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历史悠久
- 格式:docx
- 大小:15.69 KB
- 文档页数:4
2阜阳文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第二单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阜阳市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蔚盛。
这里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出现过许许多多蜚声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众多的名胜古迹,是阜阳数千年来历史演进的见证,也是阜阳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6课古邑溯源款款而行阜阳地处中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较早。
大约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摆脱逐水而居的境况,在颍河、小汝水(今泉河)沿河台地上定居下来,并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原始部落,创造出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古文化遗址,如临泉的老邱庄、界首的小王庄、太和的倪邱、阜南的万家沟、颍上的郑家庄等。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为九州,今天的阜阳隶属豫州。
商朝成汤建都于亳(今河南郑州),阜阳地近商都,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西周时期,阜阳是胡子国的国都。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弱肉强食,小国被迫依附大国。
春秋后期,阜阳境内的小国基本上为楚国兼并,称为汝阴(即小汝水之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阜阳置汝阴县,隶属泗水郡。
汉承秦制,阜阳仍为汝阴县。
公元108年,汉安帝封刘显为阜阳侯,其封地虽不在今天的阜阳市,但阜阳地名开始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事频繁,尤其是淮河一带,政权更替,属地交错,建制比较混乱,但总体上看,当时的阜阳属于豫州。
隋唐时,阜阳设汝阴郡(后曾改为颍州)。
北宋时,地方行政区划分开始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当时在阜阳境内设置了顺昌府(治今阜阳市)。
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当时阜阳称为颍州,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朝在今阜阳境内设置颍州。
清朝雍正帝时,阜阳升州为府,取名颍州府。
民国时期,在阜阳设置行政专员督察区(简称“专区”),作为安徽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设立了阜阳专员公署(驻今阜阳市),1966年阜阳撤地设市,当时辖太和、界首、涡阳、蒙城、利辛、颍上、阜南、临泉,以及颍州、颍泉和颍东三区,并代管亳州市、界首市。
安徽阜阳的历史
阜阳和安徽其它地市一样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
阜阳春秋为胡子国,据传胡姓发源于此地双古堆.战国为楚国地,太和的巨阳是楚国都城遗址.秦置汝阴县,邓杲聚众起义,后为刘邦大汉天下的开国功巨.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528}年置颍州,颍州从此为阜阳之别称.南梁以后又叫胡城.颍阳.清丘等县名.唐时复叫汝阴县,后为颍州,其中初唐时也侨置信州,宋政和六年[1116]由于是龙飞之地置顺昌府,其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少胜多的精点战役"顺昌大捷",城东颍坷三角洲北的万人山,传说就是金兵的尸首垒起的阜丘.金为颍州.至元二年[1336]省汝阴县入颍州,汝阴从此在史书中消失.明为江南省颍州.洪武六年[1373]毫州隶属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颍州府,始设阜阳县,阜阳之名始于天下.1948年曾短暂设置阜城市,1975年于城关及郊区设县级阜阳市.1996年撤地设地级阜阳市,辖三区颍州颍泉颍东.1997亳州阜阳分治结束了六百多年一家的历史.。
关于阜阳的常识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颍州、颍东、颍泉3区,临泉、太和、阜南、颍上4县和县级界首市,面积1011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14.1万人。
历史上,阜阳曾称汝阴、颍州、信州、顺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为颍州府,增设附廓阜阳县,阜阳正式确定为县名。
“阜阳”二字来自于东汉时期境内的阜阳侯国,距今已有1900年历史;“阜”意为高,谐音“富”,“阳而阜生”;“阜”拓展为敦厚、富有、旺盛、安定、繁衍生息之意,“阳”拓展为自强不息、万物复苏、蓬勃发展之意。
自汉代以来,阜阳名称虽然有所变化,管辖区域也各有不同,但其行政中心均在今阜阳城区。
北宋名相苏颂在颍州为官时,曾盛赞“颍为善郡”,后又称“颍淮善郡”。
阜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距今7200-6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淮夷”先民在此拓土定居,形成了阜阳历史上第一个原始村落——王新庄遗址。
2020年,颍东岳家湖遗址的发现发掘,也将人类在阜阳城区活动的历史提前到距今5000年。
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纷争里,胡、沈、养、慎等小国林立,留下“百里为王”的传说。
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先期转战便直抵阜阳境内。
南宋顺昌大捷阻遏了金军南下的步伐,元末红巾军颍州起义点燃了农民大起义的烽火,清末捻军雉河集会盟动摇了清王朝统治根基,淮上军光复颍州吹响了皖北响应辛亥革命的号角。
五四运动后,阜阳的革命形势风起云涌,逐渐成为皖北革命的中心。
阜阳四九起义打响安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彭雪枫将军率部挺进皖北,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淮北平原纵横驰骋抗击日军;刘邓大军曾在这里驻扎休养、逐鹿中原,加快了全国的解放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百万阜阳人民战天斗地,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开启了治理淮河的伟大工程,修筑起“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开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人工运河——茨淮新河。
改革开放后,阜阳人民敢想、敢试、敢闯,成为农村改革的排头兵,探索开创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阜阳模式”,在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安徽阜阳的历史介绍安徽阜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四川盆地起源的龙山文化初期,阜阳地区开始出现原始社会村落,人类文明开始在这里萌芽。
随着历史的推进,阜阳的地位逐渐上升。
西汉时期,阜阳地区成为了南北交通的要冲,交通便捷,商业繁荣。
东汉末年,曾是著名的黄巾军义军大本营之一。
三国时期,周仓随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停留,留下了"阜阳周仓"的典故。
晋代时,阜阳地区开始建立了自己的行政系统,设立了"太守"和"郡"等官职。
这些举措成为了这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唐代时期,阜阳是河南路的州府。
宋代时期,阜阳是一座繁华的商贸城市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内建有多处寺庙和学府,成为当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明清时期,阜阳地区人才辈出,出了很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尤其是明代的文人画家汤仲弓、清代的小说作家李渔均是出自阜阳。
自古以来,它就是文化的中心,具有"文化古城" 的美誉。
阜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文化遗产众多,包括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书法、绘画、诗词等等。
其中,苏杭流派的书法和八大山人的绘画技艺尤为出众。
另外,阜阳还拥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
阜阳地区传统的养蚕产业和漆器制作技艺均是全国知名的产业,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总之,安徽阜阳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历史遗产的城市,值得人们前来探索和发现。
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分析阜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为当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阜阳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阜阳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古老的建筑、浓厚的地方传统文化以及灿烂的历史传统,使得阜阳市成为了一座备受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之城。
阜阳市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如伏羲庙、黄帝陵、太阳神庙等;阜阳市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土故事、民歌等。
这些古迹和民俗文化资源为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
二、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成为了阜阳市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了对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了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还得到了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旅游企业纷纷加大对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力度,大力推动了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仍然存在单一化和同质化问题。
目前,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种类不够多样化,大部分产品都是相似的,缺乏特色和创新,这不利于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阜阳市已经大力投资建设了一些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但是整体来看,历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阜阳家乡的介绍
阜阳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淮河流域的中部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岳麓之南,岳阳之北”。
阜阳地处中国的黄金农业带,拥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其中的“砀山香米”更是享誉全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此外,阜阳还是全国重要的养蜂基地之一,出产的蜂蜜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喜欢。
阜阳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市区内有清代古街区、五台山公园、三山圩遗址等历史文化景区,同时还有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湖风景区等自然风光景点。
此外,阜阳还是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区之一,有许多红色文化遗址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如中央苏区首府瑶山、黄陂大峡谷等。
阜阳的美食也是一绝。
当地的特色美食有“砀山臭豆腐”、“阜阳牛肉面”、“石婆子烤鱼”等,让人垂涎欲滴。
总之,阜阳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无论是探寻历史文化,还是品尝美食,都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1 -。
第二单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阜阳市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蔚盛。
这里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出现过许许多多蜚声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众多的名胜古迹,是阜阳数千年来历史演进的见证,也是阜阳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6课古邑溯源款款而行阜阳地处中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较早。
大约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摆脱逐水而居的境况,在颍河、小汝水(今泉河)沿河台地上定居下来,并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原始部落,创造出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古文化遗址,如临泉的老邱庄、界首的小王庄、太和的倪邱、阜南的万家沟、颍上的郑家庄等。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为九州,今天的阜阳隶属豫州。
商朝成汤建都于亳(今河南郑州),阜阳地近商都,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西周时期,阜阳是胡子国的国都。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弱肉强食,小国被迫依附大国。
春秋后期,阜阳境内的小国基本上为楚国兼并,称为汝阴(即小汝水之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阜阳置汝阴县,隶属泗水郡。
汉承秦制,阜阳仍为汝阴县。
公元108年,汉安帝封刘显为阜阳侯,其封地虽不在今天的阜阳市,但阜阳地名开始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事频繁,尤其是淮河一带,政权更替,属地交错,建制比较混乱,但总体上看,当时的阜阳属于豫州。
隋唐时,阜阳设汝阴郡(后曾改为颍州)。
北宋时,地方行政区划分开始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当时在阜阳境内设置了顺昌府(治今阜阳市)。
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当时阜阳称为颍州,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朝在今阜阳境内设置颍州。
清朝雍正帝时,阜阳升州为府,取名颍州府。
民国时期,在阜阳设置行政专员督察区(简称“专区”),作为安徽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设立了阜阳专员公署(驻今阜阳市),1966年阜阳撤地设市,当时辖太和、界首、涡阳、蒙城、利辛、颍上、阜南、临泉,以及颍州、颍泉和颍东三区,并代管亳州市、界首市。
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分析阜阳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之一。
阜阳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黄河文明和河南文化的交汇点,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阜阳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成为国家的都城,先后属于多个朝代,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汉代的徐州(今阜阳市太和县)和东阳(今阜阳市颍上县),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
徐州遗址和东阳宫遗址是阜阳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的历史。
阜阳市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有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阜北花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的元宵节期间,阜阳市举办盛大的花灯游园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欣赏和体验。
阜阳市还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之一,有许多文学名人和传统工艺精品。
阜阳四贤是明代著名的四位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阜阳市还有瓷器、木雕、漆器和纸雕等传统工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阜阳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阜阳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家前来参观和研究。
阜阳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靠近京津冀地区,以及杭州、南京等发达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
阜阳市的旅游资源还包括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阜阳市的旅游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阜阳市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阜阳市的旅游宣传力度相对不足,需要加强市场推广和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还需要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专业化管理,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安徽阜阳汉简介绍(摘自/f?kz=220387336)阜阳古称颍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西周时,阜阳境内为胡子国。
战国末年,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今阜阳太和县),阜阳曾一度成为楚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秦汉以后,阜阳历为郡、州、府治所以及众多王、侯的封地。
由于其地理形势是“襟带长淮,控扼陈蔡”、“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明·李宜春《颍州志·形胜》),所以两千多年来,阜阳一直是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
至今,古城遗址遍布全城及周边四邻,地下文物也极其丰富,闻名中外的阜阳汉简,就出自阜阳县双古堆汉墓。
双古堆位于阜阳市西南郊约一公里处。
原是座高出地面20米,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70多米的双顶大土堆。
传说历来黄河泛滥,阜阳四周一片汪洋,惟双古堆像孤岛一样伫立水中,水涨,古堆也随之升高,再大的水也难以将其淹没。
因此,世代相传双古堆是仙人的住宅。
1977年春,当地罗庄人在古堆前建窑,挖出了几个陶制的马头,同年7月,经上级批准,阜阳地区博物馆会同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和阜阳县文化局,对古堆进行了科学的挖掘和清理,方才揭开双古堆之谜。
由出土器物上的铭文和纪年得知,原来双古堆是西汉初年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夫妻的合葬墓(详参《文物》1978年第8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
两墓中除出土漆、铜、金、玉器等文物二百余件外,还发现了大批竹简和三块木椟。
作为随葬之物,这批竹简已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
简,是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纸发明以前,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
写在竹片上的叫简,写在木片上的叫牍或曰札。
将简片编缀成册,谓之竹(简)书,但也统称为竹简。
阜阳出土的这批简,因为是汉代的,故被名之为阜阳汉简。
由于年代久远,遭自然侵蚀,尤其墓葬很早以前即遭人盗掘,人为破坏所致,墓已垮塌。
棺椁内常年积水,盛放简牍的漆笥已朽坏;加之受封土和椁盖板的重量挤压,笥内竹简变质、变形,不仅散断扭曲,颜色发黑,而且彼此交错粘结成形如刨花板状物,难以将其剥离开。
⾩阳市历史悠久,⼈⽂蔚盛⾩阳市历史悠久,⼈⽂蔚盛。
历史上以(今⾩阳市区)为中⼼的南部开发较早。
西周以后,在今⾩阳境内即建⽴了妫姓的,临泉境内的,颍上境内的慎等。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倪邱的新,临泉的。
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
秦代始置,汉属汝南郡。
三国魏置阴郡。
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唐设颍州,宋设,元属,明属。
清为。
清雍正⼗三年,颍州更名。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设⽴⾩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县⼀个⾏政办事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的区域,同样经历了⽒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商代为都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春秋置焦⾢、秦置谯县、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属泗⽔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亳州为⾩阳地区下辖⼀个县,称亳县。
⼀九⼋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阳地区。
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随着封建政权更迭,⽽⾪属不⼀,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相对独⽴的经济、政治、⽂化中⼼。
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州⾸次并为统⼀版图,“省谯县⼊亳州,寻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
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降亳州为亳县,正式纳⼊颍州管辖之内,形成了东西四百⾥,南北七百⾥的⼴⼤地域。
不仅包括今⾩阳市、亳州市全境,⽽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部分地界。
1998年2⽉,亳州市从⾩阳市划出,由省直辖。
2000年5⽉,国务院批准设⽴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
⽬前,⾩阳市辖界⾸市和太和、临泉、颍上、⾩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颍州府⾩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西与河南省周⼝市、驻马店市相邻,西南与河南省信阳市接壤,北、东北与亳州市毗邻,东与淮南市相连,南⾯紧靠淮河与六安市隔河相望⾩阳市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及界⾸市和太和、临泉、颍上、⾩南四县。
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分析阜阳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淮河流域。
阜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对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分析。
一、阜阳市的历史文化阜阳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阜阳就是一片文化繁荣的土地。
早在秦朝时期,阜阳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行省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阜阳更是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一点在阜阳的许多文化遗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刘贺幸降落阜阳的水亭。
阜阳市的历史古城区保存完整,古建筑、古城墙等文化遗产遍布市区。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山五园,即三河源风景区、三山湖风景区和阜阳城市绿心五园。
三山五园是阜阳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阜阳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阜阳市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址,如黄土岗汉代古墓群、西山汉代皇家陵园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址为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阜阳市的旅游资源阜阳市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旅游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阜阳市的自然风景资源十分丰富。
阜阳市境内有大片优质的农田和水域资源,尤其是淮河流域的水域资源特别丰富。
因此阜阳市是一个水乡风情浓郁的旅游胜地。
阜阳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
阜阳市有许多古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阜阳市还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如民间传统习俗、民歌舞蹈等,这些都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阜阳市的民俗风情也是一大特色。
阜阳市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民风淳朴,民俗风情浓郁,许多地方节庆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情。
阜阳市的牡丹文化、民间艺术等,都是阜阳市的旅游资源。
阜阳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齐全,为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阜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阜阳市——市情概况一、悠久的历史文化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
西部与河南省周口市、驻马店市相邻,西南部与河南省信阳市接壤,北部、东北部与亳州市毗邻,东部与淮南市相连,南部紧靠淮河与六安市隔河相望。
史志上曾这样描述这片土地:“襟带长淮,东连三吴,南引荆汝,其水洄曲,其地平舒,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南内屏,东南枢辖。
”阜阳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里曾是管仲、鲍叔牙、稽康的故里,宋代大诗人晏殊、欧阳修、苏轼都曾在此为官,并留下了“未觉杭颍谁雌雄”等千年传唱的诗篇。
区内古迹遍布,人文蔚盛,交相辉映。
从夏、商、周至元、明、清,历朝历代都在这里设有郡、府、州等地方政府。
南北相望的亳州与阜阳(古称颍州)在历史上曾经有合有分。
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颍州与亳州首次合并为颍州。
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同属凤阳府。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颍州为府,又降亳州为亳县,纳入颍州府管辖。
1949年设立了阜阳专员公署。
1996年1月国务院批准阜阳撤地设市,时辖亳州、界首二市、太和、利辛、涡阳、蒙城、颍上、阜南、临泉七县、颍州、颍泉、颍东三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耕地1650万亩,人口1320万,人口、耕地、粮食产量均占当时全国的1%。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
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
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面积9775平方公里,人口954万,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
二、丰富的资源阜阳大地近万平方公里土地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阜阳被誉为“酒都盛地”、“黄牛之乡”,盛产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大豆、红薯和中药材,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肉类生产基地和全国山羊板皮重点产区。
名优土特产品种类众多,品质优良,脱水蔬菜、皮张、柳编、贡椿、薄荷等享誉海外。
阜阳市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分析阜阳市是中国安徽省东部的一个省辖市,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军事、商贸、文化、交通等重要中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阜阳市历史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已成为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目的地。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三个方面分析阜阳市的发展。
历史方面,阜阳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商代,这里就是南北商贸的重要枢纽,唐代以后更是一直是徽商活动的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商贸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如今阜阳市境内文化古迹众多,比如清明上河园、北海遗址、无双井、张公城、三山庙等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文化方面,阜阳市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包括徽文化、曹文化、民俗文化等。
徽文化是安徽省的代表性文化,在阜阳市地区也有着深厚的影响,其特点为“精、华、美、深”。
徽州古城、铜陵孔雀城、顺德祠、南泥湾红色革命遗址等都是代表徽文化的重要景点。
曹文化是阜阳市的特有文化,起源于曹县,至今保存完好,因其传承时间长、文化内涵鲜明、艺术表现形式独特而受到国内外游客的赞誉。
民俗文化包括春节庙会、龙舟比赛、花灯节等,都是充满浓郁地方风情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传统活动。
旅游产业方面,阜阳市在充分挖掘历史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推广,逐渐成为了新兴的文化旅游城市。
阜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其中清明上河园、围城纪念馆、李敖故居、曹文化博物馆等景点也成为国内外游客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此外,阜阳市的农村旅游也有着广阔发展空间,农村风光秀美,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淳朴的农家生活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
总体而言,阜阳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尤其在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提升阜阳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地位。
未来,阜阳市应该进一步加强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和推广,引入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将阜阳市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具有自治、现代化、文化化特色的旅游城市。
简短介绍阜阳阜阳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西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临江苏省,南界安庆市,西靠宿州市,北接蚌埠市。
阜阳市地理位置优越,是沿江地区与皖西、皖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大别山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阜阳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下辖8个县级市、1个县。
全市总面积为1552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77万人。
阜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人文资源丰富。
阜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阜阳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和繁衍。
阜阳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的起点城市,是安徽省南部的重要城市。
阜阳市的经济发展迅速,是全国重要的冶金、建材、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中国最大的锅炉制造基地,也是制糖业的重要产区。
农业也是阜阳市的支柱产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同时发展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阜阳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峰眉山是阜阳市的地标之一,是中国上万名警察千百次参加校训的地方,因此又称为“警山”。
梅山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夏季避暑胜地,拥有峰秀水秀林秀的风景。
此外,阜阳还有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艺,如捏面人、剪纸、泥塑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阜阳市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品牌。
阜阳土地艺术、阜阳书法、阜阳电影等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此外,阜阳市还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城,是多位知名作家的故乡。
总体来说,阜阳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阜阳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值得人们前往探索和发展。
安徽省阜阳阜阳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该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阜阳市地处河淮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下面将从阜阳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阜阳进行介绍。
阜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
相传夏朝开国君主禹治水时曾过马延津(即今阜阳市区),这也是阜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起源之一。
阜阳历史上还曾有过孙权、刘备、曹操等名将的活动地。
阜阳的历史遗迹有很多,比如梁弘志祠、稻田求雨祠、曹操行宫等,这些古迹都见证了阜阳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阜阳市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安徽省的经济中心之一。
阜阳市主要的经济支柱有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阜阳的农业以稻米、小麦、棉花为主,其中的杂交水稻产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阜阳还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灰石资源。
制造业方面,阜阳市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电子科技等行业为主,各类企业在市内发展壮大。
服务业方面,阜阳市正在加大对旅游、教育、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进一步推动市区的发展。
阜阳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首先是风景名胜区,如颍上白马山、界首太行山、阜阳七斗星景区等,这些景区都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其次是历史文化景点,如颖河碑林、颍上侯官坟、阜阳古城等,这些古迹文化元素丰富,使人们能够尽情领略阜阳的历史底蕴。
此外,阜阳市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旅游活动,如阜阳奇境音乐节、颍泉湖国际龙舟邀请赛等,使游客们有更多的选择和体验。
此外,阜阳市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阜阳市拥有一流的学校和大量的科研机构,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医疗方面,阜阳市拥有一些优质的医院和医疗设施,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交通方面,阜阳市位于陇海铁路、京沪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的交汇处,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综上所述,阜阳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正在积极发展经济,提升旅游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阜阳市历史悠久,地域广大,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繁华扼要的一大都邑。
沿革免叙,现兹就阜阳市区及周边现存历史文化价值较大,保存又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与遗址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一、城池明代颍州城池现仍保存完好,城墙四至清晰,隍池齐整。
西北城墙一段数百米与城东南角楼望霍楼(奎星楼)仍存。
二、旧城格局阜阳旧城格局最晚在明代中期即已形成,至今无太大变化。
南北大街是中轴线,西半城以南北向建设街、文德街、鹿祠街为左翼,东半城以聚星街、光华街、青云街为右翼。
北门外往前延伸是泉河,既是城市北部的天然屏障,又是熙攘繁闹的水陆码头。
中轴线南端是迎薰门,城内的鼓楼,既是北城的南门,又是连接南、北二城的纽带。
- f& t* V; |, k: t5 F阜阳旧城范围内今共有街、巷、胡同90多条,且旧貌犹存。
如,建设街后卫旧址与解放北路多有无名巷道相通,拐绕纷繁,是城市街巷系统发展、积淀后不可多得的珍贵体现。
三、水系1、黑龙潭,据传宋时即以形成,不知却否,但明代时此谭已存在,确是实情,现几乎干涸;2、大观塘,元代迎祥观后的护院沟塘,与旧城西北城墙交相辉映,现污染严重;3、姚池,清代形成;4、西城墙内侧大塘,包括韩家大塘、芦池,绵延一二百米,实属珍贵;青云街大塘,在青云街南段西侧居民院内,是卜家桥大塘遗存;6、大水门道,即西北护城河;四、古代建筑明代颍川卫旧址,俗称后卫,现仍完整保存明代兵营旧址,是研究明代卫所制度的珍贵文物;文庙旧址,现存后墙二段,在明伦巷南北二侧;贡院,除大殿外,尚存旧房约十间,前、后墙完整,蜿蜒近百米;清代捐输局,明代建筑,同类性质旧址全国罕见;府城隍庙,明代始建,是阜阳现存最高规格的古建筑;县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东,也有旧房保留,应一体保护;刘武穆公祠;迎祥观,元代道观,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此留下混元衣,现仍保留有偏院一所,殿宇、厢房九间与散落石雕构建;资福寺;10、清真寺,在青云街;11、郭家祠堂,现存前后殿宇六间,历史价值极高;李家祠堂,明代始建,现存殿宇六间,墙上砖雕之精美,阜阳仅见;13、刘家祠堂,即《淮流》编辑部旧址,现存东厢房三间;14、田家祠堂,明朝始建,现存殿宇近十间,内部木构仍保存完好;15、清举人傅汝鉴故居,院落一所,举人长孙现仍在故居近旁居住;16、连家胡同大院群,原胡同内南、北两侧共有八座私人宅院,现仍残存北侧门楼三座,旧房数间;17、民国江西军务督办邓如琢公馆,两进院落现保存完好,且为邓家后人居住,九江现有邓如琢花园,其孙邓重麟现任泰中文化经济协会理事会执行副主席;18、民国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二军副军长潘善斋公馆,现存大门楼一座与胡同北侧旧房数间,潘宅解放初期曾为阜阳县政府办公地;19、民国安徽省商会会长潘慎伍故居,原有房屋100多间,现仍存十数间,且格局残存,极为珍贵;20、宁家大院,现仍存后房三间;21、安仁会宁隽元故居,清末建筑,现仍存;22、李家花园,清末书画家李良辰营建,现格局仍存,李良辰后人仍在此居住,李良辰夫妇亦埋葬院内;@23、解放北路无名巷内房屋一座三间,结构奇特,价值极高;24、解放北路无名巷内院落一所,房屋一座,现废弃无人,颇为精美;25、聚星书院遗址,有石碑三块;26、清颍书院旧址,现存南侧围墙一段;五、近、现代优秀建筑1、地委旧楼,在光华街,保存完好,极为珍贵;2、阜阳专署建筑,现保存完整,是从宋至清的州县旧址。
阜阳市历史悠久,地域广大,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繁华扼要的一大都邑。
沿革免叙,现兹就阜阳市区及周边现存历史文化价值较大,保存又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与遗址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一、城池
明代颍州城池现仍保存完好,城墙四至清晰,隍池齐整。
西北城墙一段数百米与城东南角楼望霍楼(奎星楼)仍存。
二、旧城格局
阜阳旧城格局最晚在明代中期即已形成,至今无太大变化。
南北大街是中轴线,西半城以南北向建设街、文德街、鹿祠街为左翼,东半城以聚星街、光华街、青云街为右翼。
北门外往前延伸是泉河,既是城市北部的天然屏障,又是熙攘繁闹的水陆码头。
中轴线南端是迎薰门,城内的鼓楼,既是北城的南门,又是连接南、北二城的纽带。
- f& t* V; |, k: t5 F阜阳旧城范围内今共有街、巷、胡同90多条,且旧貌犹存。
如,建设街后卫旧址与解放北路多有无名巷道相通,拐绕纷繁,是城市街巷系统发展、积淀后不可多得的珍贵体现。
三、水系
1、黑龙潭,据传宋时即以形成,不知却否,但明代时此谭已存在,确是实情,现几乎干涸;
2、大观塘,元代迎祥观后的护院沟塘,与旧城西北城墙交相辉映,现污染严重;
3、姚池,清代形成;
4、西城墙内侧大塘,包括韩家大塘、芦池,绵延一二百米,实属珍贵;
青云街大塘,在青云街南段西侧居民院内,是卜家桥大塘遗存;
6、大水门道,即西北护城河;
四、古代建筑
明代颍川卫旧址,俗称后卫,现仍完整保存明代兵营旧址,是研究明代卫所制度的珍贵文物;
文庙旧址,现存后墙二段,在明伦巷南北二侧;
贡院,除大殿外,尚存旧房约十间,前、后墙完整,蜿蜒近百米;
清代捐输局,明代建筑,同类性质旧址全国罕见;
府城隍庙,明代始建,是阜阳现存最高规格的古建筑;
县城隍庙,在府城隍庙东,也有旧房保留,应一体保护;
刘武穆公祠;
迎祥观,元代道观,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此留下混元衣,现仍保留有偏院一所,殿宇、厢房九间与散落石雕构建;
资福寺;
10、清真寺,在青云街;
11、郭家祠堂,现存前后殿宇六间,历史价值极高;
李家祠堂,明代始建,现存殿宇六间,墙上砖雕之精美,阜阳仅见;
13、刘家祠堂,即《淮流》编辑部旧址,现存东厢房三间;
14、田家祠堂,明朝始建,现存殿宇近十间,内部木构仍保存完好;
15、清举人傅汝鉴故居,院落一所,举人长孙现仍在故居近旁居住;
16、连家胡同大院群,原胡同内南、北两侧共有八座私人宅院,现仍残存北侧门楼三座,旧房数间;
17、民国江西军务督办邓如琢公馆,两进院落现保存完好,且为邓家后人居住,九江现有邓如琢花园,其孙邓重麟现任泰中文化经济协会理事会执行副主席;
18、民国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二军副军长潘善斋公馆,现存大门楼一座与胡同北侧旧房数间,潘宅解放初期曾为阜阳县政府办公地;
19、民国安徽省商会会长潘慎伍故居,原有房屋100多间,现仍存十数间,且格局残存,极为珍贵;
20、宁家大院,现仍存后房三间;
21、安仁会宁隽元故居,清末建筑,现仍存;
22、李家花园,清末书画家李良辰营建,现格局仍存,李良辰后人仍在此居住,李良辰夫
妇亦埋葬院内;
@23、解放北路无名巷内房屋一座三间,结构奇特,价值极高;
24、解放北路无名巷内院落一所,房屋一座,现废弃无人,颇为精美;
25、聚星书院遗址,有石碑三块;
26、清颍书院旧址,现存南侧围墙一段;
五、近、现代优秀建筑
1、地委旧楼,在光华街,保存完好,极为珍贵;
2、阜阳专署建筑,现保存完整,是从宋至清的州县旧址。
现专署后巷南侧有明清时期衙署后墙;
3、国民党县党部旧址,现保存完好,前院有花园;
4、解放初期城关区委、市管会旧址,现存大门一座,旧屋数间;
5、清代义仓旧址,道光十三年建,现为第二制药厂家属院,门楼、仓房尚存;
6、阜阳县邮政局旧址,民国建筑,二层,砖木结构,保存完好;)
7、阜阳县邮电局旧址,上世纪中期建筑,院落井然,格局完整;
8、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及北侧建筑,系解放初期租赁张姓私人茶馆开设,民国建筑;
9、阜阳报社旧址,是解放初期阜阳报社的办公地,现有旧建筑数幢;
10、新华书店旧址,建国初期建筑,现保存完好;
11、阜阳县总工会旧址,院内有上世纪中期青砖房屋数幢,精美异常,北侧院内有清末旧房一座与古井一口;
12、两湖会馆,保存完好,现为商铺,后院有小楼;
13、裕皖当典,民国十四年县税捐局长尹幼亭开设,有门面五间,现仍存;
14、和兴钱庄,在解放北路,民国建筑,现有房屋三间;
15、阜兴公钱庄,在解放北路,即第七粮站处;
16、裕昌祥果店,在解放北路,民国时开设,现仍营业,店铺保存完好;
17、福泰兴果店,在解放北路,砖木结构,中有过街楼,前檐木雕精美异常,极为罕见;
18、张氏杂货铺,在解放北路,民国时建筑,下店上宅,私人开设,现仍营业;19、福音堂;
20、意大利天主教堂,在解放北路某家属院内,现存清末砖木大殿一座三间,建在高台之上,殿前砖砌围墙亦未毁坏,据说系意大利天主教堂旧址,其建筑价值在福音堂之上;
21、红楼,在解放北路,上世纪中期建筑,敦实厚重,精美异常,现保存完好;
22、宁胡同西洋大门楼,现保存完好,由来不清;
23、粮食局家属楼,在九中巷,系上世纪中后期建筑,设计精美,做工细致,价值极高;
24、一职高院内建筑群,包括民国以来各个驻进单位所建房屋,是阜阳市区优秀建筑的一大荟萃点;
|25、民国安徽省长、二十七军军长王普公馆;
26、民国盐业公司旧址,在解放北路,现有砖结构建筑二层;
27、颍州独立旧址-农学堂,现仍存围墙一段,价值极高;
28、文革中建西市区居委会旧址,近代优秀建筑;
六、古遗址汉代汝阴侯宫殿遗址,在今张家胡同南至人民路范围内,上世纪飞机场出土汝阴侯汉墓主人的生前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