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苏教高中必修5《渔父》于秀权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视频下载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6
渔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不同的人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选自《楚辞》的《渔父》这篇文章,看看能得到哪些启示。
二、文学常识归纳《楚辞》与楚辞明确:《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西汉刘向编辑,收屈原、宋玉等人辞赋。
楚辞: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
三、初读文本1.自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标划出不理解语句。
2.小组互助释疑,梳理文言字词3.交流反馈,重点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四、再读文本,重点讨论:本文本文通过三次谈话,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呢?(请结合原句分析)(读——悟)1.首先分析屈原形象。
学生回答明确:屈原:深思高举、洁身自好、舍生取义、以死明志2.小组讨论渔父的形象,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
明确:与世推移、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以隐守志3.对于屈原和渔父的人生价值,你是如何评价的?屈原、渔父两个形象对后人有何影响?两种人生态度:行到水穷处的儒生坐看云起时的隐者补充:中国文人的“渔父”情结例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杨慎《临江仙》五、再读文本,体会在渔父的与世推移、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以隐守志的对比当中所衬托体现出的屈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挫折。
1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特殊句式等各种文言现象。
二、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三、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说黄河孕育了炎黄子孙,那么东去的长江带来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有那么一天在湘江边上,屈原和渔父的一段对话也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引发后人对生和死的思考。
(板书)
2、人物简介
3、教师朗诵课文,学生听注意停顿和读音。
4、检查预习,释疑解惑。
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合作
展示译文(学生读)
5、学生齐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屈原:执着坚贞,洁身自好;宁死不屈
死
择死明志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生
生存策略
分角色再读课文
4、探究:屈原毅然赴死的结局让很多人很遗憾,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3分钟讨论)
5、小结:屈原短暂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思索的东西,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6、布置作业
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2
板书屈原:执着坚贞,洁身自好;宁死不屈
死
择死明志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生
生存策略
人生选择
苟且偷生,隐忍苟活。
1分切块、自主探究教学案——渔夫作者:许长宇【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点及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等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
2.掌握本文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1.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切块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切块分析切块一:文学常识1.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改革政治。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2.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
|2切块二:朗读课文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1.标好字词读音;2.划出文中名句。
《渔父》(教案)无锡市第一中学刘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的特点,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感知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形象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屈原、渔父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生之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一)学习通过形象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二)体会屈原、渔父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对“生之意义”的思考。
四、教学设想(一)《渔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死抉择”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楚辞补注》。
教学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对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话题深刻而重大。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对屈原生平及楚辞常识的了解为基础,由言入文,知人论世,感悟人生。
通过学生自主翻译与预习梳理,初步解决字词疑难;通过合作讨论,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楚辞体语言特色;通过人物的生死抉择的|思索,引发学生对生死观与人生观的思索。
(二)课时计划:一课时(三)教学方法:以文本研读法为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对“生死抉择”话题的探讨导入。
2.(一同学读PPT)通过回忆以往知识,其他同学整理有关屈原与楚辞的文学常识。
(侧重点一在地域性——江汉沅湘、云梦大泽,素材、语言都有浓郁的楚地特点;二在其抒情性,潇洒浪漫、神奇迷离;三是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光辉灿烂,流被悠长,例如本文便是秦汉间人创作的楚辞体诗歌,全诗用韵十四字,换韵凡六次。
)3.学生以填空形式集体背诵《离骚》中名句。
(二)研读文本,探究推进 1.研读屈原形象(1)读图探讨(展示PPT中三幅“屈子行吟图”)哪幅图更合乎文中的描写,或者更符合你心中的屈原形象,判断依据是什么?(明确)根据人物遭遇、人物个性、肖像特征,大家可以有不同的判断。
对人物的塑造可以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渔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熟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屈原伟大的人格四.知人论世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五.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凝滞:拘泥。
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
于:被淈:搅浑。
餔:吃。
歠:饮。
醨:薄酒。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污浊。
六.合作探究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个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3.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4.文章结尾部分渔父所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如何理解?七.比较阅读分析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八.小结无论是屈原的毅然赴死,坚守理想,还是渔父的超然豁达,逍遥于江湖,亦或是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以生践志,他们的选择不同,但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对理想和生存方式的坚守。
|熟能生巧尚美圆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渔父》教学设计如皋市第二中学侯桂宏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 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 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作者和楚辞的相关知识先学生自主回忆,然后课件强化。
1关于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①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②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③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④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⑤“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2.楚辞和《楚辞》二者是不同的。
《楚辞》是一本书,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其中主要的作品是屈原写的。
“楚辞”又称“楚词”,是屈原吸取楚地民歌营养而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叫“骚体”,因《离骚》而得名。
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讨论自己完成的活动单,展示纠正)1.解释加点的词。
既游颜色形容枯槁与举见凝滞于淈餔歠高举为沐浴察察汶汶莞尔 |熟能生巧尚美圆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鼓枻濯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渔父教案导入:有一段对话穿越千古,至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它影响了中国两千的文学史,它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往往在我们最失意的时候,拨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最隐秘的心弦。
现在就让我们去聆听它,诵读它,体味它。
一、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明确生字词。
渔父枯槁憔悴淈餔歠汶皓莞尔鼓枻濯2、一组一段,分组朗读3、生读,另一生评价小结:流畅但缺乏感情二、深入探讨4、请同学们填词,这个词能准确表达处说话者的情感第一段中渔父见而_____问之曰(疑惑、诧异、??)屈原______曰(愤慨、伤感、无奈??)第二段中渔父______曰(淡然、训导??)第三段中屈原______曰(决绝、义正言辞、意气慷慨??)第四段中渔父乃_____歌曰(释然、大度、轻松??)5、分析讨论完毕,进行分角色朗读三、分析人物分析文中这两个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屈原——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儒)渔父——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道)四、影响屈原,渔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对后人有何影响呢?屈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渔父: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陶渊明“桃花源”林甫“梅妻鹤子”沐浴子李白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