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 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 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 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
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 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 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 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 采不表于后也”。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 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 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 “渔”,含垂钓之风。其次是“父”,“父”又 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 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 锐意进取可比。
• 再者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 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是 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 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在《论语·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 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在《庄 子·人间世》亦有类似记载。唐李白有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 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 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第2段翻译:
渔翁说:“圣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如果世界上的人 都浑浊,为什么不搅混泥水推波助澜呢? 大家都醉了,为什么不吃酒糟饮薄酒呢? 为什么遇事深思,行为高出于世俗,(以 至)使自己被放逐呢?”
第3段翻译: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要弹去帽 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要抖净身上的衣服, 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子,去蒙受外物的玷辱 呢?我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葬身于鱼腹之中。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纯白之质,蒙受世俗的尘 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