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性与字类
- 格式:doc
- 大小:474.00 KB
- 文档页数:17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1、表示专用名称的,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4、表示时间的,如“现在”“去年"“明天"“星期一”“元旦”“上午”等。
(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例如: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行为。
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等.2、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如增加、减少、扩大、缩小、提高、降低、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3、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爱、恨、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4、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得(děi)、应该、应当、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5、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进来、出来、回来、起来、去、上去、进去、回去,开去、过去",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各类词性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词的基本概念
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元,是表达意义的最小单位。
它是一组具有完整含义的字,在句子中担任特定语法和语义角色。
以下是关于词的基本概念:
1.定义:词是由一个或多个字构成,能够独立传达意义的语言单位。
2.构成:词可以由一个单独的字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字组合而成。
例如,单音节词如“日”;多音节词如“阳光”。
3.词类:词可以分为不同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等。
每种词类在句子中有不同的语法和语义功能。
4.词性:词性指的是一个词在具体语境中所扮演的语法角色,例如“快乐”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确定其词性。
5.词义:词义是词所包含的意义或概念。
有的词具有明确的词义,有的词可能具有多个词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6.固定搭配:一些词在语法上或语义上常常和其他词搭配在一起,形成固定的词组或短语,这被称为固定搭配。
例如,“红色”和“苹果”常常一起搭配使用。
7.派生和构词法:通过在词的前缀、后缀或词根上进行添加、删除或改变来形成新的词,这个过程被称为派生。
构词法研究这些构词的规律。
8.词汇:一个语言中所有词的集合称为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科技、生活方式等方面。
9.词法:词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词的形态结构、构词规律、派生和变化等现象。
总体而言,词是语言表达意义的基本单元,对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词性的分类及用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语文词性的分类及用法一、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森林湖泊;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效率、品德、;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表示方位名称:上、下、东、西、里、前、内(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
如,走看说进行开始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
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
如,能够解决)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胖、瘦弱;表示事物性质的:红、甜、干净、清楚、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汉语词性分类汉语词性分类大全及介绍
1.名词:表示人、事物、动物、植物等的名称,如:“人”,“书”,“天气”等。
2.代词:代替名词的词语,如:“我”,“你”,“他”等。
3.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语,如:“跑”,“吃”,“睡觉”等。
4.形容词:用来形容名词的词语,如:“美丽”,“高”,“聪明”等。
5.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如:“很”,“非常”,“一起”等。
6.介词:表示位置、时间、方式等概念的虚词,如:“在”,“在...上面”,“在...里面”等。
7.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虚词,如:“和”,“但是”,“因为”等。
8.感叹词:表示情感、感叹或呼唤的词语,如:“哇”,“真的吗”,“嗯”等。
9.量词:用来表示数量或一定限度的词语,如:“个”,“本”,“条”等。
10.助词:用来表示语法关系或进行词形和语序的变化的词语,如:“了”,“的”,“地”等。
以上是常见的汉语词性分类及其简介,每个词性都有具体的语法和语义特点,通过对词性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干货技巧】“简单、快速”分辨现代汉语“词性”汉语的词性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quot;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词类和词性)(一)知识概述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
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实词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①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②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③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④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⑤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⑥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①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②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③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④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⑤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⑥判断:是、就是、正是⑦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①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②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③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①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②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③分数:三分之一、九成④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⑤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①个体:个、位、尺、只、台、条②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③不定量:些、点④度量衡:丈、尺、里、亩✪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词性与字类辽宁舰学习心得一、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词类】:为了研究汉语语法的方便,我们需要给词分类。
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
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对象,按照语法作用的不同,将词分为不同的类。
【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也就是词的特点。
我们首先根据词是否有完整的意义,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把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实词的概念和作用:【实词】:有完整的词汇意义,即我们能看到、听到、闻到、摸到、感觉到和认知到的事物、动作、形状、状态、情绪、数量等类型的词。
实词能在句子中充当独立的句子成分。
实词分为六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二)、虚词虚词的概念和作用:【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一般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而要跟实词搭配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也分为六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为了帮助大家快捷、清晰地了解各类实词,我制作了下列两表:《现代汉语虚词一览表》和《现代汉语虚词一览表》。
供大家参考。
更正:形容词类第一项的举例:“妾发初复额,羞颜尚不开”的“羞”作定语,修饰“颜”。
表上错写为“羞”作状语。
特此更正。
二、古代汉语的字类:有人说,古人不讲词性。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其实,汉字从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起,就被人赋以一定的字义,而这些字义是带有分类的。
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虽然是借用了西方的一些语法概念,但本质上还是对古代字类的继承。
古人对字的分类,跟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字类】:古人把字分为三大类,实字、虚字和助字。
而助字是比虚字更虚的字,所以也应该归入虚字类。
【明】屠隆撰《缥湘对类》:“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这段话的意思为:“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凡所描写的对象没有实际形象可见的字,为“虚字”;凡所描写的对象是指有实际迹象的字为“实字”;“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描写事物的性状、程度之类静态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形容词)为“死字”;描写事物的行为、动作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动词)为“活字”;“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凡所描写的对象似有似无的字,为“半虚字”或“半实字”。
如抽象的形容词和抽象概念名词。
此图上半部分的椭圆框所示是古代汉语的字类;下面的方框是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椭圆框与方框之间的箭头表示古代字类与现代词性的对应关系。
(一)、实字:【实字】: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字为实字。
从其定义和实际应用来看,古人所谓的“实字”,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专用名词,如:天、地、春、秋、人、花、草、虫、鱼、亭、台、楼、阁、刀、枪、辊、棒、琴、棋、书、画。
等;人称代词如:吾、汝、余、我、你、他。
(二)、半实字:【半实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抽象名词,如:智愚苦乐忧仇恨功名恩怨愁闲才情吟笑谈宴游羞妒言论志道思想感荣辱宠爱憎语辞力势醉梦气怀意事灵德品行(三)、半虚字【半虚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1、方位名词(《名词细分小类及其常用字表》里的方位门)如(上、下、左、右、里、外。
等);2、时间名词(《名词细分小类及其常用字表》里的时间门)(春、夏、秋、冬、早、晚、朝、夕。
等)3、数量词;4、一些抽象的形容词,如:忧愁欢乐喜怒痛酸甜苦辣等。
(四)、死虚字【死虚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形容词,如高、大、、远、近、清、柔等;(五)、活虚字【活虚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动词,如吃喝走跑说唱打演写吹睡起来种养等;(六)、助字【助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虚词,如然、则、者、也、于、乎、哉等。
古人又把实字分细为若干门类,如把与天有关的自然事物名词归为“天文门”,把与地面有关的自然事物归为“地理门”。
由于分类的宽详程度不同,有分为19小类的、21小类的甚至30小类的。
现以21小类的分法为例,我列了下表,并与现代汉语的词性对比。
供参考。
例如:三、词性的多重性:由于汉字及汉语的特殊发展历史,以及汉字是基于象形文字的本质,汉语的词不像拉丁语等拼音文字可以用时态、语态、主被动态、单复数格等格式固定,所以汉语的词,词类和词性具有“同义近义(一义多词)”、“一词多义”、“词的兼类”、和“词性活用”等多重性:(一)、同义词或近义词(一义多词):1、同义、近义词的概念:【同义近义词】:字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指同一个事物或同一动作等可以用多个词来表示,即是一义多词,是我们伟大祖先在长期的语言发展中为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并正在继续丰富中。
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同义词、近义词,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创作丰富的词汇,我们可以使句子表现得色彩斑斓,我们的作品才如此多姿多彩。
就诗词联而言,同义词和近义词又为我们准确描述事物、情感,及运用马蹄韵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比如,要用菊花入句,如果尾字要用平声,大可选用“黄花”、“日精”、“女华”;如果尾字用仄声,则可用“秋菊”、“龄草”、“寿客”。
又如在诗词联中用到人名如杜甫,古人常用其字“杜少陵”或其曾任官职“杜工部”等来代指杜甫。
同义词、近义词可寄寓人们的感情色彩。
比如同样表达有求于人,可以有以下几个同义词,但是感情色彩确有差异:“请”(敬词);“求”(中性);“乞”(贬词)。
2、运用同义词、近义词要注意的问题:①、同义词、近义词的词类和词性一般不会改变。
其充当句子成分的作用不会改变。
如,不论你用“黄花”、“日精”、“女华”,还是“秋菊”、“龄草”、“寿客”,它们都是名词,都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
而“求”、“请”、“乞”,一般都是动词,在句子中当作谓语动词。
②、对于同义近义词,要注意区分其词义的细微差异。
如:给别人祝贺生日,“生日”是普遍说法,适合于任何人;“诞辰”是对伟人生日的敬称;“寿辰”、“华诞”一般用于长者;“芳辰”、“芳诞”一般用于女性生日。
③、要留意同义近义词所寄托的感情色彩。
如:清联62、凭吊岳墓感题秦大士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羞”、“愧”是同义词,“羞愧”。
但在整个语境中,感情色彩却不一样:出句的“羞”,表示“羞耻”,耻于取名为“桧”,取名是自己的主动行为,鄙视与秦桧同名;对句的“愧”,表示“惭愧”,因祖姓非我可改,所以惭愧与秦桧同姓。
(二)、一词多义:1、“一词多义”的意思:【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组词方法和不同语境条件下,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这时往往会改变其词性归类,从而造成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发生改变。
如:“荷花”,“荷”是名词,表示一种水生植物;在句子中,“荷”可做主语、定语和宾语:山东济南大明湖铁公祠(祀明人铁铉)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荷”作主语;而“荷锄”、“负荷”,“荷”是动词,表示用肩膀扛着锄头;在句子中,“荷”作谓语。
2、“一词多义”有时会改变其读音或声调。
如:“荷花”,“荷”是名词,读“hé”,平声;“荷锄”,“荷”是动词,读“hè”,仄声。
3、“一词多义”已经比较固定。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一词多义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用法,在古今词典、字典里都有专门的记载。
我们可以在词典、字典中可以查到同一个字、词的多种字义、词义及其词性分类和读音变化。
4、辨析“一词多义”的作用:在诗词联中,一词多义的辨析,对正确辨析平仄、词性、句意具有重要作用。
⑴、正确辨析“一词多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确定其读音。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形容词,重复之意,读“c hón g”,平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重”,形容词,表轻重,读“z hòn g”,仄声。
这对于我们在欣赏或创作诗词联的时候,正确还原或运用马蹄韵,以表现诗词联之音韵美感,具有重要作用。
⑵、正确辨析“一词多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界定词性。
如:出句“花钱买酒花前醉”:第一个“花”,用钱去买酒,动词;第二个“花”,植物名,名词。
判明出句的词性,我们便可以寻找一个可名可动的词来对:花钱买酒花前醉【转】==画李生涎画里滋【舰长】第一个“画”,动词,用墨或颜料把“李花”描在纸或布上;第二个“画”,名词,在纸或布上描出来的美术作品。
⑶、正确辨析“一词多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或创作诗词联。
如:《自题联》【清】钱大昕月写个文疏映竹;山行之字曲通花。
个文:像“个”字的文字。
因竹叶像“个”字,以喻清淡之性情。
之字:像“之”字形的弯曲山路,喻行路曲折艰难。
【译文】:稀疏的竹叶被月亮映照着像写下“个”字,弯曲的山路被花儿簇拥着曲折如“之”形。
“个”和“之”是竹叶和山路的性状,应是形容词。
如果我们把“个”误解为量词,把“之”误解为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副联就难以理解:月亮写一个文字稀疏地映照着竹子,山岭走出的形状弯弯曲曲通向了花(三)、“词的兼类”:1、“词的兼类”的意思:【词的兼类】:即一个词的同一词义在不同语境下经常性地表现出不同的词性,被划作不同的字类,从而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如:“担”:《康熙字典》:“與儋同。
背曰負,肩曰擔。
《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
《易·繫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
(形声。
从手,詹声。
本义:用肩挑)“担起”,“担”是本义,动词,表示用肩膀“挑起”这个动作,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如:“他担起了这个责任。
”这时候,“担“读一声。
“担子”,“担”是名词,表示用肩膀挑起的物体或承受的责任,在句子中可做主语、宾语或定语:“担子越来越重了。
”“担”作主语;“我勇挑重担。
”“担”作宾语;“这担子的分量不轻啊。
”“担”作定语。
“一担”,“担”是量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在句中可做主语、宾语、定语:“一担等于一百斤。
”“担”作主语;“我只挑了一担。
”“担”作宾语;“挑担茶叶上北京”,“担”是量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句中省略了数词),在句中作“茶叶”的定语。
当“担”作名词或量词的时候,读四声。
2、“词的兼类”的特点:⑴、“词的兼类”是在同一词义下表现出不同的词性。
如上例的“担”,都是基于“用肩挑”这个本义而表现出不同词性:担子的原意“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一担”指“一套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都是要用肩挑的。
就是说,“担子”和“一担”都是从“担”的动词本义引申而来的:动词“担”这个词兼含了名词“担子”和量词“一担”的词性。
这就是“词的兼类”。
而前面举例的“荷花”、“荷锄”,因为并不基于同一词义,“荷”作为植物名与作为“负重”的词义相去甚远。
所以,“荷花”和“荷锄”是“一词多义”,不属于“词的兼类”。
这一点,是区别“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的重要特征。
⑵、“词的兼类”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比较固定,在相关辞典、字典中已有专门词条说明。
如上例的“担”,我们都知道,“担”的这些兼类用法已经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