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复习资料讲述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规复习要点第一篇:城规复习要点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1.城市综合交通包括存在在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2.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和路缘石宽度。
3.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6.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容积率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
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8.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地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9.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10.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1.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简答题1.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道路横断面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有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位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2.城乡规划包括哪些内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价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订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订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讲讲义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第一章建筑学第一节复习指导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按建筑的实质性质来分,分为两大类,即生产性建筑与非生产性建筑。
其中生产性建筑包括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应试考生应熟悉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要点,并了解下业建筑的总平面设计要求。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一)熟悉公共建筑的功能组合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公共建筑空间都由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这三类空间组合而成。
其中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2)水平交通空间水平交通空间即指联系统一标高上的各部分的交通空间,有些还附带等候、休息、观赏等功能要求,有三种形式:1)单纯的交通联系空间,主要是供人流集散时使用;如:旅馆、办公建筑等;2)主要作为交通联系但兼有其他功能的过道、廊道;如:医院建筑等;3)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通廊等;如展览馆、陈列馆建筑等。
公共建筑通道的宽度和长度,取决于功能的需要、防火要求及空间感受等。
应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过道中行人数的多少,进行防火要求最小宽度的校核;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550~600mm;走道的宽度还与走道两侧门窗位置、开启方向有关。
(3)垂直交通空间垂直交通空间是联系不同标高空间必不可少的部分,常用的有楼梯、电梯、坡道、动扶梯等形式。
1)楼梯:按使用性质分为主要楼梯、次要楼梯、辅助楼梯、防火楼梯。
包括直跑、双跑、三跑、旋转、剪刀楼梯等形式;由梯段、平台、栏杆三部分组成。
2)坡道:在有些建筑中为便于车辆通行(多层车库、医院),或作为人流疏散快速、安全(火车站),往往设坡道。
—般坡道的坡度为8%~15%,常用坡道坡度为10%一12%,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坡度为12%。
注意坡面应加防滑设施。
3)电梯:用于高层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多层建筑中。
在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同等重要,二者要靠近布置;当住宅建筑8层以上、公共建筑24m以上时,电梯就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城市规划学》知识点城市规划学知识点城市规划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设计的学科,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城市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和资源的合理组织和利用,达到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城市规划的目标- 改善城市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增加绿地和公园等公共设施。
- 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商业和就业机会。
- 提高社会公平:确保城市规划对各个社会群体都公平,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的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应考虑长期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分区原则:通过分区规划,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4. 紧凑性原则:规划应减少城市扩张,提倡城市内部的紧凑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5. 可达性原则:规划要便捷地满足居民的交通需求,建立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
6. 多样性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社区形态,创造多元文化和社会融合的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的工具和方法1.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功能,如住宅、商业、工业和公共设施等。
2. 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外观、结构和布局,使其与城市环境协调一致。
3. 交通规划:规划交通网络、公共交通系统和道路布局,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4. 绿地规划:规划公园、绿化带和景观设施,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空间。
5. 环境评估: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环保性。
总结起来,城市规划学包含了城市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以及一些工具和方法。
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序、合理的布局和发展的过程,旨在提高城市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它涉及到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规划通常包括城市功能分区、用地类型划分和土地利用强度控制等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可以使城市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和交通状况。
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网络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和交通设施布局等内容。
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三、绿地规划绿地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涉及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绿地规划包括公园、广场、绿道和绿化带等公共绿地的规划和布局,以及绿地的连接和保护等内容。
合理的绿地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增加居民生活质量。
四、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建筑物的布局和设计。
建筑规划包括用地建筑密度、建筑高度限制和建筑风格等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建筑布局,可以保证城市建筑的整体性和美观性,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五、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注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环境保护规划包括空气质量控制、水资源保护和垃圾处理等内容。
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六、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包括历史建筑保护、文化遗址保护和传统街区保护等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可以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传承城市的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强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知识点。
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4 .城市防灾减灾系统构成“减灾”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是指采取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次数和频度,二是指要减少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城市中灾害的种类很多,但其中对城市影响最大和发生较为繁的灾害主要有四种:地震、洪涝、火灾和战争。
.(1 )城市防灾措施城市防灾措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政策性措施,另一种是工程性措施,二者是相互王簇,相辅相成的。
政策性措施又可称为“软措施”;工程性措施可称为“硬措施”,必须及政策制定和工程设施建设两方面人手,“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能搞好城市的防灾①政策性城市防灾措施政策性城市防灾措施是建立在国家和区域防灾政策基础上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城市总体及城市内各部门的发展计划是政策性防灾措施的主要内容。
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②城市工程性防灾措施城市的工程性防灾措施是在城市防灾政策指导下,建设一系列防灾设施与机构的工作,也包括对各项与防灾工作有关的设施采取的防护工程措施。
城市的防洪堤、排涝泵站、消防站、防空洞、医疗急救中心、物资储备库,或气象站,地震局、海洋局等带有测报功能的机构的建设,以及建筑的各种抗震加固处理、管道的柔性接口等处理方法等,都属于工程性防灾措施的范畴。
(2 )城市的综合防灾城市综合防灾应包含对各种城市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的恢复重建等内容,注重各灾种防抗系统的彼此协调,统一指挥,共同作用,强调城市防灾的整体性和防灾设施的综合利用。
①加强区域减灾和区域防灾协作;②合理选择与调整城市建设用地;③优化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性能;④强化城市防灾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⑤建立城市综合防灾指挥组织体系;⑥健全、完善城市综合救护系统5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内容深度(1 )总体规划内容深度①确定城市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设防标准;②布局城市消防、防洪、人防等设施;③制定防灾对策与措施;④组织城市防灾生命线系统。
( 2 )详细规划内容深度①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种消防设施的布局及消防通道间距等;②确定规划范围内地下防空建筑的规模、数量、配套内容、抗震等级、位置布局,以及平战结合的用途;③确定规划范围内的防洪堤标高、排涝泵站位置等;④确定规划范围内疏散通道、疏散场地布局;⑤确定规划范围内生命系统的布局,以及维护措施(二)熟悉城市防洪工程设施的设置要求1 .城市防洪、防涝对策对于河流洪水防治要坚持“上蓄水、中固堤、下利泄”的原则。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形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特征:1、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历史文化的积淀;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复杂的、动态的综合体。
发展: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度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影响: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干道网密度衡量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占有的比例,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km/km2)。
干道恰当的间距是600-1000米,相应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
城市道路按三级划分:
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红线宽度30-45m
2.次干道(区干道)红线宽度25-40m
3.支路(街坊道路)红线12-15m
城市道路系统形式: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是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度宽度的总和,由城市的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决定。
道路宽度是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由交通量决定。
混合交通时,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400辆/小时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所需要的宽度
一般车道宽3.5米左右,快速干道3.75-4米。
城市道路横断面基本形式: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适用于道路红线窄(小于40米)机动车不多,设四条车道已能满足交通需要。
二块板是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
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中间机动车道,两旁非机动车道,适用于道路红线大(大于40米)机动车多,要四条以上车道,行车速度以及非机动车多的主干道。
城市道路横断面应根据道路性质、等级,并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具体条件确定。
规划城市公共停车场总面积:F=A×n×a
F——全市停车场所需总面积 A——城市规划期末汽车总数 n——使用停车场的汽车百分数 a——每辆汽车所占用的面积
停车场用地估算每辆汽车用地面积:小汽车30-50平方米,大型车辆70-100平方米,自行车1.5-108平方米。
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计算,机动车场地
80-90%,自行车场地10%-20%。
城市外围靠近城市对外道路的出入口附近,占城市全部停车位的5%-10%。
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的停车位数应占全部停车位的50%-70%。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大于200米,一般地区不大于300米。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半径一般50-100米,不得大于200米。
第九章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内容: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和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 确定规模,人口数量(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3. 确定居住建筑的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 确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6. 确定绿地、活动、休憩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 制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 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估价。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居住区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居住区规模受那些影响:1. 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2. 城市道路交通; 3. 居民行政管理体制; 4.住宅层数
居住区一般人口5万人为宜,用地在50-100hm2左右。
居住区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城市内的居住区和独立的工矿企业的居住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
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
1.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的内部;
2.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
4.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6.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5000-10000人,用地10-20hm2。
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
住宅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
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
住小区—住宅组团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为居民营造“居住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