习见的油菜、芝麻种子;烟草的种子比油莱、芝麻的更小,其大小犹如微细的沙粒。
种子的形状,差异也较显著,有肾形的如大豆、菜豆种子;圆球形的如油莱、豌豆种子;扁形的如蚕豆种子;椭圆形的如落花生种子;以及其他形状的,还可举很多的例子。
种子的颜色也各有不同,有纯为一色的,如黄色、青色、褐色、白色或黑色等;也有具彩纹的,如蓖麻的种子。
种子萌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吸胀、萌动、发芽和幼苗形成。
1、吸胀:是种子萌发的起始阶段。
表现为种子吸水而膨胀直到一定的饱和程度。
稻种出现谷粒膨大,谷壳变软。
2、萌动:为种子萌发的第二阶段。
表现为种子体内各种重量变化作用,贮藏物质进行转化,转移到生长点,使胚的体积扩大,胚根尖端突破种皮外伸,这一现象称为种子萌动,也称为“露白”或“破胸”。
3、发芽:种子萌动后,种胚继续生长,当胚根、胚芽伸出种皮并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就称为发芽。
4、幼苗生长:芽谷播种后,胚根下扎,胚芽鞘向上竖起,生长上叫扎根扶叶。
随后,不完全叶伸出芽鞘,称为出苗(也称现青)。
第1-3片完全叶抽出后,其芽鞘节上长出数不定根,有利于幼苗扎根立苗。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属于植物学基础知识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以及幼苗的形成,为后续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概述种子萌发至幼苗形成的主要过程,识别并解释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分析资料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生命现象的好奇心,树立爱护植物、尊重生命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幼苗的形成。
【教学难点】: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的变化及其与幼苗形成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对生命现象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他们观察力较强,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直观展示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生物学原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种子萌发的视频和图片,增强学生对种子萌发过程的直观认识。
2.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讨论交流法:围绕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观点融合。
4. 归纳总结法:在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成长为幼苗的视频,提问学生:“种子是如何萌发形成幼苗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种子和幼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器官2.种子3.幼苗二、判断与改错1.一粒稻谷就是一粒种子。
()2.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没有胚乳,单子叶植物的种子都有胚乳。
()3.无胚乳种子的养料贮存在子叶中。
()4.面粉主要是由小麦种子的子叶加工而成的。
()5.休眠种子内的代谢活动完全停止。
()6.种子萌发时,所谓“出芽”就是指种子露出了胚芽。
()7.种子贮藏时,其含水量越低,低谢活动越弱,越利于贮藏。
()8.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水分、温度和氧气。
()9.多数裸子植物的种子内具两枚以上的子叶。
()三、填空1.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是——、——、——,繁殖器官是——、——和———。
2.从种子萌发为幼苗,长成根、茎、叶,这个过程为——。
植物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繁殖后代,这个过程称——。
3.植物种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但有些种子却只有和两部分,前者称———种子,后者称———种子。
4.小麦的胚乳由——和含——的胚乳细胞组成。
5.留土萌发种子和出土萌发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主要区别,在于————————。
6.出土萌发的种子一般宜——播,留土萌发的种子可适当——播。
四、选择填空1.——在植物学上称为种子。
A.玉米籽粒B.高粱籽粒C.向日葵籽粒D.花生仁2.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包括——。
A.胚根、胚芽、子叶、胚乳B.胚根、胚轴、子叶、胚乳C.胚根、胚芽、胚轴 D.胚根、胚轴、胚芽、子叶3.种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A.胚 B.胚乳 C.种皮 D.子叶4.所有植物的种子均具有——。
A.相同的子叶数 B.胚乳 C.胚 D.外胚乳5.成熟蚕豆种子的种皮上一条黑色眉状物是——。
A.种脊 B.种脐 C.种臬 D.种柄6.下列哪种植物的种子属于有胚乳种子。
A.大豆 B.蚕豆 C.花生 D.蓖麻7.小麦的子叶又称——。
A.外胚叶 B.盾片 C.胚芽鞘 D.糊粉层8.我们吃绿豆芽,主要吃的是——。
A.根 B.芽 C.下胚轴 D.上胚轴9.小麦幼苗的第一片真叶是——。
塔里木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农业综合知识一(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一》(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侧重于作物生产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艺生态学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及要求闭卷、笔试。
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内容结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各50分,其中,《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占30分,植物分类部分占20分。
题型:(1)名词解释;(2)填空题;(3)选择题;(4)判断题(5)简答题;(6)论述综合题(含计算题);(7)绘图填图题。
四、参考书目1.《植物学》——姜在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版;2.《现代植物生理学》(第3版) ——李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3.《农业生态学》——陈阜,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二部分考试要点《植物学》部分:考试目标:考查学生对植物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植物的类群、分类和进化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复习重点: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考试内容:1.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1.1原生质体1.1.2.细胞壁1.1.3 细胞内的后含物1.1.4 细胞的增殖、生长与分化1.2植物组织: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的关系、组织的概念。
1.2.1分生组织及其特征1.2.2成熟组织特征及其功能1.2.3 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考试要求: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基质、细胞器、细胞骨架)、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纹孔和胞间连丝的概念。
掌握细胞后含物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及过程。
掌握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及主要特征。
种子与幼苗知识点总结植物的生命周期中,种子和幼苗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阶段。
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起点,幼苗则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开始阶段。
了解种子与幼苗的知识点,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进行种植养护工作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种子与幼苗的形态特点、生长发育过程、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以及培育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种子的形态特点1.外表特征:种子通常呈常规形状,外表色泽有浅至深的黑色、棕色、黄色等,质地有硬质、软质之分。
2.大小形状:种子的大小和形状因植物种类而异,有的种子较小,如水稻、小麦,有的种子较大,如南瓜、玉米等,形状有椭圆形、扁平圆形、三角形等。
3.贮藏条件:种子在外部皮壳上有一层贮藏层,起到保护内胚乳以及内胚乳特有的营养物质等功能,是种子的重要特征之一。
4.营养物质:种子内含有油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提供营养和能量支持幼苗的生长发育。
二、幼苗的形态特点1.生长点:在幼苗的顶部通常有一个生长点,也叫顶端分生组织,这个组织会不断分裂,从而推动植物的生长。
2.叶片:幼苗通常在生长初期会长出两片子叶,然后逐渐长出真叶,叶片的颜色和形状因植物种类而异。
3.根系:幼苗的根系通常还没有很深入土壤中,呈白色或淡黄色,质地较嫩。
4.茎干:幼苗茎干通常较为柔软,颜色较浅,随着生长会逐渐加粗;一些植物的幼苗茎干会呈蓝色或红色。
5.外表特征:幼苗在外表上通常呈现嫩绿色,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幼苗会呈现其他颜色,如黄色、红色等,这也是植物的一种特征。
三、种子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1.种子发芽: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发芽,一般需要水分和温度来刺激种子发芽;种子内的胚乳会发育成幼苗,打破种子壳,向外生长。
2.幼苗营养吸收:幼苗发芽后,会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等,同时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
3.幼苗生长发育:幼苗在得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的情况下,会不断生长,并形成新的叶片、茎干和根系,向着成熟植株的方向发展。
种子与幼苗实验报告1. 引言种子是植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幼苗是种子发芽后的初生个体。
了解种子和幼苗的发育过程对于种植业和园艺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和记录不同处理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生长情况以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准备所使用的材料包括豌豆种子、试管、培养皿、拧盖瓶、水、土壤等。
2.2 实验步骤1. 将豌豆种子分成两组,每组取100个种子。
2. 将一组豌豆种子置于湿纸巾上,另一组放入试管中,试管中加入10ml水。
3. 将试管盖好,置于光照充足的地方。
4. 将置于湿纸巾上的豌豆种子放入培养皿,覆盖一层湿润的土壤。
5. 将培养皿放置于光照充足的地方,保持土壤湿润。
6. 每天记录试管中种子的发芽情况,并测量其根长和茎长。
7. 每天记录培养皿中幼苗的生长情况,并测量其根长和茎长。
3. 实验结果3.1 种子发芽情况经过一周观察,试管中的豌豆种子发芽率为80%,湿纸巾上的发芽率为60%。
试管中的豌豆种子发芽速度较快,且幼苗生长较健壮。
3.2 幼苗生长情况在培养皿中,幼苗的生长情况如下表所示:天数幼苗高度(cm)幼苗根长(cm)- -1 1 0.52 2 13 3 1.54 4 25 5 2.56 6 37 7 3.54.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处理条件下,豌豆种子发芽率有所差异。
试管中的种子发芽率高于湿纸巾上的种子。
这可能与试管中提供的充足水分及较好的氧气供应有关。
2. 种子发芽率与幼苗生长情况密切相关。
试管中的种子发芽率高,幼苗的生长情况也较好。
3. 光照是促进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
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幼苗长得更高且根系更为发达。
4. 湿润的土壤是保证幼苗生长的关键。
保持土壤湿润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供应。
5. 实验所使用的豌豆种子数量较少,可通过增加样本的数量和重复实验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种子与幼苗的一些相关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