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解剖和骶麻--郑升法
- 格式:dps
- 大小:289.00 KB
- 文档页数:15
骶神经调节术(1)——骶骨解剖及手术定位骶神经调节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是利用将低频电脉冲连续施加于特定骶神经的一种介入技术。
通过这种方式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调节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并调节膀胱、尿道/肛门括约肌、盆底等骶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
SNM可应用于各种难治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目前美国FDA批准的适应症为:(1)难治性急迫性尿失禁、顽固性尿频-尿急综合征(难治性OAB);(2)特发性尿潴留;(3)排便功能障碍。
有研究证据表明,SNM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盆底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及慢性便秘均有一定的疗效。
SNM手术首先需要了解骶骨正常的解剖结构,骶骨(sacrum)的形态呈倒三角形,底部向上,尖部向下,可分为骶骨底(base of sacrum)、侧部、骶骨尖(apex of sacrum)、盆面(pelvic surface)和背侧面(dorsal surface)。
骶骨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的骶骨底与第5腰椎相接。
底部:骶骨底前缘突出,称骶骨岬(pronontory)。
骶骨底上面为椭圆形骨面,即第1骶椎体的腰骶关节面(lumbosacral articular surface),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通过椎间盘形成腰骶关节。
骶骨底的两侧平滑,称为骶翼(Ala)。
侧部:骶骨侧部的上部粗糙,为上3个骶椎横突相融合呈耳郭状,称耳状面(auricular surface),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
骶骨耳状面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C”型和“L”型,男性骶骨多为“L”型,女性多为“C”型。
耳状面的上缘位置相当于第1骶椎的高度,下缘的位置多位于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
骶髂关节的高度与骶骨高度不直接相关,骶骨的侧缘在骶髂关节以下窄薄部分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处。
盆面:骶骨盆面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Anterior sacral foramina),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4对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
骶管麻醉操作方法骶管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是一种经过腰骶部麻醉机长蛋白鞘膜下腔,在骶管内注射药物,以实现术前局部、无痛麻醉的手术方法。
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阻滞手术部位和术前无痛分娩。
骶管麻醉的操作方法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通常需要趴在手术床上,弯曲背部、下颌贴住胸部,嘴部要保持张开以便呼吸,若患者无法完成这个动作,可采用侧卧位。
2. 皮肤消毒:骶管的部位(通常为第4、5腰椎处)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并使用无菌巾覆盖。
3. 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在骶管穿刺点周围注射,以减轻排尿途径和骶管的疼痛感觉。
4. 确定骶管穿刺点:医生在进行穿刺前需要确定骶管的穿刺点,这可以通过触摸尾骨末端和髂嵴交界处进行确定。
5. 无菌操作:医生需佩戴无菌手套,并将穿刺针、导管和药物包清洁消毒,确保操作过程无菌。
6. 骶管穿刺:医生用一支无菌的穿刺针以0-45度的角度穿刺骶管,此过程需要有一定技巧和经验,确保顺利进入到鞘膜下腔,并避免损伤骶管或脊神经。
7. 确认穿刺针位置:医生在穿刺后会用鞘膜刺激法确认穿刺针是否进入了鞘膜下腔。
一般来说,当医生轻拉针头时,患者会有尾骨附近的皮肤有一种能被动感到的拉力。
8. 插入导管:当穿刺针进入正确定位后,医生会将导管导入到鞘膜下腔,并通过规定深度插入导管。
9. 吸引皮肤和椎管液:医生插入导管后,通常会有一定量的腰穿液从导管中流出,这是正常的。
同时,医生会吸引一定量的椎管液,以确保穿刺针位置正确。
10. 药物注射:在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医生会通过导管向鞘膜下腔注射药物,用于麻醉手术部位或实现分娩的无痛。
药物可以是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也可以是麻醉辅助药物(如芬太尼)。
11. 导管固定:药物注入完成后,医生会用透明胶带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背部,以防止导管在手术过程中脱出。
12. 观察和监测:术后,医生会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麻醉效果,以确保患者安全。
打骶麻时的几个问题10,11月我打了20几个骶麻,有三个抽到血改打局麻了,有两个推药时阻力很大,打完后有一小包块,凉凉的,明显感觉是药液积聚在那,总的来说我打骶麻只有80%的成功率。
我有几个疑问:1.打骶麻找到骶骨裂孔最关键,可有时体表标志不明显,斑竹说臀沟纹头处,我用百度没查到,在解剖书上也没找到,我很想知道这位置,这里实在没有刁难发问的意思。
2.打骶麻时安全第一,论坛中有人说推药时患者若有大母趾麻感应停止推药,很可能打到蛛网膜下腔,我没碰到过,是这样的嘛,还有有一个外科医师现专从事麻醉,他说刚推药时患者下肢有麻感应停止推药,我跟科主任将这事,他说只要回抽没抽到脑脊液就可以推药。
3.从打骶麻图示来看,我觉得打时角度大些容易打到蛛网膜下腔,书上写的是45度左右,斑竹说的40度左右,医学是严谨的,斑竹这样说肯定有一定的道理,能说说吗?最后说句由于本人笨拙,提的问题有可能觉得好笑,但我确实想学好打骶麻,因为骶麻比局麻要减轻病人痛苦,请斑竹海涵和各位老师多多指点!打骶麻80%的成功率有点低了,达到90%就过关了,达到95%就很熟练了。
臀沟纹头的照片哪天我照一个发上来。
大母趾麻感是麻醉平面有点高而不是打到了蛛网膜下腔,如果打到了蛛网膜下腔就不是这种表现了,病人会脸色苍白,血压下降,立即进入昏迷状态。
至于进针的角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30°,有时候40°,有时候还20°,不一定角度小就容易进入蛛网膜下腔,因为从骶裂孔韧带到蛛网膜下腔还有一段距离,平均4.7cm,打骶麻一般用7号针头,长3cm,从皮肤到骶裂孔韧带最瘦的人也有2cm,遇到胖人,这3cm的长度连骶管腔都进不到。
打了3、4千例,也就1例打到了蛛网膜下腔,回抽有脑脊液,停止操作,改为局麻。
我的经验是有血液也不是绝对禁忌,退退针或换换地方仍然可以推药。
反复回抽无脑脊液是最主要的。
------------------靳新领关于骶管麻醉的问题,我觉得讨论很多回了,我认为它的优点在于:①痛苦小,在麻醉下,使病人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完成手术,较局麻减少了反复进针,同时避开了疼痛敏感区,从而大大减轻患者痛苦。
骶管注射疗法骶管生理解剖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
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
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
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
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
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
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
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
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
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
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
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
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
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
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
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
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
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
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
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
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
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
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
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
骶管麻醉一、简介骶管阻滞麻醉是将麻醉药品经骶裂孔注入骶部硬膜外的一种方法,是简单的单次硬膜外麻醉。
正好位于督脉的腰俞穴部位,故有学者称其为“腰俞穴”麻醉。
适应范围广:下腹部手术,腹股沟疝手术,前列腺电切术,肛门肛管部手术,会阴部手术,如鞘膜积液,包皮环特点:选点清楚,操作简单易行,松弛作用好,安全并发症少,适应范围广。
二、形态与变移骶裂孔的形态、变异较大,宽度4MM----16MM,高度3MM---20MM,有人报告:骶裂孔形态多呈倒三角形(23%)、长方形(19.4%)、方形(11.3%)、亦有马蹄形(20%)、不规则形(15%)。
有的无骶角、无骶裂孔、骶角不对称、尾骨骶化等变异。
所有这些变异都会在骶管麻醉中造成障碍。
还有一些肥胖病人根本摸不到任何标记。
骶角缺如或不明显,必然引起触摸骶角定位或从尾骨尖向上定位的困难。
骶裂孔狭窄或方向偏歪等变异又是穿刺失败的另一原因。
故很多医生甚至麻醉专家谢荣也认为该部位穿刺成功率较低,约75%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它的使用价值。
三、骶管内容与穿刺关系骶管为硬膜外腔,硬脊膜囊下端平第二骶椎的下缘,自硬膜囊止端至骶裂孔的平均距离为 4.7CM。
是硬膜外的最低端,所以是最安全的。
但有少数人终止变异,可能前方即是硬膜囊。
骶角下端到硬膜囊下端的距离;男性;5.7CM至7.5CM,女性;4.5---6.4CM这可作为穿入深度的参考值。
临床不应超过3CM,囊在骶管内紧贴后壁而远离前壁,前部布满椎内静脉血管网,吻合丰富,血管固定不活动,后方较稀疏。
故穿刺针前部潜行易出血。
四、定位方法A:直接触摸法;两骶角之间B:间接触摸法,尾骨尖法定位首先以食指摸到尾骨尖拇指向上4---6CM,以拇指压此处突出标志即两骶骨角和第四骶骨嵴,然后在其中心触摸凹陷和裂孔,作十字切痕,作为穿刺点。
C:表面定位法;大小三角法从患者左右髂后上棘连线与骶裂孔中点形成一个呈倒等腰三角即大三角。
下顶角即为骶裂孔,即小三角。
2023-10-30contents •骶管麻醉概述•骶管麻醉的解剖学基础•骶管麻醉的临床应用•骶管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骶管麻醉的改进与创新•骶管麻醉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目录01骶管麻醉概述骶管麻醉是一种局部麻醉方法,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入骶管腔内,从而对骶尾部的神经进行阻滞。
其特点是操作简便、起效迅速、对全身影响较小,适用于肛门、直肠、会阴部手术等。
骶管麻醉主要适用于肛门、直肠和会阴部的手术,特别是痔核切除术、肛裂切除术、肛门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等。
对于小儿低位直肠息肉摘除术等手术,骶管麻醉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定义与特点骶管麻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就有医生开始尝试将麻醉药物注入骶管腔内进行麻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骶管麻醉的方法和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目前,骶管麻醉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肛肠科、妇科、泌尿科等科室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同时,随着超声引导等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骶管麻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骶管麻醉的历史与发展骶管麻醉适用于肛门、直肠和会阴部的手术,特别是痔核切除术、肛裂切除术、肛门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等。
对于小儿低位直肠息肉摘除术等手术,骶管麻醉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骶管麻醉还适用于妇科手术,如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子宫颈环切术等。
在泌尿外科领域,骶管麻醉可用于前列腺摘除术、尿道下裂修复术等手术。
骶管麻醉的适用范围02骶管麻醉的解剖学基础位于骶椎上,容纳脊髓的末段及神经根,是脊柱麻醉的重要通道之一。
骶管解剖结构骶管骶管麻醉的关键结构,位于骶管中线,有硬脊膜穿过,是穿刺的定位标志。
骶裂孔骶裂孔两侧的骨性突起,有助于定位骶裂孔。
骶角骶管麻醉的穿刺点定位定位方法根据患者的体型、骶裂孔位置和骶角大小进行定位,通常选择在骶裂孔中心或稍偏下方进行穿刺。
注意事项穿刺点应避开骶管静脉丛,避免出血和神经损伤;穿刺过程中应保持患者处于正确体位,避免影响穿刺效果。
通常采用垂直穿刺法,以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根据患者体型和骶角大小调整进针角度和深度。
骶骨的解剖参数
图1:骶骨前面。
a1:第1骶孔前面观高度;a2:第1骶孔前面观宽度;c1:第2骶孔前面观高度;c2:第2骶孔前面观宽度;e1:第1骶孔间距;e2:第2骶孔间距;g1:第1骶孔至骶骨上缘距离(椎弓根前高度);g2:第1、2骶孔间距;s:S1椎体高度;t:S2椎体高度。
图2:骶骨后面。
b1:第1骶孔后面观高度;b2:第1骶孔后面观宽度;d1:第2骶孔后面观高度;d2:第2骶孔后面观宽度;f1:第1骶孔后面间距;f2:第2骶孔后面间距;h:第1骶孔后面至骶骨上缘距离(椎弓根后高度);n:S1关节面高度;o:S1关节面宽度;p:两个关节面间距。
图3:骶骨上面观:角度参数:X:S1关节面角;Y:骶骨椎弓根螺钉轨道角;Z:骶骨骶骨翼螺钉轨道角。
图4:骶骨上面观:线性参数:j:椎弓根螺钉进入点(S1关节面下外侧)到S1椎体前内侧的距离;k:S1骶骨翼螺钉进入点至骶骨翼距离;I:S1椎弓根深度;m:骶骨翼深度;q:S1椎体前后径;r:S1椎体横径;u:椎管矢状径;v:椎管横径。
表1:线性参数测量结果
表2:角度测量结果。
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
段的延续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
它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
骨融化而成,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
骶骨的上端
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
节和骶尾关节。
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
内脏组织。
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
下组织和皮肤。
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管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
•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
•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
1-2m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
骶裂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
骶裂孔畸形占10%
•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
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并做好准备。
•骶管的容积也大小不等,平均为20-
30ml,若注射液的溶积超过30ml,药液可沿硬膜囊腔向上延伸和向四周扩张,受其影响面加深加大。
骶管腔大量液体注入应注意其副作用。
•骶骨背面中线处为骶椎骨棘突的融合体,呈一上高下小的骨性突起,称为骶中嵴,骶中嵴两侧各有4个骶孔,在骶骨前面的叫骶前孔,在骶骨后面的叫骶后孔,中医学叫做"八髎穴"。
•骶孔内分别向骶前、骶后有骶神经穿出,骶神经是一对脊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混合神经,临床也常配合骶疗法治疗常见疑难病症。
•第二骶后孔水平相当于蛛网膜下腔的终端,是骶裂孔穿刺深度的限制水平线,可以称做为"红色警戒线"(S2),若超过此线有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
自骶裂孔至蛛网膜下腔的距离平均为4.7cm,最短为1.9cm,所以特别对身材短小的病人作骶管穿刺,其深度要严格掌握和认真操。
•在骶管腔周围及两侧有腰骶部动、静脉和丰富的血管交通支,浅至皮肤,深至会阴、盆腔之深部,与其它动、静脉会师。
•在骶管之前壁、侧壁有马尾神经终系和交感神经,两者为一种混合性神经其主要分支有骶丛神经、尾丛神经、阴部神经、骶孔神经和坐骨神经(S1\2\3支)等,多数伴随动脉分布,遍及腰骶、会阴、盆腔、直肠、膀胱、子宫、附体、前列腺、生殖器和皮肤。
•骶管内注入药物一部分被周围组织吸收入血进入血循环,绝大部分经骶管壁渗透浸润作用到腰骶段血管、神经和附近组织器官及皮肤下神经丛。
骶管阻滞是硬膜外阻滞的另一种形式,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局麻药于骶管内以阻滞脊神经的麻醉方法。
•第一节适应证与禁忌证
• 1.适应证
•肛门、会阴部手术和膀胱镜检查。
• 2.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骶裂孔畸形。
•第二节术前准备
•同硬膜外阻滞
•第三节实施方法
• 1.体位
•患者俯卧,髋下垫一枕以抬高臀部,两腿略分开,足跟外旋。
也可取侧卧位穿刺。
• 2.定位
•两骶角之间、尾椎尖上约4cm处的凹陷为骶裂孔,上有骶尾韧带覆盖。
• 3.穿刺方法
沿骶骨中线向下按摸,触及骶裂孔,取7号针头于骶裂孔中点作皮丘(局麻)后,用7~9号短针穿过皮肤;用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方向与皮肤呈45度,经皮肤、皮下组织,穿破骶尾韧带;若有明显突破感,即进入骶管,此时注入盐水无阻力。
当穿刺针碰到骶骨时,应改变针的方向,在男性基本与皮肤平行(5度),在女性角度大一些(15度),这时进进针约2厘米,通常该距离适当。
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试验剂量(不超过5ml)。
5分钟后无脊麻现象,骶尾部皮肤感觉明显减退,示针尖位置恰当,将剩余局麻药一次注入。
• 4.剂量与浓度
•1%利多卡因与0.6%罗哌卡因混合液(含肾上腺素1:20万)或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含肾上腺素1:20万)20ml
• 5.注意事项
•(1)穿刺针不超过骶2水平(平髂后上棘连线),以免穿破脊膜。
•(2)注药时左手掌按骶部,右手注药,注意有无皮肤隆起,以证明麻药注入骶管腔内。
•第四节并发症与处理
•同低位硬膜外阻滞。
由于骶管内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易进入血液,故特别要注意局麻药中毒反应。
(骨髓注入效果同静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