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2014.05临床经验1111 选择手术方法1.1 脊柱结核病理治疗脊柱结核与其临床病理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通常脊柱结核病变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发阶段,该阶段结核病变进展不快,没有任何合并症,临床中具有较轻的症状,影像学检查中没有典型征象或只发生脊柱序列或椎间隙改变病变发展状态是可逆的,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大部分能够治愈;二是合并症阶段,该阶段病变发展比较快,逐渐中断病灶区与临近组织血运,破坏椎体骨质,影像学检查结果中症状比较明显,单纯保守治疗已难以控制病变,应采取手术对病灶进行清除,才能彻底治愈;三是病变稳定及治愈阶段,该阶段将对于一些遗留问题采取有关治疗措施。
1.2 选择手术方法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法进入病灶或应用微创技术清除病灶,可采取窦道清除术、单纯脓肿清除术、内窥镜下微创病灶刮除术及脓肿置管冲洗引流术等具有较小创伤的手术,比较适合早期病变较轻的患者,这时病灶没有完全中断与临近组织的血运,药物可以有效进入病灶,无需实施较大创伤的手术就能治愈。
另一类直接进入病灶并将其清除。
针对发生严重病变且产生合并症的患者,由于操作视野有限,不能实施较小创伤的手术,对于病灶也难以进行彻底清除,因此可对病灶采取开放式手术进行清除。
2 清除病灶彻底清除病灶是相对的,清除病变就是清除彻底,将患者病区内脓液、死骨、坏死液化组织等病变组织进行清除,不能扩大切除范围,以免对骨质造成损害,使创伤加重,不利于修复病变及愈合。
在临床中,椎体硬化性改变通常分为活动性病变硬化与静止稳定性病变硬化两种情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赵殿宏明水县结核病防治所 黑龙江省明水县 151700【摘 要】在临床中,脊柱结核患者数量近年来增长很快,而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针对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常见问题及效果进行比较深入地探讨,对于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临床疗效况,活动性病变为不稳定硬化,随病变能够发展为死骨及液化组织坏死,通常临床中具有明显症状的应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清除。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及病变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单纯脊柱结核切开引流术组(A组)、前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B组)与后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组(C组)。
对三组患者病灶治愈、畸形矫正率、植骨融合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A组、B组、C组患者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54.21±11.61)%、(46.81±11.48)%、(63.82±21.0)%,B组与C组比较,Cobb 角矫正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69%,B组并发症发生率11.76%,C组并发症发生率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患者病灶及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均能起到清除病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效果。
此外,后路固定术相比其他手段,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Cobb 角矫正率)上有着明显优势。
标签:脊柱结核;植骨融合术;内固定术;疗效骨关节结核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中最危险的一种结核类型是脊柱结核,主要是因为脊柱最常受累,一旦受损则易导致后凸畸形,严重时截瘫,致残率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1]。
相关文献表明脊柱结核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治愈病灶,矫正畸形,恢复脊柱功能,且不同病灶部位及不同病情采取的治疗方法不一[2]。
目前临床上治疗脊柱结核的主要手段是外科手术,如前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等,根据不同病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3]。
本研究主要探讨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旨在给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脊柱结核诊断标准。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腰骶段和胸腰椎结合患者188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7例。
A组实施病灶前路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前路内固定手术;B组实施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植骨融合术及病灶前路清除手术;C组实施病灶侧前方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D组实施病灶后路清除手术、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及植骨融合术。
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A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47.5±11.8)%明显低于B、C、D组的(61.5±18.6)%、(58.7±15.9)%和(59.9±17.4)%(P<0.05);A组矫正角度丢失率(64.8±19.3)%明显高于B、C、D组的(53.6±15.6)%、(56.9±11.8)%和(54.9±5.4)%(P<0.05)。
结论治疗脊柱结核要依据正确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的术式,从而将病灶清除、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证明同前路固定手术方式相比,采用后路固定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标签: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脊柱结核是对患者造成威胁最大的骨关节结核疾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将病灶进行切除,使治疗结核的药物能够更好的被人体吸收[1]。
本文对成年胸腰椎以及腰骶段结核患者实施不同的手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腰骶段和胸腰椎结合患者188例,男80例,女108例,年龄15~70岁,平均(36.7±5.3)岁。
病程3个月~4.5年,平均(8.2±3.1)个月。
伴有脊髓受压症有28例,依照Frankel进行分级,12例C级,16例D级。
12例连续4个椎体受累,46例3个椎体受累,100例2个椎体受累,其余30例1个椎体受累。
脊柱结核个体化的手术治疗目的:探讨脊柱结核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自2004—2010年间收治脊柱结核76例,术前经过严格的化疗后,根据患者发病部位、脊柱破坏的程度、脊柱节段破坏的多少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治疗。
结果: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死亡和病情加重现象。
手术时间70~150 min,平均130 min。
出血量100~2000 ml,平均800 ml。
在9例截瘫患者中,经手术治疗后分别在术后3~6个月逐渐恢复下肢和大小便功能。
本组病例经随访12个月以上无一例出现复发。
结论:近年来脊柱结核在临床有增多趋势,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仍存在很多争议,只要根据患者发病部位、脊柱破坏的程度、脊柱破坏节段的多少、手术熟练的程度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行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大,近几年来脊柱结核的患病率有所上升,在脊柱结核的治疗方面,虽报道很多,但对其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问题仍存在很多争议[1]。
如何针对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做到个体化治疗,是脊柱外科医师共同探讨的问题。
自2004—2010年间收治脊柱结核76例,就其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9例,女27例,年龄14~76岁,平均35岁。
病程3个月~6年,平均1.3年。
病灶部位:胸椎11例,胸腰段脊椎43例,腰椎22例。
入院时血沉30~110 mm/h,平均58 mm/h。
临床症状: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低热27例、盗汗18例、乏力21例、消瘦10例、贫血9例,同时有肺结核的5例、并有胸膜结核的2例。
伴随有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7例,肝炎11例。
入院后常规X线片、CT、MRI检查,伴有脊柱后凸畸形23例,侧凸17例,椎间隙变窄29例,并椎旁脓肿69例,椎管内脓肿13例,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脊柱结核。
截瘫9例,Frankel分级:A级1例、C级6例、D级2例。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比较单纯病灶清除术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用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疾病的疗效,研究其利弊。
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我院在2007年1月~2010年1月进行的60例脊柱结核患者治疗病例,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2组患者术后疗效均显著,但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用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病灶清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脊柱结核疾病的治疗,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用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但同时也有适应症。
【关键词】脊柱结核稳定性植骨融合【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19-02我国的结核病患者例数位居世界第2位,仅仅次于印度,是全球结核病高发率国家之一,据结核菌感染率为45.5%。
据统计,我国结核病患者有6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于结核病的有13万人,患者年龄大多在25岁以上,平均死亡年龄55.2岁,其中以脊柱结核患者最多,约占骨关节结核的75%[1-2]。
脊柱结核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提倡以外科治疗为主,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是以病灶清除、单纯脓肿引流为主。
本科开展了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用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疾病对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脊柱结核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1.2(12~58)岁。
患者平均病程6个月(3个月~1.5年)。
60例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表现有椎体破坏、椎旁或腰大肌脓肿、椎间隙变窄、塌陷、脊柱后凸畸形及脊髓受压。
胸椎受累28例,腰椎22例,胸腰段(T11~L2)12例。
合并后突畸形10例。
Frankel[3]分级:A级2例,B级7例,C级18例,D级24例,E级9例。
术前Cobb角18~32.7(25±9)度。
临床表现主要有倦怠无力,食欲减退。
脊柱结核手术方法选择【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的选择。
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14岁-77岁(平均35岁);上颈椎采取一期后路侧块螺钉椎板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术;胸椎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经肋横突胸膜外入路达病变椎体椎间盘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腰椎行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腰骶椎结核骶骨螺钉难以固定者将螺钉固定在髂骨后方。
结果46例中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平均4年6个月;4例复发,复发率10.3%(4/39),3例经二次手术治愈,1例经第三次手术后治愈;术后后突畸形矫正率57.9%。
11例有神经症状者中10例获得随访,6例神经功能恢复正常(60%),3例改善,1例无好转亦无加重。
结论脊柱结核出现脊柱明显畸形、神经受压或损害、寒性脓肿形成以及窦道形成等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入路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病变的部位以及术者的技术优势,我们认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可以起到三柱坚强固定,减轻了前柱即病变部位的应力,有利于植骨融合,可以防止后突畸形加重;彻底清除病灶、严密止血、正规应用化疗药物是防止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复发;后突畸形;内固定脊柱结核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1],Pott首先描述了胸椎结核与截瘫的关系,所以后来将脊柱结核称谓Potts病,该病目前在临床上仍不少见。
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其中胸椎结核占脊柱结核的50%,颈椎和腰椎分别占25%左右[2]。
脊柱结核引起不同程度瘫痪者占10%左右。
因此脊柱结核的治疗尤为重要,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的选择均可能影响到脊柱结核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14岁~77岁(平均35岁);颈椎3例,胸椎20例,腰椎结核17例,腰5骶1间隙及骶骨结核6例;11例有不同程度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脊柱后突畸形0°~70°,平均38°;合并窦道形成6例。
脊柱结核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脊柱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近年来其药物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型抗结核药物如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在治疗耐药性结核方面显示出显著疗效。
药物组合疗法通过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耐药性。
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了不良反应。
个体化治疗方案基于基因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优化了药物选择和剂量,提高了治疗效果。
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了治愈率和减少复发风险。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脊柱结核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开发是近年来脊柱结核药物治疗研究的重点之一。
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是近年来开发出的两种新型抗结核药物,它们在治疗耐药性结核方面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贝达喹啉是一种新型的抗结核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菌ATP合成酶,通过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菌的能量供应,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研究表明,贝达喹啉在治疗耐药性结核时,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并减少不良反应。
这使得贝达喹啉成为治疗耐药性结核的重要药物之一。
德拉马尼也是一种新型抗结核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作用。
与贝达喹啉类似,德拉马尼在治疗耐药性结核时也显示出显著疗效。
研究表明,德拉马尼能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并且在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时,可以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二、药物组合疗法的优化药物组合疗法是近年来脊柱结核治疗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缩短治疗时间。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药物组合疗法:贝达喹啉和线唑烷酮的联合使用。
研究表明,贝达喹啉和线唑烷酮的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对耐药性结核的治疗效果。
这种联合方案不仅能够缩短治疗时间,还能降低副作用风险。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与新型药物德拉马尼和莫西沙星的联合使用。
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结核发病率的上升,脊柱结核的发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脊柱结核的治疗发展迅速,尤其是外科治疗取得很大进步。
目前,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bstract:Spinal tuberculosis is the most common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accounting for about 50% of bone and joint tuberculosis.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has increased worldwide.The incidence of spinal tuberculosis is also increasing year by year.With the deepening of understanding of spinal tuberculosis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urgical techniques,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In particular,surgical treatmen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At present,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has achieved good treatment effect under the premise of standardizing antituberculous drug therapy.Key words:Spinal tuberculosis;Surgical treatment;Research progress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随着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及传播,药物滥用和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加,全球结核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1]。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临 床 医 学脊柱结核约占骨结核的50%,多发于腰椎和胸腰段。
脊柱结核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占99%左右。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脊柱结核发病率也明显上升[1]。
大多数学者认为,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重建脊柱稳定性和矫正后凸畸形[2]。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我科采取手术治疗62例脊柱结核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2例脊柱结核患者,男34例,女28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8岁。
病史3个月~2年,平均9个月。
病变部位:颈椎6例,胸椎11例,胸腰椎16例,腰椎25例,腰骶椎4例。
X线片均显示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14例出现后凸畸形;CT显示椎体破坏、空洞、死骨形成;12例行MRI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2周以上的短程抗结核治疗,同时加强营养。
一般情况差者输入白蛋白、输血等支持治疗。
ES R<40m m/h、T<37.5℃时手术。
1.2 治疗一般方法术前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2~4周,待ESR<40mm/h、T<37.5℃以下,全身情况有所好转,才给予手术治疗。
术后给予抗结核1~1.5年。
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血沉,部分患者给予行CT常规扫描或CT三维重建检查,以了解植骨融合情况。
1.3 手术方法患者全身麻醉。
颈椎采用常规前路右切口;胸椎采用经胸腔入路或侧前方入路,胸腰段采用肾切口;腰椎采用侧卧位腹膜外倒八字切口,腰骶段采用正中经腹腔切口。
显露病椎后吸净脓液,刮除破坏的椎间盘及椎体组织,取出游离死骨,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充分减压,修整上下椎体的骨质,取得满意的植骨床,用相应大小的髂骨或肋骨骨块植骨。
颈椎采用Orion钢板内固定,胸椎或腰椎采用Z-plate内固定,经胸腔手术者伤口放置闭式引流,其他伤口放置负压引流。
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发展的,在青少年当中发病率比较高,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脊柱结核采用手术的方法和成功率越来越高。
通过该文的介绍,了解脊柱结核的病灶原理、研究发展现状、手术方法比较,并介绍了该科室近1年收治情况。
标签:脊柱结核;病灶原理;手术方法目前,由于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性增加、耐药结核比例升高、HIV 的传播流行,全球结核疫情呈恶化趋势,结核病发病率已明显上升。
中国是结核高疫情国家,结核病人数仅次于印度,80%患者在农村。
2010 年第5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尚未公布,根据第四次流行病学调查,四川、重庆地区的结核发病率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居较高水平,是京津沪之和的10 余倍。
研究脊柱结核病的病灶原理以及研究发展、手术规范和常见的手术方法,对今后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该院(四川甘孜州人民医院)一直致力于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 病灶原理作为一种常见而古老的疾病,脊柱结核可以算是伴随着人类进化文明的发展而来,在震惊世界的埃及木乃伊当中就发现了脊柱结核的病症,而最早的距今已经有5 000多年了。
并且有文献记载,在公元前460年左右就有学者对痨病(肺结核)和脊柱结核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载描述。
最早对脊柱结核病理特征进行完整的描述是18世纪80年代末英国的外科医生Percival Pott,为了纪念他的创举,因而也将脊柱结核病称为“Pott 病”。
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48%,最常见的继发于肺结核的骨关节结核,其中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最高,年龄以10岁以下最多,其次是11~30岁,30岁以上明显减少;发病部位依次为腰椎、胸椎、胸腰段、颈椎及骶椎;90%脊椎结核病灶只有1处,10%2处或2处以上,每处病灶之间有健康的椎骨或椎间盘隔开因而称这类病灶为跳跃性病变,但3处以上很少。
椎体结核约占99%脊柱其余部位结核仅1%。
脊椎结核手术前后入路固定方法的选择研究目的分析脊椎结合手术前后入路固定方法的选择,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因脊椎结核入院并采取脊椎结核手术患者63例,依照入路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前入路组、后入路组、前后入路组各21例,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之间、出血量、后凸畸形的校正角度等。
结果前入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前后入路组,P<0.05,前入路组患者椎高重建明显大于后入路组和前后联合入路组,P<0.05,后入路组患者的椎体重建高度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患者的后凸畸形的校正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对椎体遭到严重破坏的患者可以采用前路固定方法手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并不适合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
标签:脊锥结核;椎高重建;手术入路方法脊锥结核是指椎体因循环障碍和结核感染引起的病变,常见胸椎结核,主要发生在儿童以及青少年身上,占骨关节结核病的60%左右,临床表现为倦怠无力、患处疼痛、姿势异常等,在临床中大多数的脊椎结核都能够得到痊愈,为研究脊椎结核手术前后入路固定方法的选择,现整理我院收治的脊椎结核患者的一般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因脊椎结核入院并采取脊椎结核手术患者6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特征,同意采取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验证为脊椎结核,其中9例患者为中病灶含有1个病椎,47例患者有2个病椎,6例患者有3个病椎,1例患者有4个病椎。
依照入路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路组、后路组和前后联合组各21例,前路组患者年龄(44.2±6.7)岁,患者2例含有1个病椎,19例含有2个病椎,后路组患者年龄(44.5±5.9)岁,患者2例含有1个病椎,18例含有2个病椎,1例含有3个病椎,前后联合组患者年龄(45.1±7.4)岁,患者3例含有1个病椎,10例含有2个病椎,5例患者含有3个病椎,1例患者含有4个病椎。
3CH IN A FO RE IG N ME DI CA L TR EA TM EN T 中外医疗论 著近年来,由于耐药菌的增加,使骨与关节结核的发病趋势明显增加,而脊柱结核又占骨与关节结核的首位,病死率较高。
微创手术是近几年开展起来的手术技术,其技术前沿,治疗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
微创手术为脊柱结核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此技术可以使多数患者(75%)顺利进入稳定期,只有少数患者进入开放手术的范畴,同时它又是开放手术最好的术前准备[1]。
我们对所做的32例脊柱结核患者施行CT引导下经皮病灶清除,病灶置管,抗结核药物灌注冲洗引流,持续局部化疗和全身化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5~70岁,平均43岁。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午后低热、乏力、盗汗、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胸腰段8例,腰段18例,腰骶段6例,病史5~48个月。
其中椎间盘受累者:一个椎间盘受累者为28例,2个椎间盘受累者为3例,3个椎间盘受累者为1例;椎体受累者:一个椎体受累者为5例,2个椎体受累者为24例,3个椎体受累者为1例,四椎体以上受累者为2例。
其中术前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8例,其中Frankel分级C级3例,Frankel分级D级5例。
其中有2例患者行开放手术后复发,1例为置管灌注冲洗后复发。
患者血沉发病时平均为((52.4±28.6))m/l/h,其中8例抗酸杆菌染色阳性.1.2 方法患者先给予局部麻醉,行CT扫描定位,以穿刺针在CT引导下选择进针角度及深度,胸椎结核行肋骨上后外侧入路,腰椎结核行外侧入路经kanbin三角到达椎间隙或脓肿部位,有结核脓肿者行脓肿抽吸,置入导丝拔出穿刺针,以灌注和引流管置入病灶.术后给予灌注冲洗及局部化疗。
灌注液为500mL生理盐水加0.3g异烟肼,24h持续灌注,待冲洗液为清亮液体后行局部化疗。
有关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探讨摘要】脊柱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居于首位,是常见的致残率较高的病变之一,通过对我院近年来十几例收治的脊柱结核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一些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经验。
希望对我院脊柱结核的治疗水平有所提高。
脊柱结核的诊断依靠采集病史、细致的体检,通过对X 线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系统地进行有效治疗,从而大大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空心钉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121-02近几年来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一直上升趋势,脊柱是肺外结核最为常见的发病部位,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
青年发病率较高,其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单纯椎弓结核少见。
以下为脊柱结核诊断及治疗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
1 影像学诊断的价值1.1 X 线检查临床上脊柱结核在发病数月后常规X 线片才能显现出来,因而X 线对脊柱结核早期病变的诊断是有限的。
1.2 CT 扫描目前C T 扫描是骨科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
C T 扫描可以的发现早期骨质细微变化,如椎体内有早期病灶或脓肿形成,特别对颈、胸交界和外形不规则的骶椎等常规X 线不容易拍下较清晰影像的部位更具诊断价值。
尤其是螺旋C T,可以更加清晰地从整体判断脊椎的受损程度。
再结合临床检查与MRI 所见综合分析判断。
1.3 MRI 检查对脊椎结核早期诊断MR I 比其它任何影像学检查更为敏感。
早期脊椎结核MRI 影像可分为三型:椎体炎症型、椎体炎症合并脓肿、椎体炎症合并脓肿及椎间盘炎。
2 CT引导下脊椎穿刺活检2.1 近年来结核杆菌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它在临床、影像学上表现变异,非典型病变仅仅依靠临床上的检查、X 线、CT 扫描及MRI 检查均无法确定病变性质时,就要从其病理组织学检查入手。
据有关调查统计,通常应用的细针穿刺不能进入骨组织,如想取得更多组织标本需用粗针穿刺或特殊的穿刺针。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摘要】目的:探讨脊椎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治疗成效。
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脊椎结核患者分为四组:A组应用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术、病灶后路清除术与植骨融合术治疗;B组应用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术、病灶前路清除术与植骨融合术治疗;C组应用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术、病灶侧前方清除术与植骨融合术治疗;D组应用前路内固定术、病灶前路清除术与植骨融合术治疗,比较四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A组、B 组、C组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明显优于D组、手术时间短于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D组(P<0.05)。
结论:在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后路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清除患者病灶,矫正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症状,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脊柱结核;不同术式;前路;后路;治疗效果脊柱是最容易受累的位置,如果脊柱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后凸畸形,严重者会面临截瘫的可能性[1]。
我国脊柱结核患者较多,而且患病率逐年提升,而且肺外结核通常是通过骨结核转移的,其中脊柱结核可占到50%以上[2],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很多,而且存在争议。
为进一步研究最有效的脊柱结核的治疗方式,我院对患者采用不同术式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脊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MRI、CT、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脊柱结核,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4组:A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36.4±4.2)岁;患病部位:胸腰9例、腰椎13例、胸椎8例;Frankel分级:B级9例、C级4例、D级17例。
B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37.2±3.5)岁;患病部位:胸腰10例、腰椎14例、胸椎6例;Frankel分级:B级8例、C级6例、D级16例。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研究
黄成建;杨有猛;徐鸿育;王辉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1(008)08Z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手术治疗脊柱结核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均进行手术治疗。
一组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另一组行病灶前路清除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在一期内愈合,未出现窦道以及伤口不愈现象,随访1年后,Frankel的评分显示:D级3例,E级6例;后期的脊柱发生后凸畸1例。
结论应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应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可彻底清除病灶,且在一期内行固定术可有效地防止脊柱后凸畸形的现象。
【总页数】1页(P71-71)
【作者】黄成建;杨有猛;徐鸿育;王辉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脊柱外科,广西贵港2146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
【相关文献】
1.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2.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3.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4.脊柱结核患者应用单纯后路
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5.脊柱结核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疗效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研究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 分为两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对两组术中的基本情况、术后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组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较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具有降低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标签: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选择
骨外科中較为常见占骨关节的结核为脊柱结核,又以第一腰椎的结核居多。
而后路术式、前后路联合术式以及前路术式等为目前脊柱结核开放式外科的手术中经典手术方式[1]。
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同时,脊柱结核新的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亦随之出现,其具有恢复快、出血少、微创手术的创口小等优点。
我院采用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脊柱结核患者80例,分为两组,每组40例。
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6~70岁,平均(39.4±3.0)岁;研究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5~71岁,平均(40.0±3.1)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在手术前予以两组患者CT扫描的定位治疗。
研究组给予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具体做法为对患者进行局部的麻醉后,按照CT检查的结果将病灶具体的位置确定。
腰椎结核予以经过安全三角椎弓根的外侧入路治疗,而一般的胸椎结核予以椎弓根间与肋骨入路治疗。
如果手术中发现较大的脓肿,进行引流时要选取适宜引流管。
如不具明显脓肿可以将中心静脉的导管放置其中,作为进行药物化疗时进入的通道。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按照结核的大小以及部位,对较为适宜手术方案进行选择。
而后路术式、前后路的联合术式以及前路术式等为目前临床较为常见手术方式。
在两组患者的手术之后为了避免发生术后感染,皆予以广谱抗生素的静脉滴注,但注意1w左右为较为适宜选择。
且手术前后要依据患者具体的情况予以常规的化疗。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用x±s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的基本情况研究组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的基本情况研究组住院天数、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临床较为常见骨结核疾病为脊柱结核,其在骨结核所占比例大约在49%左右。
由于其为结核杆菌的全身感染造成局部的表现,所以治疗基础为全身抗结核的治疗。
全程、规律、联用、适量以及早期原则是抗结核药物正规治疗应遵循原则。
进行手术治疗仅为脊柱结核治疗必要的辅助方式,而并不是所有脊柱结核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方式。
例如对于无神经功能的受损、无脊柱畸形与不稳、脓肿较小或者无冷脓肿、骨破坏轻、临床症状较轻、心肺功能较差、年龄较大以及诊断确切等患者可予以保守的治疗方式。
只有对脊柱不稳或者畸形、神经的功能受损、长久不愈的窦道、具较大脓肿或者死骨块患者才应积极的采取手术治疗。
彻底将坏死结核病灶清除,将脊髓或者神经受压解除以及将脊柱畸形矫正,对脊柱稳定进行重建为手术主要目的。
随着脊柱结核治疗方法不断前进,其治疗效果亦取得较大提升。
而目前对脊柱结核病进行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以及药物保守治疗两大部分。
大部分人认为药物化疗具有延长骨融合的时间、使患者神经受损等缺点[2]。
所以当前治疗的首选即为手术治疗。
而开放式的手术存在术后卧床的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术中出血量、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较长等弊端,其明显增加患者痛苦,且使患者经济压力大幅增加[3]。
近年来,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微创手术取得长足发展,其由于具有降低术后感染、恢复较快、出血少以及创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组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天数、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手术治疗较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具有降低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霍洪军,邢文华,杨学军,等.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0):819-820.
[2]郝定均,郭华,许正伟,等.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10):806-807.
[3]余宏程. CT 引导经皮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3(18):476-477.编辑/苏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