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 格式:pdf
- 大小:174.65 KB
- 文档页数:3
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1、伤寒与温病的证治异同张玉柱2008711087
相同:温病与伤寒均属外感热性病。
异同:温病与伤寒虽同为外感病,但因其错误!病因有温热邪气与风寒邪气之分,伤寒六经错误!辨证是以经络脏腑定位和八纲定性为基础,外邪由表入里,由经络入脏腑,由三阳入三阴,反映了外邪传变层次与治疗规律。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2辨证,同样是阐发外感病邪由表及里,由上焦、中焦至下焦的浅深层次和治疗规律。
伏气温病则由里达外,由血→营→气→卫,与外感温病正好相反。
二者对人体营卫气血损伤的错误!机制有别,温热病邪为患,表证期短,传变迅速,易于化燥伤阴;风寒之邪留恋肌表,传变较慢、易于伤阳。
因而其○4治法也就大有差异,瘟病主要以辛凉解表、透散热邪;伤寒的话主要以辛温解表、驱散风寒。
2、请将所学外感类方证按病邪、病位、主症,病机、治法、方药整理成表,并结合自己或者身边人曾患的外感病试做一例具体分析(包括
病邪、病位、主症、病机、治法和方药)。
我个人的一个例子吧:年前感冒,咳嗽,低烧、鼻塞、流涕、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黄色、口干欲饮、少汗等特点。
舌像、脉象忘记了。
病邪:风寒湿邪、戾气病位:肺卫主症:咳嗽,身热,微恶风寒,汗畅不利,头胀痛,黄痰……
病机:外感疫毒、风寒湿邪,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化湿
方药:人参败毒散加味桂枝厚朴半夏。
《温病学名著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
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3.风邪、湿邪与温热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
以此为辨。
4.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证候与治法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热入于营,舌色必绛。
风热无湿者,舌无苔,或有苔亦薄也。
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也.然湿在表分者,亦无苔。
5.斑出而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战汗的病机与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
一、温病大纲【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温邪:是温病的病因,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上受:指温邪一般的传入途径,由口鼻而入侵人体,先犯手太阴肺。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如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借,反致慌张矣。
(8)(二)邪在肺卫【原文】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提要:温邪在表治法:辛凉轻剂温病挟风、挟湿的治法用药(三)邪入营血【原文】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4)(三)流连气分【原文】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
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四)邪留三焦【原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精华] 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一、名词解释1. 逆传心包逆传心包,是温热病的发展规律,“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
温热病由浅入深,顺传则传入中焦阳明气分,若不顺传中焦而是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不顺传则为逆传。
因其直逼心主,病势凶险,是为逆证,故称为逆传。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72-373)2. 辛凉轻剂是治疗温热病卫分证的组方原则。
邪在卫分,选用辛散、凉轻、轻扬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透在表之温热邪气,使其外达而病解,故又称辛凉轻解法。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0)3. 两阳相劫温热病是外感风热邪气为患,风邪与热邪二者均为阳邪,故称为“两阳”。
风邪与热邪相摶结,则化燥而劫夺耗伤津液,使通过气化作用而敷布周身,主司人体濡润作用的津液亏损,不能上荣头面清窍。
出现口、鼻、唇、咽、舌诸官窍干燥的见症,故称为“两阳相劫”。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4. 浊邪害清外感湿热邪气,湿为阴邪,秽浊黏腻,故称为“浊邪”。
热为阳邪,蒸腾开泄,湿热郁蒸,上蒙清窍,遏阻清阳,则出现头重痛如裹,昏瞀,眩晕,鼻塞,耳聋等清窍壅塞不利的见证,故称为“浊邪害清”。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382)5. 战汗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激烈交争而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周身战慄,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
寒战过后,继则全身大汗,故称战汗。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0)6. 分消走泄“分消”,是指用祛除湿热邪气的药物,使三焦湿热分道而消。
“走泄”,是指用流动、行气之品以宣畅气机,气行则湿走,从而达到行气化湿,宣泄湿热的目的。
所谓分消走泄,即指用祛除三焦湿热,理气行滞的药物,以行气祛湿,从而使留滞三焦气分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得以宣泄。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4)7.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营分证的治法。
是指在清营养阴的同时,配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之品,开通门径,给营分热邪以出路,使营分热邪外达,透转气分而解。
浅谈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叶天士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精于温病及内伤杂病,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创造性的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体系,并总结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来重大的贡献。
(一)创立卫气营血辩证,确立了外感温病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在其著作《外感温热篇》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辩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又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明确指出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以及与伤寒在治法上的不同,同时揭示出温病由卫到气,自营入血,由表入里,自浅入深发展变化的规律。
叶氏实际上借用“内径”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卫气营血辩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在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是病变的后期,邪热已经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
1,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肤,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其治疗原则是“在卫汗之可也”,也就是说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在这里,“汗”并非辛温发汗,而是用辛凉透解之品使邪从外解。
2,气分证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证候,由于邪入气分,正邪交争,呈现一派阳热之象,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其中以阳明热盛为最常见,所以治疗当选用寒凉药物清泄里热。
因为气分证多由卫分证发展而来,若卫分证未罢,过早用大寒清气则反易于寒凝郁遏,使表闭而邪气不能疏散,故叶氏又特别强调“到气方可清气”。
原文部分《温热论》(叶天士)主要学术思想: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
背诵: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名词解释: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湿热病篇》主要内容: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
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
“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1、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一文读懂伤寒和温病的本质区别,终结千年寒温之争的燮理焦腠境经方六重境中的燮理焦腠境,焦腠指的是三焦腠理,三焦虽然遍布人体,大而无外,细而无内,但三焦本身是属于手经的范畴。
伤寒与足经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手经与温病的关系最为密切。
《温病条辨》将所有温病按上、中、下三焦分类,《温热论》则将温病按卫气营血辨证,但二者均认为温病以侵犯手经为主,而伤寒以侵犯足经为主。
上焦温病最典型者为风温,风温之邪从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而肺和心包都属于手经。
中焦温病,主要还是针对脾胃的治疗,重点还是阳明和太阴的问题,属燥热的借用《伤寒论》的白虎和承气类方,属湿热和寒湿的从太阴论治,但中焦温病和伤寒阳明太阴病的治疗同中有异,细节之处,不可不注意。
下焦温病,多及于肝肾,它其实更多出现的是一些伤寒足厥阴足少阴病病的热化证。
另一方面《黄帝内经》里的六经热病,与《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不同,里面有好多描述是现代温病的表现。
但现代温病,特别是初起阶段,重在从手经立论,《黄帝内经》中的六经热病,则从足经立论,这是二者的区别。
那么温病和伤寒在治疗上有什么区别呢?很明显,如果是肺系温病,相当于病邪从口鼻而入,直接侵犯的是肺和肺系,这和伤寒从太阳之表而入完全不同。
内经、伤寒、温热论温病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伤寒太阳病,从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能看出伤寒的病邪主要是从表而入,症状以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项背和体表为主。
而根据《温病条辨》,上焦温病的提纲是“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可见,上焦温病,外邪并非通过体表入侵,更不不经过太阳经发为太阳病,而是从口鼻而入,直接侵犯肺系和肺。
其表现都是温热之邪犯肺以后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即使有轻微的表卫不和的表现如微恶风寒,也是因为外邪袭肺以后,因肺主皮毛而产生的连带反应,和伤寒病位就在太阳体表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