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需要的心理营养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5
六大心理营养,练就娃的强大内心展开全文总是能听到很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这点不好,那点不对,尤其是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比家长还声高!殊不知,这一切的根源,却是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之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心理营养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就看一看,这六大心理营养,是如何能够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的!一、无条件的接纳。
父母对孩子的爱,完全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不会因为你成绩好我就爱你,你成绩不好我就不爱你。
不是因为你乖我才爱你,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
爱,就是如其所是。
而我们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常常会表现得孩子乖,我们才给好脸色,孩子闹,我们翻脸也比翻书还快。
往往会让孩子认为,爸妈只爱表现好的我,成绩好的我,而不是全部的我!我的二宝不到四岁,就会在我对他发脾气时对我说:妈妈,我就是我呀,我本来就是这样的!这让我非常讶异于孩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因此,对于两个儿子,我很有意识的只去点评他们的行为本身,而不再去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我就是这样!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尤其需要这一心理营养。
通常男孩子在人们的眼中都是调皮的,更不愿意守规矩的,而对成年男士的要求却又很高,要既能赚钱养家,又要孝顺体贴,最好还得又高又帅!所以对男生就更为苛责。
但往往男生得不到接纳,反而更容易用各种方式甚至是过激的方式去换取家长的注意,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而这样又会让家长更为恼火,变为恶性循环!二、生命至重。
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希望能你能在他人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更何况是一个还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他的全部依靠就是父母。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孩子,会让孩子下意识的去找其他人代替,也许是祖辈,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同学。
TA会希望有人能够把他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找不到,TA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等到结婚,AT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一遍又一遍,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这就产生了那个精典话题:老婆和妈同时掉水里,你到底先救哪一个”?女生,尤其需要这一心理营养。
孩子健康成长的5种心理营养一、安全感:孩子心灵的避风港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安全感就是那肥沃的土壤。
你想啊,小树苗要是种在晃晃悠悠的石头堆里,它能茁壮成长吗?肯定不能呀。
孩子也一样,如果没有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的,那怎么能健康成长呢?父母的陪伴是给予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方式。
比如说,每天晚上给孩子讲个小故事,让他在温馨的氛围里入睡。
或者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紧紧地握住他的小手,告诉他“别怕,有爸爸妈妈在呢”。
这种陪伴就像一把大伞,能为孩子遮风挡雨,让他们心里踏实。
而且,家庭环境也要稳定和谐。
要是爸爸妈妈整天吵架,孩子就会像惊弓之鸟,心里总是慌慌的。
所以呢,为了孩子,大人们也要好好相处哦。
二、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独特性的保护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他们可能有点小调皮,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如别的孩子,但那又怎样呢?我们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
我邻居家有个小男孩,特别喜欢在墙上画画。
他爸妈一开始可头疼了,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呢。
但后来他们想通了,这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呀。
于是,他们专门给他在房间里留了一面墙,让他尽情地画。
现在那个小男孩可自信了,而且画画也画得越来越好。
当我们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缺点时,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
他们就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压抑自己的天性,这样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肯定、赞美、认同:孩子自信的源泉孩子呀,就像一个个小气球,夸一夸就能飞得更高。
当孩子做了一件哪怕很小的好事,比如说主动帮你拿了个拖鞋,你就得赶紧夸他。
你可以说“宝宝真棒,真的好懂事呢”。
这时候,孩子的眼睛都会放光。
我有个朋友,她特别会夸自己的孩子。
她女儿每次考试成绩不管好坏,她都会先找闪光点夸一夸。
考得好,就夸孩子努力的结果;考得不好,就夸孩子诚实面对成绩的态度。
她女儿现在可自信了,做什么都充满干劲儿。
我们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就像阳光一样,能让孩子心中的自信之花灿烂地开放。
第四阶段(6岁-11岁勤勉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通过学习做成某件事情及表示他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相反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情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成人后的表现:
1.避免参与任何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人。
3.对自己或对别人吹毛求疵。
4.凡事要求完美。
5.经常拖延及耽搁。
6.不知如何达到目的。
心理营养,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需要心理营养即“精神食粮”。
一个从出生时的50厘米左右到高大魁梧的成年人,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栋梁和家庭支柱,成长是惊人的。
身体的健康成长需要充足丰富的物质营养作为基础,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样需要充足丰富的心理营养作保证。
凡是获得了心灵成长、精神强大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无不充分吸取了生活环境中丰富的心理营养。
比如高超的智慧得益于获得了适时、适量、适宜的信息刺激;丰富健康的情感来源于成长中爱和被爱的体验;坚强的意志是因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完善的个性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中充满了爱和自由……而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所谓“心理幼稚症”,其根本原因是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心理营养。
给爸爸妈妈讲故事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明明小时候很淘气、闲不住。
在学校不知道好好学习,只顾着玩。
小学的时候,明明的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每天盼望着放学后和同学玩。
后来,不知是爸爸还是妈妈提议,让明明每天给他们讲故事,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讲与小伙伴玩的事情,也讲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讲每天接触到的新知识和自己的感受。
每次明明讲的时候,明明爸爸和妈妈都认真地、饶有兴趣地听,讲完后,他们都会用鼓励的话表扬明明,还很“不懂”地问他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希望明明能够给他们解答。
于是,明明就会很自豪地、很自信地去翻书本,查资料找答案,也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答案,为的是能够回答爸爸和妈妈问自己的问题。
当明明给他们解答了问題,他们都会感谢明明、表扬明明,并继续“请教”更多、更难、更广的问题,然后明明又信心十足地开始看书、上课认真听讲、问老师,认真搞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再自豪地给他们讲解……每天这样做,让明明喜欢上了读书、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自然提高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增强了。
给爸爸妈妈讲故事,使明明后来成了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开朗豁达的大学生。
人的优秀品格不是我们从外界强加给孩子的,而是每个人自身潜在或实际存在的。
人格==天生气质+后天培养(尤其是人生前18年的家庭教养)。
我们可以把孩子比喻成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已经具有其本身的生命力以及与其生长的所有的资源,但是它只有具备生理营养才能生根发芽,具有心理营养才能有更好的长势长得粗壮茂盛。
生理营养,我相信各位家长应该没有问题,但你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心理营养吗?是如何需要的?什么时间需要?所有的孩子的营养一样的?我们如何给?我们自己具有这种营养吗?如果没有怎么办?。
如果心理营养不充分,孩子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三种:1、情绪不稳定。
2、人际关系不良。
3、行为偏差。
在中国13—15岁孩子的自杀和自残率偏高。
如果一个孩子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去滋养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绽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有力量去追随自己的梦想!生物本性就是向上向善,努力展现自我的过程,更何况人!一、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1、0—3个月此阶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的。
我饿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帮我整理;我冷了热了,就需要帮我加减衣服和被子。
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样,他们要以我的需要为己任,全面呵护我的需要。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营养是:(1)无条件接纳。
(2)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
此阶段的心理营养更多是妈妈给予的。
在生养孩子后,妈妈体内就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荷尔蒙,在奶水中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种是本体荌,会让妈妈有满足感: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伟大的,这种物质三个月后就会消失,这样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因为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分泌这两种物质,如果孩子得不到,他就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觅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这个需求,也许一生未果,也许很幸运能找到。
有更多的人会利用良好的婚姻来满足自己的这个需要:碰见一个爱自己接纳自己宽容自己的人,婚姻除了满足性和生命延续的过程,更多也在寻找自己一直缺失的感觉。
孩子成长过程中8大心理需求1.安全的需求:孩子需要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中。
他们需要安全感,知道自己受到保护和照顾。
这意味着提供稳定的日常生活、可靠的家庭支持和适当的监护。
2.爱与归属的需求:孩子需要爱、关怀和尊重。
他们需要知道自己被接纳和珍视,身处于一个温暖和支持的家庭环境中。
父母的爱和关怀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3.自我实现的需求:孩子需要发展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才华,实现自己的潜力和理想。
这意味着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机会,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4.心理成长的需求:孩子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以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这意味着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适应变化。
5.自主性的需求:孩子需要有自主的权利和决策,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责任感。
这意味着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他们能够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6.功利和社会认同的需求:孩子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认同和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社交技巧。
这意味着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团队合作和义工服务,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7.成功和成就的需求:孩子需要有成功和成就的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和积极心态。
这意味着鼓励孩子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8.玩乐和愉悦的需求:孩子需要有愉悦和享受的时光,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快乐感。
这意味着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户外运动、艺术创作、音乐表演等,让他们能够享受到玩乐的乐趣和放松。
这些心理需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支持和资源,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幼儿心理营养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自信和安全感的心理需求。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和大脑都在迅速发育,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
以下是幼儿心理营养的几个方面:
1. 无条件接纳:在幼儿时期,孩子需要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或照顾者接纳和喜欢,无论他们的行为如何。
这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有价值,有助于建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2. 生命至重:在孩子0~3个月的时候,他们需要感受到自己被母亲或照顾者重视和关注,觉得自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这种关注和重视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有存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建立他们的安全感。
3. 安全感:在幼儿时期,孩子需要感受到安全和稳定,这有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
父母或照顾者可以通过拥抱、亲吻、陪伴和安慰等方式来给予孩子安全感。
4. 肯定和赏识:在幼儿时期,孩子需要得到肯定和赏识,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和价值。
父母或照顾者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和认可等方式来给予孩子肯定和赏识。
总之,幼儿心理营养的建立需要父母或照顾者的关注和照顾,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这些心理营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大脑发育,还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伴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五大营养: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被肯定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关键,孩子在肯定的家庭与环境中成长,对于养成坚毅的品质、树立自信心十分有利,可是现在一些父母却吝啬给孩子以肯定和赞美。
比如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试卷来到父母面前时,父母可能会这样对孩子说:“不错,考得很好!不过千万不要骄傲,一次考100分算不了什么。
”如果孩子的语文考了100分,有的父母又会说:“语文考得不错,可是看看你的数学,怎么就那么差呢?”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否定,把孩子心中的求知之火泯灭了,而另外类似“笨蛋”、“废物”之类的词,对孩子的自信心有着更强大的“杀伤力”。
自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基础。
王振民建议家长应该把以下4个方面的自由还给孩子:安排时间的自由、使用零花钱的自由、读书的自由、兴趣的自由。
之所以说是还给孩子,是因为目前许多家长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意志、喜好替孩子做决定,但往往却不是孩子自己所喜欢的、适合的或者擅长的。
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便是,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一些孩子学习的内容多是家长的兴趣,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兴趣,这样的结果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主要培养孩子与自然、与社会相容的能力。
王振民说,社会能否容纳你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
他的表达能力、自控力、适应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决定了他受人欢迎的程度,是否善良、友爱、尊重他人,是否能承受压力、坚持不懈等。
父母们不仅要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还要帮助他处理好师生之情、朋友之情等各种情感。
对孩子投入百分之百的爱没错,但是必须讲究艺术,讲究科学。
第一,不能溺爱;第二,掌握好分寸。
简单说就是要爱到知心贴心的程度,爱到孩子有心里话愿意告诉你的程度。
同时还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孩子交友方面一定要用尊重、保护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情感,绝不能疑神疑鬼,妄加指责。
宽容可以培养孩子的胸怀和胆识,可是一些父母,习惯于翻来覆去给孩子找错误,总觉得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好。
孩子幼儿期的心理营养(纲要)一、心理营养概念:母乳是孩子最好的生理营养,如果在孩子生长的各时期能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生理营养,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长。
所谓的心理营养,就是要我们做父母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真正懂得孩子,并能在不同的关键时期给孩子所需要的关爱,在小孩0至6岁,心理营养足够与否,直接影响着小孩的一生。
二、幼儿期各阶段需要的心理营养(一)、0——3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属于一个自闭期,因为他还根本分不清自己与外界的区别,以为自己动就世界动,自己笑、哭、饿,那么整个世界也跟着出现同样的状况。
母亲在生完孩子以后,也就自然地完成了生理分离的过程。
母亲就会本能地认为我是我,孩子是孩子,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人。
但,对于孩子来说,却不以为然,因为三岁以前的孩子是没有记忆的,这个时段的孩子,是跟母亲是处于一个共生的阶段,因为三岁之前,孩子的世界就只有父母。
1、1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
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
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
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
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
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2、第二个营养:生命最重要的人。
有一个人把孩子当成生命最重要的人,为孩子放下所有的事情。
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
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
的作用是相互的,孩子也会把你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力,最适合的是妈妈。
3、如果没得到这两个营养,就会转向寻找“重要他人”。
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
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
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孩子就像小树苗,想要茁壮成长,除了吃饱穿暖,还需要充足的心理营养呢。
一、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最需要的就是被无条件接纳。
不管他是哭是闹,不管他长得好看不好看,聪明不聪明,咱们做家长的都要全盘接受。
就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那小脸蛋皱巴巴的,像个小老头似的,可在父母眼里,那就是最可爱的小宝贝。
这时候孩子如果感受到这种无条件的爱,就像小种子落在了肥沃的土壤里,心里特别踏实。
要是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表现好才能被父母喜欢,那他心里就会有个小疙瘩,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
二、安全感孩子还需要满满的安全感。
比如说,孩子睡觉的时候,他希望身边有熟悉的人陪着。
如果他半夜醒来,看到妈妈在身边,就会翻个身又安心睡去。
可要是发现身边没人,就会大哭起来。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不要今天把孩子放在奶奶家,明天又送到姥姥家。
孩子的小世界很简单,熟悉的环境和人就是他们的安全港湾。
而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要是爸爸妈妈整天吵架,孩子就会像小老鼠见了猫一样,整天提心吊胆的,哪还有心思健康成长呀。
三、肯定、赞美、认同孩子做了一点小事,咱们就得像发现了大宝藏一样夸他。
比如说,孩子画了一幅画,可能在大人眼里画得乱七八糟的,但是你可以说:“宝宝,你画的这个颜色好鲜艳呀,就像彩虹掉进了画里。
”孩子听了心里可美了。
别小看这些夸奖的话,这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就像小花朵需要阳光照耀一样,孩子需要我们的肯定来让自己的小小心灵绽放光彩。
要是总是批评孩子,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信,就像小花朵被乌云遮住了阳光,慢慢就耷拉脑袋了。
四、模范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
家长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模范。
如果家长整天抱着手机玩,却要求孩子认真看书学习,孩子心里肯定不服气。
他会想:“爸爸妈妈都能玩手机,我为什么不能玩?”所以呀,家长要以身作则。
要是想让孩子有礼貌,家长就得先对人彬彬有礼;要是想让孩子爱运动,家长就得先动起来。
孩子教育心理营养孩子教育心理营养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和未来的发展。
理解心理营养的重要性心理营养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营养之外,还需要得到情感、尊重、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等心理层面的满足。
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情感的滋养情感是孩子心理营养中最基本的需求。
家长应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家长的鼓励和安慰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
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
这样的尊重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感。
提供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心理营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保持家庭的和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指孩子对自己价值的认识和肯定。
家长应通过表扬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和成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同时,家长也应该教育孩子学会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鼓励孩子不断努力,提升自我。
结语孩子教育心理营养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营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能够培养出健康、自信、有爱心的孩子,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响孩子一生的五大心里营养笔记
1. 爱和关心
爱和关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心里营养之一。
当孩子被父母和家人关心、爱护和支持时,他们会感到安全、舒适和安定。
这种感觉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
2. 自尊和自信
父母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当孩子做出积极有成果的成就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这也有助于他们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认识到失败和错误是正常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行。
3. 感知技巧
感知技巧包括情感管理、自我控制、解决问题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父母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分辨情绪和情感的不同,以及提供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帮助孩子学习和运用这些技巧。
4. 渴望知识和学习
渴望知识和学习是培养孩子自我成长的关键。
父母可以给孩子阅读好书的机会、参与学校课堂、参加社交活动等,来激励孩子探索新事物、了解新知识。
同时,父母也可以对孩子表达出
他们自己学习和成长的经历,以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学习中挑战和超越自我。
5. 积极的家庭和社会情感
积极的家庭和社会情感有助于孩子感受到社会支持和归属感。
家庭可以成为孩子社会关系的最初支持者,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安全、值得被爱和家庭的一部分。
同时,这种积极的社会情感还可以鼓励孩子更积极地参与社区和社会事务,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互动。
孩子成长不能缺失的心理营养有哪些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许多营养。
这个营养不光是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的营养同样重要。
那么孩子成长不能缺失的心理营养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
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孩子除了身体营养需求外,在不同年龄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首要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
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
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
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
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
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第二个营养:在孩子的世界中,他最重要!“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
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来做这些,不难。
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
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
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
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
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
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
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
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
就是孩子想要分离。
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
宝贝的0——7岁心理营养指南,不可不知跟躯体营养一样,小孩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假如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那么他这一生大致会寻查找觅,直到查找到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而这种查找事实上是不成熟、不健康的行为,需要尽早幸免。
如何幸免?先来看看不同时期小孩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0-3个月:我只会哭,但要你无条件接纳我从小孩出生起,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
刚刚出生的小孩专门脆弱,尽管有专门多需要,但也只能等待爸爸妈妈喂他,安慰他,照管他。
他可不能说话,只能用哭来表达期望被无条件地接纳的诉求。
4个月—3岁:我想要安全感,即使你们不在我的周围从4个月开始,小孩进入另外一个时期,确实是小孩想要分离,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
从父母那个地点得到一点安全感,小孩就会分离一点,再得到一点安全感,就更分离一些。
安全感吸取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小孩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有我们提供给他心理营养,小孩的心理才能健康。
假如没有经历那个过程,他会以为他和妈妈、爸爸是一体的,专门难变得独立。
4-5岁——确信,颂扬,认同到了4岁-5岁的时候,小孩需要的心理营养是:确信,颂扬,认同。
在那个时期,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妈妈。
假如父亲情愿认真对小孩说:小孩我专门喜爱你,我专门快乐你是我的小孩,那么这句话小孩会记得一生,同时也会充满自信。
6-7岁——学习的榜样6-7岁的小孩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榜样。
那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小孩的榜样。
那个榜样能够关心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如何办;假如我心情不行,我如何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如何办……小孩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榜样。
总的来说,假如在七岁之前给足小孩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新的东西。
假如有缺失,他就专门可能无法长成一个独立的人,一生都处于查找的状态,极力渴求颂扬与认同,而不是积极自信的面对人一辈子。
拓展阅读:您明白吗,这两种育儿行为不可取:A.完全牺牲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