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704.50 KB
- 文档页数:17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主要应用于基因组学研究、菌种鉴定、病
原学研究及微生物资源保护。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有针对性的,可作为正常菌株的突变体,
以提高实验在病原性、耐受性等方面的准确性。
因此,有效的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不容忽视。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包括实验法和非实验法两种。
实验法是采用固定条件,通过控
制外源营养物质完全缺乏或有限,使某一肽或多肽水平落到特定值,从而引起营养缺损型
菌株的筛选;非实验法则是依据基因数据库中发现的营养物质代谢路径分析,筛选出能够
诱导营养缺陷菌株的基因。
具体步骤如下:
1、构建营养培养基:根据需要,选择对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实验特异性的培养基,将
培养基进行稀释,以减少营养物质的含量。
2、处理营养缺陷型菌株:分离菌株,以营养缺陷型菌株为【测试菌】,无营养缺陷
的正常菌株为【对照菌株】。
3、培养对照菌株
将对照菌株接种于稀释的培养基中,摇匀,加热37℃翻转培养,室温培养12—18小时,待菌落出现,观察是否有正常菌落形成。
若有正常菌落出现,在16小时后再次观察,确定营养缺陷型菌株存在可能性。
5、数据分析:根据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表型分析结果,确定可能存在营养缺陷型菌株
的培养基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营养缺陷的突变机理。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依靠一种筛选方法是不够的,为了使筛
选更有效率和准确,应该综合使用上述多种筛选方法,全面分析各种可能的内因、外因对
营养缺陷型菌株发生的影响,以实现科学准确的筛选结果。
微生物大实验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诱变和筛选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诱变和筛选摘要用某些物理因素或是化学因素,使基因发生突变,丧失合成某一物质的能力,因而它们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必须补充某些物质才能生长,这样从野生菌经诱变筛选到的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
紫外线可以诱导细菌发生突变,产生营养缺陷型菌株。
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必须经过如下几个步骤:诱变处理、营养缺陷型的检出、划线复证、生长谱鉴定、缺陷型菌株纯化。
又因处理的细菌所得到的突变菌仍然是很少的部分,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筛选方法,才能分离到突变型。
关键词紫外诱变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的检出划线复证生长谱鉴定引言营养缺陷型: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加某种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等)才能生长的微生物突变体,通过基因突变产生。
微生物细胞本身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简单营养物,经过自身代谢合成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
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则细胞失去合成与这些基因有关营养物质的能力,只有在培养基中补加这类营养物质后,突变细胞才能生长,故又名营养缺陷型突变体。
此类突变体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是研究代谢途径和遗传规律必不可少的标记菌种,亦可直接用于生产氨基酸、核苷酸等代谢产物。
为了获得营养缺陷型菌株,需从诱变处理后的菌液中认真筛选,以便检出突变体,常用的方法有:影印接种法、夹层培养法和青霉素浓缩法等。
影印接种法:将待测的浓缩菌悬液涂在完全培养基平板上,待其长好后作为母平板。
用一小块灭菌的丝绒固定在直径较平板略小的圆柱形木块上,作为接种工具。
用它在母平板上轻轻印一下,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印一下,经培养后,影印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与母平板上的菌落位置对应,比较二个平板上菌落的生长状况,即可从相应位置的母平板上选出待测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夹层培养法:先在培养皿中倒一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待冷凝后,加一层含菌的基本培养基,冷凝后,再加一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经培养出现菌落后,在培养皿底的相应位置做上标记,然后再加一层完全培养基。
突变体筛选及其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突变体是指基因发生了变异,导致生物表型发生了变化的个体。
突变体的发现可以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工具。
因此,突变体筛选是基因功能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筛选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
下面列举几种主要的方法:1. 单种系突变体筛选法:通过大量材料自然生长和自然选择,筛选出个体表现出某种性状变异的育种材料。
例如,为了研究水稻茎长度,可以通过大量材料的种植,筛选出茎长或短的个体,进而进行后续功能研究。
2. 化学诱变突变体筛选法:利用化学物质能够引起基因突变的特性进行筛选。
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大量的突变体,但其中很多并不与所研究的性状相关,而且部分突变可能会影响整个基因组,造成结果不可靠。
3. 物理诱变突变体筛选法:利用高能射线、紫外线、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来诱导基因突变。
这种方法产生的突变体数量少,但是比较可靠,因为突变基本上是点突变。
但是,物理突变体筛选方法的具体实践难度较大,而且容易造成其它性状的变异。
4. 基因突变体库筛选法:采用基因突变体库中的突变体作为研究对象。
这种方法适用于基因测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可以通过对大规模的突变体库进行筛选来实现高通量的基因功能鉴定。
以上是突变体筛选的主要方法。
实际上,在进行筛选方法的选择时,需要考虑材料来源、筛选方法、筛选条件、突变频率、同型反应等多方面因素。
二、突变体的筛选原则1. 突变后表型鲜明:在进行突变体筛选时,需要注意筛选突变后表型明显、鲜明的材料,可易于识别和分辨。
2. 突变后表型稳定:筛选出表型突变的材料后,还需要验证其是否是稳定的突变,如果表型不稳定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变化,则不能作为突变体进一步研究。
3. 突变与基因相关:筛选突变体时,必须确保该突变与所要研究的基因密切相关。
否则,虽然突变表型存在变异,但很可能与研究的基因没有关联。
三、突变体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突变体在基因功能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简述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无法自主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而需要外源性提供的菌株。
这类菌株在微生物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
1. 选择基质筛选法选择基质筛选法是一种简单直接的筛选方法。
首先,根据所需筛选菌株的营养缺陷特点,选择一种含有该营养物质的基质。
然后,将待筛选的菌株接种于这种基质上进行培养。
如果菌株能够生长、繁殖,说明其具有该营养物质的合成能力;如果菌株无法生长、繁殖,说明其存在该营养物质的缺陷。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初步筛选出营养缺陷型菌株。
2. 诱变筛选法诱变筛选法是通过诱变剂对菌株进行处理,使其发生突变,进而筛选出营养缺陷型菌株。
常用的诱变剂有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
化学物质如亚硝酸钠、硝酸钠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γ射线等,这些诱变剂能够引起菌株的DNA发生突变。
在诱变后,将菌株接种到无法自主合成某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情况。
如果菌株能够生长、繁殖,说明其突变后具有该物质的合成能力丧失,从而可以筛选出营养缺陷型菌株。
3. 基因敲除筛选法基因敲除筛选法是通过遗传工程手段将特定基因从菌株中删除,以筛选出营养缺陷型菌株。
首先,通过PCR扩增的方法获得待敲除基因的DNA片段,并引入到质粒载体中。
然后,将质粒载体导入到目标菌株中,经过转化或转染等方式使其取得该质粒。
接下来,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以抗生素等为筛选标记,筛选出已经发生基因敲除的菌株。
最后,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验证所得菌株中目标基因已经被成功敲除,从而得到营养缺陷型菌株。
4. 遗传重组筛选法遗传重组筛选法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到菌株中,使其能够合成原本无法自主合成的物质。
首先,将目标基因与适当的表达载体连接,并经过酶切、连接等操作获得重组质粒。
然后,将重组质粒导入到宿主菌株中,使其取得重组质粒。
最后,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等筛选方法,筛选出成功获得目标基因的菌株。
适用表解法概括一下营养缺陷型菌株的主要步骤和方法以下是营养缺陷型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1. 诱变处理:使用诱变剂处理细菌,使其发生基因突变。
这一步通常与一般的诱变处理相同。
2. 淘汰野生型:通过特定的方法淘汰野生型菌株,如抗生素法和菌丝过滤法。
抗生素法能够杀死野生型菌株,达到浓缩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目的。
菌丝过滤法则利用野生型菌株和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孢子发芽成菌丝方面的差异,通过滤孔较大的檫镜纸过滤,除去大部分野生型菌株,从而达到浓缩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目的。
3. 检出缺陷型:通过特定的方法检出营养缺陷型菌株,如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和逐个检出法等。
4. 鉴定缺陷型:利用生长谱法对检出的缺陷型进行鉴定,确认其营养缺陷性。
这些步骤和方法仅供参考,请注意在实际操作时还需要考虑各种因素。
同时建议阅读微生物学相关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突变体筛选技术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在生物学研究中,突变体筛选技术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基因进行随机或定向的突变,筛选出具有特殊表型的突变体,有助于研究基因的功能与调节机制。
本文将介绍突变体筛选技术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突变体筛选技术分类突变体筛选技术主要分为两类:随机突变体筛选和定向突变体筛选。
其中,随机突变体筛选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之一。
1. 随机突变体筛选随机突变体筛选是通过对基因进行随机突变,从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或表型的突变体。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对全基因进行突变,筛选出具有多种表型的突变体。
其中,随机突变体筛选的代表性技术有化学诱变、胁迫筛选和自然选择等。
化学诱变是指通过化学物质对基因进行突变,从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或表型的突变体。
其中,常用的诱变剂有亚硝酸乙酯、甲基磺酸乙酯等。
胁迫筛选是指通过对菌落、细胞等进行胁迫,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或表型的突变体。
其中,常用的胁迫条件有温度、pH值、药物压力等。
自然选择是指通过自然条件选择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或表型的突变体。
例如,耐药菌株的筛选即属于自然选择的范畴。
2. 定向突变体筛选定向突变体筛选是通过对基因进行特定的定向突变,从中筛选出具有特殊表型的突变体。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针对特定的基因进行定向突变,比较适用于针对特定性状或表型的研究。
其中,代表性的定向突变技术有CRISPR/Cas9技术。
该技术可以通过介导Cas9蛋白剪切特定DNA序列,实现对基因的精准编辑。
二、突变体筛选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突变体筛选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例如在生物农业、医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其应用。
1. 生物农业生物农业中的突变体筛选技术主要应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等。
例如,在水稻、小麦等作物中进行化学诱变,从中筛选出具有高产、耐逆等性状的突变体,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医学研究医学研究中的突变体筛选技术主要应用于研究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突变体的筛选和应用突变体是指生物体在自然或人工环境下发生基因突变所产生的个体,由于其基因组的改变,使得其在生理、形态、生长发育、代谢等方面与野生型存在差异。
突变体主要分为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导突变两种形式,其中人工诱导突变是目前突变体筛选与应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筛选一般分为自然筛选和人工筛选两种方式。
1.自然筛选自然筛选是指通过自我繁殖,筛选出能够适应环境的突变体。
自然筛选一般应用于微生物的突变体筛选,如霉菌、酵母等。
其优点是简单易行且成本低廉,但筛选效率较低。
2.人工筛选人工筛选是指通过人工的方法在适宜的环境下筛选出具有特殊性状的突变体。
人工筛选一般应用于植物、动物突变体筛选。
其优点是筛选效率高、筛选结果确定性好,但实验周期长、人工干预多。
二、突变体的应用突变体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功能分析由于突变体具有与野生型差异的特殊性状,因此可用于分析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机制。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在形态、生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而确定与该特殊性状相关的基因,从而揭示其作用机制。
2.遗传育种突变体可用于遗传育种,如植物的突变体可用于选育出具有特殊性状的新品种。
例如,矮杆性突变体被广泛应用于谷物、蔬菜、果树等的改良。
3.生物制品生产突变体可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
由于突变体在代谢途径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可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
常见的利用突变体生产生物制品,如酶、抗体、工业化酵母等。
4.环境修复突变体可用于环境修复。
例如,通过选育耐盐性、耐寒性突变体,可用于盐碱地改良和高寒地区耕作的开发。
三、总结突变体的筛选与应用对生物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人工诱导突变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突变体筛选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将不断扩展。
突变体筛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突变体筛选技术在生产和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突变体筛选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创造代谢通路异常或功能酶失活等不同突变类型,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分子在细胞和生命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
本文将从突变体筛选技术的细节与原理介绍、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探讨突变体筛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一、突变体筛选技术的细节与原理突变体筛选技术分为自然突变和人为诱导两种方式。
前者通过自身生长条件的变化或外部环境状况的改变而导致基因序列发生变异;后者则是利用化学处理、辐射、基因工程等方式故意诱导基因序列上的变异。
无论是自然突变还是人为诱导,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技术来加以筛选和鉴定。
突变体筛选技术的步骤大致是这样的:首先,通过人为诱导或自然突变方式产生突变体;其次,通过人工筛选和筛选条件筛选出筛选指标相关的突变体;最后,对筛选出来的突变体进行鉴定和验证。
突变体的筛选需要合理的筛选条件设计,如温度、光照、营养、氧气等条件。
不同的筛选指标不仅反应生物体不同性质的变化,而且还会引发不同的细胞响应。
比如,对进行酶活性筛选的突变体,可以使用相关底物作为判别标准,从而筛选出对应底物加入后观察到发生了变化的突变体。
突变体筛选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研究药物和生物催化剂。
比如,在药物研发中,可以通过对抗生素的突变体筛选,以寻找新结构和作用类似的化合物。
这一技术最新的突破是通过微生物培养基编码和药物添加方式进行筛选,从而使抗生素的药物作用更加精准。
二、应用案例突变体筛选技术的应用已经到了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步。
以下是几个突变体筛选技术在生产和研究中的典型应用案例。
1. 奶酪生产领域随着奶酪市场的日益饱和,制造商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奶酪的品质和口感。
货真价实的有机奶制品公司Stonyfield Organic研究了大约10,000个突变体,以寻找产生优质奶酪口感和品质特点的菌株。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名词解释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是指在遗传学研究中,由于突变而导致特定生物体无法合成或利用某些必需营养物质的株系。
这些突变株在实验室里被广泛应用,用于研究生物体的营养需求和代谢途径。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突变可以发生在基因组的任何部分,包括基因的启动子、编码区域和调控序列等。
这些突变使得生物体无法合成或利用某些重要的营养物质,例如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碱基等。
通过对这些突变株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这些营养物质在生物体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除了基础研究,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还在应用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这些突变株可以筛选和鉴定新的营养物质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中的关键基因。
这对于开发新的农业和食品生产技术、改良作物品质和提高养殖动物的营养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是生物体在特定营养物质合成或利用方面发生突变导致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的株系。
研究这些突变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体的营养需求和代谢途径,并且在应用研究中具有广泛的潜力。
突变与育种
诱变育种——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
第一步,诱变剂处理;
第二步,淘汰野生型,常用的有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
第三步,检出缺陷菌,有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检出法和影印接种法;
夹层培养法:先在培养皿底部倒一薄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待凝,添加一层混有经诱变剂处理菌液的基本培养基,其上再浇一薄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遂成“三明治”状。
经培养后,对首次出现的菌落用记号笔一一标在皿底。
然后,再向皿内倒上一薄层第四层培养基——完全培养基。
再经培养后,会长出形态较小的新菌落,它们多数都是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限量补充法:把诱变处理后的细胞接种在含有微量(< 0.01%)蛋白胨的基本培养基平板上,野生型细胞就迅速长成较大的菌落,而营养缺陷型则因营养受限制故生长缓慢,只形成微小菌落。
逐个检出法:把经诱变处理的细胞群涂布在完全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待长成单个菌落后,用接种针或灭过菌的牙签把这些单个菌落逐个整齐地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平板和另一完全培养基平板上,使两个平板上的菌落位置严格对应。
经培养后,如果在完全培养基平板的某一部位上长出菌落,而在基本培养基的相应位置上却不长,说明此乃营养缺陷型。
影印平板法:将诱变剂处理后的细胞群涂布在一完全培养基平板上,经培养长出许多菌落。
用特殊工具——“印章”把此平板上的全部菌落转印到另一基本培养基平板上。
经培养
后,比较前后两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
如果发现在前一培养基平板上的某一部位长有菌落,而在后一平板上的相应部位却呈空白,说明这就是一个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诱变和筛选鉴定作者:徐艳芹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地址:山东淄博255049摘要:营养缺陷型是指野生型菌株由于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是编码代谢途径中某些酶的基因突变,丧失了合成某些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该种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的一类突变株。
这类菌株可以通过降低或消除末端产物浓度,在代谢控制中解除反馈抑制或阻遏,而使代谢途径中间产物或分支合成途径中末端产物积累。
在氨基酸、核苷酸生产中已广泛使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也可用于遗传学分析、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及细胞和分子水平基因重组研究中作为供体和受体细胞的遗传标记。
本实验选用紫外线为诱变剂,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来诱发突变,并用青霉素法淘汰野生型,逐个测定法检出缺陷型,最后经生长谱法鉴定细菌的营养缺陷型。
通过此过程掌握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的筛选方法和鉴别过程。
关键词:营养缺陷性,诱变剂,大肠杆菌,青霉素,氨基酸1、实验目的要求了解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选育的原理。
学习并掌握细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的诱变、筛选与鉴定方法。
2、实验原理营养缺陷型是指野生型菌株由于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使编码合成代谢途径中某些酶的基因突变,丧失了合成某些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该种营养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的一类突变株。
这类菌株可以通过降低或消除末端产物浓度,在代谢控制中解除反馈抑制或阻遏,而使代谢途径中间产物或分支合成途径中末端产物积累。
在氨基酸、核苷酸生产中已广泛使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也可用于遗传学分析、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及细胞和分子水平基因重组研究中作为供体和受体细胞的遗传标记。
营养缺陷型筛选一般分四个环节,即诱变剂处理、营养缺陷型浓缩、检出和鉴定。
诱变处理突变频率较低,只有通过淘汰野生型,才能浓缩营养缺陷型而选出少数突变抹。
浓缩营养缺陷型有青霉素法、菌丝过滤法、差别杀菌法和饥饿法四种。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一、与营养缺陷突变有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①营养缺陷型:原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致使合成途径中某一步骤发生缺陷,失了合成某种代谢产物的能力,必须在培养基中外源补加该物质才能生长,这类突变菌株,叫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简称营养缺陷型。
②野生型:变异前的原始菌株。
③原养型:营养缺陷型菌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性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表示方法亦同野生型。
二、与筛选营养缺陷型有关的三类培养基①基本培养基:能满足某一菌种的野生型或原养型菌株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②补充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有针对性地补加某一种或几种营养成分,以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需要(其他营养缺陷型仍不能生长)的培养基。
③完全培养基:可满足该菌种各种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三、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一般步骤和方法①诱变:变常用紫外线诱变形成大量营养缺陷型菌株。
②淘汰野生型a)抗生素法某些抗生素能杀死生长繁殖着的微生物,而对处于休止状态的微生物无杀伤作用。
如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b)菌丝过滤法适用于放线菌、霉菌等丝状微生物。
在基本培养基中野生型孢子能萌发长成菌丝体,而营养缺陷型孢子则不生长。
将经诱变处理的孢子接种于液态基本培养基中,振荡培养10h-12h, 使原养型萌发(以肉眼刚能看见菌丝为度),然后以滤纸、棉花或玻璃过滤漏斗过滤,菌丝被滤除,未萌发的缺陷型孢子能顺利通过,从而达到富集营养缺陷型的目的。
③检出缺陷型的常用方法a)逐个测定法(点种法):把经诱变处理并淘汰野生型后的菌液在完全培养基上涂布分离,将培养后长出的每一个菌落分别点种在基本培养基和另一个完全培养基上,凡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的相应位置上能生长的菌落,表明其为营养缺陷型。
b)夹层培养法:经诱变处理后的菌液,稀释后与基本培养基混匀并倾入平板中,待凝固后,再加上一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