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共6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49 MB
- 文档页数:63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第四講語法學(四)古漢語的詞類:介詞、連詞一、介詞介詞介紹它所帶的成分給謂語,起中介功能。
介詞和它的賓語作爲一個整體,對謂語起修飾或說明作用。
介詞都有賓語,雖然有時賓語可省略,但不等於無賓語。
介詞不可獨立存在。
介詞不能出現在謂語的位置上,這是介詞與動詞的主要區別。
介詞與連詞關係很近,有時界限並不很分明,有時將二者統稱爲“聯結詞”。
大家在(动词)教室大家在(介词)教室上课(动词)介詞的功能語義上看:引出與動作、狀態相關的時間、處所、人物、工具、方式、依據、原因等。
語法上看:1.作狀語:晉靈公不君(行为方式不像君主),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左傳·宣公二年》动词前2.作補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动词后3.作定語,這種情況很少見,不是常規用法:及介時宾雨、沿江一帶、自此之後、方今之時于、於、乎●“于”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介詞,在甲骨文中已很多見。
它的語義功能非常豐富。
1.引進與動作行爲有關的時間,在動詞前:故春蒐(sou)、夏苗、秋獮、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讨论军事活动)也。
《左傳·隱公五年》(古人打猎更重要的目的是进行军事演习)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論語·述而》于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摇動天下。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先時期,“于”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於動詞後的,只有引進時間時大多在動詞前,只有偶爾例外。
一般情况下,动词+于+宾语2.地點,表示動作行爲的起點、發生的處所、終點,這是“于”最重要的、最常見的功能,多用於動詞後:召莊公于鄭而立之。
《左傳·桓公二年》起點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論語·季氏》處所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
《尚書·盤庚上》終點●介詞的意義,與動詞和賓語都有關係:邾子在門台,臨廷。
閽看门人以瓶水沃廷。
邾子望見之,怒。
閽曰:“夷射姑旋小便焉。
”命執之,弗得,滋怒。
自投于牀,廢於鑪炭,爛,遂卒。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一、介词古汉语的常用介词有:于(乎),以,为,与,因,由,自,从,及,在,被,当,方。
1 于(乎) “于”(乎)是造字语词,作介词用,主要用法有五种:①表示处所和时间,译作“在”。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但在古汉语中,表处所的“于”可以不出现,而直接以名词作地点补语。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介绍涉及的对象,可灵活翻译。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于,对)《墨子·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于,在……方面)③说明原因,译作“由于”、“因为”。
例如: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表示比较,译作“比”。
例如: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战国策·赵策》:“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⑤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发出者。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汉书·项羽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荀子·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2 以“以”的本义是“用也”。
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五种:①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例如:《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战国策·楚策》:“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②表示人的身份、地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介词介词是把一个实词或词组介绍给另一个实词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词词组,用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作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地、原因、方式、关涉关系等。
古代汉语某些介词的用法仍然保存到今天,如“为人民服务”,“以理服人”“自上而下”“从无到有”。
其中介词“为”“以”“自”“从”等就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但是古今使用介词的情况又是不完全相同的,古代某些常用的介词今天不常用了,而且在用法上古代比现代更复杂,所以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加以注意。
下面先概括介绍一下各小类介词,然后主要介绍几个常用介词(于、以、为、与)一、时地介词,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或词组)介绍给谓词中心词的介词1、介处行的::于(於)乎、在、自、由、从、至、爱、缘、乡(响向)以道、因、之。
《段注》缘溪方向[缘溪]行,忘路之还远。
《桃远源记》缘者,沿起边而饰之也《段经》,装饰衣也原因处所号实异所缘而起也。
《新唐书》依据缘法而冶,按功行赏。
《商君书》放在后边凭借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行可也。
《荀子·正名》(因为)花径不曾缘客扫,《杜甫·客至》后起义花木间小路缘还可作名词,原故,“缘分”;动词“攀登”缘木求鱼。
向,響,是两个字,如今简化都作向。
向隅而泣石门豹……響河立待良久,《史记》对看,向看道凡治乱之情,道客并始。
《管子》诸使者:从[道长安]来《汉书》2、介时间:于(於)自、由、至、会、当、临、方、为、及、比、乘、即洎(到)会,介时间,当“碰巧”“恰值”讲会暮,大风起。
《汉书》方,介时间时,是用在句首,当“当”“正当”讲,“方”后介宾,多为用“时”字为中心组成名词性词组,没有“时”,即使主谓词组也是为“时”的定语,译时还要译为“时”。
方此之时,安在?《韩非子》正当这个时候[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庄子》正当他作梦时洎周秦兴,采诗官废,《白居易九书》周设的到民间采诗的官(jì)洎疾之乐也,虽饮食是念,无滑甘之思《述病》到病情好转的时侯,虽然强烈地想要吃喝,但并不想吃油赋甜味的东西二、原因介词把表原因目的的词介绍给谓语的介词①介原因的,因、以、用于、由、为、缘、坐坐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轩,《三国志·诸葛逊传》huī,主师旗诸葛逊的部下几万人,因不投降被斩停在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②介目的为、以三、方式介词把表示方式依据、凭借、沿循的词介绍给谓语动词以、于、凭、用、按、由、乘、缘、借借请收合余烬(jìn),背城借一,《左成二年》(介词)(请收集残草士兵,背靠城池,借此一拼)动寡君是以愿借助焉。
古汉语介词和连词第一节介词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但有些介词的功能比较复杂,其基本情况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于”“于”“乎”的功能最为复杂,将“于”“于”“乎”的用法搞清楚了,其它介词的用法差不多也就搞清楚了。
“于”作介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了,“于”“乎”则是春秋以后出现的。
这三个词语音相近,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也是可以的。
它们在句子中差不多可以引介各种成分,所以要分辨它们所引介的是哪一种成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它们所引介的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断。
(一)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
1、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
例如:(1)穆姜出于房。
(《左传·成公九年》)(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庄子·达生》)(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孟子·梁惠王上》)(4)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战国策·燕策二》)以上四个例子中,例(1)“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位移的起点;例(2)“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主体经由的处所;例(3)“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例(4)“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范围。
在上古时期,引介处所起点或经由成分的介词除了“于”“于”“乎”之外,还有“自”“从”“由”等。
与“于”“于”“乎”不同的是,“自”和“由”及其所引介的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从”及其所引介的成分祗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
例如:(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6)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7)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8)君子阳阳,左执簧,右召我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