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基苯导热油vs矿物油区别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31
导热油主要成分和化学名称
摘要:
1.导热油的主要成分
2.导热油的化学名称
正文:
导热油,是一种在工业生产中常用的热传导介质,具有传热效率高、易于调节控制温度、对设备无腐蚀、投资低等优点。
导热油的成分主要是芳烃,也就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
在导热油中,芳烃的含量通常达到99%。
导热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烷基苯型(苯环型)导热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热油,其结构为苯环附有链烷烃支链类型的化合物,属于短支链烷烃基与苯环结合的产物。
2.烷基萘型导热油:其结构为苯环上连接烷烃支链的化合物,附加的侧链一般有甲基、二甲基、异丙基等。
3.烷基联苯型导热油:这是联苯基环上连接烷基支链一类的化合物,由短链的烷基与联苯环相结合构成。
4.联苯和联苯醚低熔混合物型导热油:这是由26.5% 的联苯和73.5% 的联苯醚组成的低熔混合物。
5.烷基联苯醚型导热油:其结构为两个苯环中间一个醚基,是较为罕见的一种导热油类型。
总的来说,导热油的成分主要是芳烃,但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生产工艺,其
具体的化学名称和成分可能会有所不同。
合成导热油与矿物导热油的区别以及优势导热油是一种优良的传热介质,在几乎常压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很高的操作温度,提高了系统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因其具有传热均匀、温控精准、操作简便、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等优点,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越来越得以广泛应用。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领域的不断开拓,导热油应用市场的前景也更加的广阔。
近年来导热油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品牌、型号繁杂,但按导热油的制取工艺和原料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合成型导热油和矿物型导热油:合成型导热油是以化学或石油作为原料,经有机合成工艺生产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和确定的化学名称的产品。
矿物型导热油是以石油为原料,经蒸馏和精制(包括溶剂精制和加氢精制)工艺得到的适当馏分生产的产品。
其主要组分为烃类的混合物。
合成型导热油和矿物型导热油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以供用户参考:1、首先是使用温度的区别,矿物型导热油的最高允许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300℃,而合成型导热油液相最高使用温度在350℃(如氢化三联苯),汽相最高使用温度可达到400℃(如联苯/联苯醚)。
2、热稳定性的区别,目前市场上矿物型导热油的使用寿命一般在3~5年,而合成型导热油的使用寿命在5~10年以上。
这是因为矿物油在高温状态下,氧化、裂解率较高,易产生结焦;合成型导热油抗氧化性高于矿物油,并且合成油在裂解时多产生低沸物,不易结焦。
故合成型导热油使用10年以上的用户比比皆是。
3、安全环保性,矿物油在达到报废标准时,如不及时更换,可能会对加热系统造成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合成型导热油使用周期长,即使达到报废标准,也不会产生过多结焦和积炭,在定期排放较组分并补充一定量的新油,可以更长时间运行于加热系统。
使用合成型导热油可有效减少换油和清洗系统的次数,减少废油排放量。
4、综合经济性,近几年因受产能过剩和原油价格下调的影响,导热油价格也有所下降,矿物油与合成油的差价也降低很多,项目一次投入的成本矿物油会更低些,但计算综合成本,合成油则更具优势。
解读合成润滑油和普通矿物油的区别据相统计,目前国内润滑油市场发展势头逐渐与欧美国家接轨,当车友面临着众多合成润滑油和普通矿物油选择的时候,就有必要了解合成油跟矿物油相比有哪些差异?首先,其实合成油跟矿物油相比,虽然他们最后看起来都叫润滑油,但是分子链方面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如果说它们有什么样的区别?矿物油的分子没有比合成油分子整齐。
另外合成油的分子链是非常稳固的,不易受高温的影响变形。
还有一点发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里面发动机的转数是非常高的。
像普通的矿物油它的分子链很容易被打散,一打散他就失去了润滑性,会非常稀。
这种情况下,就已经基本丧失了对发动机的保护。
但是合成油第一它耐高温,第二它剪切能力,在发动机的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分子链不会被打散,他依然能保持一个很好的润滑性。
所以从产品的本身的内在的结构而言,这已经可以称之为两个不同的产品。
对消费者带来的好处,答案已经不容置疑了。
此外,合成油比普通矿物油的黏度保持性特别好。
发动机需要由始至终保持这样的黏度。
否则他低温的时候稠,那他对发动机的保护,可能会流到它该润滑的那个部位去。
发动机是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润滑的,黏度不好就流不过去,而且黏度很高的情况下,其实是很耗燃油的。
如果温度太高,它一下子变得太稀,一旦太稀,它的黏度就很差,黏度一差,保护就会很差。
合成油它的黏度保持性是非常好的,从0度到40度,到高温时的100多度,他能保持非常好的黏度性能,为发动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润滑性。
这是从技术角度里说的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再者,从实际的驾驶来看,体现的好多第一是省燃油,为什么省?它的黏度保持性好,它的润滑性能好。
发动机无论是在启动还是在运行过程中,他能保持非常好的润滑。
发动机从化学能转化成动能的过程中,它的损失会相对更少。
一般来说,能节省3%左右。
最后,驾驶时体现非常安静,非常的顺畅,因为发动机油不会被氧化,里面不会产生太多的油泥,清洁性能也非常好,所以发动机里面也是非常干净的。
导热油成分导热油是一种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热传导介质。
它被用来传导热量,以维持设备和工业过程的稳定温度。
在导热油中,成分的选择对其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导热油的常见成分及其特性。
1. 聚硅氧烷聚硅氧烷是一种常见的导热油成分,也被称为硅油。
它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和较低的粘度,能够在高温下稳定工作。
此外,聚硅氧烷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被氧化。
因此,聚硅氧烷是许多高温工业应用中常见的导热油成分。
2. 多聚烯烃多聚烯烃是另一种常见的导热油成分。
它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多聚烯烃的热导率较高,能够有效地传导热量。
此外,它也具有较低的粘度,能够在高温下良好地流动。
因此,多聚烯烃广泛应用于热交换器、加热锅炉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3. 氰基酯氰基酯是一类优质的导热油成分。
它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和较低的粘度,能够在高温下稳定工作。
氰基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不易分解和氧化。
它还具有较低的蒸气压和较高的闪点,使其在高温工业领域广泛应用。
4. 苯基二甲基硅氧烷苯基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常见的导热油成分。
它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和较低的粘度,能够在高温下稳定工作。
苯基二甲基硅氧烷的化学稳定性良好,不易变质或分解。
但是,它的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性。
5. 矿物油矿物油是一种常见的导热油成分。
它由石油提炼而来,价格相对较低。
矿物油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在中低温下广泛应用。
然而,在高温下,矿物油容易分解和氧化,降低其导热性能。
因此,在高温工业应用中,矿物油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导热油的成分在决定其性能和适用领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聚硅氧烷、多聚烯烃、氰基酯、苯基二甲基硅氧烷和矿物油是常见的导热油成分。
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和适用范围,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在选择导热油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工作条件来选择最合适的成分。
主要特点导热油英文名称为Thermal conductive oil。
导热油具有抗热裂化和化学氧化的性能,传热效率好,散热快,热稳定性很好。
导热油作为工业油传热介质具有以下特点:在几乎常压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很高的操作温度。
即可以大大降低高温加热系统的操作压力和安全要求,提高了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满足不同温度加热、冷却的工艺需求,或在同一个系统中用同一种导热油同时实现高温加热和低温冷却的工艺要求。
即可以降低系统和操作的复杂性;省略了水处理系统和设备,提高了系统热效率,减少了设备和管线的维护工作量。
即可以减少加热系统的初投资和操作费用;在事故原因引起系统泄漏的情况下,导热油与明火相遇时有可能发生燃烧,这是导热油系统与水蒸汽系统相比所存在的问题。
但在不发生泄漏的条件下,由于导热油系统在低压条件下工作,故其操作安全性要高于水和蒸汽系统。
导热油与另一类高温传热介质熔盐相比,在操作温度为400℃以上时,熔盐较导热油在传热介质的价格及使用寿命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但在其它方面均处于明显劣势,尤其是在系统操作的复杂性方面。
相关特性导热油属于石油产品的润滑剂系列,化学性质较稳定,不像轻质油那么容易着火燃烧。
从使用及安全角度看,其主要特性是:1.在许用温度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结焦少,使用寿命较长。
2.在许用温度范围内,导热性能、流动性能及可泵性能良好。
3.低毒无味,不腐蚀设备,对环境影响很小。
4.凝固点较低,沸点较高,低沸点组分含量较少。
在许用温度范围内,蒸汽压不高,蒸发损失少。
5.温度高于70℃时,与空气接触会被强烈氧化,其受热工作系统需密封,而只允许其在70℃以下的温度与空气接触。
6.受热后体积膨胀显著,膨胀率远大于水。
温升100℃,体积膨胀率可达8%~10%。
7.过热时会发生裂解或缩合,在容器、管道中结焦或积碳。
8.混入水或低沸点组分时,受热后蒸气压会显著提高。
9.闪点、燃点及自燃点均较高,在许用温度及密闭状态下不会着火燃烧。
1合成导热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烷基苯型(苯环型)导热油这一类导热油为苯环附有链烷烃支链类型的化合物,属于短支链烷烃基(包括甲基、乙基、异丙基)与苯环结合的产物。
其沸点在170~180℃,凝点在-80℃以下,故可做防冻液使用,此类产品的特点是在适用范围内不易出现沉淀,异丙基附链的化合物尤佳。
2)烷基萘型导热油这一类型导热油的结构为苯环上连接烷烃支链的化合物。
它所附加的侧链一般有甲基、二甲基、异丙基等,其附加侧链的种类及数量决定化合物的性质。
侧链单于甲基相连的烷基萘,应用于240~280℃范围的气相加热系统。
3)烷基联苯型导热油这一类型的导热油为联苯基环上连接烷基支链一类的化合物。
它是由短链的烷基(乙基、异丙基)与联苯环相结合构成,烷基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其性质。
烷烃基数量越多,其热稳定性越差。
在此类产品中,由异丙基的间位体、对位体(同分异构体)与联苯合成的导热油品质最好,其沸点>330℃,热稳定性亦好,是在300~340℃范围内使用的理想产品。
4)联苯和联苯醚低熔混合物型导热油这一类型的导热油为联苯和联苯醚低熔混合物由26.5%的联苯和73.5%的联苯醚组成。
熔点为12℃,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合成芳烃导热油是Dowtherm,其特点是热稳定性好,使用温度高(400℃)。
此类产品因为苯环上没有与烷烃基侧链连接,而在有机热载体中耐热性最佳。
这种凝点(12.3℃)低熔混合物,在常温下,沸腾温度在256~258℃范围内使用比较经济。
这是因为两种物质的熔点均较高(联苯为<71℃,联苯醚<28℃)所致。
这种低熔混合物蒸发形成的蒸汽过程中无任何一种组分提浓的发生,且液体性质亦不变。
由于二苯醚中结合醚物质,在高温下(350℃)长时间使用会产生酚类物质,此物质有低腐蚀性,与水分对碳钢等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2矿物型导热油矿物型导热油是石油精制过程某一馏程产物,其主要成分随基础油的成分不同。
一般为长链烷烃和环烷烃的混合物。
合成导热油DIPHYL DT---重烷基苯混合物类导热油,矿物油特性比较
Diphyl DT 重烷基苯混合物导热油矿物油型号
特性
成分二甲苯基醚重烷基苯混合物、线性烷基苯、对称性烷基苯石油烃类混合物
原料来源单体合成生产洗涤剂副产物-塔底油石油基础油
含量>97.5% 不同分子链、不同馏分混合物不同分子链、不同馏分混合物
CH3—[CH2]n—CH3 和
—[CH2]n—CH3 或
化学分子式
—[CH2]n— n = 14~30
—[CH2]n—CH3 n > 20密度(g/cm3,20℃) 1.035 0.87 / 0.876 / 0.84~0.89 0.87 / 0.88
运动粘度(mm2/S,
3.4 18.23 / 19 / 15~35/23~32 21.78 / 37.8
Remarks合成导热油判定标准:以化学合成工艺生产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和确定的化学名称的产品。
合成导热油共有的典型特征:
1、常温下比重在1g/cm3左右。
2、由单体合成而来,有具体的化学名称和化学式。
3、属热稳定性佳的芳香烃化合物。
4、单一组分,有具体的含量。
5、可再生循环使用,节能环保。
导热油热能表导热油热能表导热油又称热媒,是一种高温稳定性能较好的热传导介质。
在工业生产中,导热油被广泛应用于热能传递和储存等方面。
以下为常见的几种导热油及其基本性能参数。
一、有机硅导热油有机硅导热油是一种高性能的热媒液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低温粘度、不易燃烧等特点。
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1. 导热系数:0.07 - 0.11W/m*K2. 粘度:3 - 10 cSt3. 操作温度范围:-50℃ - 300℃4. 闪点:>260℃二、矿物油导热油矿物油导热油是一种常用的导热介质,适用于中高温的热能传输。
其主要性能参数如下:1. 导热系数:0.11 - 0.16W/m*K2. 粘度:13 - 20 cSt3. 操作温度范围:-20℃ - 350℃4. 闪点:>200℃三、多元醇导热油多元醇导热油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新型热传导介质。
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1. 导热系数:0.11 - 0.15W/m*K2. 粘度:4 - 9 cSt3. 操作温度范围:-65℃ - 285℃4. 闪点:>200℃四、芳烃导热油芳烃导热油是一种具有较高导热系数和热稳定性的热传导介质。
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1. 导热系数:0.09 - 0.14W/m*K2. 粘度:6 - 12 cSt3. 操作温度范围:-20℃ - 400℃4. 闪点:>200℃五、氟化物导热油氟化物导热油是一种高性能的热传导介质,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热能传递。
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1. 导热系数:0.12 - 0.18W/m*K2. 粘度:4 - 7 cSt3. 操作温度范围:-100℃ - 400℃4. 闪点:>250℃综上所述,选择适合的导热油可以有效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防护设施和操作规范。
烷基苯导热油指标烷基苯导热油是一种合成的高温导热介质,适用于-70℃~400℃的温度范围内。
其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密度:约0.85~0.88 g/cm³。
2.折射率:1.49~1.51。
3.凝点:≤-50℃,也有产品凝点在-80℃以下。
4.焓值:320~340 kJ/kg。
此外,烷基苯导热油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化学稳定性和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印染、电子、机械等领域。
请注意,这些指标可能会因产品品牌、型号和具体应用温度而有所不同。
在使用烷基苯导热油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牌、型号和参数,并注意其燃点和闪点,避免出现火灾等安全事故。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产品说明书或咨询专业技术人员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烷基苯导热油具有许多优点,主要如下:1.优良的导热性能:烷基苯导热油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能够在高温下实现有效的热传导,满足各种高温工艺的需求。
2.稳定的化学性质:在高温下不易分解,不会生成氧化产物,从而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3.较小的低温粘度:在低温环境下,其粘度较小,易于流动,保证了系统的正常启动和运行。
4.较高的闪点: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5.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其抗氧化性能比矿物油高8~10倍,独特的分子结构确保其在有效使用期内不会产生淤渣。
6.良好的抗辐射性:能够在辐射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7.与橡胶密封件的良好适应性:不会对橡胶密封件造成损害,保证了系统的密封性能。
综上所述,烷基苯导热油在导热、化学稳定性、低温流动性、安全性、抗氧化性、抗辐射性以及与橡胶密封件的适应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优越的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温工艺中。
请注意,使用导热油时需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如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技术人员。
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方法(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植物油和矿物油的定义与特点2.物理性质的区别3.化学性质的区别4.燃烧特点的区别5.实际应用的区别6.鉴别方法7.结论篇1正文1.植物油和矿物油的定义与特点植物油,也称为油脂,是从植物的种子、果实、胚芽等部位中提取出的油。
它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具有可食用、可生物降解等特点。
矿物油,又称石脑油、石油脑,是从地下石油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石油产品。
它主要由饱和烃组成,具有不可食用、不生物降解等特点。
2.物理性质的区别植物油的颜色通常呈淡黄至深褐色,具有特殊的气味,如花生油的浓郁香气。
矿物油的颜色呈无色至淡黄色,具有石油特有的气味。
在密度上,植物油一般比矿物油轻。
植物油的粘度较低,矿物油的粘度较高。
3.化学性质的区别植物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因此具有较高的氧化稳定性,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矿物油主要由饱和烃组成,抗氧化稳定性较好。
此外,植物油在碱性环境下容易水解,矿物油则不易水解。
4.燃烧特点的区别植物油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烟雾较少。
矿物油燃烧时,火焰呈蓝色,烟雾较多。
同时,矿物油的燃烧温度较高,燃烧速度快。
5.实际应用的区别植物油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领域,也用作生物燃料。
矿物油主要用于发动机润滑油、齿轮油、液压油等工业领域。
6.鉴别方法(1)气味鉴别:植物油具有特殊的气味,矿物油具有石油特有的气味,通过闻气味可以初步鉴别。
(2)密度鉴别:植物油的密度一般比矿物油轻,可以通过测量密度来鉴别。
(3)粘度鉴别:植物油的粘度较低,矿物油的粘度较高,可以通过测量粘度来鉴别。
(4)燃烧鉴别:植物油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矿物油燃烧时火焰呈蓝色,可以通过燃烧实验来鉴别。
7.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植物油和矿物油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燃烧特点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区别。
篇2 目录1.引言2.植物油和矿物油的定义和特点3.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方法4.结论篇2正文【引言】在工业和生活中,植物油和矿物油被广泛应用,然而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有所不同,正确区分它们至关重要。
鉴别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方法植物油和矿物油的区别1、动植物油植物油和动物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的甘油酯,所以又称脂油(脂肪油);在通常情况下不会挥发,所以有时总称为固定油(fixed oil).又根据它们是否可供食用,可分为食用油(如大豆油、芝麻油、橄榄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和非食用油(如桐油、蓖麻油等). 2、矿物油矿物油是石油、页岩油和它们的产品,其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脂肪烃).大多数有挥发性,可以蒸馏或分馏,再经加工可得汽油、煤油、润滑油等. 矿物油的详细介绍如下:矿物油mineral oil,主要是含有碳原子数比较少的烃类物质,多的有几十个碳原子,多数是不饱和烃,即含有碳碳双键或是叁键的烃. 矿物油是石油、页岩油和它们的产品,其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大多数有挥发性,可以蒸馏或分馏,再经加工可得汽油、煤油、润滑油等. 矿物油有些领域叫白矿油或白油,常用的有工业级白油、化妆品级白油、医用级白油、食品级白油等.不同的类别的白油在用途上也有所不同. 工业白油级白油,是由加氢裂化生产的基础油为原料,经深度脱蜡、化学精制等工艺处理后得到,可用于化学、纺织、化纤、石油化工、电力、农业等,可用于PE、PS、PU等生产. 食品级白油,是以矿物油为基础油,经深度化学精制、食用酒精抽提等工艺处理后得到.适用于粮油加工、水果蔬果加工、乳制品加工、面包切制机等食品工业的加工设备的润滑,应用于食品上光、防粘、消泡、刨光、密封,可作通心面、面包、饼干、巧克力等食品的脱模剂,能够延长酒、醋、水果、蔬菜、罐头的贮存、保鲜期. 医用级白油,适用于制药工业,可作发生产轻泻用的内服剂及生产青霉素的消泡剂. 化妆级白油,是采用加氢原料经过深度精制后得到.适用于化妆工业,可作发乳、发油、唇膏、面油、护肤油、防晒油、婴儿油、雪花膏等软膏和软化剂的基础油.化妆级白油可用作抗静电剂、柔润剂、溶媒、溶剂,碳氢化合物,可增加湿润感,但无法直接改善干燥受损的肌肤.对于矿物油是否伤害肌肤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纯的会引起过敏及致痘性,而已经处于伤害或敏感性肤质者应避免使用.由于其色泽及特性,常用于白色膏状药物或保养品中.矿物油品级越高,纯度越好,对肌肤也就更安全.但是,它没办法用闻得、看的、触觉方式来分辨,要经过专业检测。
导热油最高使用温度导热油是一种在工业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热传导介质。
它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高的热稳定性,可以在许多高温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导热油也存在一定的温度限制,超过最高使用温度将导致其性能下降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导热油最高使用温度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工艺的稳定性和效率,更关系到设备的安全性。
一般而言,导热油的最高使用温度取决于其所使用的材料和制造工艺。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导热油及其最高使用温度范围的介绍。
首先,常见的有机导热油如矿物油通常被用于中低温范围,其最高使用温度通常在200°C左右。
这主要是因为矿物油在高温下易发生分解、氧化,从而影响其导热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在超过200°C的高温环境下,应该选择其他材料的导热油。
其次,硅油是一种常见的高温导热油,其最高使用温度可以达到约300°C。
硅油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在高温下不易分解,因此广泛用于高温应用中。
然而,在超过300°C的极高温环境下,硅油的性能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外,合成热传导油是一种可以承受极高温的导热油。
它由特殊的合成材料制成,可以在400°C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
合成热传导油不易分解、氧化,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和长期使用寿命,因此在高温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导热油的类型,其最高使用温度还与使用环境和设备的设计有关。
如果设备的工作温度超过导热油的最大使用温度,可能导致导热油的氧化、分解,甚至引发火灾等严重事故。
因此,在选择导热油时,需要根据设备的使用要求和环境条件综合考虑,确保所选择的导热油能够安全稳定地工作。
此外,导热油在使用过程中还需定期检测和更换,以确保其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定期监测导热油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绝缘性能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延长导热油的使用寿命。
总之,导热油的最高使用温度是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选择适合的导热油类型、合理设计工艺、定期维护和更换导热油,都是确保高温应用中的安全和效率的重要环节。
矿物油与合成油的区别矿物油与合成油的区别2010-09-04 10:37一.矿物油;1.什么是矿物油:以远古动物和植物的残骸为载体,经过长时间各种因素的改变而形成的原油,在经过普通的工艺流程提炼而形成的基础油被成为矿物油;2.矿物油的品质和工艺:原油中具有大量各种各样不同的分子,其中很多分子的重量相同,但体积是不同的,而在物理提炼的过程中,是根据重量而不是分子结构进行区分的,矿物油中可能含有一些对发动机润滑不适合的分子,例如石蜡,它常见于原油中,在低温下会使机油变稠,降低机油的流动性,导致在发动机启动阶段不能得到良好的润滑效果。
其它列子如氮和硫,则是一种污染物,会导致油泥的产生,氮随着发动机温度和载荷的上升。
矿物油的其它而难题又开始出现,发动机所产生的高温会将那些小的分子"烧掉",而留下那些流动性较差的大分子,而且机油分子和添加剂燃烧形成的副产品会进一步的污染机油;3.矿物油的缺点:低温时对车辆的润滑度降低,高温时粘度会降低不能够达到车件所需的润滑,沉淀物较多容易产生油泥等;4.矿物油的优点:价格比较低,适合制造相对比较粗糙的车辆;以上讲述了矿物油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也能够对车用矿物油的有了一些了解。
下面我们在根据合成油进行一些相关的讲述。
二.合成油:1.什么是合成油;合成油是来自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分散出来的乙烯、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润滑液;2.合成油的品质和工艺:合成油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成叫高分子的化合物,再经过调配或进一步加工而成。
3.合成油的优点:合成油与矿物油的主要区别就是生产工艺有很大的不同,其分子排列非常整齐,主要特性有以下几项:(1.)耐用性:普通发动机,一般转速在万转以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矿物油还可以使用。
如果你是高速发动机,比如大排量的赛车,那转速可以达到2万转以上。
这时,普通矿物油就不行了。
由于高温及高速,它的润滑性大打折扣。