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338.00 KB
- 文档页数:51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第三節介詞和連詞介詞和連詞都可以用于聯結詞和詞組,但是連詞還可以連接句子。
我們這裏只分類介紹古漢語當中使用最多的介詞和連詞。
(一)介詞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或者名詞性詞組的前面,作動詞或形容詞的狀語或補語,以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等。
古漢語常用的介詞有“于(於、乎)、以、為、由、自、從、向、在、用、被”等。
這裏着重說明“于(於、乎)、以、為”的用法。
1、于(於、乎)“于”和“於”在上古讀音不同,但是作為介詞,只是書寫形式的不同。
甲骨文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這個詞有不同的習慣:《尚書》《詩經》用“于”,《論語》用“於”,《左傳》“於”“于”並用。
兩者的細微差別不需要太追究。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種:一是引進處所和時間,例如:子路宿於石門。
(《論語·憲問》)海運則將徙南冥。
(《莊子·逍遙遊》)自朝至于日中不遑暇食。
(《尚書·無逸》)繁啓蕃長於春夏,蓄積收藏於秋冬。
(《荀子·天論》)二是引進涉及的對象或方面,例如: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莊子·消遙遊》)三是引進比較對象,例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
(《戰國策·趙策》)四是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詩經·詩經·邶風·柏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孟子·滕文公上》)“乎”也可以當“於”用,例如: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論語·先進》)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醜上》)“乎”與“於”的區別主要有三點:一是被動句不用“乎”(“苛政猛於虎也”);二是“對於”的意義不用“乎”(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文言文虚词之二介词、连词、叹词、兼词一、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做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为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
Prep + 宾语= 介宾短语于①“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
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
(《廉颇蔺相如列传》)处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对象(比较)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茍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范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对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象会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 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对象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 时间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较的对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引出主动者,表被动②“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于”有时可省略。
岁征(于)民间。
(《促织》)成妻纳钱(于)案上。
(《促织》)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于)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①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做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请以剑舞。
(《鸿门宴》)凭借的工具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凭借的身份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凭借方式②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实际起到宾语提前的作用:予赵城③引出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④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